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怀璧》

作者:唯见远树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怀璧》一文是这几年看下来最意犹未尽的一篇了,虽已迫不及待看了结局,但还是留了一个除夕夜,品味书中的种种细节,看完之后心中难免怅然,故以此留作笔录。
于我而言,晏清雨的形象似乎比露珠儿更神秘,却又更立体。我固然爱露珠小小闺秀之貌、谦谦君子之魂,却好像在以清雨的眼睛看她,朦朦胧胧地,大抵是因为真实的历史动荡中从未有过这样一位出淤泥而不染、有着观音面容、亦能蒙受几分上苍眷顾的小姑娘。作者提及到,林雨若在书中代表了纯真美好,她的故事代表着美好被打破的过程,我却觉得露珠更像是所有人的一场“浮生梦”,天历二是二年前,她是太子羡屏风外的真实,是守边将士自卫清无口中偷得的念想,天历二十二年后,她又仿佛清雨自棺中垂死的痴梦。露珠和清雨的结局是我觉得唯一配得上他们的结局,但是倘若这不是故事,而是真实的历史,谁又给他们一场美梦呢?
也许有读者会说,清雨更不像真实存在的人物,世间去哪里找这样一位心忧天下,明珠蒙尘而难掩玉华光照的公子呢?可是《怀璧》带给我的真实感,几乎完全地来自于清雨,或者严格意义上来自于太子羡。“清羸示病之容,隐几忘言之状”是他的表象,文人风骨、士人死节才是真正的他。自幼体弱,长而国破家亡,半生困苦,还要看着昔日同伴一个个死去,我几乎难以想象他的伤悲,然而历史上真的有这么一群人,走过这段常人不敢想的路。以元代为例,宋朝灭亡后,宋遗臣不仅要面临朝代更替,还要面被非汉族政权统治的悲惨事实,郑思肖曾画《墨兰图》,上题“土为蕃人所夺,不忍着之”,他认为国土已非旧土,所以自那时起,文人画家所画的兰花多无根。元代文人退居江南,没有死节,明末世尚奢华,文人地位受到冲击,有人选择麻痹地苟活,他们经历的亦是身关家国的大恸,有时候活着反而比死更痛苦,他们因生命中有比守节更重的东西而活。也许史书浩荡,战火纷争更震颤人心,可是精神亦需有人传承,历史亦需有人书写,文章典籍需要表于后世,是非对错都在等待一个答案,历史不会自己走到我们面前,我们所能见到的,都是数千年代代人泣血送到我们眼前的。我固然希望清雨只做清雨,再也不要做那个带着面具的少年了,可是随着故事深入,我渐渐能和书中人共情,“有些人的人生,好像不独独是他自己的人生,还包含了他人忘不掉的青春、刻骨铭心的痛苦”,想到“太子羡”三个字,便无端想要寻找、想去追随,太子羡一死自然是一身轻松,他却能放得下上华天,能放得下尚在南国烟雨中的新朝么?我们能放下吗?
说回《怀璧》,我不知作者在写作时是否有参考《记唐代李武韦杨婚姻集团》一文,可能是由于书中营造的唐代的氛围,又事关科举,我一下就想到了武则天统治前后的唐朝。李氏重氏族血统,种种机缘巧合,太宗方才迎娶出身山东寒族的武曌,此后四大家族姻缘嫁娶,利益捆绑,世家大族的秩序被重新建立,推科举、重诗书,寒门初露头角,可以说唐代最辉煌的年月,就是世家捆绑最紧密的数年,自杨贵妃身死后,婚姻集团破裂,唐朝开始走下坡路,直至唐朝覆灭,北宋世庶分权。为了完善科举与官吏制度,当时的人付出过丝毫不比太子羡轻的代价。身在局中,无以破局,每个人也许都能见到自己的命运,杨贵妃背负家族命运只身入宫,李怀章秉承仁义以身死谏,与《怀璧》中的人物一般,苦苦迎来盛世,却又没人能够善终。
谈到此处,特别一提书中我很感兴趣的一个人物——暮烈,我特地把《怀璧》留到除夕看完,原因即是除夕夜他看百姓点灯,以及和晏倾这位长安旧主的对视太触动我了。作者没有把他如何治国理正、包括他对太子羡到底是何种感情写得太明白,反而引人回味。高出不胜寒,于太子羡自己而言,他已得解脱,暮烈却得被困在皇位一生,他旧日与林子继为友,奈何日渐离心,他歌颂太子羡,恐怕也知身在其位,难得知己,他也许以太子羡的知己自居,也许是希望有个志同道合、而又不会对他构成危险的人懂他。事实是太子羡没死,长安的主人今为君臣,他们还会有互诉衷肠的那天吗?世人会怜惜“死去”的太子羡,谁又会怜惜君王呢?
整本书看完,真有欲罢不能,荡气回肠之感,写的虽然不是唐代,却带出了我的许多感受。我永远会记得除夕夜赏灯的君王,上元节看花灯的少年太子羡,就好似盛唐盛放的花灯,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场盛世,好似都屏吸以待,知道燃尽最后极致的绚烂后,就是说不尽的人生苦短、时代悲歌,却又不惜醉倒今朝。真真是“百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满”“长安入逆旅,你我皆过客”。
所幸曲终圆满,新人团聚,故人不必回首。 大大今天更新了吗?更了。营养液浇灌了吗?浇灌了。 今天更新不收礼,收礼只收营养液!
10
来自江苏   [回复]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 评论文章:怀璧
  • 所评章节:181
  • 文章作者:伊人睽睽
  • 所打分数:0
  • 发表时间:2024-02-11 00:2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