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民俗不是这么装声势的。。。

作者:bomberouge

虽然已经是完结文了,但是忍不住继续捉虫,这次是民俗方面。
孩子出了事儿需要帮忙的时候,北京的孩子直觉会找发小同学或者至少是同龄或年龄稍长的青壮年朋友亲戚同学出面壮声势,沦落到让家长知道就已经是丢面子至极了,更不用说是叫家长或长辈亲戚亲自出面。出事之后由长辈亲属出面是南方的习俗,其出发点是古老“宗族”概念,强调的是家族的团结力量。北方人说是“狼族”,就是有点儿特立独行的意思,强调的是个人的号召力和单兵作战能力,要打群架首先是自己能打(特别是能“挨打”,是老北京的地痞文化的遗风,双发人马对峙的时候,谁能自己往自己腿上捅一刀而面不改色,那也叫赢),如果一定要上升到多人作战,就是比拼号召力,比的就是谁能召集更多的青壮年谁才有面子(这时候就是比乌合之众,哪怕其中有滥竽充数的,人多就是“有面儿”,因为人家听你的名字就赏脸来了。当然,如果打架的一方能招来高档次的助拳,比如统一制服且有铁链之类统一工具的工厂工人,一整个系一整个宿舍楼的男生,甚至是一卡车穿军装的,那就是大大的面子了。这个时候才能看出天子脚下的“势力”,家族的荫佑)。所以前一段时间曾经小火了几部的“怀旧”片里,最让北京孩子骄傲的,是组织参与以大院儿、街道、学校为单位发起的年轻人打群架。最最丢脸的就是谁家的孩子被打了,居然是爷爷奶奶出面了,有了这种记录,这个孩子以后就不止是“娘炮”一族了,因为连女孩子都不太好意思遇事找家长,具体心态请参考“女汉子”“北京大妞”等词条的网络释义。。。。。。同理,如果迫不得已需要撒泼打诨的话,一般也是在街道等民风浓郁的地方,由双方的老太太、中年妇女等出面,先双方口头斗狠,再小规模出手,最后才是哭天抢地,而且最后的大招非常有技巧,必须是唱念俱作,有哭有嚎有念白,讲究的是骂人不露脏字、损人上下八辈才是上乘,只有在遇到失足妇女及其子女的时候才会不吝惜使用脏字。
再次声明,爽文甜文什么的最有爱了!但是这次这个搬出亲戚老人壮声势的梗还是安在上海之类的地方比较符合地方气息,北京孩子无论自己内斗,还是有些不长脸的居然明着“排外”,都不会用这个手法。(对的!北京孩子的确有小心眼儿的明摆着排外,其数量不多不说,手法也多是不搭理人、自己组小圈子、找机会炫耀眼界等等傲娇的方法。顶多是在纯北京人圈内或者网络上才会明着说排外的话。北京的大爷大妈就更别提了,看全国人民都像看小朋友一样,恨不得以老师的身份挨个照顾,其出发点是身为北京人的骄傲,具体表现形式一方面是热情,一方面就是有点看谁都低一等那种。)总之,北京地界上如果出了这种事,不用金手指大人出面,本地的孩子只要到他们家院儿里声张一下“这怂货居然叫家长!”,都不用透露太多细节这孩子就不用在本地熟人圈儿里混了,面子里子全都不用再想。
[回复]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1楼] 网友:Kk。  发表时间:2014-04-25 20:11:15
作者不是北京人,没有楼主了解北京,所以楼主出来纠正,
同理,楼主北京人,没我们上海人清楚所谓的上海习俗,所以请你,不要一边纠正一边和作者犯同样的错误。
你纠正北京习俗就纠正好了,扯上海干什么,做对比突出光芒万丈啊?呵呵。
[2楼] 网友:sijue1101019  发表时间:2014-04-28 11:50:07
所以说北京看似继承了很多文化传统,实际上是最没华夏传统的一个地方。
[3楼] 网友:lalilula  发表时间:2014-04-29 11:29:39
出了事找家长这种华夏传统,还是没掉比较好。
类似的华夏传统还有重男轻女,溺死女婴,女人不上桌,女人不祭祖。
[4楼] 网友:bomberouge  发表时间:2014-05-15 13:33:47
回复一楼
嗯,直接就提上海是不太好,但容楼主辩解一下。
这次也默认是南方背景,并进而推荐把北京改成上海,其实主要是口音问题。前一章的留言里说得就是这回事。这个找家长的梗里,家里老人说话的用词都明显是长江流域的方言,而文的发展是必须要把主角送到“大城市”去,所以在排除北京和广州的前提下,上海又是长江流域最大的经济中心,所以第一个反应就是上海,跟北京上海谁更好之类的问题无关。
[5楼] 网友:bomberouge  发表时间:2014-05-15 13:45:10
回复二楼
说得真对。对的让人伤感。
北京是个很悲情的城市,北上广都是悲情的城市。
北京本地的华夏文化丢了一大半了,城墙没了,城市没了,只剩下全国人民的首都。说实话,主楼里说得那什么大院文化其实也是畸形的,非本地的。本地的孩子在乎的是街道,大院里住的其实都是外来的贵族,往上数都不是本地人。大院文化炫耀的其实是新华夏畸形的权势崇拜,不是“北平”“燕云十六州”的文化。
大家都可以伤感“家乡”,在北上广奋斗累了之后还可以“回家”,但北上广本地的孩子就无家可回,因为他们的家已经变成了公共的城市,他们的本土文化被贡献给了宏伟蓝图,本地的孩子连感慨的权利都没有,如果在公开场合怀念童年的老城市(比如没有很多外地人的时候,街上不会堵车,绿化面积大,房子不那么贵之类),就会被认为是排外等等。
其实大家都是受害者,是“政~~策”导向造成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受害者。北上广的孩子占了便宜,比如考大学,但也付出了巨大的、退无可退的代价。比如大家在北上广买不起房,还可以“回家”买房定居,但北上广的孩子能退到哪里去?大家都羡慕北上广的孩子考学占便宜,但事实上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人成功夺得本地孩子的各种资源。大家都觉得在大城市看病方便,但本地人看个感冒都要人山人海,连社区医院里都挤满人。唉~都是受害者。
[6楼] 网友:lll  发表时间:2014-05-20 17:05:43
说的很中肯,赞,很少见的观点但是想想确实如此
[7楼] 网友:sairry  发表时间:2014-06-16 11:11:30
同意5楼的观点。
我的对于北京的认知也只是看了晓说才知道的。
不过本人也不觉得作者是以上海为背景写的文吧。
所谓的大城市,在那个年代和现在是有很大差别的。从乡到城,其实可以理解这个城是二级城市。毕竟最后是把北京拉出来作为终极关卡来设定的。
不过这个杜氏生煎……是按照小杨生煎来写的么?
不过作者其实也写的有点YY了。
小杨生煎里的内陷用的是肉皮冻,号称是一种胶原蛋白,但是……吃多了真的很腻的。
所以对里面设定的打开国门这个还是有点别扭。
况且小杨生煎也就是近十年才红起来的。
上海最有名的生煎是云南路的大壶春……
[8楼] 网友:临窗  发表时间:2014-07-02 07:31:53
作为南方人,我们这儿小辈基本上也都是自己私下就解决了的,闹到家长那儿的基本上都是倒霉催的给学校抓着的。我觉得那句“这怂货居然叫家长!”也是在哪儿都挺通用的,尤其是男生,绝对是面子丢大发了,别人会觉得他特别没用。
[9楼] 网友:梓喵  发表时间:2014-10-06 23:06:06
回三楼
重男轻女全球古代都有,溺死女婴是因为生活条件不好能叫传统?女人不上桌,女人不祭祖。那能叫华夏传统么?明明是满族传统,清朝传统吧!华夏民族最重孝道,夫妻讲究举案齐眉,是平等的谢谢,祭祖本身就是女人安排的好么?没听说过哪家女主人是不出面参加祭祖活动的。而且只听说过男人一桌女人一桌,现在家里吃酒都是这么摆的。
[10楼] 网友:紫阳花  发表时间:2016-10-26 21:07:31
虽然过了很久还是来回复,上海人跟北京人不同,上海人表现的排在原因无外乎外来人口素质低下,如果有陌生人在你家地板上随地大小便随地吐痰你会始终微笑着礼貌对他吗?上海人排斥的是素质低的人,就算本地人没素质也不会给好脸色。
北京人以前是皇城脚下,离天子最近,有天生的优越感,现代这种意识可能有减弱。
所以楼主不懂不要说这种话,谢谢。
[11楼] 网友:文囤不起  发表时间:2018-06-13 01:21:48
其实我觉得宗族意识北方比南方强烈吧,我爸是北方的,他们那儿的族谱都刻在墓碑上,时时更新。我妈是江南水乡的,根本就没有族谱这事儿,亲戚之间过了三代的就很少走动了。而我爸那边还大姨二姨三姨四姨大姑二姑三姑的叫。
[12楼] 网友:清风雅韵  发表时间:2023-07-16 14:34:47
这么说吧,到哪里都有没出息的妈宝。男的女的,北方南方,都一样。我北京女生,我小时候就妈宝,有事都我妈替我出头。其实现在想想是挺丢人的,但那会儿也是不懂。
所以也不用地图炮,觉得人家南方怎样怎样。北方妈宝女妈宝男也不少。尤其现在北京,妈宝男,奶宝男,真心不少。
来自北京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