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元配》

作者:

想起了前段时间跟朋友聊天时,朋友告诉我,她父亲是个极重视面子且对家人控制欲望极强的人,在童年时对她极其严厉苛责,希望她长大后的生活工作稳定体面。所以,当她在很多年前从老家的乡政府辞职,主动脱离公务员编制并远走他乡当一名打工妹的时候,父亲暴跳如雷,曾扬言不许她再回家。
后来,家当然是可以回了的,但至今,父亲对她辞职的不满一如从前。
虽然,她现在过着不太稳定也不富裕的日子,但她真心喜欢在异乡的这份自由:享受无拘无束的三口之家的温馨,工作之余做自己喜欢的事:看书、养花、到处走走。
只是,这样的生活完全不是她父亲在养育她时所期望的结果。好在她有个弟弟,父母把“养老”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儿子身上。朋友曾在一次聊天中对我说过:“我真的想不通,我父母都有退休金,但内心还是非常恐惧我弟弟不给他们养老”。
“养儿防老”,这算是中国一个非常传统普遍的观念了吧。不仅是老一辈,就连我很好的一个同龄朋友,也曾在我准备要小孩时提醒我:“现在可别指望养儿防老,养个孩子千辛万苦,将来长大了如果不在你身边,根本没办法照顾你。”
我回答她:“我养孩子的目的不是希望他将来一定要照顾我,只要他过好自己的生活就行。”
十年前的这句话,并不代表我有多么开放的育儿观,当时仅仅是沿袭我的父母养育子女的模式和思路吧。我那完全不会去研究教育的爸妈,嘴里经常念叨的一句话就是:“我们老了以后也不会依靠你们的哈,你们长大后能自力更生就可以了。”
我不确定父母这样讲,是对我们的期望值本来就不高呢,还是他们在“养儿防老”方面的确无所欲求。不过,在面对同样离开家乡稳定的工作而外出打工的我,虽然没得到父母的强烈支持,但也从来没有过任何反对。
包括恋爱、结婚、买房、生孩子等一切人生大事,我爹妈从来不要求我向他们汇报或寻求认同。从小到大,他们似乎从未曾对我操太多的心。当我听到其它父母对子女催婚催生催过年回家的时候,我觉得我好象有一对假父母。
我并不想论证我和我朋友的父母,谁的养育观更好,这个真的没有任何比较意义。一个人的所有观念都跟自身的经历和性格有关,而相同的教育观念所导致的教育结果也不尽相同。我可能享受了开放型父母给予我的自由,但可能同时也因为缺少适度的“严格要求”而总是不思进取、散漫慵懒。
时代不一样,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都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的孩子普遍是独生子女,不管是情感还是经济,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投入可以称作是“倾其所有”。结果,往往投入越大、期望值越高,所希望望得到的“回报”也越大。
这种“回报”,不仅仅局限于自己年老时要求儿女守在身边尽孝,更体现在针对子女的生活及情感方面,他们始终无法放手,总是忍不住去控制,或者依赖。而依赖的本质也是一种控制。
很多父母总爱对孩子说一句话:“你长得再大,也永远是我的孩子。”这句在逻辑上分明是一句“废话”的话,其真实用意是:就算你已经长大成人,你依然得受我的照顾(控制),你始终得听我的话。
现在的大部分家长都属于“功利型”家长,他们养育孩子的初衷或目标,是希望孩子成为一个优秀、成功、能够获得外界和社会认可、能够在颜面或经济上为自己带来丰厚回报的人。他们总是不由自主地为孩子设计人生路线、圈定生活模式,如果孩子偏离了预定的跑道,他们便会发自内心地恐慌,唯恐孩子逃离他们的视线,摆脱他们的控制。
当然,很多父母不会承认自己“控制”孩子,他们会为自己找一个漂亮的借口,叫“我都是为你好”。(这句话,我也说过无数次,虽然,每次说完后自己都觉得没有底气没有新意。)既然我这一生都在为你好,那么当我们年老的时候,你们就要理所当然地为我们好(听我们的话)了。
“功利型父母”控制着孩子,希望孩子能成为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者,希望孩子的成功能为自己带来荣耀。同时,这样的父母也很容易依赖孩子,把自己的生活和情感跟孩子绑架在一起,哪怕到孩子长大成人也不舍得松绑,与孩子完成一辈子的共生关系。
纪伯伦有一首著名的诗: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你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
如果,社会上能少一些攻利型父母,多一些象诗中所描述的弓箭型父母,那么,这个世界上会多出很多自由舒展、多姿多彩的生命。
我并非否定“孝顺”的传统,只是觉得真正的孝顺应该发自于内心深处。只要家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少一些控制,给孩子多一些尊重和自由,让孩子成为有独立人格和他希望成为的自己,那孩子也会从父母身上学习到并回报自然真实的爱,而不是受制于礼教、舆论或者父母的逼迫,放弃自己的人生去履行愚孝。
我觉得,新闻中的那位父亲与其担心女儿不回到身边给他们养老,还不如去精心打理自己退休后的日子,培养丰富的兴趣爱好,过上“自立自强”、不依赖女儿的新生活。
一味牺牲自我为孩子付出,并非对孩子真正的“爱”。同样,在孩子长大后要求孩子改变自己的意愿和生活来满足自己的需求,更是一种自私。
1
[回复]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1楼] 网友:长安  发表时间:2018-08-20 19:03:40
[2楼] 网友:早安,6点起  发表时间:2018-08-20 20:30:22
赞赞赞!?
小时候一直被母亲一句话支配――你吃的住的穿的用的全是我的,包括你自己。
这句话常常在我讨要亲戚给的压岁钱或者偶尔捡到钱或者想从母亲那得到某样东西(新衣服,新鞋子…)响起,而这句话随后的便是“你怎么好意思要……”由此,冥冥之中觉得不对,却不敢去奢求那些,更觉得自己过于贪心,心生愧疚。
细思之下更觉恐极。衣服、食物、床铺,乃至自身,皆为父母所给,那我本人,又是什么?未来又有什么?付出的努力又是什么?一切皆不属于我……
  • 评论文章:元配
  • 所评章节:154
  • 文章作者:石头与水
  • 所打分数:2
  • 发表时间:2018-08-20 16:5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