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书的那些故事

作者:雁过留痕

小说结束了,但生活还在继续。
结局很狗血,其实没有结局更好。
这书等了几年,以为会看到一个不一样的故事。没想到还是落了俗套。
苏离开肖,一定会死么?她去另一个城市生活不行么?
另一个明显的硬伤:苏的性格不太像小市民家庭里长大的女孩。其实市井长大的女孩生存能力很强,根本不会很白。
苏像个不经世事的女孩,鲁莽而没头脑。
当然,不是说她必须早点从了肖。而是说,其实惹不起可以躲得起。她惹不起肖,但不间断去惹他。她的勇气从哪里来呢?她凭什么认为喝了酒别人就会捐大笔钱呢?
慈善拍卖这种事,别人不想捐了也是一种常态。一般机构不会得罪金主。因为这次不捐,别次也可能会捐。另外,此人不捐,别人也会捐。
当然,贫困山区的孩子上学,并不一定要在原地修学校。现实虽然不美好,但也不代表黑暗到那个程度。有很多孩子得到一对一的捐助。笔者这几年一直持续与某个贫困地区结对捐助。一个孩子一年不需要太多费用。信息也是来源于民间机构的。所以对这块有所了解。
建学校在一个地区,要看这里有没有那么多孩子。农村很多人口流动到城市,其实城市的民工小学更需要帮助。的确有很多希望小学后来养猪了。从长远来看,修路是比建不知有没有人的学校更重要。有了路当地人经济会有所改善,从而能在某种程度上带动教育改善。
教育当然很重要,但再重要也比不上先吃饱肚子。古代人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务农不是天塌下来的选择。
我假期去西康藏区,当地很有一些藏地高僧倡义捐赠的学校。有在建的,有己经开放一段时间的。老师有支教的,也有本地的。也有抚贫医院,医药费很低,和城市里的完全不能相提并论。
费用来自于很多有信仰的人捐款。台湾的慈济功德会,也是靠30个家庭妇女,每个人每天节约五毛钱省出来的。
事实上慈善的本质是爱心,一次性的大笔捐助并不靠得住,也不长久。更多要靠细水长流的长期捐助。
有些富人因为福报现前,有很多财富。但自以为是的傲慢障蔽了他们的爱心。(郭□就是这种人的典型代表)。这种人其实从长远来看结局并不理想。
认为财富来自大众,要回归大众,愿意捐款的人其实很多。不过不太和□□的公益机构打交道。具体原因大家都清楚。
民间机构的运转还是比较良好的。学生信息来自于志愿者定期下乡采集。筹款也有专门的发心工作人员。一般请一两位具体协调的干事就行了。工资也不高。办公室通常都是某公司借用的。
这里不用喊口号,需要的是信仰的力量。
我所在城市有些年青人,每个月都会组织志愿者,自己筹钱买东西,然后自己开车送到贫困地区一一发放。孤儿院敬老院贫困小学都有。有些活动我也参与过。都是很低调的,没那么张扬。
慈善的最初动机可能是热血,但坚持下来,决定需要内心的力量。信仰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参与者都是量力而行。有钱多出点,没钱出点力。理想主义者干两三年的有,但对一件事能坚持十年以上的,更值得尊敬。
像杨锐这样的悲情者,苏洛这样喜欢钻牛角尖的人,所见并不多。很多做慈善的人内心都很光明,支持者也不太功利。如果用功利主义态度做慈善,那是走不远的。
慈善在本小说里,只是故事的背景。
爱情不是生活的重点,慈悲才是拯救人心最关键的力量。这本书的主题。。。,可惜了!
6
[回复]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1楼] 网友:向日岚  发表时间:2016-01-19 10:06:20
楼主太厉害了,说出了本质性的东西。
[3楼] 网友:书简  发表时间:2022-04-28 11:46:30
应惜唯一令人遗憾的就是he的结局了,其他都很好,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