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我养大了世界首富》

作者:瑜玥

网上查了一下,这50(全国选拔)+2(北大副教授)留学生,全都是名牌大学生,近二十人是研究生,2009年时,有三个中国院士,一个外国院士,到现在已有十七个中国院士。
正巧以前在网上答过类似的一个题,感觉有点可悲,当年,百废待兴,如今,大局已定,定的是外行用数据评判科研,科研本身不具备评价自身的能力,不具备组织和策划的能力,花大钱,天知道有多少是资本占地,有多少是知本成长。
为什么有的人自己不是博士,却当了博士生导师?
提示:该回答由于内容丰富被管理员推荐到知道知识库中推荐时间:2017-10-09 22:21
我国有很多博士生导师没有博士学位,这很正常,因为他们求学时没有博士学位的设置;但不正常的是,甚至有的博士生导师又去读一个博士,这只能说明这些要求他们读博士的人,可能是他们自己也可能是另外的人,没有能力从学术的角度评判他们的水平。博士生导师,至少从目前的情况看,应当同时是该学科最有学术水平的一群人,同时也是最懂得学科发展的。他们当年,应当是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到这样的学术地位。而这样的人,应当是支撑学科的栋梁之材——换句话,这样的人存在,以他们的学术道德约束,才有了学科发展的具体途径,而不是外行领导内行弄出一堆学术垃圾。从客观的现实,学术垃圾太多就表明学科发展畸形繁荣实质无序。
客观的一个原因是——□□阻碍了新中国建成自己的学术体系,在□□之后的不到十年间,有不少学科都有了自己的首位博士,这些博士可惜并没有能力挑起大梁。他们的学术能力并不比□□前的学者们强。刚建国那会儿,中科院院士那水准,至少都是响当当有自己实在的东西,那里边有的人是博士,也有很多人不必是博士。现在呢,既然没有实实在在地去做,哪里有实在的成果拿出来?当然就是这个名校博士的名头最能唬人了。你不用急,用不了多久,别说博士生导师了,就是一个助教讲师,一个三等大学的辅导员,都能是博士,至于水平,能力,效果,糊弄人罢了。
补充刚看到的一段话:
王以铭在美国研修一年半就提前回国了,他感到国内有太多的事情等着他做。麻省理工学院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向王以铭提及,是否考虑在这里拿个博士学位回去?王以铭笑着对丁先生说,年过四十就不必“浪费”宝贵时光念学位了,如果给我机会,我不是花时间拿博士学位的问题,而是指导博士生的问题。至于美国,我还会来的。就这样,他成为52人团队中最早完成预定学业后归国的。
回答中可能包含不适合内容,正在人工审核中哦,请您耐心等待一小时,审核结果请在消息中心查看。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回复]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