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剑如歌复如泣

作者:从此箫声寂
[收藏此章节] [投诉]
文章收藏
为收藏文章分类

    别时无限山河泪,聚处不觉天地宽


      俺曾见,金陵玉树莺声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过风流觉,把五十年兴亡看饱。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话说有宋以来,中原武林便将自身的命运与赵宋王朝牢牢绑在了一起,三百年间,各路豪杰为了大宋王朝出生入死前赴后继,而大宋历代君王对于中原武林也是投桃报李,君王与武林,一者在堂一者在野,相互扶持休戚与共,尤其是在辽金和蒙古南下期间,中原武林为保大宋江山,抛头颅洒热血死伤无数却前赴后继从不言退。以蒙古铁蹄盖世之勇,取花剌子模、收波斯、降吐蕃、灭大理,南征北战,攻城略地,无往而不利,可辗转三十余年始终难以全取中原,中原武林可以说功不可没。若非大宋朝堂已是粪土之墙、朽木难雕,蒙古人举兵南下能否全身而退都是未知之数。
      虽中原武林竭尽全力,奈何大宋气数已尽,蒙古人一统中原之势终究难以逆转。
      大元开国以来,历代君王对中原武林的忌惮之心不减反增,不但严禁汉人百姓授武习武、私入武林各派者株连九族,更对中原武林人士进行惨无人道地绞杀。这场腥风血雨延续百年,中原武林损失惨重几近灭顶,无数小门小派烟消云散不复存在,大的门派也都蛰伏山林销声匿迹。
      有识局势者一语道破:此乃中原武林生死存亡之秋。
      元至正十年。
      是年,古木年方总角,却已然是点苍派年轻一代的翘楚,本门绝学“三三剑法”已练至炉火纯青,素有“小飞花”之称,其父便是人称“飞花剑客”的点苍掌门古远山。这父子二人俱是人中龙凤,古远山固然风华正茂,而古木也是少年可期,单凭此二人,点苍一派便不虞无后。这般情形若是放在在大宋年间,点苍派本应顺理成章蒸蒸日上。只可惜,今时不同往日,面对朝廷的一再弹压,点苍派这些年的日子颇不好过,处境更是每况愈下。
      虽说点苍派位处云南大理,距离大都万里之遥,却也没能在这场朝廷对中原武林的绞杀中独善其身。
      八年前,也就是至正二年,朝廷令蒙古高手领重兵包围藏身于孤鹤顶的青城派,意欲将青城派一网打尽。武林一脉向来同气连枝、唇亡齿寒,点苍派上一任掌门洛云天更是侠肝义胆,他不忍见青城派就此消亡,闻讯之后,亲率本门好手六十余人驰援青城派。不曾想,此番围攻青城派的元军数量众多,领头的蒙古高手武功卓绝,还设下重重埋伏,似乎专门等点苍诸人自投罗网。
      洛云天救人心切不虞有诈,率众人一路闯入青城山顶,被围困长达月余,孤立无援下连番苦战不得突围,一代掌门洛云天连同本门六十余人尽数埋骨青城山。
      经此一战,点苍好手损失过半,代掌门古远山就任掌门后,只能带同门下众弟子辗转滇黔两地的深山之中,终日流离居无定所。
      虽说众弟子个个内外兼修、身手不凡,靠着打猎捕鱼采摘尚不至于饿死冻死,可这般东躲西藏颠沛流离,招募弟子便成了天大的难事。单看这几年,新入门弟子不是本派中人子嗣,便是田间野边拾得的孤儿弃婴,历代相传定下的那些用于考察弟子根基、天资、体质、悟性的诸般规矩早已不复存在。既无安定环境让门人安心钻研武学,又罕有聪慧弟子入点苍门下,几年一过,点苍一门难免落得个日渐式微。
      万幸的是,古木自幼便天资聪颖,又得父亲古远山以及其它一众师叔伯们的悉心教导,八岁时便已初窥点苍武学门径,十二岁时更显剑法造诣远胜常人,这才让点苍众人不再长吁短叹,唯恐点苍一派的武学会在他们这一辈手上失传。
      这一日,古木与父亲古远山觅得一处好所在,二人施展各自剑法,只听得两剑缠斗作一团,忽而叮叮作响忽而苍吟不绝,一触即退又再蹂身攻上,端的是惊险异常,旁人若不知情,只怕要以为二人在做生死相搏。
      二人相斗正酣,忽听得林中一阵簌簌轻响。
      古远山终究是久经阵仗,闻声便察觉有异,呼喝一声“什么人?!”话音未落,人已飞身扑出。
      古木方才想到定是有人在旁偷窥,急忙挺剑跟上。
      这些年来,朝廷鹰犬阴魂不散,似狗皮膏药一般紧紧缠着他们,或明攻或暗袭,搅扰得点苍上下人人自危,尤其是那些新入门弟子,年纪小、武功弱、胆识差,死于朝廷鹰犬之手的不知几何。
      古远山作为一派掌门,护佑门下弟子自然是责无旁贷。躲避朝廷鹰犬追杀的这些年,每到一处,他都会先安排门下经验老道之人四下打探,确保安全无虞才会就地安营扎寨,而安顿下来之后也要分派人手日夜巡逻。古远山虽不亲自巡逻,可坐镇帐中保护一众妇孺老幼,一有风吹草动就需起身查看,却又比外出巡逻辛劳得多。
      也因为此,古远山比其他人更加警觉谨慎,好比今日这处父子二人习武之所在,他早已打探过方圆五里并无可疑,这才与儿子古木选择在此切磋武艺。
      此时忽听得有声响,他立时便有所警觉,当机立断朝声响处冲了过去。
      虽然敌友不分,但古远山料想此人不报家门却在旁窥伺,多半是敌非友,护子心切之下,一出手便毫不保留,使出点苍绝学“三三剑法”中妙招“三阳交泰”。
      原来,古远山于电光火石之间已然辨明形势:敌在暗而我在明,既不知对面人数几何,也不知对方功夫深浅,既不能让敌人占得先机,又不能奋力一搏不留后路。这招“三阳交泰”刚柔并济攻守兼备,既有雷霆万钧之势又将周身大穴密密护住,足见这古远山武学造诣、临场应变均已臻至化境。
      只见他手中宝剑划出一道剑光,剑光又一分为三,三道剑光几乎同时向前刺出,所到之处,砂石飞扬。
      眼见剑芒就要刺至声响处,忽听得一声长喏:“阿弥陀佛!”
      古远山闻声识人,来人竟是少林无因大师,然而,意念虽动,剑却难收。
      更糟的是,古木此时恰好赶到,依样画葫芦也是一招“三阳交泰”,竟只比其父慢了些许。虽说古木火候尚浅,剑气弱了少许,但有古远山剑气在前引导,他这招“三阳交泰”也是颇具乘风破浪之势。
      只是一念之间,二人两剑六芒便已纷至沓来,无因大师也现身眼前。
      只见无因一身衣裳破烂不堪,分不清是袍是裟,骨瘦如柴,蓬头垢面,显是久未落脚无从换洗。
      眼见剑气将至,无因双目精光一现,顿时,一身破布迎风鼓起,接着,双手合十,轻推向前,真气源源而出。只听得“叮叮叮”三声,古远山刺向无因的一式“三阳交泰”竟分毫不差地化解了古木的“三阳交泰”,原本凶险万分之势顷刻间便化于无形,再看无因,除一身破布又多了几道裂缝外,竟似没有移动分毫。
      古远山得见故人,喜出望外,收剑上前便拜,口呼:“无因大师!”
      古木虽不识无因,但眼见适才化解他父子二人剑招的这一手,知道眼前此人武学修为远在自己之上,只怕比其父还要高出不少,一时间怔在原地目瞪口呆。
      无因见古远山上来要拜,让在一旁,长袖一挥,一股真气托住古远山,口中道:“古檀越如今已是一派掌门,如此大礼,老衲受不得。”
      古远山一拜不成,起身道:“木儿,上前拜见无因大师!”
      古木这才回神过来,上前拜倒,咚咚咚磕了三个响头,口喊:“古木见过大师!”起身挠头道:“大师刚才这一招好厉害,是什么功夫?”
      古远山笑道:“木儿,你今日得见少林绝学‘大迦叶手’中的‘借花献佛’,已是不枉此生了。”这“借花献佛”讲究的是借力打力,又暗含敬重对手之意,多用于少林门下同门切磋,确是高手比拼中不多见的招式。
      古木悟性奇高,当即大笑,“大师果然好招!我就想不出来,想得出来也使不好。”
      无因又一合十,道:“若非令尊收放有度,老衲只怕身上要多三个血窟窿了。”
      原来,适才那电光火石之间,古远山已将“三阳交泰”的剑气卸去十之七八,而无因竟能察觉到此点,又能使出“借花献佛”这等妙招,将古远山父子二人的剑招尽数化解,这三人一共不过三招,却已不亚于一场高手生死相搏,便难怪古远山对古木说“不枉此生”了。
      古木见这无因言语有趣,大感敞怀,上前拉住无因的手道,“大师可否教木儿?”
      无因笑道:“小施主要学这个还不简单?不瞒小施主,老衲此行还正有此意呢。”古木不虞有假,跳脚欢呼,一僧一童对视而笑。
      古远山在旁听得此言,心中一凛:“看无因神色不似有假,可少林武学向不外传,莫非无因是要我儿入他少林。只是木儿天资悟性之高,百年难得一遇,无因怎会看不出来,而此等人才,我点苍派自然要尽力培养,他日让木儿继承点苍武学衣钵,光大点苍门楣。即便不说这木儿身系点苍兴亡,我古远山膝下只此一子,难道无因是要我古氏一门从此无后?”
      这头古远山尚在思量无因何出此言,那头无因已敛起笑容,正色朝古远山走来,道:“古檀越,老衲受方丈师兄所托,有一事要与檀越相商。”
      古远山抱拳道:“大师不远千里来找古某,定是要事。此地并无他人,大师但说无妨。”心道:点苍这几年投身深山老林避祸,行踪飘忽不定,无因为了找到他们想必已是大费周章,又选在此时此地现身与他们相见,可见兹事体大,就连点苍众人也不可知晓。
      无因点头,道:“请恕老衲唐突,只是事关中原武林一脉生死存亡,不得不如此谨慎。在此之前,老衲还有一事相求,无论今日老衲所求成与不成,世间便只我等三人知晓,半字也不可泄露出去。”
      古远山对无因极为敬重,忙抱拳道:“大师所言,古某自当谨记于心。”古木也道:“木儿也是。”
      无因这才道:“八年前,贵派洛掌门奋不顾身驰援青城,却不幸罹难,实乃武林之殇。只可惜,少林当时身陷险境自顾不暇,我方丈师兄至今仍每日嗟叹,悔当初不能施以援手。”
      古远山闻言,长叹一息,此事就算无因不说他也明白:蒙古人南下之时,少林众僧统领中原武林誓死抵抗,早已被蒙古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如今天下既定,而嵩山少林地接京畿又是中原武林泰山北斗,朝廷要灭中原武林,少林自然首当其冲,若非少林福缘广种,源远流长,只怕早已不复存在。
      无因接着道:“然则不光是贵派及青城两门,百年来,朝廷对中原武林赶尽杀绝,大小门派无一幸免。单是这几年,从江湖上绝迹的门派便有两湖船帮、太行六寨、落英谷、栖凤山、龙虎门、应天门、金刀门、月隐寺、烟雨阁、龙华寺。幸存各派即便尚未人亡教灭,也只能选择避祸山野,就如贵派一样。只是如此一来,各门各派都面临教众远走、后继无人之局面,此情此势若再持续数十年,只怕世上就再无中原武林了。”无因说到此处,心中既悲且愤,忍不住长呼:“阿弥陀佛!”
      古远山心道:少林不愧为武林泰斗,如此情势之下,依然心怀中原武林,各门各派情状竟能了如指掌;倒是我点苍,自从有了前任掌门洛云天身死异乡之鉴,便再无人提襄助武林同道之事,这些年来只顾着亡命山林求个自保,哪里还有武林大门大派之风范。
      无因接着又道,“近年来,元廷积弊日显,蒙人残暴无状,汉人民不聊生,此景断不可长,汉人光复山河已是指日可待。可我汉人本就比蒙古人矮小瘦弱,如今又吃不饱穿不暖,更是身虚体弱。此种情形之下,汉人要想赶走蒙古鞑子,便离不开中原武林以武相授,健其身手、强其体魄、壮其心志,使其能与蒙人一较长短。倘能如此,他日汉人揭竿而起,勇武不输蒙人,人数倍于蒙人,何愁不势如破竹,一举收复汉人河山?”
      古远山听无因一席话,如醍醐灌顶,天下大势竟似尽收眼底,忍不住击掌喝彩:“大师所言甚是!”
      无因合十念一句“善哉!”,又道,“想来蒙人也已洞察此势,因此才越发加紧剿灭武林各派,势要将我等斩草除根。如今,我中原武林已是危如朝露,不知还能不能保全至汉人起势之时。”
      古远山身为点苍掌门,自然比其他人更知无因此言不虚,心知无因此来定是有了解决之策,忙道:“大师以为如今之局势,我等该当如何?”?
      无因道:“要解此局,终究离不开一个‘合’字。”顿了一顿,接着道,“中原武林落得今天的田地,固然是蒙人夺了汉人江山的缘故,可与中原武林各自为战也是大有关联。若是中原各派能够团结一心合兵一处,纵然未必能与蒙古鞑子正面一战,要想自保却并非全无可能,此一‘合’也。”
      “再者,中原武学博大精深,却失于散乱,各派武学自成一体,难以互通,非本门弟子不能学,非本门武学不相容,便如你点苍派,要习‘三三剑法’,先习‘先天元气’;要习‘先天元气’,先习‘观火心法’,要习‘观火心法’,先习‘点苍十六式’,如此循序一步不可错,一步不可乱,而门下弟子也只知本派武学便是自‘点苍十六式’起,习‘观火心法’,习‘先天元气’,习‘三三剑法’,却不知这‘点苍十六式’可以化为峨眉‘云霄剑’,习会之后便可修习峨眉‘凌风决’,而‘凌风决’之后又可习我少林‘般若掌’、武当‘九守剑’。由此可见,武学本是相通,但却囿于门派有别,欲通而不能。”
      “试想,若一点苍门人,历十年而止步‘点苍十六式’,此生只怕再难窥武学门径,但若他改习少林‘长拳’,或许便能柳暗花明又见洞天了。因此,若要中原武学发扬光大、惠及苍生,打破藩篱、互融互通、取长补短便势在必行。此二‘合’也。”
      无因聊聊数言间,便已点明各派武学渊源关联,天下武学出少林,此言果然不虚。
      古远山抱拳道:“闻大师言,茅塞顿开,只是古某有一事不明,这一‘合’或许不难,二‘合’却非古某所能想象,望大师指点。”
      无因道:“古檀越一语中的。过去三十年间,方丈师兄引领达摩院众僧日夜苦思,想要将中原武学融会贯通,集于大成。可中原武学汗牛充栋,我等对其他各派绝学的奥义又始终不能参透领悟,近几年已是止步不前。眼见达摩院众僧都是垂垂老矣,若是再无精进,待我等往登极乐之后,这三十年夙兴夜寐便要功亏一篑了。”
      这无因正是达摩院四大护法之一,言及于此也是一脸怅然,接着又道,“于是,方丈师兄让我等遍访各大门派,一则希望各派能够合归一处,互相照应,共抗朝廷;二则希望各派贤达能够集思广益共襄盛举,使中原各派武学涓流入海。只是这一来,难免要武林各派摒弃门派之见,将本门武学公诸于众,共同参研,此事诚乃中原武林百年不见之盛举,却也是我等难于启齿之处。”
      中原武林各门各派之所以能在江湖立足,所倚仗者正是本门绝学,有些门派为防绝学外传,更是定下诸般规矩,即便是本门中人也不见得人人可以修习,如今少林却要各派将本门绝学与武林同道共享,的确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只是,此一时彼一时,如今各大门派面对朝廷穷追不舍,无不形势危殆,倘若他们不幸死于朝廷之手,本门历代先贤苦心钻研的绝学就此失传,其罪过则比将本门绝学传于外人更甚。这也正是古远山此时心中所想,况且,刚才无因甫一出手,便将他父子二人以本门绝学“三三剑法”的合击化解于无形,这少林武学之高深,的确叫他叹为观止,若他或古木能够借机参研少林神功绝学,或能使点苍武学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依此来看,少林此议于中原各派实在是利大于弊,教人难以推辞。
      古远山当即便抱拳道:“大师言重了。少林以中原武林和天下苍生为念,实在是善莫大焉。少林神功更是执天下武学之牛耳,蒙少林诸位大师不弃,使我辈得以一窥少林武学门径,实乃我辈之福。”
      无因闻言大喜,道:“古檀越果然快人快语,不枉老衲辗转三月。既是如此,老衲便不客气了。”当下,无因便将点苍派于何时、何地集结,何人前来接应,如何提防朝廷鹰犬追踪诸般事宜细细说与古远山,古远山一一牢记于心。如此这般说完,无因便要告辞,原来他此行还要去滇南寻访天刀门。
      古远山也不多留,辞别无因后,便带着古木返回点苍栖息之地。古木一路听来似懂非懂,但一听说要去少林也是兴奋异常。
      当晚,古远山便召集点苍六位长老,向他们说明今日之事,并悉数其中利弊。众长老这些年来也都饱受颠沛流离、担惊受怕之苦,心知此番若能与江湖同道合兵一处,相互照应,就算元兵来犯,也多了很多胜算。至于点苍绝学,众人心中或各有盘算,但已非当务之急。
      既然众长老无异议,此事便有了定论。众长老按照古远山安排,将门下弟子按照武学修为高低、是否有高堂子嗣等情况一一回禀。
      次日一早,古远山让账房清点门下钱财,将大多分给那些武学修为一般或家有高堂子嗣者,让他们带着钱财回到市井重新过活,那些孤儿弃婴也都一一安排了照料之人。临别之际,古远山叮嘱众人切记小心谨慎、不要示人以武,以免招来杀身之祸。中原武林人数众多,这些人回到市井之后只要不自报家门又或授武习武,料想朝廷鹰犬也无法认定他们便是武林中人。
      这些年间因朝廷追杀而土崩瓦解的门派不知几何,满门被灭的也有不少,点苍众人虽未曾想这一日来得如此之快,但心中也都有所准备,今日见古远山如此安排,也都不再言语,领了钱银收了细软,相互洒了泪水就此依依而别。
      诗曰:“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却说古远山送走众人后,余人又聚在他身前。此时,点苍派门下除他父子二人、六长老外,其余一共不过二十七八,这三十余人如今已是点苍派的全部。遥想徽宗年间点苍鼎盛之时,门下有弟子千余、食客八百,如今竟落魄如斯,一念及此,古远山忍不住一声长叹,这才引着众人沿着林间小道一路东行。
      众人一路风餐露宿,经曲靖、安顺,庆远、平乐、贵阳、南安,辗转三月有余,终于来到福建省南剑路,此地便是当日与无因大师约定接头之地。
      这福建省地处东南,蒙古人南下之后,汉人被迫向南逃亡,渐渐便聚集在了此处。元廷见这里土地贫瘠、瘴毒肆虐,且汉人数量众多,怕强压之下官逼民反,便睁一眼闭一眼不加管治,久而久之,此地便成了汉人乐土。
      古远山按照约定,带着众人在南剑路城南的太平镇歇脚,并设下暗号。自蒙古人得了天下之后,对汉人极尽欺压之能事,百年间汉人绵绵不绝南逃至此,他们这一行三十余人倒也并未引起过多关注。
      转眼过了两天,这日入夜,古远山正待入寐,忽听得有人敲门,接着便听到有人以传音入密之法对他道:“古檀越一路辛苦,还请随老衲一行。”再听,来人似已出了客栈。古远山推窗跃出,施展轻功,随那人去了。
      不多时,古远山便追至镇外一处林中,见那人立于月下,白须飘飘、慈眉善目,教人一见便心生敬仰。
      那人见古远山赶到,合十道:“阿弥陀佛,古檀越好轻功。老衲少林无相。”来人竟是无因的师兄、少林方丈无相大师。
      古远山忙躬身行礼:“远山见过方丈。”
      无相道:“想必古檀越见过无因师弟了,古檀越愿助我少林,老衲感激不尽。”
      古远山道:“少林心怀中原武林和天下苍生,我辈不才,自当追随少林,共襄盛举。”
      无相唱了一喏“善哉!”,又道:“明日卯时,请古檀越及点苍各位英雄到此地以南三十公里的斗弓坡,老衲恭候大驾。”
      古远山抱拳应道:“听凭方丈差遣。”
      次日一早,古远山唤醒众人,往南来到斗弓坡,果见无相方丈以及三名少林僧人已在此等候,众人行过礼。无相便引众人来到一处江边,分作两舟,顺流往东行不知多少里,在一水流较缓处弃舟上了南岸,又行十余里,来到一处山涧这才停下。
      山涧入口处有人守望,见众人来到,往涧中喊了一句“方丈回来了!”片刻,便出来僧俗几十人,其后陆陆续续仍不断有人迎出。
      有人识得古远山,上前行礼:“武当朱一舟见过古大侠!”“峨眉秦月见过古大侠!”“龙华寺心澄见过古大侠!”……古远山年刚四十,原算不得前辈,但“飞花剑客”之名久传于江湖,又早早继任点苍掌门,平素里都是与各门各派掌门、长老交往,眼前这些年轻才俊他竟一个也不认识,只得抱拳连称“幸会!”倒是古木兴奋不已,哥哥姐姐一路唤将过去,惹得众人喜笑颜开。
      无相引众人入山涧,这山涧外看无奇,内里竟是别有洞天,不但地势开阔,道路平坦,还有一小溪潺潺而流,清澈见底,小溪两侧,几百间竹屋次第排开,一眼望不到边。远处,有一大木屋居中而建,待走近看,上书“藏经阁”三个大字。古远山心中暗道:少林竟能瞒过朝廷,将藏经阁也搬入此涧,果真有通天之能。
      此时众人都已聚在藏经阁前,竟有五六百之众,众人渐渐安静下来,翘首望向无相、古远山等人。古远山及点苍派几位长老们见有相识之人,也只是遥遥地抱拳行礼,并未上前寒暄。
      待来到藏经阁前的空地上,众人还未站稳脚跟,只见藏经阁内出来一人,正是无因,此时他已换上一身干净僧袍,看起来英武了许多。
      无因上前一把拉住古远山的手,道:“点苍诸位英雄总算是到了,可教我们好等!”古远山只得拱手连称“恕罪”。这一路来,为避朝廷耳目,点苍诸人都是弃大道捡山路小道而行,三个月来夙兴夜寐风雨兼程,不曾想还是让众人久等。
      古木终于见到一个熟人,好生高兴,连忙上前拜见,口中道:“无因大师,这里便是少林吗?”
      他哪里知道,嵩山少林早在数十年前就被元军付之一炬,合寺上下差点葬身火海,好在少林前辈高僧早有远见,于山中修好密道,元军攻来之时众僧从密道遁出,就连藏经阁中的武学典籍也全数搬了出来。朝廷以为经此一役,少林一派必定烟消云散,殊不知,就在这嵩山万里之外的山涧之中,又一座少林拔地而起。
      待汉人夺回江山建立大明王朝后,少林僧人一部重回嵩山,一部来到莆田,南北少林便由此而来,这是后话不谈。
      无因一把抱起古木,笑道,“藏经阁都在此了,不是少林还能是哪?”众人皆笑。
      这时,无相上前两步,唱了一喏:“阿弥陀佛!”众人皆安静下来。只听无相朗声道:“诸位檀越,老衲失礼了。今日得点苍古掌门携门下英雄而至,中原武林已是群贤备至、豪杰尽集,老衲幸何如哉。”言罢双手合十向众人躬身行礼,众人见状,无不抱拳还礼。
      无相接着道:“此番我等藏身于此,一则是为合众人之力,保住中原武林一脉免遭朝廷毒手,二则是希望集诸位武林同道之才智,将中原武学融会贯通凝为一体。老衲不才,但深信此事若成,中原武学必将更上层楼!中原武林定能否极泰来!日后定能助我汉人驱除鞑虏重整山河!”无相话音未落,众人彩声四起。
      待众人稍稍静下,无相又道:“诸位不远千里来此,老衲及少林一直未能好好招待,还望众檀越恕慢待之罪。今日乃是中原武林继往开来大喜之日,老衲且抛开我佛诸般戒律,就于此涧设酒摆肉招待各位,你我大快朵颐、一醉方休。就算他日要入阿鼻地狱,老衲也甘之若饴,绝无后悔。”这班武林中人,平素所好一者武学、二者酒肉,如今形势不饶人,众人大多久未畅饮,今日心情畅快又听说有酒有肉,无不心痒难抓,口中都喊:“我等愿与方丈同赴阿鼻。”
      众人散去后,无因亲自领古远山安顿下来,一路与古木谈笑风生。
      当晚,涧中篝火大起,众人席地而坐,一坛坛本地所产老酒流水般端上,鸡鸭鱼、猪牛羊或蒸或煮或煎或炒,也无甚像样的碗碟,便用面盆盛满端了上来。众人也都是草莽豪迈,丝毫不以为忤,用手抓肉就坛喝酒。
      众人也藉此机会相互攀谈熟络了起来,古远山后到,领着点苍众人抱着酒坛一一拜见各大门派,才发现武当掌门紫阳道人、昆仑掌门朱劲秋、华山掌门孙信风、峨眉云真师太、崆峒掌门鲁阳、丐帮帮主赵一沙、南海十三岛岛主丁南山、天刀门门主吴宇杰、恒山派代掌门宋铁逸、烟雨阁霍清风、龙华寺法证大师等门派的宗主都领着本门好手和青年才俊前来此涧共赴盛举,就连青城山唯一的独苗王景也已赶到。古远山一边与众武林豪杰寒暄客套,一边暗暗赞叹:此等盛事,非少林不能举也。
      古木年幼,对于跟在古远山身后拜见各大门派之事毫无兴趣,便独自遁去寻玩伴了,好巧不巧,那烟雨阁霍清风之子北望与他年龄相仿,二人一见如故引为知己,当晚便于一张床上相拥而眠。
      酒已不知过了几巡,众人醉意渐浓,不知谁起的头,唱了一句“俺曾见,金陵玉树莺声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
      余人皆跟着唱道:“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过风流觉,把五十年兴亡看饱。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在场的武林众豪杰大多年长,宋灭元起当中的故事,即便未曾经历,也都从祖父辈那里听过,本门由盛而衰更是真真切切发生在他们身上,如今口中唱的是“眼看他楼塌了”、“把五十年兴亡看饱”、“不信这舆图换稿”,脑海思的是“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一时间,前尘往事、生死兴衰如潮水般涌来,那酒肉也显得索然无味了,更有人借着酒劲,借着那一句“放悲声唱到老”失声痛哭,余人无不唏嘘。
      诗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插入书签 
    note作者有话说
    第1章 别时无限山河泪,聚处不觉天地宽

    ←上一章  下一章→  
    作 者 推 文


    该作者现在暂无推文
    关闭广告
    关闭广告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wap阅读点击:https://m.jjwxc.net/book2/7200012/1
    打开晋江App扫码即可阅读
    关闭广告
    ↑返回顶部
    作 者 推 文
    昵称: 评论主题:

    打分: 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评论按回复时间倒序
    作者加精评论



    本文相关话题
      以上显示的是最新的二十条评论,要看本章所有评论,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