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也需要主题啊

作者:传青

实在想不通作者为什么写法国的故事,可能是在女人的印象里法国是浪漫的代表。当然我想说的不是地域上的差别,主要是对穿越这种文学借助形式,发表一下我本人的看法。顺便说一句,该文作者的用笔虽然不是那么成熟,但看的出曾经写过不少的文章,其中也不乏精彩的故事编排和人物描写,还是值得表扬和推荐的。
首先无论什么文学作品,其创作所依据的无非是一个来源加一个趋向;说明白一点呢也就是,你所创作的源泉应该来源于你经历的或学习的或阅读的,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攫取到你想要的素材;一个趋向就是无论什么样的作者,特别是小说创作,文中的人物和情节往往体现作者的好恶和人生观念;当你的来源和趋向符合某一阶段读者的价值或兴趣爱好的时候,你往往会有一些追随者。当然一个人的文学表达能力令当别论。
现在说到正题了,如果从来源的角度讲,现代人似乎理所当然的写现代的故事,最起码的熟悉吗、嘛,但似乎人们总是对现实充满了不屑一顾,不光是作者,甚至读者也喜欢离自己遥远的时光和国度去寻找理想的人生环境。从心态上最明显的一个细节是,穿越的主人公往往带着超越古人的知识甚至是武器,这也显示出大多数作者或者说多数普通人的优越式的心态。
打住我再说说本文作者的写作风格体现了明清后期小说的某些特点:
清代后期小说在题材和内容方面有许多新的变化。如果说,像《儿女英雄传》、《三侠五义》等侠义小说,大体还属于旧小说的范围,那么在狎妓题材的小说中,则既有陈旧的才子佳人模式,也有了像《海上花列传》那样冷静的具有写实意味的作品,反映了半殖民地化的中国都市生活的特有情景。而随着人们对清政权越来越失去信心和清政权越来越失去对社会的有效控制(特别是在租界,官府已无权管理),以抨击官场黑暗为中心的政治小说——即鲁迅所说的“谴责小说”也大量产生,其尖锐程度是中国过去各类文学都从来未曾有过的。更进一步,还出现了一些以鼓吹革命为明确目标的政治宣传小说。在这些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中国社会的一系列变化。
  清代后期小说,大都仍是以章回小说的形式出现,但和传统的小说还是有些明显的不同。比如像古典小说中经常杂以诗词的情况,在这一时期的许多小说中不大出现了;有些作者对长篇小说的结构,表现出有意识的追求(如《海上花列传》);有些小说,开始使用中国旧小说素来未有过的第一人称叙述(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等。这些形式技巧的变化,往往是在传统小说的基础上借鉴了翻译小说的长处,显示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向。
  但是,在小说产出如此之盛、由于特殊历史条件写作也相当自由的这一时期,小说的艺术成就却并不高。不仅没有出现清中期的《儒林外史》、《红楼梦》那样的杰作,而且除了《海上花列传》,大多数小说都显得浮露。之所以如此,除了许多小说是应报刊连载之需而断续地写成,缺乏完整的构思与精细的加工之外,重要的原因,大致有三点:
  其一,清代后期小说除了侠义一类以外,那些反映现实社会情状的作品,往往是作者依傍实有人物事迹,采摭所见所闻而加以渲染而成。其结果,一方面是忽略了小说作为虚构艺术的特征,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方面缺乏想象力;而另一方面,在通过虚构人物故事反映生活真实面貌这一点上,又缺乏深刻的写实性。
  其二,与政治的关系过分密切,这特别表现于清末的政治小说。由于报纸、期刊的传播功能和小说对大众的吸引力,使得清末小说的社会影响非常大。因此一些主张变革的知识分子,普遍把小说视为一种改造社会的手段,并认为这才是小说的首要价值。如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提出,“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认为道德、宗教、政治、风俗、学艺乃至人心、人格的革新,都有赖于小说的革新;王钟麒,也提出“今日诚欲救国,不可不自小说始,不可不自改良小说始”(《论小说与改良社会之关系》)。
  他们把素来不入“大雅之堂”的小说,提高到空前的地位,这对促进小说的繁荣是有作用的。但同时也可以看出,这种以社会功利为首要目的的小说理论,与传统的“教化”文学观实有相通之处——尽管两者政治立场和所重视的文学样式不同。当然,小说确实具有一定的改造社会的功能,但作为一种艺术创造,首先不能离开作者个人的人生体验和真实情感,以及强烈的叙述欲望。如果把社会功利放在首位,强调选材一定要做到“事实之于国事有关”,目的一定要放在“惊醒国民”、“裨益社会”(同上),对小说所造成的约束会是相当
今天就写这么多吧

[回复]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 评论文章:驯服公爵
  • 所评章节:53
  • 文章作者:小醉猫
  • 所打分数:2
  • 发表时间:2009-01-05 15:2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