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漫笔

作者:只为你驻足

窃以为,十三的月亮恰是到了好处:圆而不满,缺而不憾——就像故事的结局。小城为群山所环绕,群山为明月所拥抱。每每想到足下的土地曾印下笑澜的足迹,心中便觉亲切,就像通过明月,与千年前的她实现了对话。
小城的月光很美,两颗星更是最好的配饰,引得我常停下匆匆的脚步,仰着头,呆呆地看。这时候,倘若身边走过一个认识之人,我必扯住他的衣袖,邀他一同看看这月亮。很不幸,我常常收到一盆冷水:“要上课了”。我只得无奈地笑笑,放开他,独自欣赏,同时心中涌上一点孤独之感。月光美丽如斯,却少有人欣赏,饱含深情而又文笔细腻的小说不也正是如此吗?自然之美与文章之美,都暗含一种幽深婉约的感情,需要一颗心去细细体会。反过来说,只有有一颗充满感情的心的作者才能写出动人的故事吧。
一本好的小说,常让我读了又读,而每读一次都会有不同的体会。《玉殒》一章,写尽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初读使人鼻头发酸,再读使人泪下,三读时,我有些明白了。《目送》中,龙应台这样写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我想,爱情也是如此吧。炽繁与笑澜的爱情并非浓烈如玫瑰,而是平淡如菊,又或者说是“亲情式的爱情”“中国式爱情”。于炽繁而言,她已爱过,也被笑澜深深地爱着,这便已足够了,就像樱花般,绚烂终归平静,惊鸿一瞥,惊艳如许。归去,一眼千年。
隋朝,一个短暂而辉煌的王朝,一如秦朝,像绽放在夜空的烟花。在真实的历史中嵌入现代的人物,其难度不言而喻。故而,每涉历史,人们便下意识地选择架空,以便天马行空地展开情节。殊不知,正是历史的细节让故事充满魅力。架空固然可以让人物的行为更加自由,情节更加开放,但亦真亦幻的美不是更能让人窒息么?所谓“花非花,雾非雾”之美,正是如此。历史的严谨与爱情的不羁相结合,便是海水遇上火焰,足以摄人心魂。
人物的丰满对于一篇小说来说,实在是关键中的关键。前日,扬州西湖发现隋炀帝和萧皇后墓,见此新闻,我自然而然地想到寿头君笔下的杨广。真实的历史人物,着墨尤难,既要求忠于历史,又要求写出其合乎文风的行为。这便要求作者不可像写主人公一般,倾注太多感情,需得冷静下笔,客观着墨。历史人物也是人,当然不可能像版画,非黑即白,而应如水彩画,各色兼有。没有谁会是彻头彻尾的大反派,也没有谁会是绝对的好人,倘若不顾人性之多面,为迎合主流,塑造单面人物,其害无穷。于文,损文之美;于读者,损己之思。寿头君笔下的杨广,既有谦谦君子的一面,又有才干出众的一面,又有阴狠过人的一面,可以说是丰满至极。这样便会引起读者的不同的思考,有爱之者,亦有恨之者,总而言之,便是引起了争议。作者笔下的人物引起了争议,不正是作者笔力深厚的侧面写照么?
无论是小说,还是其他艺术形式,都存在着通感。一个好的小说作者,又不仅是一个作小说者。他必是对人生,对世事有着自己的见解,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有感于心,从而发诸笔端。川端康成的《花未眠》不就是如此么?真性情之人,必荦荦大端,必幽微而豁达,多情而全心。读寿头君之文,虽犹置身隋代,但若细细品读,又常能体会到其间渗透的思想,倾注的感情,那些思想与感情,又是如此地贴近生活,如此感动人心,如此引发共鸣。你甚至会觉得,笑澜就在身边,而她的笑,就绽放在“梨花淡白柳深青”的季节。
优秀的小说,常被人冠以宏大的主旨,而优秀的小说人物,常被赋予重大的象征意义,仿佛只有这样,才能彰显其价值。但是,事实真的如此么?难道笑澜剥去身上的诸多官职与头衔,走出她所处的时代,她便再也不受人喜爱了么?丽华、冼朝、炽繁与子衿便不再爱她了么?换句话说,她们爱她,爱的难道不是她这个人,而是她“被”拥有的一切么?不是这样的,她们爱的,只是笑澜这个人而已,只会是她,而非其他。作小说易把人物标签化,看小说也易把人物标签化,因此,我们常常会忽略人物本身所具有的感情与美好。笑澜穿越仅仅是为了救世么?不,我以为,她更是为了爱情。人人说“全世爱”,笑澜救世,救的不就是她自己的爱,不就是世上的爱么?这是一次自我的救赎罢。宝玉与黛玉初见,便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人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遇见,实在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既然已遇见,便不要错过——生命是一棵开花的树。
春初新绿,夏盛繁花,秋深黄叶,冬末暖阳,十三的月光,曾照古人。自由与幸福,听来那么相悖。笑澜不爱朝堂,皇后身居深宫,心在朝堂。皇后对笑澜的爱,多么像带着镣铐的幸福。想相忘于江湖吧,可是,爱情它,不讲道理啊。真的有禁忌之爱么?真的有身份之别么?真的有性别之虞么?自由可以幸福,不自由又为何不能幸福呢?自由与不自由,幸福与不幸福,只在一颗心罢了。
“文求雅洁,少雕饰,如行云流水。春初新韭,秋末晚菘,滋味近似。”一份食材,是用桑柴慢炖,还是用灶火爆炒,各有各的滋味。无论庖者如何烹调,我们都是旁观者,其中滋味,自是五味杂陈。就像十三的广寒之光,它只管挥洒,至于地上之人,如何体味,便不再经心。
一孔之见,一笑置之。
笑澜,祝你幸福。
[回复]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1楼] 作者回复 发表时间:2013-11-18 09:44:45
感激涕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