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宫峨嵋

作者:寒烟碧裳
[收藏此章节] [投诉]
文章收藏
为收藏文章分类

    清太宗敏惠恭和元妃博尔济吉特氏


      关雎 诗经
      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清史稿》载:
      敏惠恭和元妃,博尔济吉特氏,孝庄皇后姊也。天聪八年,来归。崇德元年,封关睢宫宸妃。妃有宠于太宗,生子,为大赦,子二岁而殇,未命名。六年九月,太宗方伐明,闻妃病而还,未至,妃已薨。上恸甚,一日忽迷惘,自午至酉始瘥,乃悔曰:“天生朕为抚世安民,岂为一妇人哉?朕不能自持,天地祖宗特示谴也。”上仍悲悼不已。诸王大臣请出猎,遂猎蒲河。还过妃墓,复大恸。妃母和硕贤妃来吊,上命内大臣掖舆临妃墓。郡王阿达礼、辅国公扎哈纳当妃丧作乐,皆坐夺爵。

      敏惠恭和元妃,博尔济吉特氏,名唤海兰珠,生于1609年,是蒙古科尔沁部博尔济吉特氏贝勒宰桑女儿,太宗皇太极中宫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哲哲的亲侄女,是当时还是永福宫庄妃孝庄文皇后的亲姐姐。天聪八年(公元1634),皇太极娶海兰珠。海兰珠嫁给皇太极时的时候已将二十六岁,但入宫后,却与皇太极情投意合十分得宠于皇太极,两年后,也就是崇德元年(1636年)七月,皇太极定五宫制,封海兰珠为东宫关雎宫宸妃,仅次于中宫皇后。
      当年哲哲担心无法生出子嗣而向娘家蒙古科尔沁求援,理应是14岁的姐姐海兰珠嫁给皇太极,可是却是年仅12岁的妹妹布木布泰嫁给皇太极。这是为什么呢?野史上说是相士言布木布泰将来必会母仪天下所以皇太极娶之(而事实上,只要是皇帝的女人都有机会母仪天下,只要她能,只要她能生儿子)。但我想此言论要是有也该是科尔沁为嫁女造势,而皇太极也需要有个蒙古血统的皇室继承人了,那样满蒙联系才能更加牢固,才能保清朝北方的长久安宁。之所以不是她,原因不是她已经是订婚就是她已经出嫁了。当时与女真爱新觉罗并重的还有一位在蒙古草原称汗的元朝后裔林丹汗,海兰珠出于家族利益的需要嫁给这个林丹汗了。十几年后,林丹汗被皇太极所灭,海兰珠被接回了科尔沁母族。皇太极称汗八年、已将称帝计划提上议事日程的时候已到了天聪八年(公元1634),身处皇太极后宫的两位博尔济吉特氏仍未出子嗣,身为中宫的哲哲万分焦急,于是就有了科尔沁吴克善以探亲为名将妹妹海兰珠带到盛京一事。或许是出于利益的需要,或许是因为海兰珠与皇太极前世有缘,或许是海兰珠作为一个成熟女子的贤淑文静,盈盈柳态有别于其他蒙古族女子打动了皇太极,总之,海兰珠婚后十分得宠。崇德元年(1636年),在未有所出的情况下,皇太极册封海兰珠为东宫大福晋,位居四妃之首,仅次于中宫皇后。并以“关雎”赐宫名。
      其实从皇太极给海兰珠的封号和所居宫殿的名称就可以看出皇太极对她的特别。崇德五宫的宫名看,皇太极至少读过《诗经》,海兰珠的宫名为关雎宫,出典即在《诗经‧国风‧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是汉文明中最早记载爱情的诗篇,皇太极用它来表达自己对海兰珠的深情是再明显不过,这样真情毕露的宫名决不可能是哪位官员胆敢擅自拟定的。从这个宫名也可以看出皇太极对海兰珠痴情到何等程度,爱则爱了,还要标榜出来天下共赏。再来是海兰珠的封号:“宸妃”,“宸“者有两种意思:1屋宇,深邃的房屋; 2.北极星所在,后借指帝王所居,又引申为王位、帝王。(这个封号是唐武则天为唐高宗宠妃时曾经想要这个封号,最终被群臣阻止。)皇太极以此命名,意思明显不过,他希望未来的继承人由这个宸妃所生(由此说海兰珠是皇太极后宫的第一人,真正爱的女人一点都也不过分)。
      真是天随人愿,崇德二年(公元1637年)七月初八,海兰珠在关睢宫为皇太极生下了一个儿子。这孩子是皇太极第八个儿子,巧合的是皇太极也是排行第八,但这个儿子不但是尊贵的崇德五宫所生的第一个儿子,而且也是皇太极称帝立国后的第一个孩子,所以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下第一子。皇太极非常高兴,竟开清一代的先例,在皇宫举行重大庆典的场所崇政殿,颁发了清朝的第一道大赦令,御制文中说:“今蒙天眷,关睢宫宸妃诞育皇嗣,故而大赦天下,使万民咸被恩泽。”一个初生的婴儿,就被定为皇嗣,海兰珠的地位简直就是无冕之后。但可惜的是,这孩子还没有起名字就因患“天花”夭折,死于崇德三年(公元1638年)正月二十八日(老人家常说要富贵命贱养就是这个意思:怕福气太重煞了孩子的命数,所以汉武帝的老娘王娡怕他养不活所以就给他取了个意同狗儿,猪儿的“彘”字为小名)。两天以后,正月三十日,庄妃布木布泰生下了皇九子,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顺治皇帝福临。福临的出生给了庄妃莫大的喜悦,但整个大清国还沉浸在失去皇嗣的悲痛中,尤其是皇太极和海兰珠。皇太子夭折和皇九子出生,两件事情几乎就是同时,这就注定了皇九子的诞生不会带来多少喜悦。谁会想看到一个孩子就想到自己早逝的爱子呢(即使这个孩子是自己的亲生骨肉)。有时我想如果这个太宗第一子能健康成长,那么大清之后的历史就完全不一样,没有顺治没有孝庄没有康熙没有乾隆没有咸丰没有慈禧,那我国的历史也会完全不一样了(呵呵,扯远了,回题)。
      丧子之痛令皇太极非常伤心,这时他还盼望着宸妃能再为自己生下一个儿子,但宸妃脆弱的神经却不能与丈夫久经战阵的坚韧相比,她受不了这样极端大喜大悲的刺激,很快就思儿成疾,身体日复一日地垮了下去。这样的忧伤似乎也损害了她的生育机能,虽然她几近专宠,但此后几年间再也没有生育。崇德三年之夏,年前刚刚受皇太极封赠为和硕福妃的科尔沁蒙古大福晋,即莽古思之妻哲哲之母,带领着儿媳妇寨桑之妻和孙子满珠习礼、吴克善等前来朝见,都是凤凰楼下高台五宫里姑侄三人的至亲。皇太极亲自率领诸王贝勒福晋到演武场迎接,直迎回盛京皇宫。皇太极在崇政殿里对亲戚们行规格最高的接见礼。
      皇后哲哲依在母亲科尔沁大福晋、和硕福妃身边;宸妃海兰珠和庄妃布木布泰姐儿俩依在她们的母亲科尔沁小福晋寨桑之妻身边。一后两妃都因娘家得到皇上如此的恩宠而感激谢恩,但谁的心里都明明亮亮,这一切,只是为了讨得脸色苍白、眼神忧郁的宸妃的欢心。不几天,皇太极又诏封海兰珠和布木布泰的母亲科尔沁小福晋为贤妃,并赐给仪仗。这可是非同一般的极大荣宠,可算是爱新觉罗氏家族之外的独此一家了。然而人人都明白,这完全是为了宽慰宸妃,布木布泰,甚至皇后哲哲也不过沾光而已。
      但这些都抵不过海兰珠对于逝去儿子的思念,她的身体毫无起色。崇德六年(1641年)十月关雎宫宸妃海兰珠逝,当时,皇太极正在松山城外御驾亲征,听到宸妃海兰珠病危消息后,皇太极他不顾战事火速返回返京(盛京沈阳)。当皇太极刚刚抵达怀远门(大西门)外时,从城里传来宸妃海兰珠薨逝噩耗。皇太极悲痛万分,几乎不能克制。在海兰珠死后的第五天,九月二十三日中午,皇太极甚至哭得昏了过去,太医们七手八脚地救醒之后仍然神智不清,口齿含糊,直到酉时才完全恢复。由于日夜思念、悲悼海兰珠,皇太极身体日渐衰弱,连日常朝政也“难以躬亲办理”,最后病入膏肓。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八,皇太极在凤凰楼台上清宁宫“无疾端坐而崩”,终年仅52岁。
      宸妃没后,皇太极终日悲悼海兰珠,视宸妃海兰珠之死为“国丧”,传谕“免朝贺,停止筵宴乐舞”。后来,虽然松锦大战奏捷,俘获了明将洪承畴、总兵祖大寿,举国上下欢庆松锦大战胜利时,皇太极以“盖因关雎宫敏惠恭和元妃之丧未过期古耳”为由,既拒绝穿戴视朝衣冠,又“未躬亲赐宴”。史载:王公大臣便请他外出打猎散心。谁知路程安排不够仔细,竟然途经海兰珠的墓园,于是这场散心适得其反,以皇太极的又一场号啕大哭终了。皇帝又重新深陷在极度悲哀之中。郡王阿达礼、辅国公扎哈纳在宸妃丧礼期间不遵守礼仪规定守丧,被皇太极罢夺了王爵官位。事实上这个丧礼期间不遵守礼仪规定守丧,被皇太极罢夺了王爵官位。事实上丧礼期间不遵守礼仪守丧作乐,夺王爵官实在太严重了,这又从侧面反映了皇太极对海兰珠用情至深。
      有野史说,宸妃海兰珠早逝是后宫所害才命不长久,而事实并非如此。在太宗五宫全是蒙古博尔济吉特氏,其中三宫都来至蒙古同一个部族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中宫皇后哲哲宽容大度又是她们的亲姑姑,庄妃布木布泰和海兰珠自己都是哲哲牵线搭桥来到皇太极身边的,为的就是使清朝爱新觉罗的后继者身上流有蒙古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的血脉。所以当海兰珠宠冠后宫,被妒是在所难免,但是害她是万万不可能也不敢的。所以海兰珠被害一说不成立。海兰珠生下皇太极第八子也就是大清太宗第一子时,博尔济吉特氏以及其身后的科尔沁草原势力是万分欣喜若狂的,所以这个孩子被害一说也不成立(倒是顺治第一子董鄂妃所生的荣亲王被害有可能。因为董鄂妃有一半汉人血统,且身后没有家族势力支持,如果这个荣亲王当了皇帝,甭说后宫蒙古博尔济吉特氏女子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整个清王朝会因为保持西北安宁掌握重兵的科尔沁草原动荡而风雨飘摇。)。
      崇德六年(1641年)十月二十七日,海兰珠被追封为“元妃”,谥“敏惠恭和”,并于崇德八年二月正式下葬。纵观清朝总共有一百多名妃嫔,有四个字谥号的妃子只有海兰珠(一般妃子的谥号只有两个字),不仅这样,皇太极还追封宸妃为 “元妃”。 “元妃”一般是帝王第一个妻子的封号,所以在太宗后妃里还有个封号为元妃钮祜禄氏(这个妃子就是皇太极娶的第一个女人)。但是皇太极追封海兰珠为“元妃”已不仅仅是第一妻的意思,还有唯一的原配正室的意思,也就是说皇太极将海兰珠视为自己的元配正妻,将她视为自己唯一的妻子,但是中宫皇后哲哲尚在人世,所以不能给予她皇后的名分。作为一位皇室的妃子,海兰珠无论生前身后都隆宠眷顾;作为一个女人,海兰珠得到了难得的帝王真爱。跟她比起来,顺治帝的董鄂妃还真红颜命薄呢。
      宸妃死后葬于“贵妃园寝”,清昭陵以西,方城约百米,史称“宸妃、懿靖大贵妃园寝”、“懿靖大贵妃园寝”,民间俗称“后陵”。其面积约1350平方米,呈长方形,内有享殿、茶膳房、坟院等。坟院中葬着除了孝端,孝庄皇后的其它皇太极的11名妃子。虽然,皇太极视她为正妻,但是由于她没有皇后的尊号,所以死后无法和皇太极在一起,皇太极与正宫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哲哲合葬于清昭陵。
    插入书签 

    ←上一章  下一章→  
    作 者 推 文


    该作者现在暂无推文
    关闭广告
    关闭广告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wap阅读点击:https://m.jjwxc.net/book2/160680/10
    打开晋江App扫码即可阅读
    关闭广告
    ↑返回顶部
    作 者 推 文
    昵称: 评论主题:

    打分: 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评论按回复时间倒序
    作者加精评论



    本文相关话题
      以上显示的是最新的二十条评论,要看本章所有评论,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