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被将军掳走之后》

作者:thousand

《北周架空背景下、参考朝代的考据2.0》
(请可爱善良美丽大方善解人意的审核大大明鉴,本评论不涉及任何jds相关,不具有任何zz观点,谈论的都是两千多年前化成灰的旧事。请您手下留情,别删我啦qaq)
(层主知道是架空,本评论是对第67章长评的补充修订,新增内容1k+)
从选举制度和社会总体发展水平来看,如果把本文参考的时代背景形容成在一个模子上盖房子,这个模子最吻合的是东汉。
察举制、征辟制、举孝廉、尊儒学、宦官专权、都城洛阳都贴合东汉这个时代。
*从地名上看,目前文中明确出现的州名有“并州、幽州、徐州、邺州、翼州、兖州、扬州、青州”。(分别出现在文章第9、14、18、28、35章。)
对比看看东汉的地图。
东汉的行政区划分,由高到低依次是州、郡、县、乡、里。州可以简单理解为现在的省。
东汉有一京十二州,即“幽州、冀州、并州、凉州、青州、兖州、豫州、徐州、扬州、荆州、益州、交州”,其中多处地名是重合的,现实中的邺州原为东汉末年冀州治所,翼州与益州同音不同字,在此我们姑且将翼州近似于益州。
在本文第13章中,大伯哥给元里的三封托人收徒的推荐信中,有一位是司隶校尉蔡议。司隶校尉这个官职很有时代特点,是汉至魏晋监督京师和地方的监察官,在东汉时领有一州,实权很大,与现实对的上。
*对于三公九卿中的“三公”,历史上不同时期的三公官职名称不同,执掌也不同,本文中的三公对应的是太尉、司徒和司空。三公之名,古已有之。西汉早期,朝中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位高官,称其为“三公”。
“三公”制的正式形成,是在东汉。光武帝时期,改大司马为太尉,把大司徒、大司空里的“大”省去,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的新名号。
西汉每次天灾都是皇帝下罪己诏背锅,然后就出现了王莽篡汉,东汉建立后就把天灾甩给三公,皇帝不再背锅,防止再来一次王莽篡汉。这和文中第十三章中,太尉张良栋的情况类似。
*再看本文第十四章对官职的描述,说“三公秩万石,刺史秩两千石”,唐宋明清的官职等级,论的是“品”,也就是我们电视剧、电影里说的一品大官、九品芝麻官云云,而汉朝官职等级,论的是“石”。

当然,本文是架空嘛,总有些地方不太相似啦。
*比如,内阁最早出现在明朝。阁老是明清之际时人对入阁官员的一种称呼,唐代对中书舍人中年资深久者及中书省﹑门下省属官也可称阁老。
本文的内阁近似于东汉时的尚书台。
*比如,监后府是文里原创的设定,从职能上和明朝设立的司礼监类似。
*比如,汉朝时国家的最高学府是太学,正式叫国子监得等到隋炀帝时期。
*比如,汉朝时每州有一个刺史,行使监察官之权,而非行政官,所以刺史是查察人家的失职与否的,自己无实权。
*比如,文中幽州的官职任免都由楚王府决定,可见楚王对封地控制权还是挺大的(又或者是文中的皇帝看幽州太穷太偏,不稀罕管,所以干脆放任了)。
现实中,东汉经过“位面之子”的光武帝一系列“柔道zhi国”操作,黄巾之乱彻底暴发以前,诸侯的势力发展起来限制更多一些。

不管小说还是现实,异姓王的处境少有悠然自得的。本文第3章中提到,目前北周的异姓王只有两家了。
现实中,汉代的异姓王更凄惨些,刘邦对异姓王态度从《史记》记载的“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可见一斑。
结合这些,聊聊未来剧情走向的推测、元里争天下路上可能遇到的对手。
乱世的爆发需要契机。
*隐患一,接下来的剧情,饥荒、蝗灾、水灾、旱灾、疫疾引发的农民qi义可能会是最直接的导火索。
其中,我觉得对元里管理的幽州威胁最大的还是疫疾,需要的基础设施很多。疫疾的大肆传播主要有气候变化和ren口迁徙两方面的原因,《后汉书》记载当时的天气“当暖反寒,春常凄风,夏降霜雹”,我觉得这和系统给棉花、煤炭,暗示元里加紧防雪灾有类似之处。
严寒的气候间接导致人口的迁徙,随之而来的还有旱灾等等,这些灾害和当时的战争中产生了大量的难民,难民的四处游荡又加重了疫疾的传播。
*隐患二,江东一带的异姓王,陈王陈留拥兵自重。(这部分本文目前还没交代,所以我无法凭空瞎扯,只能建议楚二早点去和嫂嫂学游泳。加油,楚二你可以的!)
*隐患三,太监掌权,皇帝只顾享乐,可能发生除掉皇帝,扶持幼主的情况。类似于现实中董卓废汉少帝立汉献帝并挟持号令。
*隐患四,匈奴、鲜卑。这部分和现实不太好对应,现实中经过汉武帝时期的jun事重挫,匈奴受到重创,到东汉建成后,汉和帝时期,窦宪北击匈奴,在一系列的军事打击下,北匈奴被迫西迁,鲜卑乘机占据北匈奴之地。北匈奴余部十余万落都自号鲜卑,从此,鲜卑转盛。简单点来说,现实中的鲜卑和匈奴的强盛不是在同一时期的,本文中两者则都挺嚣张的。
*隐患五,士人豪族势力暂时被太监压制,但是否会联合陈王卷土重来未可知。这里对豪族势力进行类比说明,现实中,东汉末年自董卓之乱后,拉开军阀割据的序幕,历史进入三国时期,代表性的士族di主(读书人出身)有袁绍、刘表、司马懿,代表性的寒族di主(军、商、宦官家族出身)有曹操、孙坚、刘备。以此为基础,层主推测本文后期会出现一支或多支强大的豪族势力。
内忧外患一叠加,不乱起来没天理。
*目前元里和楚二的手上资源有北疆的十三万兵力、幽州的子民、洛阳楚王府、汝阳县。
基建文三大方针: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其他问题都方便慢慢解决,需要谨慎处理的是怎么让“造反”来的合情合理。
在礼崩乐坏的背景下,一个“正统”的好名声可以省掉不少麻烦,咳,不知道元里会不会借鉴“大楚兴,陈胜王”的玄学方式,用现代科学来点君权天授的手段。
虽然玄学听起来不太靠谱,但在北周天子没干出什么太过离谱的事情前,就算北周名存实亡了,对于普通人来说,天下还是天子家的。
这时候万分期待隐患们早点搞事情。
随便哪个“隐患”动一动,“清君侧”的口号就可以喊起来了。
(谢谢姐妹们之前的回复,让我有动力写第二版。层主不是专业人士,写考据纯粹兴趣使然,才疏学浅,错漏之处欢迎探讨指正。鞠躬.jpg)
212
[回复]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1楼] 网友:玻璃杯又没碎  发表时间:2022-05-21 00:22:37
一定会上长评的!
[2楼] 网友:府中名沅  发表时间:2022-05-21 00:22:37
姐妹厉害!
[3楼] 网友:蝲蜥蛄  发表时间:2022-05-21 00:39:47
?(???)?层主优雅
[4楼] 网友:燕子没了你我可怎么活啊  发表时间:2022-05-21 00:40:37
wow
[5楼] 网友:ψ  发表时间:2022-05-21 00:41:30
顶顶嘿嘿,好强
[6楼] 网友:【诚信至上】  发表时间:2022-05-21 00:42:06
送去长评!
[7楼] 网友:东坡爱吃肉  发表时间:2022-05-21 00:44:02
救命,好佩服但没看完
[8楼] 网友:ψ  发表时间:2022-05-21 00:45:03
报好消息,生啦生啦!生了个大胖长评!上长评啦!
[9楼] 网友:恍然蕠夣  发表时间:2022-05-21 00:52:50
真牛逼
[10楼] 网友:33270069  发表时间:2022-05-21 00:55:10
这都不算长评吗
[11楼] 网友:臭情侣好甜啊  发表时间:2022-05-21 01:04:09
好博学!!太困了睡醒看!
[12楼] 网友:伪艺术家.  发表时间:2022-05-21 08:25:36
大佬贴贴!!
[13楼] 网友:末巷  发表时间:2022-05-21 09:24:45
卧槽,好牛逼
[14楼] 网友:畜牧带的那只羊咩  发表时间:2022-05-21 14:52:32
姐妹牛蛙
[15楼] 网友:裤子  发表时间:2022-05-21 16:53:16
姐妹真的好强
[16楼] 网友:会后空翻的喵喵  发表时间:2022-05-22 11:26:16
让我康康
[17楼] 网友:畜牧带的那只羊咩  发表时间:2022-05-23 01:47:59
让我康康
[18楼] 网友:克服社恐  发表时间:2022-05-23 07:17:22
我也来看看
[19楼] 网友:k仔  发表时间:2022-05-24 04:05:39
好奇
[20楼] 网友:来呀!快活呀!  发表时间:2022-05-24 20:00:20
让我康康!
[21楼] 网友:你想撒娇嘛  发表时间:2022-05-24 21:13:57
评论咋没了啊
[22楼] 网友:thousand  发表时间:2022-05-25 13:09:55
又被屏了,评论试着补一下。(苦笑)
——————————————————
《北周架空背景下、参考朝代的考据2.0》
(层主知道是架空,本评论是对第67章长评的补充修订,新增内容1k+)
从选举制度和社会总体发展水平来看,如果把本文参考的时代背景形容成在一个模子上盖房子,这个模子最吻合的是东汉。
察举制、征辟制、举孝廉、尊儒学、宦官专权、都城洛阳都贴合东汉这个时代。
*从地名上看,目前文中明确出现的州名有“并州、幽州、徐州、邺州、翼州、兖州、扬州、青州”。(分别出现在文章第9、14、18、28、35章。)
对比看看东汉的地图。
东汉的行政区划分,由高到低依次是州、郡、县、乡、里。州可以简单理解为现在的省。
东汉有一京十二州,即“幽州、冀州、并州、凉州、青州、兖州、豫州、徐州、扬州、荆州、益州、交州”,其中多处地名是重合的,现实中的邺州原为东汉末年冀州治所,翼州与益州同音不同字,在此我们姑且将翼州近似于益州。
在本文第13章中,大伯哥给元里的三封托人收徒的推荐信中,有一位是司隶校尉蔡议。司隶校尉这个官职很有时代特点,是汉至魏晋监督京师和地方的监察官,在东汉时领有一州,实权很大,与现实对的上。
*对于三公九卿中的“三公”,历史上不同时期的三公官职名称不同,执掌也不同,本文中的三公对应的是太尉、司徒和司空。三公之名,古已有之。西汉早期,朝中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位高官,称其为“三公”。
“三公”制的正式形成,是在东汉。光武帝时期,改大司马为太尉,把大司徒、大司空里的“大”省去,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的新名号。
西汉每次天灾都是皇帝下罪己诏背锅,然后就出现了王莽篡汉,东汉建立后就把天灾甩给三公,皇帝不再背锅,防止再来一次王莽篡汉。这和文中第十三章中,太尉张良栋的情况类似。
*再看本文第十四章对官职的描述,说“三公秩万石,刺史秩两千石”,唐宋明清的官职等级,论的是“品”,也就是我们电视剧、电影里说的一品大官、九品芝麻官云云,而汉朝官职等级,论的是“石”。

当然,本文是架空嘛,总有些地方不太相似啦。
*比如,内阁最早出现在明朝。阁老是明清之际时人对入阁官员的一种称呼,唐代对中书舍人中年资深久者及中书省﹑门下省属官也可称阁老。
本文的内阁近似于东汉时的尚书台。
*比如,监后府是文里原创的设定,从职能上和明朝设立的司礼监类似。
*比如,汉朝时国家的最高学府是太学,正式叫国子监得等到隋炀帝时期。
*比如,汉朝时每州有一个刺史,行使监察官之权,而非行政官,所以刺史是查察人家的失职与否的,自己无实权。
*比如,文中幽州的官职任免都由楚王府决定,可见楚王对封地控制权还是挺大的(又或者是文中的皇帝看幽州太穷太偏,不稀罕管,所以干脆放任了)。
现实中,东汉经过“位面之子”的光武帝一系列“柔道zhi国”操作,黄巾之乱彻底暴发以前,诸侯的势力发展起来限制更多一些。

不管小说还是现实,异姓王的处境少有悠然自得的。本文第3章中提到,目前北周的异姓王只有两家了。
现实中,汉代的异姓王更凄惨些,刘邦对异姓王态度从《史记》记载的“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可见一斑。
结合这些,聊聊未来剧情走向的推测、元里争天下路上可能遇到的对手。
乱世的爆发需要契机。
*隐患一,接下来的剧情,饥荒、蝗灾、水灾、旱灾、疫疾引发的农民qi义可能会是最直接的导火索。
其中,我觉得对元里管理的幽州威胁最大的还是疫疾,需要的基础设施很多。疫疾的大肆传播主要有气候变化和ren口迁徙两方面的原因,《后汉书》记载当时的天气“当暖反寒,春常凄风,夏降霜雹”,我觉得这和系统给棉花、煤炭,暗示元里加紧防雪灾有类似之处。
严寒的气候间接导致人口的迁徙,随之而来的还有旱灾等等,这些灾害和当时的战争中产生了大量的难民,难民的四处游荡又加重了疫疾的传播。
*隐患二,江东一带的异姓王,陈王陈留拥兵自重。(这部分本文目前还没交代,所以我无法凭空瞎扯,只能建议楚二早点去和嫂嫂学游泳。加油,楚二你可以的!)
*隐患三,太监掌权,皇帝只顾享乐,可能发生除掉皇帝,扶持幼主的情况。类似于现实中董卓废汉少帝立汉献帝并挟持号令。
*隐患四,匈奴、鲜卑。这部分和现实不太好对应,现实中经过汉武帝时期的jun事重挫,匈奴受到重创,到东汉建成后,汉和帝时期,窦宪北击匈奴,在一系列的jun事打击下,北匈奴被迫西迁,鲜卑乘机占据北匈奴之地。北匈奴余部十余万落都自号鲜卑,从此,鲜卑转盛。简单点来说,现实中的鲜卑和匈奴的强盛不是在同一时期的,本文中两者则都挺嚣张的。
*隐患五,士人豪族势力暂时被太监压制,但是否会联合陈王卷土重来未可知。这里对豪族势力进行类比说明,现实中,东汉末年自董卓之乱后,拉开军阀割据的序幕,历史进入三国时期,代表性的士族di主(读书人出身)有袁绍、刘表、司马懿,代表性的寒族di主(军、商、宦官家族出身)有曹操、孙坚、刘备。以此为基础,层主推测本文后期会出现一支或多支强大的豪族势力。
内忧外患一叠加,不乱起来没天理。
*目前元里和楚二的手上资源有北疆的十三万兵力、幽州的子民、洛阳楚王府、汝阳县。
基建文三大方针: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其他问题都方便慢慢解决,需要谨慎处理的是怎么让“造反”来的合情合理。
在礼崩乐坏的背景下,一个“正统”的好名声可以省掉不少麻烦,咳,不知道元里会不会借鉴“大楚兴,陈胜王”的玄学方式,用现代科学来点君权天授的手段。
虽然玄学听起来不太靠谱,但在北周天子没干出什么太过离谱的事情前,就算北周名存实亡了,对于普通人来说,天下还是天子家的。
这时候万分期待隐患们早点搞事情。
随便哪个“隐患”动一动,“清君侧”的口号就可以喊起来了。
(谢谢姐妹们之前的回复,让我有动力写第二版。层主不是专业人士,写考据纯粹兴趣使然,才疏学浅,错漏之处欢迎探讨指正。鞠躬.jpg)
[23楼] 网友:苏凤子  发表时间:2022-05-30 05:33:51
NB,跟你混
[24楼] 网友:澄映葭苇  发表时间:2022-07-08 17:40:42
上长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