三辅流云之八水吟

作者:孤不温柔
[收藏此章节] [投诉]
文章收藏
为收藏文章分类

    年关(3)


      日子过的真快,眼看着过了年,李敭就要年满整十,可以正式册封为公主了。
      李世民心情复杂,辗转反侧两三晚,仍旧决心任性一回,未与任何人商量,便命有司封李敭为高阳郡公主,赐实封五百户。皇命下到中书省,顿时惹来窃窃议论不断。
      素来以犯颜进谏为己任的魏征,这次却仿佛没看见这次皇帝的不寻常,全然不提;却是另一位耿直的谏臣王珪,以为不妥偏要上书;不料,李世民不气不恼不解释,竟然又加二百五十户;王珪再谏,李世民仍旧没有二话,只道是又加二百五十户。如此这般,御史台如何再敢多言?无论御前直言多么特许,御史始终都只是帝王的喉舌。
      只是,“高阳郡公主”独树一帜,李敭却并不以此为乐——一宿未睡,连夜上表推辞了多封的五百户。李世民心中愈发翻腾,怒也不是,哀也不是,不知如何畅快,只能命陈祥来把李敭叫来甘露殿,父女有话还是当面说的好。
      恰在此时,李恪和李愔兄弟忽然来面圣——他们是来,进谏的:请天子收回对高阳郡公主的违例加恩。入殿之前,李恪要李愔不要多言,只他一人陈述便是,李愔了然。
      二王竟同时与李敭一气,李世民着实吃惊,不禁恼羞成怒,“忤逆”的咆哮,瞬间就砸在兄弟二人的头上。伏地沉稳,毫无颤动,只闻李恪镇定道:“陛下心满意足一时,可曾想过此恩将置圣德于何地自洽?将置淑妃于何地自持?将我臣等二人置于何地自处?”
      皇帝语塞,片刻后,才振声道:“吴王,你给朕说清楚。”见二子仍是伏地不动,才缓道,“都起来回话。”
      李恪直起腰身,依旧跪着瓷实:“本朝开国至今,公主实封成例,不过三百。十七妹虽因陛下缠心爱重异于诸女,亦不过‘皇女’尔。而今,十七妹获封竟三倍于嫡公主,堪比亲王;而世人皆知十七妹乃淑景殿所出,臣斗胆,请问,这是陛下想要立新后的暗示吗?”
      “放肆。”语音甫落,辟雍已坠,圈足碎了三分之一,墨汁更是溅了李愔一脸——御驾面前,李愔揪眉咧嘴,强捺不爽。
      “是,臣妄言了。”李恪抬额看了一眼父亲,叉手又道,“家里人,知道耶耶情有可原;可是外人呢,他们不知道十七妹于陛下,是何等的意义。在他们眼中,此等逾制,是陛下惑于宠妃,蔽于正理,圣德不存:淑妃恃宠逞强,觊觎中宫玺授,而天子有意纵容,才会如此不论礼法……”
      “够了!”李世民赫然打断李恪的话,咬着牙切着齿晃着头乱了眸,满腹的委屈与恼火想要呼啸而出,却不敢正视李恪,只在对上李愔那张面无表情的黑脸时,忽然就,卡住了,“朕……朕,不会,让天下人如此看待淑妃。”
      “陛下如果执意要十七妹如此特别,那么请陛下将高阳公主的生母,昭告天下。”李恪视若罔闻,不依不饶道,“不如此,家母无以自清。”
      “你们,不要逼朕。”虽然阴着脸,李世民却渐渐冷静下来,捏搓着蹀躞带上的忍冬纹金銙,道,“呵……什么时候,尔等还在乎起了人言?”
      “陛下不畏这人言吗?天子之言,不是儿戏。何况,这是三省发出的制文。”李恪也柔了声音,耐心劝解道,“如今,东宫和魏王已有党伐之兆,陛下还想再多看见一党吗?”李世民知晓儿子好意,服气自是不错,只是嘴上终不免不甘,白了李恪一眼,嘀咕道:“人言……只要朕愿意,高阳公主的生母,都可立后,人言又能如何”
      李恪左右打量了殿中,憨憨一笑道:“耶耶如果真的不畏,宫中不会有那一方‘隔绝’。‘左史记言右史记行’,陛下又何苦留一句逞强的忿语于春秋呢……”
      “耶耶。”一直未曾开口的李愔,抹了一把脸,半干的墨更花了,“您想怎么疼十七妹都好,您就是把她宠的上天揽月下海捞星,旁人也不能说个不字,干嘛非要抓着册封不放啊?儿子就想,多过几天自在日子,阿娘好,耶耶好……再过几日,王妃也好。”
      如此这般故作埋怨、佯装委屈的惺惺作态,终于叫李世民和李恪憋不住,放声笑了出来,李愔更恼了,敞着双臂道:“还叫不叫儿子洗脸换一身了?这新做的袍子,大人给赔一件!”
      李世民连连笑着摆手,示意允许,叫儿子们都起来。李愔本想麻利的站起来,却是跪的久了,腿麻的厉害,少许用力便犹如蚁群爬过,箕坐着揉了一会膝盖,方才不悦的告退;同时,李恪唤了侍从进来收拾碎砚台,清理地上的墨点。此时,高阳公主李敭,已经在庑廊下,立了一会了,见李愔一身墨黑的出来,心中一凛,便命人通禀。
      李敭衣着端庄,礼数无差,对父亲行了大礼。眼前如此,李世民的心又重了,闭着眼听李敭陈词:“方才吴王蜀王所言,臣在殿外,零星听到了几句。二王思虑之远,臣不能及。臣此番面圣,只有一句话想上达天听,臣是淑妃所出,册封之数,怎能逾越襄城郡公主和清河郡公主二位长姊,于礼不合于理不通。请陛下收回成命——如果,耶耶实在介怀女儿的荒唐事,请将多于长姊的实封布施去那幽闭清净之地,那地为女儿忍辱负重多年,权当女儿全了一个‘孝’字,到此为止。”
      介怀?是啊,不就是自己介怀吗?可是,介怀的所有,全都是自己做下的,又与他人何干?与儿女何干?仰天长叹,李世民微微点头,那所谓自欺欺人的弥补,本是一场画蛇添足。

      这一年的光景,李敭既是昨日之人,也非曾经之她;李恪亦是今非昔比。陪李敭回公主院住处的路上,兄妹二人,彼此沉默了许久,仿佛有许多可言,又仿佛无话可说,再不说,就要到公主院,兄妹该互相告辞了。李恪故意慢下脚步,小心翼翼的问道:“锦那心情不好?”
      “本来不好,现在好了。”一直沉默的李敭,惆怅的看着李恪,忽然笑颜如花。李恪眨眨眼睛,掬起李敭的手捂在掌心,好小啊,还有一点凉,妹妹分明还是个孩子:“那就好。”
      李敭试探着,期待若有若无:“三哥,贞观二年,是什么样子?”李恪摇摇头:“我所知道的,也是妹妹所知道的。妹妹不知道的,我也不知道。”
      “你不想知道全部的真相吗?”这个答案,仿佛早在李敭的预料中,她似乎并不失望。 “该你知道的,你自会知道;否则,也无从知道,何必太过沉溺?”李恪好言劝导,这次换李敭摇头,将手从李恪掌中挣脱:“我已经放下了,怎么陛下反倒放不下了。”
      “我猜,陛下放不下的,并不是你,而是玄武门。”
      “所以我是玄武门的印记吗?”
      “不是。那个印记,是这座宫殿,是那个宝座,是陛下自己,你只是不小心,在不合适的时候提醒了他而已。”李恪小心翼翼的琢磨着,希望可以给妹妹一个令她信服的解释。
      “不,为何旁人不会提醒他呢?‘玄武门’三个字里,又何止我一个人是个提醒?陛下为何不对他们也这样出格?陛下越宠我爱我,越说明我就是那个瑕疵、那个阴影,还是陛下最在意的那个。他知道躲不掉,所以只能拼命的遮盖我身上原有的晦暗……我其实,已经没有无瑕可期的前路了。” 李敭却苦笑,转过了身,失落灌注全身:她是天可汗的女儿,早在她下定决心与过去一刀两断之时,不再脆弱,不再抗拒,无论雷霆,无论雨露,她都可以甘之如饴,欣然接受;可是为什么已然发生了种种如斯,所有的人还是认为她需要保护?李敭,讨厌这样的宫墙,讨厌这样的荣宠,抬起头入神的看着清透澄蓝的天空,许久,才又回过头来,娴然平静道:“三哥,你待我好,是真的好……如果,妹妹有一天连累了你,你能,不要怨怪我吗?”
      “好。”李恪承应的毫无犹豫,只是这一瞬的回眸,好像杨旻,暧昧难懂:妹妹,好像长高了。
      “三哥待我最好。”李敭微微笑着,静静一人踏上公主院的去路,门径不是很长,高阳公主步履很稳,从此往后,只有佛,唯有佛,才是她的解脱,这是娘教给她的。
      “锦那,望你不要胡思乱想,行差踏错。”李恪默默目送,直到妹妹的身影,消失在他的眼前,熟悉又陌生。韶华易逝,似水流年,李恪明白,曾经的天真烂漫,曾经的白璧无瑕,已然不可复追;而此时南归的他,又何尝还是那个纯粹的皇三子“李恪”?而李敭又能知晓多少呢?“……未来,或许是三哥连累妹妹吧……”
      白驹过隙,物是人非,物是人非啊!

      贞观十三年的年关,越来越近了,仿佛,已经可以听见喜乐的鼓吹,可以看见招摇的仪仗,在朱雀大街上,浩浩荡荡……在迎接那新年的仪式前,礼部尚书王珪为使,带着画日之后的制文副本,正往甘露殿而来:“门下:国体内辅,王风嘉佐,兰宫仰首,阴教崇训。淑妃杨氏,天潢贵胄,令德彰显,懿范标卓,诞育佳嗣……即日起,凡车服仪仗等,数九进十,以内侍省印,总后宫事,可受公主、内外命妇之朝贺。”
    插入书签 
    note作者有话说
    第112章 年关(3)

    ←上一章  下一章→  
    作 者 推 文


    该作者现在暂无推文
    关闭广告
    关闭广告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wap阅读点击:https://m.jjwxc.net/book2/1527322/112
    打开晋江App扫码即可阅读
    关闭广告
    ↑返回顶部
    作 者 推 文
    昵称: 评论主题:

    打分: 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评论按回复时间倒序
    作者加精评论



    本文相关话题
      以上显示的是最新的二十条评论,要看本章所有评论,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