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到的评论:解缙,文官以及其他:

作者:秋水遥

迟到的评论:解缙,文官以及其他:
解大学士在一百九十二章暂时退场(又是暂时),现在才有时间评论一下,好在茶还没凉透,还来得及。
解缙,很多人都不了解他,这是一种很奇特的现象,拜某些辫子戏所赐,提起有名的臣子,大家无非就会想到康熙,雍正时期的张廷玉,乾隆时期那是个人都知道的,和绅,刘墉,纪晓岚,以及晚清时期那有名的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然而一提起明朝的大臣,大家印象中也就只有张居正,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于谦,王阳明。造成这种现象有很多原因,很大一部分是人为的原因,毕竟至今留存到现在清朝的遗老遗少还是有些势力的,在宣扬自己老祖宗的事情上很不吝啬,但是事实是什么,懂点历史的都知道,那个号称‘康乾盛世’的时代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话题偏了,再说回明朝,其实相比于清朝,明朝每一任皇帝手下必会有很出名的大臣(无论是名垂青史还是遗臭万年),不信我们举个例子,如果我问你清朝嘉庆手下有哪些有名的大臣,恐怕懂历史的都说不上个一二,而明朝呢,成化帝时期的李贤,治世名臣,正德帝的杨廷和,一代猛人,嘉靖的严嵩,遗臭万年,万历的张居正,是个人都知道。那我们的永乐大帝呢,我想,手下有名的臣子,解缙绝对算得上一个。
解缙,有名,大大的有名,与杨慎,徐渭,号称‘明朝三大才子’,引用当年明月的一句话,就是那名流千古,电视剧上天天演的唐伯虎唐大才子,不好意思,都没资格荣登这才子榜,但是很有意思的是,现在的人,都记住了唐伯虎,甚至是与他齐名的‘江南四大才子’,文征明,祝枝山,徐祯卿,而都不知道其实能称才子的,另有其人,杨慎这个名字,很多人不知道,但是提起那首‘滚滚长江东逝水’,我想应该每个人都能背出来,而徐渭,郑板桥说:甘当“青藤门下牛马走”,齐白石说:恨不生三百年前,为青藤磨墨理纸。解缙能与此二人齐名,能不猛吗?
那解缙是个怎样的人,真的如远方大大写的那么不堪吗,远大丑化他了吗,我不是搞历史的,我从记载解缙的史书中也读不出什么深刻的东西,但是我和远方大大都应该有个一致的观点,他是个政治投机者,而远大,直接将解缙这种性格,描写进小说里。
无论是小说还是历史,解缙是个地地道道的“太。子。党”他费尽心力的为朱高炽在前方铺路,甚至不惜得罪朱高煦和永乐,最后冻死在冰天雪地里。
那么我们要问,为了这个‘拥立之功’,值得吗,还是解缙,就这么把所有的赌注都投在朱高炽身上,应该吗?
我的回答,应该,甚至每一个文臣心里,都有这么一个念头,朱高炽就应该继承大统,所以我们觉得小说里的文官真是一群书呆子,兴宁伯勤勤恳恳一片丹心为国为民,而那些文官,都是一群伪君子。那么我们要问,这样的文官,为什么还要留着,而他们与清和作对,有错吗?
他们没错,而事实上,孟清和所做的,在他们眼里,可以用大逆不道来形容。
文官和清和的分歧有三,
一:储位之争。有明一史,我们可以看看,所有的皇帝,都是长子即位,无论庶出还是嫡出,(明代后期的皇后生不出孩子)。特例有四:永乐,造反即位。景泰,皇帝被俘,被迫即位,嘉靖,正德无子,旁系即位,崇祯,哥哥无子,弟弟即位。这是巧合吗,不是,这是那个时期的制度,一个不可违背的制度,而孟清和和武官,甚至永乐想要违背,那不好意思,文官只有死磕到底,更何况,在他们眼里,长子无错,而且仁孝无比,次子如果即位,国本动摇,以清和为首的武将,是为祸乱之源。
二:理念之争。清和是从未来而来的人,他的理念和我们并无差别,而与当时的文官来说,可谓异端之学。且不说他违背‘圣人教化’的理念,重视商贾,改革经济,(文中提了一句,和户部夏元吉讨论过),可谓掀了文官的老窝。我们很难想象为什么文官集团要和孟清和死磕到底,我举一个生动的例子:晚明时期的魏忠贤和东林党,双方你死我活数十年,是因为理念不同吗,其实很大的因素,是魏忠贤损害了以东林党为首的士大夫的利益,清和又不何尝损害文官的利益。
三:出身之争,清和是武将,从龙之功得以高升,文官靠科举,一步步走进政治枢纽,那么双方的职责是什么呢?从龙之功的武将就应该享受富贵,而治国平天下,不好意思,那是文官的事情,而清和,没有资历,却将手伸过了界,我说的资历,是科举,如果清和以科举出身,文官相比不会这么强烈的反对,而可惜的是,清和没有,于是文官誓死与他周旋到底。这个我们觉得不可思议,但是那个时期,功名出身的重要,我们无法想象。
那么我们要问,文官这么有自信能治理好国家吗,他们有能力吗?有!经国之才,不是说说而已,而历史上明朝的文官,也不全是书呆子,相反,永乐时期的三杨,孝宗的“刘健、李东阳、谢迁”,嘉靖的徐阶,高供,张居正,都是治国的良材。所以他们不想也不甘心让清和做他们该做的事情。
解缙这么想,文官这么想,甚至我们从文中能看出,杨士奇,杨溥这两个颇得永乐赏识的内阁学士都对清和隐隐不满,一切的一切,都是清和违背了那个时期的制度而来。
但是皇权大过天,解缙被暂时打倒了,但是他一定会回来的,他的陨落,应该和朱高炽一起,而不是现在。
但是说到这,我仍然要佩服解缙,因为他,永乐大典得以修成,这是一部足以流传千古的丰功伟绩,他保存了我们中国最珍贵的一样东西,那就是文化。相比之下,后世的那部四库全书,我只能给它一个字的评价,“呸!”
说了这么多,有人说,这只是小说,看看而已,我有时想想,如果这是真的历史呢,清和,我想,他留在史书上的,一定不会是好名,无论即位的是朱高煦还是朱高炽,因为清和再厉害,也敌不过‘历史’,他的理念,可以影响一时,但是历史,会很快将这段原本超速的年代慢慢转变过来,而文官集团,会再度回到这个帝国的顶峰。
11
[回复]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1楼] 网友:小虾米  发表时间:2014-10-06 18:33:28
太有才了,膜拜ing
[2楼] 网友:255  发表时间:2014-10-06 18:48:15
pei fu~~~~
[3楼] 网友:小桥流水  发表时间:2014-10-06 19:02:02
居然看完了。。
[4楼] 网友:蛇蛇  发表时间:2014-10-06 20:05:04
太有才了,楼主高大
[5楼] 网友:细雪流光  发表时间:2014-10-06 20:44:10
所以我不得不说,最厉害的还是那篇《伴君》直接掐断了儒家变成儒教奉上神坛的根源,就不会再弄得科技文化军事都不能发展了,虽然感觉没有一种明确的哲学观来指导似乎统治会变得困难,但是至少不至于全部都是同一种思想禁锢着难以进步
[6楼] 网友:呵呵  发表时间:2014-10-06 21:12:36
我想说的是~ 就是 楼主你可以去看一下英国的发展历史 每个国家想突破传统不容易 可是一旦突破 那就是称霸 以前的 英国说一敢有人二么 英国可不是一直都这么强的 它也是经历过种种改革 英国以前是被政治文人给牵制住 后期贵族武将突破 当然还要靠中国这个茶叶辅助来的 其实性质都一样 需要的就是有人做引火索
[7楼] 网友:阿修修  发表时间:2014-10-06 21:59:23
明朝文官中是有治世之才,可绝大多数还是一群以私利为上,贪污腐败的害群之马。应该说明朝的文人从根本上将儒家文化给扭曲变态了。他们将自己抬到高高在上的地位,主宰社会,为了一己之利而打压皇权和武将,甚至到了罔顾百姓生存的地步。说他们中有治世之才吗?是有!说明朝的败亡是因为文官们在拖后腿吗?绝地是!
另外,历史的变革因素很多,谁说清和的理念就不能影响整个皇朝和时代呢。别忘了,清和在大宁等地所开设的学堂,虽然从目前还看不出什么,但长期下去,必将显出巨大的力量。
历史上明朝的皇帝变革失败是因为无人可用,那么当皇帝手上有了可用之人,还不止一两个人,而是一群可用之人的时候呢?孰胜孰败,谁敢断言!
[8楼] 网友:非非  发表时间:2014-10-07 09:18:58
有时看评论挺长见识的。
[9楼] 网友:一  发表时间:2014-10-07 09:49:58
赞同楼主说的,明朝就是文官团体的天下,皇帝想要争上一争只有放出像魏忠贤那种太监,崇祯够勤奋了吧,可惜国库没钱,钱都到文官团体去了,累死了没钱也是白搭,农民起义不过为钱粮,结果国库都没,魏忠贤对文官是奸的,但是对皇帝是忠的,结果崇祯一上台就砍了可以为国挣钱的太监头子,其实也挺有趣的,最后守卫北京的居然是一批太监,这个和以前朝代为了弄权而摆弄皇帝的太监不同,可惜崇祯不懂,治国要的是钱,不是礼义廉耻,更不是只顾自己的文官。
觉得清和不打破教育模式和科举模式,朱棣过后一样打回原形,中国永远都是愚民政策,民智不开,说再多政治也不过是那些读书人的游戏而已,那时候人民识字的有多少,能读得起书的都是小有富余的地主阶级,能够参与政治的也是这群天子门生,不是平民百姓,更不要说是地位低下的商人
[10楼] 网友:。。。  发表时间:2014-10-07 10:49:07
中国是抑商主义而且是小农经济,统治阶级都只有地主阶级,都是地主的代表,中国历史上的各种改革都是围绕在土地分配上的,
英国是重商主义而且是靠海盗的掠夺来积累资本的,而且统治阶级中资本家占了一席之地,那些都是强盗商人,本国发展受限制了就到别国去抢了,而且教育是科技不再是宗教为主了,这说明教育已经变成实用主义,而不是靠神来发展,中国还是靠孔子这个神来维护中国的统治,皇帝的交替不过是换一个大地主来统治而已.
[11楼] 网友:秋水遥  发表时间:2014-10-07 11:22:03
和众人讨论我觉得很有意思i,我再来说说我的观点,清和的变革这能影响中国历史的发展吗,我个人的观点,可能性不大。我们的祖国,中国,是四大古国唯一留下来的,而之所以能留下来,原因是什么?我想,是可以称之为‘文化传统’的一种神奇力量,现在很多人都说什么日本的文化很好啊,韩国的文化很好啊,相反说起我们国家的文化,却不知道从何说起,而这就是我们的文化魅力所在,我们从古至今留下来的传统文化,已经深深烙进我们的生活,烙进我们的一言一行当中,而这些与清和的变革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举个例子,储位之争,按我们现在的观点,能者居之,而实际上呢,嫡长子制度是两千年前周公所制定的,可是到明朝依旧奉为不可改变的制度。另外,我们的文化制度最大的特点是融合,是中庸之道,循序渐进,我们安于平稳的生活,不想剧烈的变革,而相比于其他国家,西方的封建国家于我们是不同的,他们的历史很有意思,神权,宗教,王室,可以说都能主宰一个国家的命运,而我们呢,是谁在指引历史车轮的前进,我觉得应该是‘传统’。
我说这么多,有人说,你怎么知道清和的理念会不能影响整个朝代,我自然不知道,历史上也没有人真的穿越,可是我们可以看看相似的情况:
意识形态影响朝代发展,历史变化的有吗?有,一个不恰当的例子: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很多学派的理念都有现代思想,可是历史选择了谁?秦始皇一统中原,用的是集权极端的法家,汉文帝景帝“文景之治”,黄老之道无为而治,汉武帝独尊儒术,为什么,孔子尊君,加强军权,孟子爱民,洗脑庶民,这是时代所决定的,这是当时的历史情况造成的。
我们再来看看清和,大宁办学,人人接受教化,可是怎么样,还是依靠科举走仕途,医学,工匠不还是杂学旁支吗。就是现在我们这个社会,也没有改变这一点,另外,清和的变革影响到国家形态了吗?没有,永乐之所以重用他,不也是看他往往另辟新泾,让人耳目一新,不也是‘奇’‘巧’,这种思维能成为大道吗?,民智一旦开启,君主还能集权统治吗?
变革,可以,从根本出发,一如英国,一如法国,成功改天换地,而清和的变革,是变革吗?不是,他只是以现代人的科学理念解决一些古人想不到的问题,并不能影响整个国家的变革。就算在清和的影响下,明朝的武器世界第一,可又能怎么样?皇上还是姓朱,大臣还是读着孔孟之道来当官,如果清和之后还有清和,那么历史可能会改变,可是一旦清和逝去,三代之后的皇帝,难道还会变成华盛顿?。肯定不可能
[12楼] 网友:花开何处  发表时间:2014-10-07 15:07:29
别把皇帝当傻子,以前是没人让皇帝看到商业发展的优点,也没有人能让皇帝看到四海之外广大的疆域,就像你说的中国自古以来最大的地主是皇帝,在看到那么多好处之后,享受到天可汗等荣耀之后,以后的皇帝会满足于回到以前吗?而文官想要真正名流千古,除非他们能将国家治理的比现在更好。虽然很多时候百姓都挺蠢的,但如果生活质量相差太大,百姓还是会感觉出来的,更何况也不是所有文人都是那么死板不知变通的,天底下文人从来都是相轻的,之所以清和在初期会遇到比较大的阻力,是因为现在那班文人很多都是建文帝时期留下来的。等之后永乐朝的科举举行过几次后自然会出现符合现代这代皇帝用人标准的文人。
[13楼] 网友:茶青  发表时间:2014-10-08 02:18:40
果然受教了,我也来说说吧。首先说说清和办学这事吧。不能否认,这对明朝有一定的影响。那么影响是好还是坏?假如是好的,很重要的一点,永乐帝能够看的见。那么间接影响了永乐帝这是毋庸置疑的。其次,社会变革是一蹙而就的吗?有可能。就像近代史一样,封建王朝的崩塌,新文化的冲击,短短几十年形成了一个新的社会制度。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变革是由于在外的剧烈刺激。封建王朝屹立几千年,儒家法家等等不断传承下来,但是新的文化出现了吗?没有。假若清和带来了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呢?一点点累积下来,最终爆发又会如何。也许永乐朝没影响,那百年后呢?
[14楼] 网友:浪子  发表时间:2014-10-10 21:13:01
谢谢,长知识了
[15楼] 网友:慕容静嫣  发表时间:2014-10-13 22:02:14
膜拜楼主
[16楼] 网友:似寒  发表时间:2016-12-26 10:29:04
隔着两年时空给楼主点个赞2333
[17楼] 网友:安  发表时间:2017-07-15 22:17:54
此楼必须要按个爪啊!
[18楼] 网友:等灯登瞪  发表时间:2021-10-03 19:48:00
大家都好厉害
  • 评论文章:清和
  • 所评章节:192
  • 文章作者:来自远方
  • 所打分数:2
  • 发表时间:2014-10-06 18:2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