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山南水北》

作者:却恭、

思索再三,我最终决定写下对《山南水北》的读后感。请原谅我总体把握能力、人物分析能力的缺陷,只能从一些片段表达我的看法。
印象最深的是围绕姜妤笙的“学历”而生的剧情。姜妤笙认为薄苏以她的学历为遁词是“用伤害她的方式保护她”,这句话背后的心理可能是对高学历的崇拜,可是事实上,对于较多数人而言,“学历”一词代表的仅仅是“在接受教育这件事上花费了一定量的时间”,不知其人何可。精神世界和学历其实关系不算很大,只是低学历者——按照我的逻辑,他们应该叫“接受教育时间较短者”——相对更难拥有具有稳定内核的精神世界,因为现代社会的信息和知识虽然相对容易获取,但却很难找到谁来教授他们筛选、消化与编缀知识的思维能力。其实细细分析,还有很多的因素需要考虑进去,但那会一泻千里,打住。在这部分剧情上我想到的另一个点是,在我们的文化语境下,人们大多会心疼姜妤笙这类人的经历,好像会稍稍忽略掉“她其实很了不起”这个事实。我在听gidle的《love》时,对预料到的“自爱”主题无多着眼,却被“从《Tomboy》到《Nxde》这里,我也觉得这些很了不起”的自我肯定轻易打动。啊,又扯远了,我想说的是,我们的文化很少教我们如何把握自己,甚至为了强调某人的成就而非要突出ta所经历的苦难,视角的有失偏颇可能会让人们过分夸大意志的力量、更甚是愚蠢地捧苦难的臭脚,忘了所有的成就都必须以能力兜底;对自我能力的评估需要足够清晰的自身肯否。或许在这个意义上,人们能够对彼此做到坦率的肯定。
说到坦率,我阅读时很感谢姜妤笙向薄苏要一个解释的举动。自认为还没能完全读懂这两个人物(说实话,我觉得读懂具体的人,比让我理解某些知识要难很多),只好简单讲述这个行为触动我的原因:我不单独以我的视角看待这件往事,我愿意加入你的视角重新认识这件事而不会崩坏认知,因为我有能力(或许称之为“能量”?)对这件事做出合理的判断并且承担后续的变化。嗯……我又发散了思维,想起在同人文里读到的一句话“你骗了我一次心动,所以我夺走你的初吻”。姜妤笙的行为给我以触动,我应该亲吻我的电子设备吗?
挑挑拣拣阅读过的同人文,我对优秀同人文的理解是“在准确把握CP的刻板印象的前提下,合理推测这些印象产生的原因,并对她们的活动展开合理构想”,当然,这些要建立在一定的文字功底上,且这些文字多用于“描写”。在该理念的指使下,我觉得“假他人之口给薄苏下定义”的桥段可能不太合适,感觉是她的活动还没有展开,就较快地被框在了一些定义性话语之中;她是笔下生命,还要再在笔下成为他人口中之物,真难过。
当然,他人的评价也是自我认识的一环,我也从别人那里了解了自己很有一股“平静的疯狂”,但“我”的确是世界上很难认识的事物之一,比如《悉达多》:“‘我’却是无法制胜,只能欺罔、逃避,只能隐藏的东西……是‘我’这个谜,让我活着,让我有别于他人……”这个问题我思忖良久,目前的答案是,我知道你的野心你的欲望你的贪婪,我知道你是个二流货色,但你依然有机会去探索无限的可能。啊,万能的同人文啊,我又想起某一篇里对爱、自我的看法:“爱是每次看向她眼中的自己,都会惊觉这真的是我吗,原来我也可以是这样的。”虽然同事把薄苏定义为怎样怎样的人,但在姜妤笙那里我们也发现,啊,她也可以是那样的。
爱在改变薄苏和姜妤笙,那爱是什么呢?不同文化环境的人们有不同的定义,我抓出脑袋里最吵闹的那部分,发现是我喜欢的韩国女人,她的经历丰富,或好或坏,但最后选择了以明媚、以充溢的爱示人。虽然我经常夸人的时候虚情假意,骂人的时候情真意切,但对于这样的人,我要以朝圣的姿态感谢她的存在,感谢她用爱和信心经营自己,具备明媚的魅力,让我真切意识到人在释放爱的时候很美,而厌恶自己的时候面目可憎(厌恶他人无需赘言),这也使得我在闵然宇宙里最喜欢季、景(可能更偏一点季,她同时具备了爱好和爱人),而对傅只是理解。很抱歉我现在又想到了同人文,其中优秀者多是作者怀着对CP的爱写下的。与之相反的,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是胆小鬼,他们选择隐晦地把感情藏在对话框里,藏在眼波流转里,藏在手心的温度里;躲在古语词或外语词的背后,躲在玩笑和酩酊的背后,找着借口别扭地表达爱意——或许还要再复查一下自己的情感?姜妤笙“自我攻略”的拉扯让我看得有点难受,个人原因,我目前接触的多是《hype boy》那样的,嗯,建立在“清楚我们彼此倾心”的大方的傲娇推拉,姜妤笙那样把自己悬于虚迷之上的惶乱……我感到词穷,以后再思考怎么表达吧。
上面我说“躲在古语词背后”,也是因为对《山南水北》中出现了很多成语而有的看法。成语,它大多数是一种类比式的表达,而且经过筛选,其中留下的意象其实不多,当你想表达很细微的感情时,成语反而有可能将它们囫囵掩盖掉。另外,我认为成语在某种意义上算是被定格了的词语,用它们展现情感的张力恐为不足,除非像《文心雕龙》那样,但又会让人读不懂。更准确更细腻的表达是要建立在真切的情感体验里的,需要很仔细地自我剖析,因此感悟也是偶得。(但我特么还是习惯用一些成语。)
另外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桥段是薄苏和姜妤笙互明心意的时候,她们在听歌,我觉得这很浪漫。我的专业需要反复诘问习焉不察之事,因此有段时间中文语境令我感到痛苦,于是暂时逃离了。某天听到了《love scenario》的中文版,又按图索骥去听了一遍词作者胡彦斌的《你要的全拿走》。14岁听《你要的全拿走》时,我搜刮自己所知道的故事、道理,试图去附和歌里的感情;而20岁的我坐在那里,默然觉得他好像挺难过;倏忽又想起一面窜潮的瓷壁,雾蒙着漉湿,掩拭而为洲落的水聚。情感郁结,最浓郁的几处洇成字符,勉力辨认后零碎地呜咽成字句,在歌曲上打上独特体验的个人印记。在听其他语言的歌时,因为耳音无法与意义挂钩,所以重心偏向了旋律与发音,也找到了和中文歌和解的方法——一首歌只是一段需要体验的情感,什么也体验不出也没关系,至少察觉到了这类感情的存在。我想起优秀的同人文(对不起,它们对我的中文阅读复健真的帮助很大)下有些作者会说请听着某首歌阅读,大致猜测一下,他们按照温蕴情感的流淌写着故事,于是也温暖了读者。天呐,又扯了好远,回到这个桥段,在情感的坦诚时让可能引起相通情绪的旋律在彼此间流淌;因为有爱浸蚀着双方的棱角(没想到合适的喻体),所以她们能够回头从初衷开始,拆析彼此穿缠绞错的词不达意,在濒临溺亡的耳鸣中解码对方的心曲。
最后想说的是,《山南水北》里有好多中国文化语境下的理所当然和约定俗成,始终处于单一文化语境中的人们一般很难察觉,不过可以试试反问一些常识。多文化视角审视自身其实是认知的反复崩塌和重组,很多人死在二三十岁是因为他们获得的信息和经验是对已然的反复确认与固化。虽然这样的鞭淬能给个人建立稳定的内核,但是过程比较痛苦,你必须寻找一个新的系统去合拢它们;我时常感到自己的良心在跳《Eve,Psyche&BLuebeard's wife》。
对不起,我让意识随意飘忽,它又跑太远了,我把它抓回来解释“反问常识”。一般情况下,对亲友报喜不报忧是让人心酸的常识,可如果诉说了我们的忧呢?情况各异,我不构想,而当一首抒情曲吟咽着“为我担心吧,我并非没关系”(《Not OK》loco)又是否会觉得埋在落叶和积雪下的死寂有了生机呢?
再者,“我爱你”是中国人表达爱意的句式,在汉语二语学习者那里,出现了“我对你很爱”这样的偏误句,在写下这个语料时,浪漫突然作祟,它对我说这可以是独属于某两个人的语言。从语法上讲,“爱”是既能规定趋向又有实义的动词,不需要再加一个定趋的“对”;可是,就是在这个意义上,想强调唯一的人才犯了错。(代一下,这样的对话可以发生在季景身上……)又想起另外一个脑洞,是我听着《Ditto》看《撒哈拉的故事》而改写出的一段对话:“女士,您的伴侣不知道自己明天结婚吗?”“eww,她不知道……我也不知道;拜托,请再开快一些……”,具体语境的丢失给了这段对话以遐想的空间。
嗯,目前想了并且能讲的大概就是这些,臣告退了,这一退就是——等我想起该回来——不知道多久。

6
来自陕西   [回复]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1楼] 网友:w_摆懒  发表时间:2024-03-24 14:23:55
还没看完,看了你的感想,更有动力了
来自江西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2楼] 网友:富有的杨桃  发表时间:2024-03-24 17:08:19
喜欢人,这个过程其实是特别“俗气”的一件事情,真正身在其中很可能会忘记那些清醒理智中知道的常识。往往真正经历过这种“大俗”才真正明白何为“大雅”。
来自四川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 评论文章:山南水北
  • 所评章节:62
  • 文章作者:闵然
  • 所打分数:2
  • 发表时间:2024-03-24 12:4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