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至18章

作者:大龟蹄子

最近看了群有徐老师@徐豪_D_Sakula 强烈安利的《苏州恐怖故事》,目前进度是到18章,也就是正序第二个故事完结。我看文的视角是作者视角,偏向于商业网文分析,所以这篇评或许并不适用于徐老师的这本书。
不过徐老师写书也不是为了赚钱,所以,写书嘛,最重要的是开心啦~
其实按照以前在扫文组写评的习惯,看完十章就可以写扫评了,因为大多数的网文看个十章就足够定性了。但是这书为什么看到了18章呢?因为前十章和后八章的画风竟然迥然不同。难怪徐老师一直在提醒读者,这本书慢热,很慢热。
以下是正式评文,剧透含量估计2%,仅是小扑街一家之言,不必当真。
【首先是前十章,也就是第一个故事】
整个十章给我感觉是随和,非常的随和,就像是普通记录的日常故事,随和得让人几乎看不清主线。srds,主线不明,这十章却还有个正常的节奏线条。
什么是节奏线条?让读者能够感觉到明显的情绪起伏,就是节奏线条。
开头两章,无疑是直线下降,直入低谷。但是这进入低估竟然还能起起伏伏,就像我购买的基金一样倔强。然后从第3章起开始缓慢上升,到5章又来了一次情场失意的小起伏,然后到第7章,终于出现了一个鬼,这,怎么说呢,就挺突然的,都快忘了这是个恐怖小说。之后从8章继续上升,再到9章和10章之初维持成水平线,在10章末来个悬崖式下跌,在最最后回升了一个小尾巴。
这前十章有两个让人举得阅读体验不好的地方。
第一,人物太多,直到第10章看完我大概就只记得一个姓叶的和一个姓史的,还有一个是被女鬼干掉的富二代,但是这个人的名字就没记住了。
功能性人物太多了。他们大多数的功用,就是不断地对主角给予打击,维持着节奏下跌的趋势,但频繁的人名跳跃就使得整个画面过于聒噪。简单的举例,如果把前十章改成漫画,这里面绝大多数的人名根本没有机会出场,只会成为背景布里的小黑人或者小白人。
开篇人物过多,在商业性质的网文里是大忌,因为初入世界的读者就像是才进入新手界面的玩家一样,信息过多,重点不详,就会觉得疲累,影响代入感(或者说是沉浸式体验)。
第二,功能性对话过多。这里说的是满篇的“哇”、“喔”、“太棒了”,大部分是网文上掀起的那些弹幕风波。这里与日常人名的功能是相反的,代表的是主角在网络上的成功,汇聚成节奏的上升线。这种信息出现过一两次其实无所谓,但多了就麻了,因为他们功能重复且频繁。
这一类的问题与人名过多的问题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差不多的,还是以改编成漫画举例,可能就是一个小篇幅里的一堆气泡。
我看了书下的长评,已经有读者意识到了这十章的不足,甚至说“可以不看”。
所以,如果是从一个商业的角度来提出修改建议,我建议,这部分不必单独列成故事,缩短到三章以内,不超过1W字,作为一个引子。但是如果从我自己的喜欢的方向去改的话,我会从第二个故事开始,这前面的剧情都可以作为影子隐藏在后面的剧情里,因为网文,足够长。
【接下来是11~18章,也就是正序第二个故事,标题里是《第168个故事》】
为什么我说这里和前面的画风完全不同呢,因为这里就不是简单的日常了,整个文字排版尽量地还原了论坛的样子,让人眼前一亮,以为回到了在天涯、贴吧追看鬼故事的时候,简直可以呼一句:爷青回!
这个故事因为是第一人称平铺直叙的,看起来就比前十章要简洁得多,诡异气氛也更加浓郁,在短短三章就出现了鬼,并且明显得让人察觉到了伏笔引子,在结尾终于来了一场实质性的高潮收束,末了,留了一个小小的开放式尾巴。
如果把这个故事看成学生时代报刊杂质上的小短篇,无疑是里面比较出色的。虽然,可能是因为我的SAN值比较高,我还没有被触动灵魂。
接下来的故事会有怎么走向呢?按照徐老师在里面留下的话,每个故事都应该会串起来。这种行为方式,大多数是两种模板:糖葫芦式&剥洋葱式。
目前先推测成“糖葫芦式”,因为这两个故事之间的连接太过于松散,还看不出剥了洋葱皮。而“糖葫芦式”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单独的一颗糖果又大、又香、又甜,只是吃一颗也可以。
但是,如果真得是“糖葫芦式”,也不能忽视那根串起糖果的竹签,竹签粗细适当,才能串起一串糖果。过细容易掉果,过粗又会喧宾夺主,毕竟只有到了最后的竿,才是竹签的主场。
“寻找风的男子”可能就是这根竹签,第一个故事还在糖葫芦的顶端,所以看着还比较细。
看到这里,大概能够知道为什么这书没有签约了,的确是不够商业。当然,开篇慢热并不影响书成为好书,几十万字之后才热门的书也有例子。或许徐老师可以重新拾掇拾掇放到豆瓣。
但是,我去看了每一章的连载时间,嗯……徐老师写书也不是为了赚钱,所以,写书嘛,最重要的是开心啦~
【这本书最大的优点?】
我觉得是文风。
为什么说是“文风”而不是“文笔”?因为在我这里,“文风”加“笔力”才等于“文笔”。这里先说说“文风”。
“文风”就像是一个人的笔迹,是非常鲜明独特的,是经过岁月的反复打磨的,一旦成型,轻易无法变化。
正如我开头所说,徐老师的文风是随和的,这非常让人羡慕。因为这样的文风很容易让人接受,也愿意看下去,一目十行也毫无压力。就算是在第11章起突然正经了起来,也是让人觉得随和的,平易近人的就像是普通人在讲自己的故事。
而我的“文风”就过于正经,即使写点笑点也只像是冷笑话,看的时候就比较“耗蓝”,哭唧唧【单身狗】
【最后】
说实话,当看完这18章的时候,我第一个联想到的是《鬼吹灯》。《鬼吹灯》是第一称写的故事,以民间鬼故事传说为开头,按照现在来看,也属于是慢热得简直不能再慢,一直到后面“盗墓冒险”的主题开始,才终于是热闹起来。所以现在也不再会出现现象级的《鬼吹灯》了。
徐老师一直说这本书的卖点是什么“反套路”、是什么“伏线千里”,其实,还是传统小说家的影子。
一个幽灵,一个传统写作的幽灵,在骨子里游荡。
为什么写到这里?因为我感同身受。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新时代,去如何寻找载得动我们的船呢?
【《苏州恐怖故事》,持续跟踪报道……】
5
[回复]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1楼] 网友:我比你大  发表时间:2023-01-17 00:26:43
6666
来自安徽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