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字对于邵衍真的有那么难?

作者:有生之年

总是看到作者反复强调邵衍对于现代文字阅读的困难,忍不住想探讨一下这种情节的合理性了。
  
  虽然按文中说法,邵衍来自于某个架空时代,但考虑到他做菜的手法复杂性和对于各种调味品使用的精通,估计其对应发展怎么也应该在本地的唐宋之后,很大程度应该也是到明朝了吧。
  据说新华书店有《简化字源》一书,比较详尽地介绍了我们今天所使用的简体字的来源。
  根据百度百科的“正体字”里提到:
  李乐毅《简化字源》对《简化字总表》2274个简化字中比较常用的521个简化字做过统计,发现其中解放区和建国后出现的是101个(中国□□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大量刊物和宣传品曾经采用和创造了许多简体字,这批新创的简体字被称为“解放字”),其余420字(占80%以上)都是解放前就已经流行或存在的:先秦的有68个字,秦汉的有96个字,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有32个字,隋唐五代的有29个字,宋辽金元有82个,明清有53个,民国60个。
  *********
  LJJ不能贴图,不过随便百度一下王羲之字帖之类的,应该还是比较容易的。
  
  另外,我个人的阅读经验,繁体字写不成,读书基本没有问题,即使偶尔见到生疏的,根据上下文也没有多少障碍吧。
  而邵衍显然属于高智商高情商人士,对于一些通假字、俗体字就更应该轻而易举才对吧。
  
附录一篇介绍简体字来源的网文:
============================================
■马庆株
  
  汉字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中,简化一直是主要倾向,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都有简体字。现在见到的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是殷商武丁时期(公元前1250年开始)的甲骨文,距今3259年。此前陶文符号只认出了个别符号,还读不出一句话来,因而还不能证明已经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或者文字。战国和秦汉时期是汉字形体大变动的时代,篆书变为隶书,再到楷书,都是在这段时间里完成的。由古代篆书到近代汉字隶书的隶变是质的飞跃。东汉后期出现楷书,从此字体才稳定下来,汉字形体是汉朝定型的,一直用到今天,这样我们的文字才称为“汉字”,到现在为止总共使用了约1849年。
  
  简化的原则是约定俗成。1956年以来正式推行的简体字大多数古已有之,有颜元孙的《干禄字书》、刘复和李家瑞的《宋元以来俗字谱》(1930年)、钱玄同的《简体字谱》(1935年)等为证。《简化字总表》第一表350个字、第二表132个字,共482个字。有人考察其中388个字的来源,发现汉代和以前出现的有111个字(占28.61%),三国到唐代出现的有55个字(占14.17%),唐代和以前的合计有166个字(占42.78%),宋代到清代出现的有175个字(占45.1%),清代和以前的合计有341个字(占87.88%),民国时期出现的有46个字(占11.86%),民国和以前的合计有387个字(占99.74%),1949年以后出现的仅有1个字(占0.26%)。
  
  书法家和群众创造并使用了不少简体字,因此说简体不好看不符合事实。
  
  书法家写的简体字就非常好看。例如:
  
  楷书字帖:
  唐代
  虞世南(?—638年)书《孔子庙堂碑》中有:状、弥、将、于、来、随、尔、涌、麦、继。
  褚遂良(?—658年)书《雁塔圣教序》中有:盖、弥、净、箧、纲、随。
  
  草书是简体字的重要来源。
  汉代史游《急就章》中有:时、东、陈、孙、检、帐、项、楼、来、夹、颊、侠、箧、贝、学、见、为、伪、长、张、随、状、问、觉、乐、犊、读、断、变、郸。
  据明拓肃府本《淳化阁帖》,晋代王羲之(303年—361年)帖中有:东、岂、试、为、缅、临、终、张、时、将、见、当、孙、扬、实、尔、鲤、鱼、与、诏、长、乐、陈、来、诚、绝、顾、灾、宽、饮、谢、杨、学、万、发、问、怅、颐、视。
  王献之帖中有:尝、临、谓、诸、当、问、顿、许、尔、闻、弥、将、来、终、缠、绝、随、门、与、岂、劳、肾、为、汤、怅、时、经、传、写、孙、觉、陈、见、茎、顺、东、险、会、诣、请。
  行书字帖中见到王羲之用过:于、将、随、终、岂、谁、维、侠、绵、绛、结、给、粮、纺、谓、语、为、数、谢、败、丧、盖、纸、书。
  
  唐朝欧阳询(557年—641年)用过:来、闰、馀、问、盖、维、临、终、随、隐、将、侠、荣、门、闲、墙、粮、顾、纸、纷、绥、纭、间、丧、辞、结、数、状。
  
  唐朝虞世南(?—638年)用过:来、问、礼、绝、维。
  
  宋朝苏轼(1037年—1101年)用过下列简体字:顾、盖、来、堕、于、饥、误、敛、将、请、绝、万、尔、贾、闻、祷、须、阙、计、时、诚、夸、纳、记、诉、纠、与、访、谁、长、诗、语、馀、缘、弥、纪、闲、终、谓、闰、债、状、谒、见、间、挟、维、问、谈、啸、传、东、宽、当、闰、绝、须、数、挟、细、鸾。
  
  元朝赵孟頫用过下列简体字(1254年—1332年):来、给、诸、惮、质、丧、将、门、壶、设、请、绝、违。
  
  明朝董其昌用过的简体字(1555年—1636年):记、为、将、纳、缉、于、万、证、盖、萧、顾、楼、赋、长、与、谓、览、尽、时、诸、谱、传。
  
  清朝郑板桥用过下列简体字(1693年—1765年):问、觉、尽、梦、诗、来、绸、缪、潍、为、两、现、画、闻、壮、剑、红、饭、贾、见、语、状、胆、尔、阅、词、缓、继、应、给、证、宽、讯、说、请、违、麦、随、时、课、该、调、结、约、对、详、诉、贤、险、赋、蒋、学、劲。
  
  一部分简体字是群众创造的。敦煌出土文献中的俗字有:爱、绊、笔、缠、尘、虫、床、纯、辞、断、堕、尔、盖、个、顾、挂、国、号、饥、迹、继、夹、荚、颊、坚、检、将、绛、经、颈、来、赉、礼、怜、粮、乱、脉、门、弥、鸣、纽、凭、栖、齐、启、弃、悭、墙、惬、箧、轻、师、随、万、闻、问、无、狭、侠、贤、挟、兴、烟、痒、异、隐、与、语、岳、灾、沾、众、嘱、装、庄、壮、状。
  
  简体字中一部分是古本字,一部分是书法家造的,一部分是群众造的,都是我国的文化遗产。长期以来,简体字、繁体正字与异体字事实上并行。简化实际上是以简体字取代繁体字的正体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简化是根据“述而不作”的精神选定简体字。本来许多字的简体和繁体都在使用,简体字人们天天接触,基本上已经约定俗成,与繁体多有形体上的联系,并不难学。因此,采用简体字不会造成文化断层,根本谈不上割断历史。简体字可以用来印古籍,传播古代文化。方案中2236个简体字平均10.3画,相应的2259个繁体字平均15.6画,平均每个字减少5.3画,提高了汉字的清晰度,节省目力,实行简体字的大陆地区近视眼比例低于使用繁体字的台湾和香港,节省学习和记忆的负担,节省写字的时间,体现了以人为本。这难道不好吗?
  
  汉字演变的过程中理据不断丢失,象形字早已逐渐不再象形,还有许多讹变,好多部件变得不表示读音也不表示意思,只是区别性的记号,必须逐个机械记忆。许多汉字不能准确表示读音和意思。简体字明显地改善了表音表义功能,降低了学习难度。比较:帮帮、补补、霉霉、毕毕、苹苹、肤肤、达达、担担、胆胆、递递、态态、历历历、赶赶、护护、伙夥、惊惊、胶胶、惧惧、剧剧、据据、窃窃、迁迁、窍窍、虾虾、宪宪、战战、毡毡、证证、桩桩、钟钟、偿偿、迟迟、审审、胜胜、丛丛、艺艺、忧忧、犹犹、邮邮、吁吁、运运、酝酝。
  
  显然,简体字多数比繁体字表音准确,好认、好记、好写、好读,不容易读错。极少数人要求恢复繁体字,反对简体字,反对国家法定的规范汉字,不符合文字发展规律,不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纯粹是不折不扣的瞎折腾,不会得到多数人的赞同。
  
(作者为南开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会长)
1
[回复]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1楼] 网友:炙月  发表时间:2014-10-14 06:33:57
话说很多字看久了我都忘记这是啥xiazh
[2楼] 网友:莫言纪季  发表时间:2014-10-14 07:59:25
说实在的我觉得其实挺正常的。我认识几个香港的,他们都不怎么认识简体字的。
[3楼] 网友:jk  发表时间:2014-10-14 08:31:44
弯弯和hk很多人就看不懂简体字啊,不过我觉得学学应该还好。。。
[4楼] 网友:森流月  发表时间:2014-10-14 09:35:15
咳,毕竟邵衍不是活在这个历史中么……说不定他们那边就木有简体字……?
[5楼] 网友:流沙  发表时间:2014-10-14 10:18:41
我总觉得习惯简体字的看繁体 和习惯繁体字的看简体是两码事
我看的懂简体,但是我台湾朋友,日本朋友就看不懂简体
[6楼] 网友:流沙  发表时间:2014-10-14 10:19:03
我看得懂繁体- -打错
[8楼] 网友:4937053  发表时间:2014-10-14 11:42:10
還有對於“簡體字不會造成文化斷層”這一點,我是抱有懷疑的。頭髮的“髮”和發现的“發”在簡體里都通化成了“发发发”
[9楼] 网友:4937053  发表时间:2014-10-14 11:46:12
還有對於“簡體字不會造成文化斷層”這一點,我是抱有懷疑的。頭髮的“髮”和發现的“發”在簡體里都通化成了“发”,而在古時明顯是有區別的。而“征”古時有之,但只用做“征戰”的意法,對於現代的“征文”在“徵文”
[10楼] 网友:4937053  发表时间:2014-10-14 11:49:05
還有對於“簡體字不會造成文化斷層”這一點,我是抱有懷疑的。頭髮的“髮”和發现的“發”在簡體里都通化成了“发”,而在古時明顯是有區別的。而“征”古時有之,但只用做“征戰”的意法,對於現代的“征文”,古人有專門的“徵文”代之。回到我前面的說法就是用語習慣問題,同字不同意。當然,我說這麼多衹是一些個人的看法,對是不對人,也歡迎大家進行交流指正^_^
[11楼] 网友:森流月  发表时间:2014-10-14 23:37:00
现在挺多人支持的是“用简识繁”,繁体自然有很多很多优点,但是真到写字的时候还是少写两笔比较省力……【懒
[12楼] 网友:零和  发表时间:2014-10-14 23:58:12
反正繁体字我是看不懂,我曾经把小说换成繁体字,结果一页不到一百字,我愣是不知道它说的啥,再者,汉字的用法从古至今,不知道改了多少次,你能把诗经按照现代简体字的常用解释翻译出来么?而且,古汉语的发音和现代汉语还不同呢,商朝人听不懂唐朝话那是绝对的啊,这都属于古代范畴,可是却相互理解不了。
至于楼主说的,根本不算BUG,也不是设计不合理,按照圆子大大说的,邵小胖来自架空朝代,你怎么知道非得是明朝的程度啊?既然是架空,那我非说是西周的背景明朝的菜,那也说得通啊,架空本来就是虚构的,不能按照中国的历史来思考啊,扯远一点,据说地球经历过四次大灭绝,我们正处于第五次上(白垩纪、冰河时期、侏罗纪之类的都是这第五次上的,另外四次大灭绝只是猜测有,但是没有证据,自然也分不出XX纪来),你能保证前四次大灭绝中有类似我们现在地球的生命体系,但是发展过程、方向相像吗?
诶......我这是扯到哪里去了,为什么会变成#论架空存在的合理性#这样奇怪的问题?
至于邵小胖能否看懂繁体字,我觉得可以用【让英国人把汉语拼音当音标】来解释,确实很多字母是一样的,但是完全是两码事啊!
[13楼] 网友:朱雀绯色  发表时间:2014-10-17 10:13:22
当年工作需要使用繁体系统的电脑时,真的觉得字都不认识了
[14楼] 网友:懒灬羊羊  发表时间:2014-10-17 10:55:01
我表示虽然我不大会写繁体字,但我基本都看的懂,除非特别生僻的字眼。
[15楼] 网友:丸子  发表时间:2014-10-17 19:53:04
学简体的认繁体字确实不困难,但是学繁体的认简体字,不认识很常见,弯弯和港港那帮人就不大认识简体字
[16楼] 网友:bloodysnail  发表时间:2014-10-20 06:15:16
听说日语是中文字简化版,可能邵衍看简体字就像我们看日语一样?
[18楼] 网友:thea  发表时间:2014-10-29 15:26:02
区区几个字就谈文化断层太过了。不过港台人第一眼不认识简体字是蛮多的,远远比第一眼不认识繁体字的大陆人多。反正我周围的人学简体看繁体简直是自带天赋,除了区别非常大的,我看繁体字基本没有压力。不过繁体字看起来就是累,眼睛累,可以类比我懂英文,可是看莎士比亚的作品很累一样。而简体字大大降低了文盲率是毫无疑问的。适合传承的文化载体就是好的文化载体——单从认识简体的人基本能一眼看出繁体字是哪个,就谈不上什么文化断层。
[19楼] 网友:沁兰妹妹  发表时间:2014-11-06 01:27:57
单个字挑出来不认识还是有可能的,但是在一个句子里,连蒙带猜基本能知道一半以上,因为不是所有字都简化了,被简化了的字占我们日常用字的比例并没有那么高,而且我们中文还有大杀器——联系上下文……
[20楼] 网友:Chency  发表时间:2014-11-07 10:14:07
我是台灣人,還記得小時第一眼接觸簡體字感覺不熟悉,閱讀速度要慢三倍以上,但慢慢熟悉下來就越發容易,如今看多了簡體字就蠻習慣的,閱讀上沒有障礙,只差還沒去熟練怎麼寫了._.
我身邊認識的人,只要有多接觸中國漢化作品或網路小說的,都沒有表示過難以適應簡體字的閱讀,所以我相信這只是有沒有去習慣的問題,門檻不至於太高。
邵衍穿來這麼久我覺得應該都看得懂簡體了,寫的話比較難說,要看他有沒有花些心思去記?畢竟習慣了繁體字的繁複,簡化過的簡體字都像是新字一樣要燒記憶體的。
[21楼] 网友:Chency  发表时间:2014-11-07 11:48:17
(評論好像被吃了我重發)
我是台灣人,還記得小時第一眼接觸簡體字感覺不熟悉,閱讀速度要慢三倍以上,但慢慢熟悉下來就越發容易,如今看多了簡體字就蠻習慣的,閱讀上沒有障礙,只差還沒去熟練怎麼寫了._.
我身邊認識的人,只要有多接觸中國漢化作品或網路小說的,都沒有表示過難以適應簡體字的閱讀,所以我相信這只是有沒有去習慣的問題,門檻不至於太高。
邵衍穿來這麼久我覺得應該都看得懂簡體了,寫的話比較難說,要看他有沒有在寫?畢竟習慣了筆劃很多的繁體字,簡體字要寫上手也是要一點時間的。
[22楼] 网友:Lan  发表时间:2014-11-14 10:46:18
我也是台灣的,最初看簡體字的時候雖然讀得慢些但還是看得懂,
畢竟有上下文,而且許多字的整體樣貌相似,
看多了後現在已毫無障礙,除非特別去想,不然不會意識到自己在讀的是簡體還是繁體,寫字的時候也常簡繁交雜,
而兩地不同的詞彙成語用句等,憑上下文情境也能體會到意義;
我身邊許多朋友也和我差不多簡繁轉換無礙,
但也認識許多人是ㄧ碰到簡體字就直接用軟件轉換成繁體字,沒有試著去看也不想去習慣,自然也就ㄧ直有簡體字閱讀障礙,
完全是心態差異造成的,並不是能力差異。
[23楼] 网友:潇楠  发表时间:2014-12-12 11:10:05
我有很多港台的朋友,基本上都是刚来大陆的时候看到简体字可以明白大意,但是阅读速度明显受影响。就像10L提到的“发”和“征”,原本是两个字,简化以后变成一个字,对理解是有影响的。不过习惯以后就纷纷表示简体字在书写的时候好方便、省力!邵衍刚穿来的时候不认识应该也是差不多的感觉吧。
[24楼] 网友:s01388s  发表时间:2014-12-20 14:41:09
我是香港的 ,對於繁體字...基本上只會在考試的時候為了省時間而用,日常生活基本用繁體,繁簡識別寫字完全沒有問題。
我覺得認不認識簡體字要看他們接觸的是什麼環境,比如我是學生,老師上課會有簡體字,平常也會接觸一些,加上有和內地的朋友親戚交流,就算不刻意去學也懂。我的全部同學幾乎都能看懂簡體字,完全不認識的只有極少數,當然也有出現認錯字之類,但也都能看懂的。(不如我同學就一直不懂,為什麼怪字的一半是(圣)聖,是不是代表聖人都很奇怪xd)
繁體字和簡體字都有保留的價值,畢竟簡體字的創造本來是為了減低文盲率,所以要可以簡化,有些字則是以往的書法作品中為了美觀而有所改變,部分簡體字也保存了這些改變,所以也有助於保存中國文化。
但我覺得作為中國人無論簡繁都至少要看得懂吧,不用全部都懂,日常用語應該要會看,畢竟繁體字大多代表了古代的文字文化,而簡體字則是現代中國文化的代表(無惡意,希望這個說法不要被pia)。
最重要的是平日生活方便習慣就好啦~
[25楼] 网友:鉄牛妹  发表时间:2015-03-25 08:44:53
大總管..晉江多看几本小說...簡體字OK的啦
  • 评论文章:御膳人家
  • 所评章节:31
  • 文章作者:缘何故
  • 所打分数:0
  • 发表时间:2014-10-14 04:5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