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胤祯

作者:星玄

爱新觉罗•胤祯
仰首我欲问苍君,祸淫福善恐未真。豫让忧死徒吞炭,秦桧善终究何因。无赖刘邦主未央,英雄项羽垓下刎。自来豪杰空扼腕,嗟吁陵岗掩寸心。
爱新觉罗•胤祯(1688-1767年)清康熙帝皇十四子,其生母为德妃乌雅氏,即孝恭仁皇后。额柏根(额柏根又作额尔根,姓吴雅氏,亦可书作乌雅氏。世居哈达,一云世居叶赫地方。)正黄旗人(原为满洲镶蓝旗包衣,雍正继位后,抬入正黄旗。),世居哈达地方。初来归。其长子额参,初任膳房总领,历升内大臣。崇德时从征朝鲜,遇有朝鲜遣人致书于明,额参见而射之。其人应弦而倒。太宗文皇帝嘉其能,即以其人所乘马赐之。又同超品公杨古利额驸率兵进剿,大破朝鲜。有朝鲜小卒,藏匿石岩间,窃发鸟枪,杨古利额驸中伤而殁。太宗甚伤之。忽有一人越山而去,图赖指而言曰:“彼山上东去者,即伤死杨古利额驸之人也。” 太宗因命额参追之。次日,即以其首来献。太宗嘉之,授为男爵。后征山东济南府临清州,及大同等处,屡立战功。加一等都尉,任佐领。缘事削爵。其长子魏武,系仁寿皇太后之父。原任护军参领。雍正二年奉旨:“额柏根,系本朝旧族,创业名家。在□□高皇帝时,抚育禁庭,视同子侄。额参历事三朝,军功懋著。魏武天挺俊杰,启后承先,厚德钟灵,笃生圣母,宜加峻秩,以协彝章。将额柏根、额参、魏武,俱追一等公。一等公,世袭罔替。”钦此。魏武之子博启(又作白启。),承袭一等公。现任散秩大臣,兼佐领。额参之次子,岳色,因系仁寿皇太后之叔父,特赐骑都尉(雍正元年五月壬寅,雍正谕舅祖岳色,“皇妣向欲加恩,今仰体慈怀,著授为拜他喇布哈番,准袭一次。”)。原任司祚官。 额柏根之次子,赫勒原任笔帖式;三子柏赫原任员外郎。孙常索原任郎中;金柱原任弊骑校;珊什巴,原任笔帖式;丕色,原任员外郎。曾孙魏准,现任大使;柏尔屯原系荫生;常三、阿尔泰俱原任护军校;礼保住,原任御前二等侍卫。元孙柏宁,现任六品官。四世孙锡明,现系荫生。孝恭仁皇后乌雅氏,生于顺治十七年,满洲正黄旗人,为护军参领威武之女。初入宫侍康熙帝,于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生皇四子,即雍正皇帝。十八年十月十三日册为德嫔,时年二十岁。十九年生皇六子胤祚。二十年十二月二十日封为德妃。二十一年生皇七女;二十二年生皇九女;二十五年生皇十二女;二十七年生皇十四子恂郡王胤祯。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雍正帝即位,德妃晋为皇太后。诸臣为皇太后上徽号,她执意不允。雍正元年五月二十二日皇太后病,雍正帝亲至永和宫,昼夜侍奉汤药。二十三日丑刻(深夜一点至三点)孝恭仁皇后崩。皇后梓宫奉安于宁寿宫,雍正帝于苍震门内设倚庐缟素居丧。倚庐为古代遭丧者所居,倚木为庐,于中门外东墙下起庐,先将一根木头放在离墙五尺的地上,上立五根橡木斜倚在东墙,以草苫盖之,南北两出口也以草帘屏之,向北开口,里外不涂抹灰泥,即草棚。雍正帝时年四十五岁,每日赴母后梓宫前上食品三次,哀号不止,群臣莫不感泣。皇太后死于康熙帝大丧期内,五月二十六日恭移皇太后梓宫,安奉在寿皇殿。六月二十日总理大臣等官会议,恭请四后同祔圣祖庙,尊谥并加"仁"字。雍正帝谕旨:"朕惟母后升祔太庙,大典攸关,欲伸臣子之孝恩,必准前代之成宪,务得情理允协,乃可昭示万年。"诸王大臣等引据宋朝太宗、真宗四后祔庙之礼,雍正帝以此为例,谕旨:"恭惟孝诚仁皇后元配,宸极,孝昭仁皇后、孝懿仁皇后继位中宫。孝恭仁皇后诞育联躬,母仪天下。按先儒耐庙之仪:一元后、一继立、一本生,以次并列。今母后升祔位次,当首奉孝诚仁皇后,次奉孝昭仁皇后,次奉孝懿仁皇后,次奉孝恭仁皇后。如此庶于古礼符合,而朕心亦安矣。" 雍正元年九月初一日,葬孝恭仁皇后于景陵。孝恭仁皇后终年六十四岁。全部谥号为:孝恭宣惠温肃定裕慈纯钦穆赞天承圣仁皇后。
"世宗夺嫡"为清初三大疑案之一。清世宗雍正帝是如何登上金銮宝座的,历来众说纷纭。一说康熙帝本意传位于第十四子(胤祯),临终前写下"传位十四子"的遗嘱置于干清宫"正大光明"匾后,狡诈的胤禛(雍正帝)设法得到遗嘱,在"十"字上加上一横一勾,变成"传位于四子";一说康熙帝病重时,皇四子胤禛用一碗人参汤将父皇毒死,然后才夺得了皇位;也有的说康熙帝特别喜欢他的皇孙弘历(乾隆帝),因而把皇位传给弘历之父胤禛,以望相承。种种说法,似乎各有道理,但实际上前两种说法各有各的漏洞,只有第三种说法能得到史家的认可。胤祯比雍正皇帝小十岁,两人虽系一母所生,感情并不深厚。胤祯与皇八子胤禩却很说得来,称得上情投意合。当康熙四十七年胤祯因夺嫡而被锁拿时,胤祯拼命保胤禩,并说:"八阿哥无此心。"当时把康熙帝气得火冒三丈,抽出佩刀要当场杀死胤祯。后来胤禩受到幽禁至死的处置,胤祯却逐渐在政治活动中崭露头角。康熙五十年随父皇出巡塞外,时年二十三岁;五十七年十月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如同天子出征一般,十分威武气派。
雍正帝在军事上不如胤祯有作为,当废了皇太子胤礽以及夺嫡的弟兄均失败后,他却得到康熙帝的赏识。在代替康熙帝处理政务或祭祀大典等活动中,都比其它皇子的机会多。康熙帝病危时,他正代皇上在南郊行大祀礼,每日都派护卫至畅春园请安。第五天康熙帝将他召回寝宫,命镇国公吴尔占代行祭天,临终前正式宣布皇四子继皇帝位。康熙帝病故时,胤祯正出征西藏,转战边陲,屡建战功。雍正帝即位,谕总理大臣;"西路军务大将军职务重大,但于皇考大事,若不来京恐于心不安,速行文大将军王,驰驿来京。"胤祯应召回京,对胤禛称帝很不服气,不肯跪拜行君臣之礼。雍正帝对这位享有众望、统帅大军的弟弟无可奈何,只好采取拢络手段,命胤祯留景陵侍大祭,实际上是夺了胤祯的兵权。雍正元年五月,雍正皇帝封胤祯为郡王,胤祯仍不服气。雍正三年三月,宗人府劾胤祯任大将军时任意妄为等罪名,请降授镇国公。雍正帝胤祯降为固山贝子,发落到马兰峪看守康熙皇帝的景陵。胤祯在马兰峪也一直不屈服于雍正。到了雍正四年五月,诸王大臣又劾请将胤祯正国法;雍正虽然没亲手杀死这位同胞兄弟,却从马兰峪将胤祯撤回,以逐惑众听等种种罪名,将胤祯禁锢在景山寿皇殿,直至雍正帝死后才获得自由。乾隆帝不仅释放了亲叔叔胤祯,还将他晋为恂郡王。乾隆二十年胤祯薨,时年六十八岁,葬黄花山。其第二子多罗贝勒弘明也随葬在他墓旁。
胤祯本是雍正帝的同母兄弟,可是在康熙末年宫中争夺皇位的斗争中,这亲兄弟二人成了不共戴天的仇敌。雍正帝登基后将胤祯幽禁起来,直至雍正帝死后,胤祯才恢复了自由。雍正帝胤禛即位后,为避名讳,除自己外,其他皇兄弟都避讳“胤”字而改为“允”字排行。因此又作"允禵"。
胤祯聪明过人,才能出众,“甚有义气”本为康熙所厚爱,从少年时代起,就频繁地扈从其父出巡。胤祯比雍正皇帝小十岁,两人虽系一母所生,感情并不深厚。胤祯与皇八子胤禩情投意合。在皇太子胤礽被废前后,他积极追随其兄胤禩参加争夺储位的活动。为此引起康熙的不满。后来,父子之间甚至发展到对立和冲突的地步。四十七年九月,当康熙怒斥胤禩妄蓄大志、企图谋害胤礽时,胤禟怂恿胤祯,胤祯挺身而出,跪奏曰:“八阿哥无此心,臣等愿保之!”使康熙更加愤怒,“出所佩刀欲诛胤祯,皇五子胤祺跪抱劝止,诸皇子叩首恳求,上怒少解,命诸皇子挞胤祯,将胤禟、胤祯逐出”胤禟被康熙打了几记耳光,脸部红肿,胤祯被打二十大板,行步艰难。
四十八年三月,复立胤礽为皇太子时,康熙大封诸皇子。胤祯被册封为贝子,尔后又封固山贝子。但他同其父的关系依然紧张。同年四月,康熙巡行塞外,因担心胤禩一伙聚众闹事,便命胤禩侍从,不让胤祯、胤禟、胤衤我扈随。但胤祯设法要和胤禩一块去,他“敝帽故衣,坐小车,装作贩卖之人,私送出口,日则潜踪而随,夜则至胤禩帐房歇宿,密语通宵,踪迹诡异”。 在胤禩的夺嗣计划遭到失败以后,胤祯变得更加活跃起来,“虚闲下士,颇有所图”。因康熙在建储问题上曾多次征求大学士李光地的意见,胤祯便召见李的门人陈万策,“待以高坐,呼以先生”。期望通过陈与李联系,使李在康熙面前为他进言,并以此来博得大臣和士人的好感,在朝野内外为他传播声誉。当时社会上有关“十四王爷虚闲下士”的流传,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 康熙五十年,胤祯随父皇出巡塞外,时年二十三岁;康熙五十七年春,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喇布坦出兵进攻西藏,拉藏汗请求清朝发兵救援。五十七年十月胤祯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统率大军进驻青海,讨伐策妄阿喇布坦,如同天子出征一般,十分威武气派。当时,康熙决意由皇子领兵远征策旺阿拉布坦,尽快平息西北地区的战火。他环顾诸皇子,选中了年轻有为、颇具军事才干的胤祯,从而给了他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的极好机会,引起人们的瞩目。五十七年闰八月,胤祯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并由固山贝子超授王爵,“用正黄旗之纛,照依王纛式样”。皇帝敕谕抚远大将军王胤祯:我朝自创业以来,靡不效法从前列祖用兵纪律,无往不施仁德。孟子云:“仁者无敌。”领兵者之大义,莫要于此。前岁厄鲁特泽旺阿拉布坦(一作策妄阿喇布坦)负朕再生之恩,侵扰哈密,拒使不纳,违旨妄行;复阴遣车陵墩朵布(一作策凌敦多卜)诈取藏地,遂杀拉藏(汗),肆行掳掠,屠戮番僧,拆毁寺庙,侵害民生。诛灭不可稍缓,故加天讨,遣发各路大兵,声伐泽旺阿拉布坦,朕欲拯西域生灵,大张天威,特命尔(胤祯)为抚远大将军,统领满洲、蒙古、绿旗(绿营)大兵。一切事宜尔与平郡王讷尔苏、署理前锋统领弘曙(弘书)、都统颜信(延信)、都统楚仲(楚宗)、护军统领葛尔弼、副都统阿林保(阿林宝)总兵李麟(李林)巴儿库儿(巴里坤)将军富宁安等酌定方略,公同计议而行。勿谓己能而不纳众论,勿当事会而致失机宜,勿视兵强而轻视逆寇。迷侦远探,罔或疏虞。各路大兵及蒙古兵丁听尔调遣。凡遇有警,即遣发官兵应援捕剿,防备诈降。有能擒斩泽旺阿拉布坦来归者,分别具奏;有情急来归者,加意抚恤;其不抗拒者,毋加杀戮。须严禁兵将,凡经过地方,勿得骚扰百姓,勿离散人父子夫妇,勿淫人妇女,勿掘人坟墓。降附者悟得侵取物,勿拆毁庐舍祠宇,勿扰害庙内番僧,务副朕戡乱靖逆之意。官兵或临阵退缩,贻误军机,尔会同商议:官员以下,即以军法从事示众;官兵犯小过者,会同商议,径行处治。毋泯灭官兵功绩,毋宽纵违犯之人,赏罚 勿极严明。尔酌量调遣各路大兵,将泽旺阿拉布坦歼剿廓清,安靖边圉,斯称委任。尔务宜殚竭心力,早奏朕功。钦哉故敕。十二月,胤祯统帅西征之师起程时,康熙为他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出征之王、贝子、公等以下俱戎服,齐集太和殿前。其不出征之王、贝勒、贝子、公并二品以上大臣等俱蟒服,齐集午门外。大将军胤祯跪受敕印,谢恩行礼毕,随敕印出午门,乘骑出□□,由德胜门前往。诸王、贝勒、贝子、公等并二品以上大臣俱送至列兵处。大将军胤祯望阕叩首行礼,肃队而行。”五十八年三月,胤祯抵达西宁,开始指挥作战。他统帅驻防新疆、甘肃和青海等省的八旗、绿营部队,号称三十余万,实际兵力为十多万人。胤祯在军中被称为“大将军王”,在奏折中自称“大将军王臣”。 胤祯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以后,意识到乃父对他的莫大信任,因而更加垂涎未来的御座。他临行前,就同胤禟频繁接触,对胤禟说:“皇父年高,好好歹歹,你须时常给我信息。”到西宁后和胤禩、胤禟“密信往来,曾无间断,机计莫测”。为了提高胤祯在西北军中的威望,康熙降旨青海厄鲁特首领罗卜藏丹津,说:“大将军王是我皇子,确系良将,带领大军,深知有带兵才能,故令掌生杀重任。尔等或军务,或巨细事项,均应谨遵大将军王指示,如能诚意奋勉,既与我当面训示无异。尔等惟应和睦,身心如一,奋勉力行。”胤祯也注意做好对青海各部头目的团结工作,耐心说服他们:“尔等应谨遵皇父此旨,共相和睦,务以尔祖父等所遗礼法为要,各将军马、口粮、器械备办齐整,嗣后当竭力奋勉,方可嘉奖。再尔等受皇父厚恩多年,无分内外,予皆视同兄弟,惟此次受任以来,不敢存有私见,良者我必奏明皇父;如有恶劣不遵法者,我亦无计,当以法律治之。”又说:“尔等皆皇父所封亲王、贝勒、贝子、盟长,果能于一切事宜,持守中正,谁敢不遵?一切军法,赏罪分明,现在我既亲自来此,若如上年,断难宽恕。” 胤祯的劝说和忠告,使罗卜藏丹津等人心悦诚服,点头称是。他们的通力协作,为胤祯西征的胜利创造了条件。在一切准备就绪之后,胤祯即指挥平逆将军延信由青海、定西将军葛尔弼由川滇进军西藏。八月,葛尔弼率部进驻拉萨。九月,胤祯命令延信送新封□□进藏。至此,又策旺阿拉布坦所策动的西藏叛乱彻底平定,胤祯也因此威名远震。康熙谕令立碑纪念,命宗室、辅国公阿兰布起草御制碑文。雍正即位后,以碑文并不颂扬其父,“惟称大将军胤祯公德”,令将石碑砸毁,重新撰写碑文。胤祯奏报直隶等地方官员献物品折。
康熙五十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臣胤祯谨奏:臣胤祯与诸子出巡以来,仰皇父之福,体甚安好。
看得,大臣、官员以至兵丁,均奋勉勋慎当差。再,直隶总督赵宏燮遣知府李断茂,献马四十匹、骡四匹及猪、羊、米等食物。古北口总兵官、觉罗保柱献马八匹、驼二只及猪、羊、米等食物。管牛羊之总管瓦尔达献马二匹、驼二只及猪、羊等食物。保安庄头马士鲁等献上食物。宜化府总兵官张子成献马二十四匹、驼四只、猪、羊、米等食物。口北道蒋定进、宣化府知府朱志年献我等食物;张家口驿站员外郎双喜献马二匹、驼一只。张家口征税内阁主事阿喇纳献马四匹、退毛羊十只。张家口总管刘格献马二匹、退毛羊六只。镶黄旗章京堆勤献退毛羊二只,正黄旗章京阿希泰献马一匹、退毛羊二只。镶白旗章京华色献退毛羊二只。镶红旗章京吉木布献退毛羊二只。正蓝旗章京白岱献退毛羊二只。镶蓝旗章京董什献退毛羊二只。宣化府庄头衡印呈献食物。张家口副将禅东献马八匹、驼二只及米等食物。镶黄旗牛群协领巴木布献马一匹。正黄旗牛群协领希劳献马一匹,山西巡抚苏克济献马四十匹、驼四十只、银四千两及牛羊等食物。布政使苏瞻献马十二匹、驼十二只。按察使岳代献马十二匹及食物。大同总兵张子兴献马十二匹、驼十二只及牛羊等食物。谨遵皇父旨,除受马、驼、骡等外,银两、食物儿臣蒙皇父之恩,未取用,均已退之。为此自大同府宿处恭折奏闻。
朱批:知道了。胤祯奏请康熙帝训谕折
康熙五十七年十二月三十日臣胤祯谨奏:为请训谕事。臣外口前,曾面奉谕旨,尔至陕西省,诸宣传告示内,务将朕对伊等另加仁慈看待等项置于告前。钦此。臣亲聆旨,出则记念,抵至陕西界即欲布告。惟臣听记之旨,或不明、或遗漏不可料定。故谨缮折,乞请皇父训谕,再遵行。为此谨奏。朱批:并无遗漏,甚好。胤祯奏报在山西经过情形折
康熙五十八年正月初八日 臣胤祯谨奏:臣及诸子仰皇父之福,体甚好。大臣、官员、兵丁均好,马畜亦壮。再,臣出之前,奉皇父旨:尔此次前往之途中,雨水稀少,若逢有雪,甚好。钦此。臣自去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来至岱岳地方至今年正月初二日,确应皇父之旨,继续降落近尺之雪。虽有降雪,毫未刮风,故而不冷,于马畜甚为有益。再义井地方原缺水,先前皇父途径之时,驻跸义井地方之日,泉水涌流,今近似成河。民人聚居,较前大增。臣等此次前来,蒙皇父之福,人之所用、马畜所食,均甚丰足。为此于正月初八日驻保德州之日,缮拟奏书,谨具奏闻。朱批:知道了。胤祯奏太原等地诸官员所献马驼等折
康熙五十八年正月初八日臣胤祯谨奏:为奏闻事。太原总兵官金国征,献马八匹、驼四只。杀虎口驿站员外郎常琳,献马二匹。马邑县知县何清,献猪羊等食物。大同府知府蓝廷芳,献马四匹、驼二只及猪羊等食物。天津总兵官马伯差人献驼六只。管理太原府粮务同知胡凤竹,献马四匹及猪羊等食物。太原府知府李昌岳,献马四匹。臣照前奏,收取马驼外,他物均却之。为此恭折奏闻。朱批:知道了。胤祯等奏康熙帝身体情形折
康熙五十八年正月十九日臣胤祯等谨请皇父万安。臣于二十四日请安折内,奉朱批:朕体安。腿甚好。有力,初九日来畅春园,乘马而来。钦此。臣等谨阅之,各个喜悦。伏乞皇父若不倦,每次批天悦万安。为此缮书谨奏。臣胤祯、弘曙、弘智、弘曦。朱批:朕体安。今正备往水猎。
胤祯奏为长女婚配谢恩折康熙五十八年正月十九日臣胤祯谨奏:为谢恩事。臣之子问好之家书内称,皇父连续施恩以绸银赏女儿,又闻将臣之长女许嫁成衮札布,感激涕零,于佛前叩谢皇父外,亦无奏语表达。惟皇父如此操劳施恩,臣为不能畅舒圣怀,甚感羞耻。为此谨奏。
朱批:知道了。
胤祯等奏陕西等诸官献物情形折康熙五十八年正月十九日臣胤祯谨奏:为奏闻事。陕西总督鄂海遣道员祖云坤,献马六十匹、驼四十峰、银五千两及牛猪羊等食物。陕西粮道祖云坤献马六匹、骡六头及猪羊等食物。神木道罗景献马八匹、驼四峰及猪羊等食物。署延绥总兵官事务副将王志,献马二十匹、驼四峰及猪羊等食物。游击张仪献猪羊等食物。西安副都统巴尔布遣人,献马十匹。儿臣依父皇训谕,将银两食物却之外,收巴尔布所献之马。其他马、驼、骡等均运至喂马处等因交付。固原将军潘玉龙患病,固遣守备张齐凤,咨呈儿臣,献马四十匹、驼四十峰、银一千两,弓箭火药铅弹、账房蒙古包、猪羊等食物。将马驼运至喂马处等情交付外,将其他物品以此处无用,应捐赐尔之属下兵丁内效力者为由,均已退还之。总兵官李岳之妻遣人,献马四匹、驼四峰及果品等食物。臣言李岳本人现在兵营,我尚有援伊之处,又有收取伊物之理乎?等语。马、驼一并却之。再,鄂尔多斯之王萨巴克,其弟台吉班珠尔、贝勒达希喇布坦、贝子罗布藏、纳木札勒色楞、齐旺班珠尔、其叔父台吉纳旺等亲来迎呈献马驼,其内贝勒达希喇布坦之一马、贝子罗布藏之一驼尚可,故收取之。折以官价赐绸。因其他马驼瘦。故均退还之。为此自榆林卫宿处,恭折奏闻。朱批:知道了。
胤祯奏请康熙帝恕冒奏之罪折
康熙五十八年正月十九日臣胤祯谨奏:臣会同平王讷尔苏、前锋统领、阿哥弘曙、议政大臣等,谨阅“议政事务”之谕旨,众闻之,恐心有怠慢,故鼓足勇气,冒昧缮折奏请皇父训谕,曾于大臣前悔恨泪告。后又思之,臣乃皇父之子,年纪甚幼,未曾经事,理应遵照皇父指教尽力而已。为何未经众议,不详查事由,即胡乱冒犯具奏,不胜惶悚,二三日间辗转反侧,不得要领,心有意见,若不奏闻皇父,不奏请皇父,则奏请何人。臣乃孺子至远疆,虽有过失,皇父必宽免教诲。断不至气恼,方敢诚惶诚恐,谨将臣前折内未尽之意陈奏、切盼圣父仁恕。臣自幼在皇父宫内成长,凡事惟跟随皇父学习。似此独率兵行走者,方属初次。臣出行之前,承蒙皇父训诲,心内所念,皇父令臣心地坚强,方为男子。率兵行走,不徇私情,念皇父慈恩,断不玷污圣颜,不行无耻之事。诚心御敌,鼓励士气,以图为皇父效劳,臣欣喜受任前来。自出征以来,惟念稍能尽心,故每日勉励兵丁,向民人宣谕皇父恩惠。途中见色楞等行为有过,内心思忖,此乃臣尽力,以抒圣怀之途径矣。尚甚喜悦,皇父或令我报答,遣至兵营等因。后接奉谕旨,因内心无聊,故恍惚不得主意,窃思虽遵旨坐待成功,亦甚羞辱,若偶而不能遵行旨训,又有何面目,况为人之子,只要能使皇父愉悦,无论如何,亦属情愿。若父不悦,虽功名超卓古人,有何希罕,有何荣耀。臣不图功名,故于皇父面前亦有具奏之处。再,为子之人,将父母之心为心。故此,臣慕圣父之心,虽皇父如此降旨,断非皇父原英雄之志,亦为克己隐忍,扶绥人心。以此务为国舍命遣臣,打消皇父之气恼。再,臣之本事,皇父自幼知之,若长成好汉,臣可不辱皇父。若坐享其成,身蒙富贵之事,臣今世断不能接受。况且确能如此仰副圣旨效力,使皇父稍悦,则亦可稍尽为子之道。自我反省,燕居日久,惟自身之过,以至羞辱皇父矣。如此打探消息,不失了解故情之机,不误圣主之事,且整年不致滋事,凡事毫不欺瞒皇父,能清楚理事,实非臣之能事。臣今知晓不能胜任紧要之事,先不奏闻皇父,后日臣坐罪,皇父虽欲保我,亦不能保矣。臣获罪,有何希罕,惟惹皇父稍有气恼,虽死亦不瞑目。伏乞皇父圣虑,臣心内思忖,今年臣亲率兵进藏,似甚合适。旨谕藏地气候恶劣,询问行人,亦称无处不甚恶劣。仰皇父之福,众笃切之心,天岂能不相助焉?再,皇父谕旨:断其茶布,坐待其竭,实属上策。惟臣属下人众,不能照旨遵行,或不能禁止,或青海人众此间偷盗伊等,或日久士气减弱,知我意,属下人众又不身负此等之罪,且又至皇父忧愁。再,青海人众无事尚退缩,惧准噶尔兵也。今闻我等先前军务失利,益致肝胆俱裂。虽惧我等之威,口头允诺,亦岂能果真效力,我等儿臣,向伊会盟伊若意随,心中顺畅。伊若不随,心中郁闷,以致无计受困。紧迫至极,又起事端,恐不副皇父仁爱之心,若不窘迫,心内亦不轻松,惟欲亲临其境。如此,臣至此等地方,委实不能忍耐。若逢此等地方,乞皇父宽仁,另行遣臣。若臣奏请亲率兵而入,请依奏准行,臣之意,青海王、台吉等亲领兵,将伊之兵各派往所驻驿站,伊效力者若佳,奏闻皇父请功。伊效力者若劣,奏闻皇父治罪。若有请旨不及之事,臣等会议,即酌情办理等情。交付臣突击之事,臣愉悦尽力,以慰皇父。若不如此,臣委实不能。再者,臣甚年少,又血气方刚,心怀偏狭亦未可知。皇父若裁定今年断不入藏,伏乞皇父速令臣至福宁安前,臣等共督取吐鲁番,以稍慰皇父之心。若取吐鲁番镇守,臣等一面镇守一面奏闻皇父,若不可镇守,臣等返回原居之巴里坤处居住。遵照皇父指教再效力。如此,则皇父之圣心得以宽慰,天下闻之亦善。皇父遣臣亦不枉然。臣并非避难,惟争功名之意。惟臣实不能办理驻守之事。若称臣乃皇父之子,名声大,平王讷尔苏等亦足也。况且皇父前有谕旨:总管隆科多应为将军之人。臣先前未与伊议,不晓其能。皇父指派臣后,与伊议,方赞叹皇父之谕旨。窃思,若皇父命臣今年不唯入藏,防守西宁相机行事,若差遣伊,伊倍强于臣等饮。恳请皇父特改遣伊。令前锋统领阿哥弘曙、平王讷尔苏等驻守以张声势,令我携皇父仅赏差之臣、侍卫,与富宁安兵相会,与伊商议率兵取吐鲁番,臣仰皇父膝下爱之心,速有相会之日。否则臣此二日烦闷忧郁,必忧劳成疾,如何存生。臣非编造谎言,使皇父施恩将臣遣于兵营,实乃胤祯肺腑之言,皇父自幼仁爱儿臣,恳请厚恩,务必保全胤祯。圣父仁爱,臣之所请或入藏,或取吐鲁番二事,祈请批一处遣往。倘圣父坚不准臣之所请,臣亦无策,仅能遵旨效力,岂敢稍有违旨。惟至彼时,或臣命薄而亡,臣念辜负皇父之慈恩,虽死亦不瞑目。皇父仁爱,恕臣冒奏之罪,切盼鉴谅,降训谕之旨。为此悚惶,谨具密奏。朱批:尔之所奏冗长,朕了结心愿,筹谋三月余,思虑数日方缮写一字,议政处议定后寄发,降议政大臣之旨又多矣,因寄往远处,将略重要之事大加删减,观尔所奏,思路消息均显杂乱。
胤祯奏请入藏或取吐鲁番事由折康熙五十八年正月十九日臣胤祯谨奏:臣同平王讷尔苏、前锋统领、阿哥弘曙、议政大臣等,谨阅钦交之议政所议事务。万一众闻,恐心懈怠,故为激励众人勇气冒昧恳皇父训谕,乃缮一折,于大臣前悔恨泪告。后又思,臣乃皇父之子,年纪甚幼,未曾经事,且应按皇父指教,尽力而已。为何并未同众臣商议,不细究其事,即乱奏。甚为惶悚,二三日间辗转反侧,并无主意,心中有意,不奏闻皇父,不请示于皇父,则向何人请示我无知之子前来远疆,虽是有罪,皇父务予宽免教诲皇父断不至恼怒,方敢惶悚谨陈我之前折未尽之意。切盼圣父仁恕。臣自幼在皇父宫内生长,诸处惟随行皇父习之,似此单独领兵行走,乃属初次。臣出征前,蒙皇父训旨,出来以后,心内所虑者,皇父必将儿臣作为志坚男子汉。率兵行走,人上体面,念皇父慈爱之恩,断不行玷辱圣颜之事,果真近敌,仍鼓众勇以图为主父尽效,儿甚喜悦接受前来。自出征以来,惟念如何能尽微忱,每日鼓舞军士,将皇父恩惠宣谕百姓。见途中色稜等所行失误之事,心内思忖,此或系儿臣出力。能使皇父畅快之路,故甚喜悦,皇父必招我遣于军中。等情思之。后因旨到,内心不畅,恍惚毫无主意。思之,我虽遵旨,能坐而建功,亦多羞耻,万一不能遵行谕训,又有何体面处,况为子之人,亦惟能令皇父喜悦,无论如何,亦属情愿。若不能令父喜悦,虽有功名,超越古人,有何希罕,有何体面,臣不为功名效力,故于皇父面前亦有奏处。再,为子之人,以父母之心为心。故此,臣猜疑父之心意者,虽皇父如此颁谕,断非皇父原来勇意,亦为忍怒,以安抚人心。因此务派为国舍己之大臣等出征,能消皇父之气等情思之。再,臣之本领,皇父自幼知者,倘长大成人,我尚可能不辱皇父,若坐享其成,继承荣华富贵之事,我今世断不承受。况且果能仰副皇父之旨效力,令皇父稍有愉悦,亦可稍尽为子之道矣。盖论自己,徒居日久,自身过错,以至有辱皇父。能打探军情,不失歼敌之机,不误皇上之事,且不致整年滋生事端,凡事毫不欺瞒皇父,办事有条不紊,确非臣之能事。臣今不能,明知要事,事前未奏闻皇父,后日臣陷罪,皇父虽保我,亦不能保矣。臣我获罪者,有何希罕,惟令皇父稍有恼怒,则死不瞑目矣。伏乞皇父圣念。臣之内心惟思于今年亲率兵入藏,甚属美差,而奉谕旨称:藏地气候恶劣。钦此。又询问行人,亦无不云甚恶劣。然仰蒙皇父之福,众人之诚,天又岂能不助焉?再,皇父之旨内,禁止茶布,坐待其力竭者,实属稳固之策,惟臣标下之众,不能按旨遵行,或不能禁止,或青海人众任此间私自运货,或日久士气减弱,敌甚知晓我方军情,标下众人又不承担此等罪责,且又致皇父忧劳。再,青海众人无事时尚且退缩,畏惧准噶尔兵也。今闻我等前兵失误,以至益加胆碎,虽口头承认惧我兵威,但未必能遣派真正兵力,我等为儿臣之人,向伊会盟时,伊若心随,内心可通,伊若心不随,心中闷郁并不能承受,以致无计撙节。若过于撙节,则又生事端,恐不符皇父怀柔之意。等情思之。倘不撙节,心内过不去,惟亲自进入。等情欲议。如此,臣至此等地方,实不能忍受,若遇此等情形,祈皇父仁爱,另差遣大臣。倘照奏请准行臣亲率兵进入,我心内思:仅青海王、台吉等亲率领,各遣伊军驻驿。伊效力若好,奏闻皇父赏功。伊若效力劣,奏闻皇父治罪,若有请旨不及之事,我等共议,即酌情办理等情。若有饬臣次等率兵突进之事,臣喜悦进力,以令皇父畅快。若非如此,臣确不能。再,臣甚年幼,又值血气方刚,思虑偏颇亦不可料定。皇父若决定,今年断然不准入藏,伏乞皇父速遣我至富宁安前,我等共取吐鲁番,欲稍畅皇父之心。若取吐鲁番镇守,我等一面镇守,一面奏闻皇父,若不可镇守,我等复来原居之巴里坤驻扎,遵照皇父指示再行动。如此,皇父圣心得以畅快,且天下闻知亦善。皇父遣我者亦可不虚矣。臣并非逃避艰难,无争功名之意。惟臣实不能办理坐等之事。若因我为皇父之子,名声大,则平王讷尔苏等亦足矣。况且皇父先前有令总管隆克多应为将军之谕旨。臣先前未向伊云,不知其能。皇父指示我出征后,与伊云时,方赞叹皇父谕旨。若皇父命我今年不准入藏,于西宁防守相机行事时,若将伊遣派,似较我倍强。等情思之。皇父特将伊专遣之前锋统领阿哥弘曙、平王讷尔苏驻守,以扬军成,臣仅率皇父赐遣之大臣侍卫等,相会富宁安军中,同伊商议,率兵取吐鲁番,臣仰合皇父膝下之欢心,相会有期,否则,臣照此二日之忧闷,必愁苦成疾,如何生活,臣稍编谎言,并非使皇父怜悯臣而遣至军中,实乃胤祯肺腑之言。皇父自幼慈爱我,亟盼将臣胤祯施于完恩。倘圣父慈爱伏乞将我所请或准入藏或取吐鲁番二事,批一件遣之。圣父倘对臣之所请必不准行,我亦无奈,遵旨尽力效劳。岂敢稍有违旨而行。惟至彼时,或我本身福浅而亡,念及辜负皇父慈爱之恩,死不瞑目。皇父仁爱,宽免我冒奏之罪,睿鉴周虑,不胜期盼训谕。为此谨悚惶密奏。朱批:尔之此论杂且冗,朕尽心筹谋三月余,思虑数日方缮写一字,议政处共议定遣之,降议政之谕旨又多矣,因发于远外,稍有重要之处多减之。览尔之此奏,心竟稍有混乱。
胤祯奏谢皇父教诲事折康熙五十八年二月初十日臣胤祯谨奏:臣二月初五日宿红山堡之日,谨收皇父手谕三张、火绒一匣,同子等共分,谢恩。皇父教诲之旨甚是。臣胤祯谨牢记于心,尽量悔改。惟见旨内,称尔所奏之二折,如今朕心内不安,甚感忧愁。等语。虽知为圣父之子臣,极尽慈爱之心,若论自身,臣原为皇父膝下使唤之一小儿,今派遣在外,不能使圣父愉悦,反劳圣心,不胜愧悔。伏乞圣父勿稍为我忧劳。臣诚如在皇父眼前,铭记不忘,勤奋效力皇父训谕所交付之事,若皇父稍能喜悦,天必赐福也。【若嗣后口如此言,而心不忠,则天必加罪。此福罪】既然均在臣一人,圣父为何过于焦虑【何必如此惦念】。嗣后,臣若有过失,皇父务必即刻责备教训。臣欣悦接受,尽力改正。惟请圣父养身,切勿劳心,为具此文谨奏。朱批:知道了。满文谬误之处均改正之。尔今观之,今年有进兵之能力否?今我处明白也!凡有具奏之文,应乘事之便遣送。频繁具奏,有劳驿站,且京城之人不知何事,不能停止其胡乱猜疑。
胤祯奏报甘肃等处献牲畜食物等折康熙五十八年二月初十日臣胤祯谨奏:为奏闻事。甘肃巡抚绰奇遣派家人,献马四十五匹、骡五匹及猪羊等食物。署理宁夏总兵官事务平罗营参将董玉祥献马十二匹、驼六峰及猪羊等食物。花马池副将盖仁新献马四匹、驼二峰。宁夏道员雷育成献马四匹、驼四峰。都司张文达献马二匹,驼二峰。巩昌府知府霍图献马四匹、驼二峰。兴武营游击潘化献马四匹、驼二峰。同知博诺献马四匹、驼二峰,办理庄浪驿站事务、兵部郎中法尔萨献马二匹,凉州番营参将霍玉献马二匹。臣依前奏,退还食物外,饬将马、驼、骡送抵饲马处。凉州总兵官李忠岳遣参将霍玉,问臣好,告称:总兵官李忠岳驻地远,不能离开,特差遣卑职,献马五十匹迎大将军、玉,留此马力驮水、茶,即如同总兵官亲自出力。再,抵达其管界后,总兵官亲献马驼来迎。等情禀告时,臣云:本应将尔等总兵官之马均留用效力。惟现值军机繁冗,用马处多,尔之总兵官方接任,既然从如此远处笃切献马,欲留二马,不必献马驼迎臣等情。署理甘肃提督事务总兵官范时捷遣派参将杜如宣,亦问臣好,呈献备鞍之马八匹,称抵界后,仍亲来献马迎接等情,臣均收取。再,鄂尔多斯贝勒诺依罗布札木苏、其祖母福晋、母福晋,遣侍卫达尔玛吉里迪,献马七十匹、驼三十峰。臣接受二马、二驼。以此折官价回报绸十匹。为此缮折谨具奏闻。朱批:知道了。
胤祯奏为青海官员请安献物等折康熙五十八年二月二十日臣胤祯谨奏:为奏闻事。本月十九日,宿于枣园堡,侍读学士常寿携青海亲王罗卜藏丹津、贝勒阿喇布坦鄂木布,贝子罗卜藏达尔札、台吉敦多布•旺札勒抵达,臣令伊等入营相会,罗卜藏丹津等皆跪,请皇父安。献哈达,我亦回赠哈达相报,饮茶。赐与皇父所赏之鹿尾、饽、果等物,为此于石孔寺下榻处谨具奏闻。朱批:知道了。
胤祯奏为抵宁夏地方官员献牲畜物品事折康熙五十八年二月二十日臣胤祯谨奏:为奏闻事。
臣等于本月初十日抵达宁夏。山东总兵官李琳献马四匹、骡四匹。臣推辞云:今尔身在军营之人,臣尚欲捐赐尔,岂有受尔献物之理乎?尔将此存留,捐赐尔之兵营内勤奋效力之人等语。甘肃参将董如宣献马四匹。宁夏游击彭云龙、杨明礼各献马二匹。驻宁夏办理蒙民事务理藩院员外郎札西献马二匹,臣均接收。宁夏总兵官范时捷之妻宗室龚振衡之女因病,未能出,差入献猪、羊、鹅、鸭、鸡等食物。臣云:并未收沿途所献之物。尔即为宗室格格,若不取,恐病人思念等语。乃受一鹅、一鸭。继而又将造送之小荷包、各样饽、小肴馔、菜蔬等物,臣均留之,回赠皇父恩赏之果品、鼻烟等物。厄鲁特贝勒、额驸阿保之妻和硕格格、阿保之母,差侍卫达希车凌献马二十二匹、驼五峰、羊二百五十只。臣云:额驸阿保,现在军营,我尚欲捐赐额驸,岂有受格格等所献物品之理乎?既念我送来物品,拟接受二羊等语,故受二羊。赐所差之侍卫达希车凌官绸一。为此缮折,谨具奏闻。朱批:知道了。
胤祯奏为谒见呼毕勒罕事折康熙五十八年二月二十日臣胤祯谨奏:为请旨事。臣启行前,奏请皇父训谕,臣顺便相见或免见呼毕勒罕,及如何拜见之处请旨等因具奏。奉旨:尔宜谒见等情。今闻得,古木布木庙距西宁五十余里。臣亲抵西宁后,既然不便往占木布木庙,或专程前往或免往之处,祈皇父训示!再,据闻,青海之众前来问好,此等来谢皇父之恩,呈献方物,臣收受或罢收,或收受何样物件,回赐何样物件之处,祈皇父指教。为此谨奏请旨。
朱批:顺便前往方妥。伊等若来见尔,断不准来!青海人甚贪婪,一旦多赐成习,则无宁日。若献尔等物,则受数件,依内库之定例折价赐之。此亦同朕等所辖之众商议赐之。胤祯奏于山陕宁夏查视兵民盛迎情形折康熙五十八年二月二十日臣胤祯谨奏:为奏闻事。臣沿途经宣府、大同、神木、榆林等处,查看兵丁,确依皇父谕旨整兵,且男丁强健,骑射优长,臣等愉悦赞赏。再,民众亦感激皇父鸿恩,臣抵各处均挂彩子,成群结队献物品来迎。虽禁而不止。门街仍照常挂彩子喜迎之。以此,臣依照皇父对众兵民之教诲,降谕:朕于山西、陕西省施兵民之恩綦重,此数年山西、陕西兵民为军机事务放力者,亦属不易,等情晓谕后,兵民益加喜悦谢恩。抵达宁夏之日,兵民喜悦欢迎者益多。均称圣主先前来时,甚仁爱我之小民,施以鸿恩。我等何等盼望朝见圣主天颜。今见到王,不胜喜悦。臣告知众兵民,我出之前,皇父曾谕曰,先朕至宁夏,驻跸多日,兵民井非相同,然如同赤子眷恋父母,均和睦相处。如同好似亲戚,朕返回时,尚不忍离开。尔至彼处,务将此旨传谕伊等,降谕后,众民人益不胜欢忭,亦眷恋臣,于马前马后奔随。恳请务于彼处多驻几日,臣即告称:我亦恳祈仰副皇父仁爱尔等之心,有多驻数日之意,惟既有军机事务,故不可多驻。顺迎尔等请求,我等驻五日即启程等语。著官兵试射,均齐整熟练。军内四人骑射更佳,每人各奖赏银二两,为此缮折,仅具奏闻。 朱批:知道了。
胤祯奏贺万寿折康熙五十八年三月初一日臣胤祯谨奏:皇父圣诞吉日,臣不能与阿哥等同班行礼。惟皇父有旨断不准贡献,臣在府中所缮阿玉希佛经及方物,未敢奏请进献。惟西地麦面皇父曾品尝之。故此,做万条龙须面,祝皇父万岁,以敬献儿臣之微忱。祈皇父笑纳。为此遣头等侍卫佛保柱并臣近侍太监捧奏书遣送。再,沿途遣办草料者内看不体面者,臣拣选侍卫内佛保柱、喜良、四明等,同办理草料之章京等兼办草料。观之,此等均甚体面行之。为此一并谨具奏闻。朱批:朕体安。奏文知道。乘尔之太监返回,将朕闲闷时亲自监制之小物品数件携送之
胤祯奏报甘肃等地方官员献牲畜物品折康熙五十八年三月初五日臣胤祯谨奏:为奏闻事。署理甘肃提督事务、总兵官范时捷向臣献驼四十峰。凉州总兵官李中岳献马十二匹、驼八峰及猪羊等食物。西宁总兵官王义前献马二十匹及备鞍马十匹、驼二十峰。甘肃布政使、觉罗折尔金献马二十匹、驼二十峰、银二千两及猪羊等食物。甘肃按察使巴锡献马四匹、驼十峰。西安按察使永太献马四匹、驼十峰。凉庄道员何廷贵差人,献马十二匹、驼六峰。新任凉庄道员王光实献马六匹、驼六峰及猪羊等食物。临洮道员蒋吉泰献马四匹、驼四峰。西宁道员赵士喜献马十匹、驼六峰。中卫营副将李山献马四匹、驼二峰及米等食物;参将张家翰献马二匹。凉州参将赵国喜献马二匹。西宁游击袁吉印献马四匹。凉州游击武志进献马二匹。西宁都司吴瑞献马二匹。北川营守备马成福献马二匹。兰州同知申廷镇献马四匹、驼二峰。凉州同知范士家献马四匹,驼四峰。巩昌府同知金仁旺献食物。臣依前奏,将银两、食物退回之外,将马驼均著送至饲马处,以待需用时收征。为此缮折,谨具奏闻朱批:知道了
胤祯请安折康熙五十八年三月初五日臣胤祯等谨请皇父万安。正月二十七日奏报,二月二十七日宿三眼井地方,恭阅请安折内奉朱批谕旨:朕体安。春季水猎照常进行等因官兵闻之,众皆喜悦。为此缮文谨奏。大将军臣胤祯、平王臣讷尔苏、贝子臣鲁宾、前锋统领臣弘曙、臣弘智、臣弘曦、臣广善、臣永前、公臣诺托和、公臣奎惠、公臣三官保、都统臣王古利、闲散大臣伯臣齐木拜、闲散大臣臣拉忻、护军统领臣五十八、委护军统领臣噶勒弼、副部统臣阿林保、副都统臣宗室赫世亨、副都统臣觉罗伊里布、副都统臣保色。副都统臣宗札布、副都统臣徐国贵、兵部侍郎臣札克丹、山东总兵官臣李琳。朱批:朕体安。
六十年五月,胤祯移师甘州(进陕西张掖),企图乘胜直捣策旺阿拉布坦的巢穴伊犁。但由于路途遥远,运输困难,没有取得进展。十月,胤祯以军务重大,密奏暂停进剿,得到康熙的赞同。十一月,胤祯奉命回京述职。经反复研究磋商,康熙决定争取和平解决准葛尔问题,特致书策旺阿拉布坦,令泽卜尊丹巴胡土克图选派喇嘛位使,赉书前往招抚。翌年四月,胤祯离京再赴军前。同年十一月,康熙病逝胤禛登基的消息犹如晴天霹雳,把他震呆了,不知所措。恍惚之中,他按新帝的旨令,把大将军印务叫给平逆将军延信,立即动身回京。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 谕总理事务王大臣等: 西路军务,大将军职任重大。十四阿哥胤祯势难暂离。但遇皇考大事,伊若不来,恐于心不安。著速行文大将军王,令与弘曙二人驰驿来京。军前事务甚属紧要,公延信著驰驿速赴甘州管理大将军印务。拜行文总督年羹尧,于西路军务粮饷及地方诸事,俱同延信管理。年羹尧或驻肃州或至甘州办利军务,或至西安办理总督事务,令其酌量奏闻。至现在军前大臣等职名,一并缮写进呈,尔等会议具奏。 寻议谕旨甚属周祥,应速行文大将军王将印敕暂交平郡王讷尔素署理。即与弘曙来京。得旨,副都统阿尔纳随大将军王来京,副督统阿林保著随弘曙来京。鸟按:雍正办事的条理还真清楚明晰。十四阿哥几十万大军,瞬间就被雍正接手。他只能只身回京奔丧。整个谕旨分差不多分三步:一诏命十四阿哥回京奔丧,军务由延信接管。二令年羹尧会延信一起管理西边军务。三令十四阿哥把大将军印移交平郡王讷尔素。胤祯就这样成了孤家寡人。
后来雍正对付年羹尧,差不多也是这样的吧。他抵京后,即落入雍正布下的罗网,失去了行动上的自由。但他不肯屈服,在景山寿皇殿拜谒乃父灵柩时,见雍正也在那里,他只是远远地给雍正叩头而已,并不向雍正请安祝贺。侍卫拉锡见此僵局,连忙拉他向前。他大发雷霆,怒骂拉锡,并到雍正面前,斥责拉锡无礼,说:“我是皇上亲弟,拉锡爱虏获贱,若我有不是处,求皇上将我处分,若我无不是处,求皇上即将拉锡正法,以正国体。” 胤祯大闹灵堂,使雍正十分恼火,斥责他气傲心高,下令革去他的王爵,降为固山贝子。同年,诚亲王胤祉上疏,援例陈请将诸皇子名中胤字改为允字。
雍正元年四月,康熙梓宫运往遵化景陵安葬后,雍正谕令胤祯留住景陵附近的汤泉,不许返回京师,并命马兰峪总兵范时绎监视他的行动。兄弟俩的不睦和冲突,使处于极度悲痛中的孝恭仁皇后病情加重,不久去世。雍正在慰“皇妣皇太后之心”的幌子下,晋封胤祯为郡王,但未赐封号,注名黄册仍称固山贝子,致使胤祯“并无感恩之意,反有愤怒之色”。随着雍正统治地位的日渐稳固,雍正对胤祯也愈来狱严酷。
雍王二年二月初六日 奴才绰奇谨奏。奴才叩奏实情小折内奉有圣主朱批:何闲阅读尔此等小事,由隐瞒给贝子胤祯之银两看得,可知其余均为虚假。再,贝子胤祯任大将军以来,伊所行不是,尽尔所知所闻,详拟具奏,不可少有隐瞒。朕无非欲知情而已。钦此钦遵。恭惟,圣旨极是,因胤祯前来西路及署理巡抚抵达之故,甚难得闻省内官员之秘密。奴才据闻,原布政使折尔金送胤祯银二十四万两,求其免除奴才后,补放伊为巡抚。等情。于当时就已耳闻。于六十年,于甘州地方时据闻:名王廷阳者来西宁效力,为认其门下给银五万两。等语。又,西宁地方有—喇嘛,未听说其姓名,为田亩争论一案送银数万两。等语。未得悉实际数日。又宁复原同知伯诺充当贝子胤祯之门下,并送银两,又应诺若提升伊一级给银三万,若系缺多给,若系一般之缺少给。等语。再,贝于胤祯派人往青海解来蒙古女孩。其办理家务之尼雅汗前来托付奴才:贝子言,既然尔家在兰州,令携来几名善长修面剃发之女子,并寻几双满洲女子穿用之新鞋袜送来。等语。为此,叹才捎信兰州,捎回几双女子穿用之新鞋袜交给尼雅汗,并告知并无会修面剃发之女子。等语未给。除此,另无所闻。再,贝于胤祯以下至众人,西安、甘州地方官员竟动用官银拨给使用之事。今西宁地方已由地方官员等奏报。而甘州地方尚未报来档册,俟报来档册之时,均可表奏。是以,末写此情。圣主并未即行从重治罪奴才,而宽宥加以教诲,奴才岂敢亵奏。惟贝子胤祯稔知圣主宠爱奴才,彼时即因畏惧圣主获悉,不曾向奴才索要银两。奴才奏闻给众人银两之情时,既使受贝子胤祯何等恩惠,岂能告弃性命隐瞒乎?送去马匹、驼、骡、食物,一直慌恐是实。倘若有一句谎言,情愿受负圣恩之罪。奴才不胜慌悚,伏俯谨具奏闻。朱批:虚假又虚假,尔虽不奏联,朕亦可以知情。倘若依赖尔等无知糊涂奴才,何事不误?
二年八月,雍正获悉胤祯在家私造木塔,立即令纳兰峪总兵官范时绎进行搜查,强令交出。胤祯气愤难忍,当晚“在住处狂哭大叫,厉声径闻于外,半夜方止。” 总管臣郎泰、总兵官臣范世绎谨奏为据实上闻事:雍正二年八月二十八日,臣等奉到传旨散佚大臣佛伦等令协同身赴阎家宫地方眼同将郡王胤祯之逆造木塔要出,查检明白,随即搬移至臣范世绎所属地方——王家庄,派兵严行看守。讫臣等并得仰闻我皇上煌煌天语,率皆极天至性至情、大义大理,凡属苟具心目,稍有血气之人,当听闻之下无有不感颂我皇上教训之心、包容之德也。但念胤祯为人性成悍悖,况今仍妄逞无知之见,匿造非礼之物,是其昏聩自用之心终未感化。臣等深虑胤祯于佛伦等回京覆旨之后或有愚昧不安之处,曾经委人在胤祯住处之所近地方,乘便伺察,闻得是日晚点灯以后,胤祯在住处狂哭大叫厉声径闻于外,半夜方止。其所嚷言语,探听之人相隔稍远,不能悉辨语句。臣等念胤祯今受皇上教诲保全之恩,理宜平心静气,深自悔。抚远大将军年羹尧奏报审拟宗札布等人事折。雍正元年二月二十九日奉上谕:前者工部查出贝子胤祯未曾奉旨擅自动用之银一倍令赔三倍之处,此银应作速清完。乃不速令清完,欲使朕有勒弟弟赔补银两之名乎?此项银两若不速令其完补,将贝子胤祯在军前所得拜门生银一百两俱尽行查出,令其赔补。
雍正二年八月十九日,奉旨:尔之大将军胤祯,多年统兵,可有何劳绩?仅有将军延信率兵进藏,而胤祯至木鲁斯之后,导致数千满洲兵无辜死亡,马畜倒毙,丑态百出,方可返回。不仅并无效力,反而欲娶青海公吉克吉扎布等嫁与他人之女,并央求贝子胤禟于皇父之前巧奏,捏造皇父之命,娶青海台吉之女,并拆散嫁于他人之夫妻,终日于甘州饮酒贪淫。当女子思念原丈夫及故乡时,百般诱哄释闷,引入甘州河水,使之结冻,于冰上滑舞木輴。由于河水涨溢,城内街道上积满水,并结冰,人皆难行。如此胡闹,不体面,无体统,所有随从人员,地方百姓,无不知晓。宗札布供称:胤祯驻甘州时,娶厄鲁持之女,并引入河水结冰,于冰上滑冰玩时,河水漫溢,淹没街道,行人难以行走。再,伊之饮酒之事,人人皆知。胤祯在西宁、甘州之所作所为,皇上如同亲眼目击,已降有旨,件件属实,只因惧于胤祯之淫威,末敢劝阻。西安将军延信奏报胤祯未与臣言逆理之语折(有康熙临死前几日情形的叙述)西安将军延信奏报胤祯未与臣言逆理之语折。
雍正二年十二月十二日 臣延信谨密奏:为奏闻事。切臣遣赉奏圣主万安之侍卫那达齐于十二月十六日到,臣请安折内奉朱批:朕躬安。尔可好?钦此。臣因得见圣躬万安,不令不胜喜悦,且天下所有闻知者无不欢悦,又谕:尔可好?钦此。圣主温旨,臣延信实难仰承。又臣奏甘州地方收粮折子,奉朱批:览奏甚为喜悦。又因尔之子奎辉,有几句闲话,将口寄年羹尧。又胤祯于宝德州与尔说逆理之言,尔为何不奏?著详尽书写奏来,勿毫隐瞒删减。钦此。臣于六十一年十二月初六日宿于建安堡之日,胤祯曾歇宿于玉林。初七日,臣往里来,伊往外去,经过双山堡见胤祯,握手哭泣,入铺子而坐,问臣:皇父何病?此事于梦中亦末想到,岂有此理?等语。臣延信曰:臣等查仓毕,十一月初八日赴海子奏事,皆蒙觐见,询问仓事,颁旨良久。当日皇上气稍弱,颜色略瘦,次日即幸畅春园。我八旗大臣等初十日请安时,降旨曰:尔等不必再来。钦此。十四日臣等才闻知,遂纷纷离去,洵未梦见此事。等情。告诉毕,伊哭泣良久,臣起程往里来,伊往外去。此事先曾皆密奏以闻。臣延信复行追想,并无在宝德州见胤祯之处,而见之于双安堡,并末向臣说逆理之言。当日胤祯向臣延信问话、哭泣时,言语只是惦念,诚有与臣说逆理之言之处,臣当即陈奏,不敢代胤祯隐瞒。臣延信至愚极陋,自幼照皇上所委遵行,除皇上外,不惧任何人,圣主亦稔知之。又奉皇上批示:因尔之子奎辉,有几句闲话,将口寄年羹尧。钦此。臣尚未得知奎辉有何缘故,现无言可奏。为此,将朱批折子,一并谨密奏。
三年十二月,在雍正的示意下,宗人府参劾胤祯在大将军任内,“违背圣祖仁皇帝训示,任意妄为,哭累兵丁,侵扰地方,军需帑银,徇情糜费,请将胤祯革退多罗郡王,降为镇国公”。雍正当即革去胤祯王爵,降授固山贝子。接着,诸王大臣进一步参奏胤祯在任大将军期间,只图利己营私。贪受银两,固结党羽,心怀悖乱,请即正典刑,以彰国法。雍正认为,胤祯当同胤禩、胤禟有别,将他继续禁锢于景陵附近,严加看守。恰在这时,有一个自称是满洲正黄旗人的蔡怀玺来到景陵,求见胤祯。胤祯怕招惹是非,不肯接见。蔡便把写有“二七便为主,贵人守宗山,以九王之母为太后等语”的字帖扔入胤祯住宅之内。胤祯看后既不奏闻,又把字帖内的重要字句裁去,涂抹,然后交给马兰峪总兵范时绎,并派人向范说明:“因为此系小事,所以贝子不奏闻皇上,然又有些干系,故交把总送至总兵处完处。”雍正接到范时绎奏报,异常重视,立即派遣贝勒满都护、内大臣马尔赛和侍郎阿克敦等人至马兰峪,亲自审讯蔡怀玺和胤祯。胤祯不服,“辞色很怒”,对范时绎“愤欲吞噬”,说蔡怀玺投书猜系把总华过柱及总兵范十绎所指使,有说“把总容留此人吃饭、饮酒”、总兵“何将此人置之不问”,“大肆骂詈”。雍正认为此事不是孤立的,社会上定有一股反对自己、企图让胤祯等人上台的势力在活动。于是他加紧了对胤祯等人的镇压,革去胤祯固山贝子,谕令把他押回北京,囚禁于景山寿皇殿内。议政大臣允礼奏讦胤祯等结党乱国等事折。
雍正四年四月二十四日 臣允礼谨奏:为讦大逆贼伙事。圣祖皇帝六十寿辰三月,于孚王花园恭请圣祖皇帝时,臣乘亲与胤祯同往看视修路之便,臣每经胤祯府第,以善引导,资助所用之物,以存心收买臣心,因年幼无知,从此往来不断。谈论不惜自己互相照顾为大义时,阿奇那此辈已互相结为契友,因有令阿奇那相面之事,为圣祖皇帝治罪。胤祯将舍命完结之事,常常告诉臣等。阿奇那亦曾告诉:当获罪时,因诸弟之帮助而受益。等语。臣去胤祯府第,遇有阿奇那在时,胤祯对阿奇那照样行动照管者,迂俗可厌,连跟随阿奇那之太监皆格外照管。圣祖皇帝幸冬狩时,执阿奇那之侍卫太监,将阿奇那遣返时,胤祯曾告诉臣言,胤祯至阿奇那处言称:我等死则一起死。等语。奉圣祖皇帝谕旨:阿奇那惑乱众心,意行甚奸,著逐出不令再见之。钦此。其后,胤祯隐瞒圣祖皇帝,仍潜往阿奇那处不断。胤祯曾传话称,见阿奇那时,问臣好。等语。时臣言:虽有亲临问好之意,但圣祖皇帝闻之,对谁都不好。等语。时胤祯微笑言:是。胤祯自军前初来时,对臣曰:我将又去。圣祖皇帝已上了年纪,在家殷实之兄弟互相照看,又倘有事,弟尔甚孤独,凡事预作筹划。等语。臣言:到时看罢,如何预作筹划?等语。阿奇那、胤禟、胤祯为党类,存心奸慝,大逆不道,以致烦劳圣祖皇帝之心。皇上自临御以来,不悛改贼伙逆心,变本加厉,以乱国家,其劣迹不肚枚举,举国恨之。臣因稔知伊等交友隐瞒贼行,是以陈奏。郎泰、范世绎会奏医生闻昶与胤祯来往情形折总管臣郎泰、总官兵范世绎谨奏,为遵旨奏闻事。
六月,诸王大臣罗列胤祯的十四条罪状,再次奏请即正典刑。雍正仍没有同意。同年九月,胤禩、胤禟被雍正相继杀害之后,诸王大臣再次合词奏议,要求将胤祯立即正法。雍正遣人威胁胤祯说:“阿其那在皇考之时,尔原欲与之同死,今伊身故,尔若欲往看。若欲同死,悉听尔意。”胤祯回奏:“我向来为阿其那所愚,今伊既伏冥诛,我不愿往看。”于是,雍正下令“暂缓其诛,以徐观其后,若竟不悛改,仍蹈罪愆,再行正法。”八年秋,因怡亲王胤祥薨,降旨矜恤胤祯,欲加委任:相传令大学士马尔塞谕以圣意,回奏有“杀马尔塞,乃任事”语。上雍正置之,赐胤祯居圆明园关帝庙。十三年上雍正不豫,特旨召见胤祯 ,先示勉励之训,后申寄托之意。胤祯兼以病辞。今上乾隆即位,封其子为亲王。阿、塞后人,亦封爵赏焉。”
从此,胤祯销声匿迹,过了八、九年的囚徒生活。
十三年正月,乾隆即皇位不久,便下令释放胤祯和胤礻我,以图缓和政治上的紧张气氛。乾隆二年,胤祯被封为奉恩辅国公,十二年封多罗贝勒,十三年晋为多罗恂郡王,并先后任正黄旗汉军都统、总管正黄旗觉罗学。不过,这时他年事已高,政治上不可能再有大的作为。乾隆二十年卒。他死后,乾隆赏治丧银一万两,赐谥“勤”。乾隆十二年六月祭亥,上谕内阁:“十四叔胤祯,从前倚恃皇考恩眷,不遵训谕,有违弟臣之义。是以皇考将伊拘禁。冀其悔改。朕登极后,特命释放,赐以公爵,家居十数年来,安静循分,并未生事,则是自知悔悟,能改前非矣。使得及皇在御,必当嘉予恩施,朕用是仰承皇考加恩之意,着封十四叔胤祯为贝勒,照例上朝。” 乾隆十三年正月祭已,上谕内阁:“十四叔自封贝勒以来,行事甚属恭谨,此朕之高年尊长,着加恩封为郡王。”
皇十四子恂勤郡王胤祯,其初行次为第二十三,康熙二十七年戊辰正月初九日酉时生,德妃乌雅氏即孝恭仁皇后出,为世宗同母弟。四十八年三月,封贝子。五十七年十月,授抚远大将军,征策旺阿喇布坦,驻师西宁。六十年十一月,入觐。明年四月,还镇。十一月,世宗登极,召还。雍正元年五月,晋郡王。二年七月,遣守景陵。三年十二月,被宗人府劾奏,降贝子。四年五月,自景陵撤还,削爵、拘禁于寿皇殿。六月,廷臣议其罪十四款,诏令宣示天下。十三年,高宗登极。十一月,释之。乾隆二年二月,授辅国公品极。十二年六月,封贝勒。十三年正月,晋恂郡王。二十年乙亥正月初六日酉刻卒,年六十有八,谥勤,爵停袭。子四人女七人。
嫡福晋完颜氏,侍郎罗察之女;侧福晋舒舒觉罗氏,员外郎明德之女;庶福晋伊尔根觉罗氏,典卫西泰之女;侧福晋伊尔根觉罗氏,二等护卫石保之女;妾吴氏,常有之女。
第一子已革多罗泰郡王弘春,康熙四十二年癸未九月初一日子时生,母侧福晋舒舒觉罗氏,员外郎明德之女;乾隆四年己未正月二十四日丑时卒,年三十七岁。嫡妻瓜尔佳氏,子庆德之女;妾王氏,常明之女;妾崔氏,普叶礼之女;妾乌苏氏,副都御史敦拜之女。七子:长子永信,次子常安保,三子永豫,四子常庆保,五子三等侍卫永朔,六子头等侍卫永晋,七子永塔。
第一女,康熙四十四年乙酉正月二十七日酉时生,母为侧福晋伊尔根觉罗氏石保之女;女康熙四十五年丙戌二月卒,年二岁。
第二子多罗恭勤弘明,康熙四十四年乙酉四月初三日寅时生,母嫡福晋完颜氏,侍郎罗察之女;乾隆三十二年丁亥正月初六日申溘逝,年六十三岁。嫡夫人完颜氏,布政使罗延泰之女;继夫人马佳氏,马惟耀之女;侧夫人王氏,王四之女。五子:长子辅国将军永忠,次子固山贝子永硕,三子奉国将军永恬,四子奉国将军永悌,五子永库。
第二女郡主,康熙四十四年乙酉十月二十日巳时生,母为侧福晋舒舒觉罗氏明德之女;康熙五十八年己亥七月,嫁喀尔沁贝子僧衮扎普;郡主雍正七年己酉二月初二日卒,年二十五岁。
第三女县君,康熙四十五年丙戌五月十二日卯时生,母为侧福晋舒舒觉罗氏明德之女,与第二女同母;雍正五年丁未十月,嫁那穆都鲁氏哈禄;县君乾隆二十六年庚辰五月初八日酉时卒,年五十六岁。
第四女县主,康熙四十五年丙戌十月十三日巳时生,母为侧福晋伊尔根觉罗氏石保之女,与第一女同母;雍正七年己酉十月,嫁敖汉博尔济吉特氏四等台吉德绶;县主乾隆三十八年癸巳正月二十五日午时卒,年六十八岁。
第五女郡主,康熙四十六年丁亥七月十一日未时生,母为侧福晋舒舒觉罗氏明德之女,与第三女同母;雍正五年丁未九月,嫁厄鲁特多罗郡王色卜腾旺布;郡主乾隆四十一年丙申八月二十二日未时卒,年七十岁。
第三子散秩大臣弘映,康熙四十六年丁亥十一月十九日戌时生,母侧福晋伊尔根觉罗氏,二等护卫石保之女;乾隆三十六年辛卯七月二十日酉时卒,年六十五岁。嫡妻祖佳氏,子爵祖俊之女;继妻王氏,御史绰尔和之女;妾马氏,护军校长绶之女。三子:长子永宗,次子永往,三子永佑。
第四子都统、散秩大臣弘暄,康熙四十六年丁亥十二月初八日未时生,母嫡福晋完颜氏,侍郎罗察之女;乾隆二十三年戊寅十二月三十日辰时卒,年五十二岁。嫡妻瓜尔佳氏,头等侍卫都里玛之女;继妻张佳氏,达兰泰之女;妾田氏,田玉之女;妾安氏,安八之女;妾金氏,金克仁之女;妾高氏,高保之女;妾田氏,田守仁之女。七子:长子二等侍卫永行,次子都统永悫,三子护军参领永苏,四子三等侍卫永快,五子永穆,六子永胍,七子永化。
第六女,乾隆二年丁巳正月二十三日酉时生,母为媵妾吴氏常有之女;女乾隆六年辛酉八月十二日亥时卒,年五岁。
第七女县主,乾隆十八年癸酉十月初五日子时生,母为庶福晋伊尔根觉罗氏西泰之女;选婿钮钴禄氏额尔登额,未婚;婿乾隆三十二年丁亥十一月卒,县主守节,乾隆四十一年丙申二月二十二日寅时卒,年二十四岁。
“雍正改诏”一直是流传较广的一种说法,康熙皇帝本来是把皇位传给十四子胤祯的,可雍正却暗地里把诏书中的“十”字改成“于”字,这样诏书就成了“传位于四子”,雍正即位后,又将胤祯拘禁。因为这个传说,十四阿哥胤祯就成为人们心中一位神秘的历史人物。太后下嫁、顺治出家、雍正夺嫡是清朝前期的三大疑案。三者之间,对政局和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是雍正夺嫡,且众说纷纭,互生疑异。多数人认为雍正属阴谋篡位上台,靠涂改历史、特务政治、残害兄弟、杀戮功臣维持政权,本来是康雍乾盛世,却不提雍正只提康乾,且有演义、影视、戏剧大加渲染。但也有人认为雍正属合法继承皇位,在康雍乾盛世中占据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地位和作用,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本文观点倾向于后者,力图从几个方面阐明愚见,实为读史所记之点滴。
多数人认为雍正属阴谋篡位上台,靠涂改历史、特务政治、残害兄弟、杀戮功臣维持政权,本来是康雍乾盛世,却不提雍正只提康乾,且有演义、影视、戏剧大加渲染。但也有人认为雍正属合法继承皇位,在康雍乾盛世中占据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地位和作用,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
一、矫改遗诏之谜。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为清圣祖康熙之皇四子,于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二十日即位,年号雍正。以后,世间始终流传有“世宗矫诏夺位”之说。按其所云:康熙病危之际,曾传旨召皇十四子胤祯(原名胤禎,后改为胤祯,雍正即位后又随其他皇子将胤改为允,称胤祯,以避胤禛之讳)进京,意在命他继承皇位。这道圣旨被胤禛的亲信隆科多得到并扣押未发。康熙传位诏书写的本是“皇位传十四子胤禎”,又被隆科多将十改为于,禎改为禛,变成了“皇位传于四子胤禛”,使四阿哥夺位成功。此说一直被人津津乐道,其实根本经不住推敲:首先,康熙要召胤祯由军前返京,按当时制度,负责传旨的应是内阁和兵部官员。而隆科多时任步兵统领兼理藩院尚书,根本无缘接触此类事情。其次,按清朝典制,皇帝的儿子不能称某子,而应称皇某子。如果真有诏书,应写皇位传皇十四子胤禎,这时再把十改成于,则文读不通。第三,即使改成皇位传于四子胤禛,其于字也应是於字,因为清代的于和於不通用,象遗诏这样重要的文件,不可能用错别字就可以遮人耳目。第四,清代的此类诏书除汉文外,亦有满文并列,而满文是仿蒙拼音字形,根本无法通过添横加勾就能实现偷梁换柱。
二、下毒篡位之疑。关于康熙帝的死因,当时还有一种说法是:“康熙原拟传位给皇十四子胤祯,圣躬不豫时,皇四子胤禛进一碗人参汤,不知何如,圣祖皇帝就崩了驾,胤禛就登了位。”说是雍正将乃父毒死,又与隆科多密谋,由隆科多假传遗诏才即位的。但这些说法至今未见到可信的史料依据,而能以反证说明问题的是:康熙帝于六十一年十月二十一日去南苑行围,十一月七日罹疾,自南苑返回畅春园。因病,命皇四子胤禛代行南郊大祀礼。胤禛奉旨提前五日于斋所至斋,只得在十、十一、十二连三天遣侍卫、太监代为请安,本人则无法亲临父皇身边。康熙自己这几天也在静养斋戒,无论皇子或王公大臣一律不予接见,甚至妃嫔、宫女都不留在身边,此时的胤禛根本没有毒父的可能。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皇帝病情恶化,命从斋所召皇四子速来,而后召诸皇子和隆科多至御榻前口传遗诏,面谕皇四子胤禛即皇帝位。胤禛闻诏驰至,已刻方趋进寝宫。戊刻皇帝就因感冒、血管病突发而逝。从已刻到戊刻的五个小时内,胤禛虽三次进见请安,但此时的康熙已无药可医,甚至不能言语,似乎没有必要下毒让其快点咽气了。况御医、侍从必定忙的穿梭,哪有他进汤下毒的机会?隆科多系康熙孝恭仁皇后乌鸦氏之弟,即胤禛、胤祯的舅舅,其父佟国维又是康熙的舅舅。父子二人原依附皇长子胤褆,后又支持皇八子胤禩,是康熙所斥之胤禩党。这一伙在康熙晚年胤禩争储无望的情况下,转向全力支持胤祯取得嫡位。那么隆科多怎么可能在所谓皇帝病危欲传位给胤祯的情况下,突然转变立场,冒天大之风险而假传遗诏,为当时并不起眼的雍正篡位卖命呢?雍正即位后曾对年羹尧说过:“舅舅隆科多,朕与尔先前不但不深知也,真正大错了”,这反映出隆科多与他的关系原本并不密切,而隆科多在康熙死后大力相帮又出乎他的意料之外。下毒说出自于《大义觉迷录》,系曾静道听途说所记,况经雍正朱批修改后刊行,如果是事实,遮人耳目都来不及,何以自惭形秽。但康熙驾崩,雍正即位按现有史料确实记录恍惚。可不可以这样推理:康熙生前并未曾想到会如此快的离开人世,故未作任何书面安排,病危时在皇四子胤禛未赶到之前,先见到隆科多,便口传皇四子即位之事,待雍正赶到后,他已没有重复的能力,忙乱之中康熙驾崩,隆科多才得以宣布大行皇帝口诏,它可能都没有想到皇帝会做出这样的安排,但又绝不会作出任何违背皇帝生前意愿的事情。
三、嫡位不实之证。雍正夺嫡的所谓被夺嫡者,即雍正的同母弟皇十四子胤祯。要搞清雍正是否在康熙临终前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夺取了本应属于十四阿哥的皇位,则还应弄清康熙生前是否有传位十四阿哥的意愿,回答应该是否定的:胤祯原是以胤禩为首的“皇八子党”即康熙所斥之胤禩党骨干。康熙晚年对诸子结党争权深恶痛绝。他两废太子胤礽,拘押长子胤褆,声称“朕与胤禩父子之情绝矣”,甚至拔出佩刀欲杀替胤禩辩解的胤祯,后因皇五子跪抱劝阻,才改为责打二十大板,和胤禩一起逐出殿外。像这样属于康熙认为“形同狗彘之阿哥”一类的人,能被选为储君吗?胤祯在康熙五十六年被特命为抚远大将军,率军西征,驱准安藏。这曾被说成是康熙有意传位给他,故委以重任,加以培养,树其威信的证据,其实这是康熙为了把他和同党分开,并造成错觉,使其不再妄生事端之举。否则,康熙六十年十一月末,就不会在他还未得胜时就命他返京述职,此间,不但没有对他表现出特别的恩宠,反到命他于次年四月返回西陲军中,而这一年的十一月康熙就病逝了。如真有传位之意,年老多病的皇帝早该将其留在身边交代大事了,不可能再把他发到几千里以外去带兵打仗。在康熙的头脑中“立嫡立长”的传位原则根深蒂固。他晚年虽废太子,拘长子,但仍把择嗣重点放在年龄居长的皇子身上,这就是皇三子胤祉和皇四子胤禛,并时常驾临二人府邸,派遣他们分担重大的礼仪活动。经过一段权衡和比较才确定其一。而排行十四的胤祯在正常情况下是很难被列入嗣君人选的。雍正即位后说过“胤祯平日素为父皇所轻贱”,康熙甚至告诉他们的母亲乌鸦氏:“你的小儿子给你的大儿子当护卫都不够格”。这些话虽有雍正借以抬高自己之意,但尚不敢凭空捏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康熙对胤祯的基本评价。胤祯的爵位也不高,仅封到固山贝子(宗室爵位第四等),就象康熙斥胤禩时说:“你不过是个贝勒身份的人罢了”,而贝子比贝勒还要低一个等级,即使是大将军王也是领兵出征的临时头衔,只有待遇而无真正爵位。
四、合法继位之据。雍正在康熙生前虽然没有露骨的争夺储君之位,但也并非只甘心做一个辅政贤王。他精明谨慎,善于体察父心,八面玲珑地处理兄弟关系,对年过花甲的父亲克尽孝道,终于得到了父皇的赏识,病危之际“一言以定大事”决定由他继承皇位:清代皇室封爵第一等为和硕亲王,康熙在位期间,只有三位皇子得到过这种殊荣,其中包括雍正帝胤禛,他于康熙四十八年被封为和硕雍亲王。另有皇三子胤祉封为诚亲王,皇五子胤祺封为恒亲王。这两人死后,一个追谥为“隐”,一个追谥为“温”,可见都不具有王者气派。雍正在康熙生前虽已形成一派实力,却并未结党,活动较为审慎隐为,不露锋芒。与其他有才能和野心的皇子比较,它和父皇的感情亲密,不曾发生过裂痕。康熙把圆明园赐他建造府邸,晚年又时常驾幸,同儿孙共享天伦之乐,并多次派他办理审案、查仓、复查会试等重大差务,命其代行重大的祭祀典礼,临终前的南郊大祀礼就是一例。雍正的儿子弘历深受康熙喜爱,晚年命将这个聪明伶俐文武兼长的小皇孙养育宫中,又带其随驾前往承德避暑山庄,在自己的住处读书,并随同去木兰围场射猎,夸奖弘历将来必是大福大贵之人,皇家所指大福大贵多指为皇袍加身。这无疑给雍正的继位添加了一份重要的砝码。康熙晚年事不称心,需要安慰,诸子多不靠前。独胤禛、胤祉时常陪父皇散心。康熙曾说:“诸皇子多令人视养,唯四阿哥,朕亲抚育”,并称赞他“诚孝”,谓曰:“性量过人,深知大义”,“拟此居心行事,洵是伟人”。其实胤禛并不善良,但他用心计和手腕取得了康熙的信任,特别是康熙病重临危之际,得到了他更多的体贴,其孝敬深刻在乃父心上,这可能是康熙几年来一直对继承人迟迟未定,直至临终前才决定于他的最大原因。
五、有所作为之君。雍正帝四十五岁登基,在位十三年。从道德角度看,他的为人不可取,其鬼魅伎俩令人齿寒,两面派作风让人可憎,制造冤假错案令人发指(主要表现在他上台后囚死、拘押数位兄弟,杀戮大臣及严刑酷吏上)。但普列汉诺夫曾有句名言:“自然,一个被事变抬上独裁地位的人物,应当自强不息的钻营权柄,坚毅果断地把一切阻碍他前进的人推开,并予以无情打击”。因此,对一个封建帝王的评价,不应把权力之争的手段当成主线,而主要看他所从事的事业,看到他继承父业有所成就,看到他作为康熙的继承人基本当之无愧:他勇于任事,勤于政务,对自己的职务毫不懈怠,做到了今日事今日毕。十三年中他亲批的公文就印行了《上谕内阁》一百五十九卷,《朱批谕旨》三百九十卷,不下数十万言,没有印行的还有很多,且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后人评价说:“自古勤政之君,未有及世宗者,谕旨批答,皆非臣下所能代,曲折尽意,皆出亲裁”。作为一个封建帝王,能做到这一点还是很不容易的。他黜奢惩贪,从我做起,约己以俭,认为:“世人论人者,莫不以奢为骄汰,以俭为美德者”。他从未去过承德避暑山庄,也未到过江南巡幸。他揭陵祭祖见沿途安放许多小缸,非常不满,亦对敬献象牙席之类的行为大不以为然,说:“行一利民之政,胜于献稀世之珍也,荐一可用之才,胜于贡连成之宝也”。他的严于律己确实起到了移风易俗的作用。《东华录》载时谓:“康熙年间有清官,雍正年间无清官”,并不是说真没有清官,而是清是相对不清而言,无不清也就无所谓请了,这话并不夸大。
他察吏安民,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若为钱粮紧要,民命尤属紧要,有民始有钱粮,能安民方能裕国”。大力推广垦田和水田种植,发展水利事业,实行豁免钱粮,仅江南一省一次就豁免一千一百六十万两,相当于当时国家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他还主张“通商裕国,通商便民”,改革税赋,十三年如一日,力图实现一个理想的农业社会蓝图。他思维敏捷,计虑深远,历时十年,事涉六省,实现了西南地区的改土归流。即取消世袭土司,设置府厅州县,建城池,清钱粮,开发交通,广设学校,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推动了西南地区的发展。与此同时,出兵平定青海叛乱,设置驻藏大臣,再次用兵准格尔,又大大稳固了西北边陲。雍正年间,国家与沙俄、泰国、印尼等周边国家的关系由于措施得力,边境稳定,加上对外开放禁海,与邻国贸易经济也有所发展。一位日本学者曾说:“帝秉康熙疏节阔目之后稍加清理,遂创定清朝财政之基础。至后日盛运期之财政,实帝之所赐也,譬如农事,康熙为之开垦,雍正为之种植,而乾隆得以收获也”。这帝即指雍正,这评价也确实比较公允。雍正帝于一七三五年八月二十三日子时去世,他去世很突然,是暴亡。但他接受了乃父的教训,确立了密储制度,早在继位当年就亲书并藏好了皇四子弘历为皇太子的密诏,使弘历得以顺利嗣位。他留下遗诏,恳切希望大家都能“各秉忠良,屏除恩怨”,“卑皇太子弘历成一代之令主”。他的遗愿达到了,日后的弘历成了我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几位盛世帝王之一,而且完成了乃父生前无法实现的愿望,即为其父迫害致死和遭拘禁的几位叔叔们平反,结束了雍正朝的恩恩怨怨。但雍正帝给人留下的狠毒、阴险印象一直影响至今,雍正夺嫡之谜也一直不能真正解开。可有一点是应该也是可以明确的:不管雍正怎样即位,他毕竟结束了延续□□、太宗、世祖、圣祖四代之久的储位相争问题,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的确起到了维护统治集团的团结,巩固皇权和稳定社会,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积极作用。对于这一点的肯定不应持有疑异。
胤祯的觊觎储位及渐为康熙所赏识:胤禩受挫之时,他的集团中的胤祯活跃起来,积极谋取储位。五十七年以前,广泛联络士人,如接见大学士李光地的门人翰林院编修陈万策时,“待以高坐,呼以先生。”李光地是理学名臣,康熙在建储问题上屡次征求他意见,胤祯企图通过陈与李的联系,并以此取得士人和官僚的好感,为自己传播声誉,所以当时社会上流传“十四爷虚贤下士”的说法,当然,人们也看得出来,这是“颇有所图”——谋取皇储的。正在这时,西北战事的发展,给了胤祯在政治上大露头角的机会。策妄阿拉布坦扰乱以来,康熙调兵遣将前往征讨,五十六年三月,任命富宁安为靖逆将军、傅尔丹为振武将军、祁里德为协理将军,分路戍宁,准备进攻,但没有任命统领前方部队的司令官。同年七月,富宁安疏报军情,康熙见奏,说我年老了,血气渐衰,就把这个事情拖延下来了,若是我少壮时,早已成功了。他说的是事实,平定三藩和噶尔丹,就是明证。如今年事已高,又有储位不定的头痛事,不能集中精力对付边疆的叛乱。有心启用皇子领兵,下命将富宁安的奏疏给诸皇子观看。五十七年春天,策妄阿拉布坦属下策零敦多卜进攻西藏,藏王杜尔伯特蒙古人拉藏汗请求清朝发兵救援,康熙命侍卫色楞会合驻守在青海的西安将军额伦特部军士前往援助,策零敦多卜先行攻入拉萨,控制了西藏地区。这时不仅战争地区扩大了,更严重的是准噶尔人掌握了西藏喇嘛教,对清朝记起不利。大漠南北及西北地区的蒙古人都尊奉喇嘛教,清朝历来利用它,作为统治、联络蒙古人的一个工具,它被准噶尔人夺去,意味着北部边疆的不稳定,所以康熙决心解决西藏问题。这一年三月,将胤祯由贝子超授王爵,并任命为抚远大将军,准备往西边出征。九月,西安将军额伦特阵亡。十二月,康熙命胤祯率师出发。同时为提高八旗战斗力,任用皇子办理旗务,命胤佑管理正蓝旗满洲、蒙古、汉军三旗事务,胤礻我和胤裪分别主持正黄旗三旗、正白旗三旗事务。这是对皇子将军作了统一的安排。胤祯出师,康熙高度重视。出发前,他亲往堂子行祭告礼,出师这一天,登太和殿向胤祯授大将军敕印,胤祯乘马出□□,诸王及二品以上的文武官员都到德胜门军营送行。根据康熙的命令,胤祯“用正黄旗旗纛,照依王纛式样”。胤祯在军中称“大将军王”,所上奏章及皇帝的谕旨都这样称呼他。他做抚远大将军,官职非常明确,他在三月封王,这里又说用王纛式样的旗子,是按王爵对待,他究竟封的什么王,有无赐号,史料无征,即在他自己的奏疏中也只是说“大将军王臣”,从未见有王号。估计康熙封他为王了,但一直未给名号,有点类于“假王”。大约是因他年未富而无功,由贝子一跃为王,怕他的尚未有王爵的哥哥们不服,可是统帅又要有崇秩以便号令全军,所以先赐以王的名爵。随同胤祯出征的,有所谓“内廷三阿哥”,即弘曙、弘治、弘禧,都是康熙的孙辈,还有平郡王讷尔苏、裕亲王保泰子广善、简亲王雅尔江阿子永谦,都是皇室帝胄,因此康熙说此次出兵,是“命皇子为大将军王,又遣朕子孙等调发满洲、蒙古、绿旗兵各数万”这个阵容反映了他对胤祯出征的重视。五十八年三月,胤祯驻扎西宁,奉康熙指令,以与京城相隔辽远,军事相机调遣。他统帅驻防新疆、甘肃、青海的八旗、绿营,声称三十万,实际十数万大军,并指挥当地蒙古人部队。康熙给青海厄鲁特罗卜藏丹津降旨,说“大将军王是我皇子,确系良将,带领大军,深知有带兵才能,故命掌生杀重任,尔等或军务,或巨细事项,均应谨遵大将军王指示,如能诚意奋勉,即与我当面训示无异”。胤祯到军前,一面整顿内部,题参办事不力的料理西宁兵饷的吏部侍郎色尔图、包揽运米之事的笔帖式戴通、贪婪索诈的都统胡锡图,一面遣兵戍守河西走廊。把重点放在对西藏用兵上。他做了□□六世的工作。□□五世死,拉藏汗迎立博达克山出生的阿旺伊什嘉穆错为□□,青海厄鲁特不服,迎立里塘出生的罗布藏噶尔桑嘉穆错,驻西宁宗喀寺,康熙因策零敦多卜乱藏,封罗布藏噶尔桑嘉穆错为弘法觉众第六世达啦喇嘛,不承认被策零敦多卜囚禁的阿旺伊什嘉穆错。胤祯使□□六世传谕西藏、四川、云南地藏人,说皇帝派皇子领兵,“扫除准噶尔人,收复藏地,以兴黄教”,应该欢迎清军的到来。五十九年正月,平逆将军延信由青海、定西将军噶尔弼由川滇两路向西藏进军,胤祯进驻穆鲁斯乌苏,调遣官兵,办理粮饷。十月,噶尔弼军入拉萨,延信屡败策零敦多卜部众,清除了准噶尔人势力,安定了西藏。清军护送□□六世至拉萨,举行了坐床仪式。西藏战乱的结束,作为前线统帅的胤祯立了大功,康熙命立碑纪念,当时作碑文的是阿布兰,胤禛即位后,说阿布兰的碑文“并不颂扬皇考惟称大将军胤祯功德”,将碑毁掉,另撰新文。应该说阿布兰的碑文是反映胤祯战功的,因碑毁,使后人失掉了了解他的功绩的具体资料。在策妄阿拉布坦领区,清军一直没有进展军士因病死亡的不断发生。六十年十月,康熙令胤祯回京,面授西北用兵的方略,十一月胤祯到京,康熙令胤祉、胤禛率领内大臣郊迎,次年四月辞赴军前。胤祯在第一次离京之前,为争储位事,对京中政局很不放心。他对胤禟说:“皇父年高,好好歹歹,你须时常给我信儿”。皇父“但有欠好”,就早早带信给我。他倒不一定是关心乃父的健康,而是为自己相机行事。自胤祯有大将军之任命后,胤禩集团积极支持他,希望他能步入东宫,胤禟赞胤祯“才德双全,我兄弟内皆不如,将来必大贵”,为之延誉。又当面对他表示:“早成大功,得立为皇太子“。及至六十年,胤祯回京述职,胤禟怕不让胤祯再赴军前,说”皇父明是不让十四阿哥成功,恐怕成功之后,难于安顿他“。说明胤禟、胤祯是把出师看作争取储位的好机会。胤祯在西北,继续招贤纳士,数次派人礼聘著名学者李塨。对自己前途很关心,五十八年让临洮人张恺算命,张恺故意奉承,说他的命是“元武当权,贵不可言,将来定有九五之尊,运气到三十九岁就大贵了“。胤祯生于二十七年,这时三十二岁,听了张恺的许愿,以为数年后可以龙飞九五,自然很高兴,称道他”说得很是:。胤祯同其他皇子一样,垂涎未来的御座。胤祯被任为大将军,是胤礽求之而不得的。他的大将军,权重位尊,远远超过清初统一中原、平定三藩所任用的那些大将军。胤禛说他“妄自尊大,种种不法,我朝大将军如此行事者,从未之闻也”。适见他之不同于众的奇特地位。因此,在当时人的观念里,把这大将军视作向皇太子过渡的一个步骤。但是要走完这个里程,须要完成军事目标,对藏用兵的成功,便前进了一步,对准部的毫无进展,则难于达到目的。再说他还只是没有赐号的王,从等级制度看,与太子地位尚有距离。胤祯远处西北边隅,对他立为皇太子有所不利,胤禛曾说康熙春秋已高,不可能立远离身边的胤祯。不能说没有道理。康熙年老多病,如果一心要立胤祯,让他领军出征,多少立点功劳,即可在西藏事毕后令其返京,何必要他长驻西北。或许有人会说,京中斗争激烈,胤祯在首都不安全,令其外出,倒合“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之意,可是后来实践证明,在外并不安全,有兵权也无济于事。
总之,胤祯是一位较有才能的、积极谋取储位的皇子,他逐渐为乃父所喜爱,有可能成为皇储,但还不是未正名号的皇太子。与他激烈争夺储位的,还有能人,一是他的同胞手足胤禛,另一个是胤祉。清圣祖玄烨御极六十一年,休养生息,物阜民康。惟康熙末年,因皇太子再立再废,诸子树党倾陷,紊乱国政,圣祖心力交瘁,容颜清减,用人施政,不免久之废弛。世宗胤禛在藩邸四十余年,于政治得失利弊,无不洞悉,故于御极之初即以严法为施政之本,综核名实,乾纲独断,裁革陋规,惩治贪墨,一时内政清明,财政充裕,时弊厘剔,政风大转,奠定清初盛世的基础。或谓圣祖、世宗两朝酷肖□□、大宗两帝,□□系后金国的创业者,太宗则整顿□□所开辟的耕地;圣祖系满洲入关后大清国的创业者,世宗则充实圣祖所开辟的耕地。不过就其治术而言,宽及相济,相反相成,则似汉代文景两帝。《清史稿》论曰「圣祖政尚宽仁,世宗以严明继之,论者比于汉之文、景,独孔怀之谊,疑于未笃,然淮南暴伉,有自取之咎,不尽出于文帝之寡恩也。帝研求治道,尤患下吏之疲困。有近臣言州县所入多,宜厘剔,斥之曰,尔未为州县,恶知州县之难,至哉言乎,可谓知政要矣!」世宗践祚之初,内苦于宗室诸王的排挤,外困于满汉大臣的党祸,于是裁抑宗室,集权中央,打破朋党,铲除异己,终于祸起萧墙,成为圣德之累。在圣祖诸子中,除胤礽、胤褆因废储被囚外,其余皇子为世宗所畏忌者厥惟胤禩与胤祯二人,胤禩怀柔有术,党羽尤众;胤祯身膺抚远大将军,立功西陲,威望甚重,颇得人心,世宗克承大统后即命胤禩总理事务,旋封亲王,以安反侧,并召还胤祯,拘禁汤山,以守景陵,旋圈禁于寿皇殿,终世宗之世,不予释放。世宗在政治上不失为一代令主,惟于昆弟之问,独有惭德。本文撰写之目的,即在就国立故宫博物院现藏清代宫中档不录奏折等原始档案,以探讨清初废立皇储的原因,世宗继统的由来,及具拘禁胤祯的经过,俾有助于清初史事的探讨。
二 满洲入关前的皇位之争
满洲社会的旧俗,虽然所有嫡子不拘长幼,皆有继承皇位的权利,但清初皇帝欲遵汉人古训,尝试立嫡立长,遂导致皇室骨肉相残的悲剧。在清太祖弩尔哈齐的十六子之中,其可称为嫡子的只有四位大福金所生的八子,即:佟佳氏所生的褚英、代善;富察氏所生的莽古尔泰、德格类;叶赫纳喇氏所生的皇太极;乌拉喇氏所生的阿济格、多尔衮、多铎。□□在建元天命以前,已令长子褚英执掌国政,建立元储。万历四十一年(一六一三)三月二十六日,因褚英诅咒出征乌拉的皇父以及诸弟与五大臣的树党倾陷,□□将褚英囚禁在高墙的屋内,万历四十三年(一六一五)八月二十二日,终于将其处死(注一)。
满文档案中所见胤祯皇位继承人地位的新证据:康熙后期的储位之争与雍正即位问题,是康乾盛世前期的重大政治事件,是研究这一阶段的政治史不可回避的问题。关于康熙在他晚年所属意的皇位继承人,清史学界历来有“胤祯说”和“雍正说”两种不同意见。但由于有关原始材料的不足,使最终得出比较接近事实的结论面临困难。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供一些满文朱批奏折及朱谕中所见胤祯皇位继承人地位的新证据,并就这个问题作一粗浅分析。
并非偶然的任命。 漠西额鲁特蒙古准噶尔部是清朝的劲敌。准噶尔汗噶尔丹、策旺阿拉布坦及噶尔丹策零,为与清朝争夺漠南蒙古、漠北蒙古、西藏、青海等地的统治权,在康熙、雍正年间先后与清军进行了一系列的激烈战斗,清统治者最后虽处于上风,但也费尽心力。乾隆吸取经验教训,进行了长期准备,终于乘准部内讧之机,利用降人,长驱直入,攻占伊犁,又经过两年激战,才彻底解决了准噶尔问题。清朝与准部绵延六十余年的斗争,关系到清朝领土统一还是分裂,以及清朝统治基础之一的满蒙联盟的成败,也是清朝统一边疆弘伟事业中的核心问题。康熙五十四年至六十一年的西征之也是清朝与准噶尔部战争过程中的一次重大军事、政治较量。噶尔丹败亡后,准部经过十几年的休养生聚,力量逐步恢复,继噶尔丹成为准噶尔汗的策旺阿拉布坦依然推行对外扩张政策,向清朝提出“今我等喀尔喀、厄鲁特、青诲之众,皆复旧业,以安人众”,也就是企图恢复噶尔丹时期准噶尔贵族集团对各地区的控制。康熙五十三年准部开始在喀尔喀边界进行掠夺,并扣留“哈密之往吐鲁番贸易者者”。五十四年四月袭击哈密,五十五年底,又派策零敦多卜率兵数千,向西藏进发。针对这一情况康熙迅速派遣重兵集结于巴尔库尔、阿尔泰一线,待机进攻伊犁,并于五十六年九月特派侍卫色楞前往青海,准备策应西藏首领拉藏汗。 但是康熙主观上却对策旺阿拉布坦以及率兵入藏的策零敦多卜十分轻视。五十六年七月,他在西部将领的一份疏报上批示:“朕以老年之人,筹画调遣,无不符合者,此即军机之吉兆也。初兆既吉,终无不吉矣”,从而主观地为色楞之行做出必胜的估断,认为对方不堪一击:“策旺阿拉布坦之人,皆乌合之众,其心不一,我大兵一到,即或降成散”。同年十一月,他又对大臣们说:“策旺阿拉布坦本属小丑,不足为虐,……彼既可以到藏,我兵即可以到彼,兵亦不用多,二百余人,便可破之矣”。事态的发展竞完全出乎康熙的意料。五十七年二月、传来拉藏汗被杀,拉萨陷落,准部己控制整个西藏的噩耗。康熙迅速决定“今即今色楞,统率军兵”,收复西藏,西安将军额伦特、内大臣公策旺诺尔布等“备守青海之众,即今随后助威”。然而总的看来,康熙对策零敦多卜军的作战能力和清军进兵西藏的艰巨性,仍旧估计不足,因此没有派大将军统一指挥收复西藏的全盘事务,只依靠色楞与额伦特,而他们又“彼此不能相让,致生不睦”在康熙轻敌思想的直接影响下,色楞于五十七年五月孤军人藏,与他失去联系的额伦特仓卒追赶,七月,俩人才在藏北喀喇乌苏会合。由于清军后助工作没有跟上,本应前往策应的策旺诺尔布军“迟疑不前”,加上青海蒙古王公违背诺言,“未能派兵,致悮军机”,色楞、额伦特军终于陷入重围,全军覆没。康熙亲自决策并指挥的这一战役遇到如此惨败,是他即位近六十年来的重大失误,与他在三十五年、三十六年亲征噶尔丹时取得的辉煌战绩,形成鲜明对比。清军失利后,全国为之震动,不仅清廷内部存在畏战情绪,青海部分蒙古王公,也吓得“肝胆惧裂”清朝面临着康熙二十九年噶尔丹进迫乌兰布通以来最严峻的局势。在这种情形下,康熙恼怒与忧虑的心情可想而知,从他此后的言行来看,他已暗下决心,要在有生之年,不惜—切代价,彻底解决准噶尔问题,以清除清王朝这一最大隐患。于是,康熙在五十七年十月十二日任命皇十四子胤祯为抚远大将军,“酌量调遣各路大兵,将泽旺阿拉布坦歼剿廓清,安靖边圉,斯称委任”,即让他担负起进军拉萨、收复西藏;直捣伊犁,解决准噶尔问题的艰巨任务。《孙于兵法》指出:“夫将者,国之辅也”,“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对于将帅在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康熙自然完全清楚,他曾多次向大臣们强调:“军机事务,临期酌量,难以豫揣。唯在领兵大臣,善为筹度耳”。“朕曾亲统大军,经历军务甚多,用兵无谋略学问,断然不能。”特别是经历了清军在藏北全军覆没的惨痛教训,他对于大将军的的选择,必定灭为慎重,而胤祯膺此重任,也就充分反映出康熙对他的才力、气质、品格、年龄、身体等各方面总的看法与评价。康熙晚年,胤祯在诸皇子中已成为日益引人注目的人物。正象胤祯所说:“臣之本事才能,从小即为皇父稔知”,此语并非自我夸耀。康熙在胤祯就任抚远大将军后,对罗卜藏丹津等青海蒙古王公们讲:“大将军王是我皇子,确系良将,带领大军,深知有带兵才能”,这应是其由衷之言。皇九子胤禟说胤祯“聪明绝世”,“才德双全,我弟兄们皆不如”,看来康熙也如是观。除去才力之外,在康熙眼中,胤祯品行何如?二废太子后,康熙几次讲自己喜欢诚实、爽直的人。他说:“存心行事,贵在诚实,开诚示人,人自服之,若怀诈挟术,谁放心服耶?”他认为为尊者应“推心置腹以示人,阴刻何为”。并且指出:“朕之喜怒,无无即令人知者,惟以诚实为尚耳”,康熙诸子中最具有坦诚爽直性格特点的,莫过于胤祯。康熙四十七年一废太子期间,胤祯受胤禟之约,在父皇盛怒之下,挺身而出,力保身罹重罪的胤禩。虽然此举对于正在气头上的康熙无异火上浇油,气得拔刀相向,但旦他冷静之后,对于胤祯心直口快,表里如一的人品,自然有了更深刻的印象。这场风波过后不久,康熙便将因罪囚禁的直郡王允褆的佐领及人口一半赏给胤祯,使他成为一废太子事件中获利最多的皇子,以此作为对他所受委屈的补偿。康熙信任胤祯,欣赏他的为人,由此可见一斑。年龄与身体状况,也是康熙评价皇子时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康熙五十七年除去已被拘禁的皇长于、次子外,康熙的十八个皇子内,胤祯正好居中,刚满三十,兼有年龄较轻又阅历较多的长处。康熙的嫡母孝惠章皇后去世前,曾经为年老、牙齿脱落向康熙询问医治的方法,康熙安慰她说:“太后圣寿已逾七旬,孙及曾孙殆及百余,且太后之孙,皆已须发将白而牙齿将
[回复]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