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莎美乐之吻》

作者:从天而降的缅因喵

我的天才女友的内核跟莎美乐之吻完全是不一样的,前者探究的是女性之间微妙复杂的关系,两个出身底层的女性毕生结成的一个隐秘的同盟,她们相互竞争,彼此嫉妒,但是又相互扶持,相互鼓励。Lila没有像楼上所说的那样堕落,她没有停止抗争,在第三部里面她从失败的婚姻和泥沼的生活里站了起来,甚至elena用了半生的时间都在怀疑自己的作品成就,甚至思想都是受了Lila的影响。这四部曲如一个书评所说,探究的是女性与知识,女性与社会,女性与阶层,女性与政治,女性与家庭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女性无法通过教育,爱情,婚姻,家庭和生育逃避生活中的种种困境。elena通过了教育和婚姻实现阶层的爬升,但你如果看后几本书的话,有一句话是她的自省,我的整个生命,只是一场为了提高社会地位的低俗斗争。有人吐槽四部曲的感情线太琼瑶,但按照我的阅读体验,这两个女性所做的所有选择我都能理解并且共情,并不是莫名其妙牵强附会的。
莎美乐我不觉得是抄袭,因为两部作品感觉立意构思时代背景人物构造有很大的差别,它们的主线和内涵是完全不一样的。那不勒斯四部曲是女性史诗,是描绘一个看似淡薄的女性联盟在深重的社会现实之下如何存在。而莎美乐之吻只是个爱情小说,作者对女性生存和奋斗有自己的想法,但这部分宏大的概念不是小说主要揭示和表达的东西。作者也坦言自己写的是玛丽苏故事,女主艳压所有女配,人格魅力高于其他所有人,几乎看不到她的阴暗面,读者如我也不用担心她会像那不勒斯四部曲的elena和Lina一样,变得嫉妒丑陋面对诱惑失去本心,被生活的困境磨砺得一度失去原本面目。所以真的没有必要把两者放在一起比较。
对我来说,读费兰特,是受到了震撼,是看到阶层性别压迫下女性的挣扎和扭曲以及反复抗争,是终于看到一部作品正面刻画了女性之间的命运是如何连接和深入交融在一起,而不是在男性话语中的彼此对立仇视粗暴嫉妒等等。读莎美乐,是为了满足我自身的看苏文低俗欲望。
那不勒斯四部曲里面的lina跟elena的关系,跟莎美乐之吻不同,在形上前者中两个女性的关系并不是对立的。那不勒斯四部曲并不是一个写两个女孩子因为一个努力争取受教育,另一个选择做有钱人的妻子从而赞美前者批判后者的故事,相反在后面故事发展中作者揭示了教育和智识的局限性。而莎美乐里面这对女主女配的关系却只是停留在前者,莉莉安在目前故事发展中完全是个恶毒女配,在作者笔下是从小养备胎爱慕虚荣的女孩后面因为国家战败家境中落去当了情妇,在随后故事发展中构陷女主。而那不勒斯中的lina出身贫穷,是鞋匠的女儿,幼年敢于反抗强权为elena挺身而出把刀尖对准当时的□□小混混,她选择辍学,但大半生没有放弃对知识渴慕,她把这渴慕寄托在elena身上,希望elena继续求学。她辍学帮助家里工作是贫穷家庭和暴力的父亲不支持她的学费,她父亲把她从家里摔下去,而且她希望与有钱人的婚姻可以让她脱离原生家庭,让她不再受到两个□□的骚扰。但是这种寄希望于婚姻与男性的做法,让她无可避免地陷入一种泥沼的生活,让她一度迷失。在后来故事的发展中,她发现自己的丈夫非但不能保护她,而且通过她来讨好□□混混,她对婚姻信念破碎出轨人渣,生下父不详的孩子,离婚,变成香肠厂的女工过着底层生活,但又重新振作,学习电脑技术重新变得富裕,谋求得到自由的生活。
lina跟elena的关系,莉莉安跟安妮的关系,如果要说相似点的话,是作者都表达了她们关系中彼此嫉妒的部分。lina会因为自己辍学嫉妒elena得到继续上学的机会,她使出小手段想制造elena跟她父母的冲突,让elena不能上学,但最后她还是没有这样做,她在背后偷偷自学外语试图赶上她,对elena谈起学业时嘲讽她。而elena嫉妒lina的文学天赋,嫉妒她在异性面前更受欢迎和追捧,嫉妒她更早进入成人世界。但lina在结婚前夕,仍然对elena说,elena应该继续读书,她愿意出钱支持elena读书。但这种嫉妒和猜疑的感情,没有影响她们相互扶持走过半生。lina以她的独立人格和勇敢叛逆的精神始终是吸引读者的高光人物,用堕落一词形容她的人生经历是对她完全的误解,她只是在迷失,而经历过高等教育的elena,也在通过婚姻实现阶层跃升和加固,也同样经历了这一类。迷失过程。
而莎美乐描写的两个女性之间的相互嫉妒,一开始跟那不勒斯四部曲有相似性,莉莉安为了在女主面前保持学业优势对她冷嘲热讽,安妮嫉妒仰望着莉莉安在异性面前的各种受欢迎。但她们两人根本没有形成女性同盟的关系,她们从未形成真正的友谊。莉莉安父亲是军官,她的家庭条件在开始时比安妮优越,她认知到知识的重要性比安妮早,但同时又依附男权,从小就透露出想要通过美貌和某些女性魅力实现阶层跃升的野心。根据目前的走向,她几乎是不择手段想要毁掉影响她利益的一切人的,在人格上跟lina是完全不同的人物。
这是我之前在别的推文集里留的言,现在把它发出来,我不认同抄袭的说法。
也许认为抄袭的人可以找出很多相似的点,比如莎美乐跟那不勒斯一样,女主女配都在学拉丁语。可是西方由于受罗马历史的影响,早期教育本身就以拉丁语为主,人们认为那是一种真正高雅的需要,很多教会的书籍本身就是以拉丁语写作的。再比如,楼下有个评论说的,女主跟随女配去了图书馆,但是首先,这个情节在不同文章里对人物塑造的影响是不一样的,lila因为家境贫寒的缘故被退了学在家里的鞋店工作,她对能继续上学的elena有嫉妒之情,但是又不想表现出来所以暗暗去小学学校的图书馆。而elena已经上了中学了,她拥有比只能上小学图书馆借书的lila更多的学习资源,处于对学校厌烦的阶段,因此对lila的隐瞒心生不满。而莎美乐之吻里,图书馆这个情节只是为了表达女配自私隐瞒学习资源而已。
还有楼下提出的一点,那不勒斯中lila和哥哥瞒着父亲做生意这个情节的作用是为了表现lila惊人的天赋。而这里哥哥瞒着父亲做生意是为了表达父亲对菲利斯人的憎恨,这个情节是为了塑造父亲的形象和交代时代背景。
再说一个在你们可能认为的整个主线上的相似性,就是那不勒斯四部曲和莎美乐之吻里面都有对社区压迫的放高利贷的□□人物,都是酒吧起家,就是索拉拉兄弟和乔纳森家族。这些□□人物都因为一些原因对女主女配产生了爱情,设置都是为了表现女主和女配不畏强权的个性。那么有人觉得索拉拉兄弟跟乔纳森家族人物塑造相像吗?米凯莱对lila的产生的感情跟跟莎美乐里各位乔纳森对安妮的感情一样吗?再者,索拉拉兄弟的存在,是lila命运悲剧的无形阴影,是她一生努力抗争想要挑战的社会不公平的部分。乔纳森家族对于安妮来说呢,他们家族的地位一开始甚至是安妮成就的,安妮跟他们后期的关系,还要看作者怎么发展。这种非常模糊的脉络上的相似性,是无法论证作者抄袭的。
我理解一些读者可能认为两部小说上有相似性或者即视感,但从主线脉络人物塑造思想主旨,两者都是不同的,这是目前为止的看法。

4
[回复]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1楼] 网友:?_?  发表时间:2020-02-28 01:11:49
5米长的大刀收了回来…
[2楼] 网友:白雪公主  发表时间:2020-02-28 01:26:20
淦!说得好!
[3楼] 网友:cassie  发表时间:2020-02-28 01:30:20
好厉害,给你点赞
[4楼] 网友:清沁  发表时间:2020-02-28 01:34:46
顶顶
[5楼] 网友:账号已注销  发表时间:2020-02-28 01:42:07
文笔太好了吧,从小就佩服阅读理解(不是语文试卷的那种阅读理解)能力好的人,楼主厉害!!!!
[6楼] 网友:瞬间  发表时间:2020-02-28 02:07:27
乔纳森家族的崛起也是文章中的一个重要明线,和这个时代的洪流息息相关。
[7楼] 网友:阿期爱吃烤红薯  发表时间:2020-02-28 04:57:17
部分赞同你的观点,但简单的把莉莉安当作恶毒女配恐怕并不完全,我觉得她更像一面镜子,是安妮所恐惧的“麻木”之一种。莉莉安与被暴打被卖去妓院的角色不同,但属同一类。这确实是一本苏文,安妮之外几乎所有女性,都是痛苦女性的一种可能。网络小说的核心就是苏爽,女性受众要满足的核心更是情感。作者毫无疑问在写的是一本言情文,但想必也必然有其要传递的思想、价值判断,包含着一定的严肃性。
[8楼] 网友:莱拉  发表时间:2020-02-28 06:11:10
同意6楼乔纳森一家可以算作某党崛起的缩影,因此很重要
[9楼] 网友:从天而降的缅因喵  发表时间:2020-02-28 08:23:37
回7楼,我将莉莉安粗暴地放在恶毒女配这个位置,是想从写作动机这方面分析下本文跟那不勒斯四部曲里的两个角色设置的不同。也许这种说法并不妥当,因为莉莉安本身的命运也可以表现为当时社会上普通女性遭受的悲剧的缩影,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她自甘堕落天性恶毒所以招致恶果。
再有就是我认同你说的,莎美乐有它的思想性。但由于网文写作有天花板,它的类型和写作手法等许多东西是受读者市场需求所决定的。这是它跟严肃文学的差别。所以拿莎美乐之吻与那不勒斯四部曲比较是毫无意义的。另外其实莎美乐给了我这种爱看苏文的人很大的快乐,我并没有想要通过比较来贬低它的意思。
[10楼] 网友:贵龟  发表时间:2020-02-28 09:16:51
主要是这些梗里面的人物行为模式在当时社会背景里都是比较大众和合理的行为模式吧,那我们会觉得有熟悉感也是合理的。就好像黛玉葬花,在那个时代一般人也做不出吧,要是写这样不寻常的行为才算是借鉴抄袭???
[11楼] 网友:从天而降的缅因喵  发表时间:2020-02-28 09:39:21
楼上,其实我不认同梗这个说法,因为这个词是个很模糊暧昧的词语,它的内涵和外延是怎么界定的没人说得清。
其次,针对你的问题,我借用几天前跟我讨论过这个问题的另一个读者回复来解释一下。这些被抽离出来的粗略的情节的相似性,其实是形上的相似,而不是本质的不同。形是指一个角色的行为模式,质是指支持这种行为的这个角色行为的内在动机,可以通过分析这些内在动机,来发现作者进行人物塑造的不同用意以及文章的思想主旨。
[12楼] 网友:jj  发表时间:2020-02-28 09:42:09
真长啊
[13楼] 网友:巾帼英豪  发表时间:2020-02-28 10:31:43
认同你,我只是想看个苏文而已,用不着上纲上线
[14楼] 网友:~(≧▽≦)/~  发表时间:2020-02-28 10:36:51
说的真好
[15楼] 网友:伊夏  发表时间:2020-02-28 16:23:11
相信我,空口鉴抄表们大多数没看完那不勒斯,也不会像你一样能感悟到两部作品的人物塑造、作品内核、故事脉络的不同,它们大概就会觉得有细节相似就是抄袭,草履虫思维。
[16楼] 网友:dhrt101ty  发表时间:2020-02-28 17:11:19
写得很仔细,太有心啦
[17楼] 网友:肥肚肚  发表时间:2020-02-28 17:19:27
姐妹好棒
[18楼] 网友:微糖  发表时间:2020-02-28 18:41:32
太厉害了
[19楼] 网友:花拉  发表时间:2020-02-28 19:15:59
喜欢你这样的姐妹!
[20楼] 网友:零  发表时间:2020-02-28 22:23:30
顶你上去
[21楼] 网友:零  发表时间:2020-02-28 22:24:40
那不勒斯我只看了hbo的第一部电视剧…其实我觉得lila也挺苏的。哎就是太惨了。
[22楼] 网友:sunbro  发表时间:2020-03-01 17:27:21
[23楼] 网友:我同意  发表时间:2020-03-02 17:59:07
不过,可以看出这个作品选择的背景过于严肃,但是故事情节却是言情文发展。所以还是当作普通言情文吧。我觉得之后的阅读应该脱离背景来看。当时的德意志没有对犹太人任何的缓和可言,水晶之夜,隔离区,星形标志。和犹太社区长老合作登记所有犹太人,德意志在十六世纪之后甚至是对犹太人最开明的国家之一,所以犹太人比例很高,再加上犹太人不得进行高利贷的法律出台,非常多犹太人成为医生律师和教师,如果按背景,女主不可能只遇到零星几个犹太同学和老师。而且大学法律系和哲学系是犹太人扎堆的地方,以及最为激烈的两个学界,有良心的知识分子和支持纳粹的知识分子立场明确,海德格尔公开支持纳粹被人群嘲,私下的的交流论战非常激烈。而大学里人人自危。不太可能是玛丽苏的地方。而且每一个学生对于哲学,政治和法律的看法都是非常重要的在学界,因为大学沙龙,讨论会时不时会涉及相关论题。战时逃亡海外的学者,对纳粹问题的思考特别深入。以出身贫寒的犹太女哲学家汉娜阿伦特为著,《极权主义的诞生》《平庸之恶》为经典。如果大学学生都同作品中的人一样,沉迷名利恋爱,那么知识界药丸?德国大学培养出那么多思想精英?完全消失了。法律系和哲学系,在当时是非常重视个人思想深度的地方,没有对法理学的深入思考,对伦理问题和现代性的思考?还想当德国(着重)的法学生和哲学生。不太可能。而当时的大学生可激进了,支持纳粹的烧图书馆的书,反对的据理力争。帮助犹太同学跑路,自己移民,还有日耳曼青年暗。杀希特勒。
[24楼] 网友:莱拉  发表时间:2020-03-18 13:35:55
楼上,这个是个融合二战的架空文,二战前后德国贵族没有那么有权有钱,女子上大学也没有那么难,秘社这种恶心的社团应该是参考英国的那个,而且电冰箱那是几十年以后才发明的,如果细究,这些都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