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当年万里觅封侯》

作者:69262625

钟声晚兮人归远
——从姓名和标题角度看《当年万里觅封侯》
钟宛,钟归远。
看到这个名字的第一眼,就想起了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我始终很欣赏有诗意的好名字。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我想,这风度,是少年钟宛愿意与心爱之人分离,独自一人为忠义和恩情去黔安找宣瑞和双胞胎的风度。
诗中没有离别之苦,只有闲淡的意境,正如钟宛其人,他曾经也面对着史老太傅的四为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心潮澎湃,也曾想要鲜衣怒马一日看尽长安花,但是历尽世事凉薄,连活着都需要付出努力,他依然能笑着对郁赦开玩笑说,自己死后要口含玉蝉,来世也做下凡的文曲星。
在黔安的日子里,钟宛变了又没变。或许他凌厉的锋芒被苦难摧去,但是他也因此变得温润婉和,学会了明哲保身,对宁王和王妃的恩情可能也有了真正的理解。而他骨子里这种历尽万般红尘劫,犹能达观面对苦难、不被痛苦磨去鲜活甚至有些淘气的少年感,在与郁赦重逢后,也展现在我们眼前。钟宛长大了,但他依然是读者心中那个最可爱的样子。
郁赦,郁子宥。
郁,(忧愁、气愤等)在心里积聚或指香气浓厚;赦,赦免;宥,宽恕、原谅。(名字的意思和解读只是个人理解,如果认为牵强附会也见谅)
从郁讲起,郁除了姓,还有(忧愁、气愤等)在心里积聚的意思,正如作者在文案里写的“偏执阴鸷神经病”,十六岁,心爱之人远走黔安,离别七年;顺着郁王铺的线发现爹不是爹,娘不是娘,与安国长公主的母子情也因为崇安帝的设计彻底了断——十六岁的少年发现过往的所有温情和幸福都是假象,心爱之人早已远去无人诉说时,他的悲痛大概也只能郁积于心吧。
于是他“性情大变”“偏执阴鸷”,但是他说“我不知道该恨谁”。
于是疯的是他自己,吃寒食散的也是他自己,尽管他身处黑暗,他却没有伤害任何人(除了把五皇子推下水,但是那是因为五皇子要拐走他老婆)。他心里,就和他的名字一样,大概也早已原谅了所有人吧。
这种原谅并不是没有原则的不计前嫌,而是与所有人、所有人的行为和解(比如长公主的那一巴掌),在内耗(发疯)和斗争(夺嫡)中寻求平衡,在斗争中取得胜利,从而把损失减到最小——佞臣除尽,宣瑜即位,加以教导后,天下必定海晏河清。而崇安帝、郁王之流,他们的罪有应得多过了郁赦所能给的宽恕,只能说死不足惜。这宽恕和原谅源自于他骨子里的善良宽厚,所以郁也代表了香气浓厚——君子如兰。
当年万里觅封侯
小说的标题取自陆游的词《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万里觅封侯”,在词中指欲在战争中建功立业,在书中大概指钟宛少年时才情万丈,壮志凌云,愿提笔安社稷在中书省或内阁有一番作为。但世事如冰,年少的豪情,似乎都成了“当年”之事,颇有沉郁之感,所以作者最后也说“现在回顾整个故事还是觉得有一点点的心酸”。可这些年少时的遗憾,作者也用别样的方式让其重来,于是整个故事不止有心酸,更有互相救赎的温柔,而作者也确实把故事写得欢脱幽默,加上略显坎坷的人物背景和沧桑的标题,并不违和,反使整个故事不至沉重也不至轻浮,可见作者之用心。
往大了看,标题所对应的词饱含着人生的秋意、壮志难酬之苦,而书中却反用其意——一个有些飘摇、遍布杀机的都城,在主角等人的努力下变得百废俱兴、充满希望,这也算是变相地圆了主角的壮志,而一个崇安帝时代的秋意也正是一个君贤臣明、海晏河清的天下的春光。
“三十功名闯过去,八千里路趟回来,那些曾经渴求的,如今唾手可得的,其实早就不在意了。”
“将二十年前就错位的浩荡齿轮,拨回到原有的位置上。”
钟声杳杳,远归之人早已回首,与君共览万世太平。
68
来自浙江   [回复]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1楼] 网友:桔  发表时间:2023-10-04 20:31:19
解析得太好了
来自广东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2楼] 网友:川野鹿桃  发表时间:2023-10-23 00:19:20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好厉害
来自广东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3楼] 网友:34231334  发表时间:2024-02-09 04:18:36
这个解析太牛了!没点文化连钟宛名字的出处都不知道 . 哭辽
来自江西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4楼] 网友:光合作用  发表时间:2024-02-09 13:33:03
呜呜呜
来自黑龙江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