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跟科技树谈恋爱[三国]》

作者:

历阳
历阳是指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
和县(古名历阳)隶属安徽省马鞍山市,位于安徽省东部,长江下游西北岸。
该县东与南京、马鞍山、芜湖三大城市隔江相望、东北与南京市浦口区一桥相隔、南临芜湖市鸠江区、西与含山县接壤、西北与全椒县毗邻,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总面积为1318.6平方公里,总人 口是542192人(2018年户籍人口),GDP是198.21亿元(2018年),拥有龙潭洞、霸王祠、香泉等景点,荣获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县称号。
2021年5月,入选安徽省2020年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优秀县单位名单。
建制沿革
和县古名历阳,因“县南有历水”而得名。
据《尚书》、《禹贡》、《通典》、《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等史料记载,历阳西周开始属扬州之邑,春秋时期属吴,吴亡入越,越亡入楚。
战国时期
楚国东侵至泗上,遂属楚。
秦嬴政元年(公元前221年),秦兼并诸侯统一中国,分为36郡。秦国灭楚国,置历阳县,属九江郡。
西汉
汉高祖刘邦四年(公元前203年),历阳属淮南国。
新朝
王莽时期(公元前9—13年),一度改为明义县。
东汉
汉光武帝刘秀分十三州郡,历阳属扬州,治所历阳。三国时期(220—265)属吴为重镇。
西晋
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六年(285),属扬州淮南郡。
东晋
永兴元年(304),分淮南郡之乌江、历阳、阜陵、龙亢四县,置历阳郡。
南北朝时期
宋(南北朝)永初三年(422),历阳郡属南豫州,辖历阳、乌江、龙亢三县。
文帝元嘉七年(430),罢南豫州并豫州,历阳郡属豫州。
元嘉八年(431),历阳郡辖历阳、乌江、龙亢、雍邱、赞阝县五县。
北魏
北魏孝武帝大明三年(459),分淮南北,复置二豫州,历阳郡属南豫州。
大明五年(461),乌江县与怀德县合并,立临江郡。历阳郡辖历阳、龙亢、雍邱、赞阝县四县。
永光元年(465),撤临江郡,乌江县仍属历阳郡。
元徽元年(473),赞阝县划归新昌郡。
永明二年(484),雍邱县划归陈留郡,历阳郡辖历阳、龙亢、乌江三县。
北齐
北齐天保六年(555),齐、梁在历阳协和,改历阳为和州。
隋朝
隋炀帝杨广大业三年(607),复置历阳郡,下辖历阳、乌江二县。
唐朝
唐高祖李渊武德三年(620)复为和州。
唐高祖李渊武德六年(623),和州辖历阳、乌江、含山三县。
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元年(627)和州属淮南道,辖历阳、乌江二县。
武后长安四年(704),和州辖历阳、乌江、武寿(今含山)三县。
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元年(742),和州复改为历阳郡,辖历阳、乌江、含山三县。
乾元元年(758),历阳郡仍改为和州,属淮南节度使。
宋代和州为上州,置和州防御使,统于淮南西路。
元朝
至元十三年(1276),置和州镇守万户府,属淮西总管府。
至元十四年(1277),改置和州安抚司,
至元十五年(1278),和州安抚司升为和州路,辖历阳、乌江、含山三县。
至元二十八年(1291)和州路复降为和州,属庐州路。
明洪武七年(1374),属凤阳府,不久直属南京。
洪武十三年(1380),设直隶和州,属京师,下辖含山县。
清朝
顺治二年(1645年),和州属江南左右布政使司。
乾隆八年(1753年),属安徽巡抚部院,安庐滁和道。
1911年11月12日,和州光复,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改和州为和县,直属省都督。
民国21年(1932),属安徽省第五行政专员督察区。
民国29年(1940)4月,日军侵占和城,汪伪成立和县公署。国民党县政府迁至善厚集。
民国31年(1942年),新四军在抗日根据地功剩桥南陈村,成立和含行政办事处,后成立和县县政府。
1948年7月,成立和含爱国民主县政府,同年11月,和、含划开。1949年1月成立和县民主县政府。
1949年4月23日,安徽省和县全境解放,
同年10月,改为和县人民政府,属巢湖地区。
同年12月,划归南京市管辖。
1950年春,仍属巢湖地区。1952年,属芜湖地区。
1958年12月,和县与含山县合并成立和含县,划归马鞍山市。
1959年4月,仍归属芜湖地区,
同年5月,和含县划开。
1965年,隶属巢湖专区管辖。
2011年8月,经□□批准(国函〔2011〕84号),安徽省和县(除沈巷镇)划入马鞍山市。
2
[回复]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1楼] 网友:50183296  发表时间:2021-07-22 14:09:36
本人安徽马鞍山人? ?? ? ????'?'? ???
[2楼] 网友:就喜欢老的  发表时间:2021-10-11 14:23:48
你为什么总要复制粘贴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