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我在四爷后院背了首诗(清穿)》

作者:双环杂佩摇叮咚

吴兆骞
等更等的太麻烦了,还要到明天上午9点才有得看,看到作话提到纳兰容若救吴兆骞,大概知道是什么,但具体不清楚,查了一下这件事的始末,以下来自百度百科。吴兆骞是江苏吴江官宦之家的大才子,生于1631年(那时还是明崇祯四年),从小就是声明远扬的大神童(九岁写《胆赋》,十岁写《京都赋》)。为人性情高傲,放诞不羁,他上私塾的时候看见有人把帽子脱下来,就偷偷拿过来小便在里面,老师则问他,他还说“(帽子)戴在俗人的头上,不如(给我)盛放小便”,师父叹气说他以后肯定有盛名,但也肯定有灾祸。(说实话有点怪不的得他遭人恨了,人家戴个帽子招你惹你了,而且浪费东西,帽子是无辜的呀!)(但也不知道以上故事是真是假,说不定只是别人编出来佐证他有多招人恨呢)。1649年加入慎交社(这应该是当时江南地区最流行最权威最负盛名的文人组织社团了),从此越来越骄傲自大,曾经对同社好友说“江东没有我的话,你就该是第一了(江东无我,卿当独秀)”,因此旁人都很嫉恨他。但也因为名声越来越大交到了很多好朋友,关系最好的是顾贞观(这是真好朋友啊)。
(事情终于来了)1657年(那是顺治十四年)他中举了,但十一月南闱科场案爆发,这个案子闹的非常大,皇帝亲自上阵审理,主考官同考官20人全部斩首,所有考上的人全部重考(那时顺治帝才20岁,年轻气盛吧)。吴兆骞就是其中一个,而且因为有人诬陷他作弊,他是审查的重点。他1658年四月份在瀛台(就是后来光绪帝被囚禁的地方)参加重考,考场上过道中都站满了披甲持刀的武士,吴兆骞被吓得浑身战栗交了白卷(没能证明清白,作弊的说法就作实了),就被除名且打了四十大板,没收全部家产,和父母兄弟妻子全部流放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县级市)。1659年三月从北京出发,七月到达,开始了二十多年的流放生涯。
他被流放后朋友们都在努力救他,1676年(已经过去17年了)顾贞观结识了纳兰容若,就向纳兰求情救吴兆骞,但没有许可。顾贞观在下雪时想到吴兆骞,就写了千古佳作《金缕曲》二阙(本质上这是两封信)以词代书,纳兰容若读后被感动了,承诺五年内一定救吴兆骞回来。1681年(正好五年)经过纳兰容若徐乾学顾贞观等人的不懈努力,罚金两千两,还是以修内务府工程赎罪的名义,从宁古塔回来了。
回来后在纳兰家教纳兰容若的弟弟读书。还有个小故事,他因为一些原因和顾贞观有嫌隙,纳兰明珠把他请到书房,给他看了一处地方,旁边还有文字提示“顾梁汾为吴汉槎屈膝处”他才后悔大哭。(这个故事也没找到出处,但如果是真的,我只能说这人性格基本没咋变,流放也改不了),1684年因病死于北京旅社,时年54岁,纳兰容若为他料理后事,出钱送灵枢回老家吴江,一年后纳兰容若英年早逝,时年30岁,而顾贞观则十分长寿,逝于1714年(康熙五十三年),时年77岁。

27
来自湖北   [回复]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1楼] 网友:双环杂佩摇叮咚  发表时间:2024-01-04 18:37:54
把《金缕曲》(就是宋词词牌中的《贺新郎》,常看宋词的朋友肯定很熟悉)二首列在这里:
寄吴汉槎宁古塔,以词代书,丙辰冬寓京师千佛寺,冰雪中作
其一
季子平安否?便归来,平生万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谁慰藉,母老家贫子幼。记不起,从前杯酒。魑魅搏人应见惯,总输他,覆雨翻云手,冰与雪,周旋久。
泪痕莫滴牛衣透,数天涯,依然骨肉,几家能够?比似红颜多命薄,更不如今还有。只绝塞,苦寒难受。廿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马角终相救。置此札,君怀袖。
其二
我亦飘零久!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宿昔齐名非忝窃,只看杜陵消瘦,曾不减,夜郎僝僽,薄命长辞知己别,问人生到此凄凉否?千万恨,为君剖。
兄生辛未吾丁丑,共此时,冰霜摧折,早衰蒲柳。诗赋从今须少作,留取心魄相守。但愿得,河清人寿!归日急翻行戍稿,把空名料理传身后。言不尽,观顿首。
27
来自湖北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2楼] 作者回复 发表时间:2024-01-04 18:47:43
抱紧友友~这两首词每次看每次感动
8
来自河南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3楼] 网友:双环杂佩摇叮咚  发表时间:2024-01-04 18:56:59
中间省略了很多,比如他流放宁古塔后,除了一开始吃苦劳作,从1663年老婆来了后就以教书为生,日子就好过起来了(他教的是宁古塔第一个流放的人的儿子,感觉很有点地狱笑话的意思)。在1665年和其他人一起结了黑龙江第一个诗社(文人习性改不了),还为国争光了,朝鲜王朝节度使路过宁古塔,吴兆骞作《高丽王京赋》,震惊全朝鲜!!1674年被聘为当时黑龙江将军的书记兼两个儿子的家庭教师(谁说读书没用呀!)1678年清廷遣使册封长白山之神,使臣向他索要诗赋,上交了《长白山赋》差点感动了康熙就此回京,但还是没有成功(讲真,我个人感觉这是因为吴兆骞的案子是顺治钦定的,康熙真的不好推翻,后面康熙让他回来的理由也是“认修内务府工程名义赎罪放还”,是换个地方换个方式认罪认罚,而不是说给他平反认为他没罪了)。从细节上看他能平反,一是好朋友给力,找了个金大腿,二是他自己也很努力,声明远扬
26
来自湖北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4楼] 网友:双环杂佩摇叮咚  发表时间:2024-01-04 19:56:24
抱紧大大,好想快点看到下一章呀
1
来自湖北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5楼] 网友:陈芣  发表时间:2024-01-04 20:44:02
大学的时候在东北上的,去博物馆看的时候,讲起那边的文化发展。就是说明末清初的时候有一些人流放到那边去。大部分都是文人,那个地方的文学才兴盛起来,挺有意思的。
10
来自上海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6楼] 网友:随风  发表时间:2024-01-04 21:02:33
北京人艺有个话剧,叫《知己》演的就是顾贞观奔走救吴兆骞的故事,但是结局不好,吴兆骞出场时清高傲人的读书人,从宁古塔回来后就能奴颜婢膝的奉承明珠,顾贞观十分失望,知己难求。
8
来自江苏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7楼] 网友:双环杂佩摇叮咚  发表时间:2024-01-04 22:03:10
在知网搜到了一篇论文“都兴智. 关于吴兆骞研究的几个问题【J】. 北方文物, 2016, (04): 102-105. ”
里面讨论了吴兆骞的几个问题,1,是谁诬陷的吴兆骞?2,吴兆骞在瀛台为什么叫白卷?3,吴兆骞晚年真的和顾贞观闹矛盾了么?对于第二个问题,面对三个回答,作者认同《宁安县志》的说法,《宁安县志》卷4:“复试南北举人于瀛台,题即‘瀛台赋’。以护军二持刀挟举人一,与试者多震惧失次。(兆骞)则叹曰:‘焉有吴兆骞而以一举人行贿者乎?’遂不复为。”觉得是吴兆骞本人恃才傲物又是被诬陷充满抵触情绪,再看皇上用刀兵恐吓举子觉得这样对待读书人不公正,所以负气交白卷。而且作者列举了吴兆骞在刑部大牢受审讯还据理力争写诗诉冤的事实,吴其实还挺有胆色的。说实话我觉得这样很符合他的形象,不然前面那么傲,复试被吓的一个字也写不出也觉得有点不太合理。第三个问题,他俩失和的小故事只见于黄邛《锡金识小录》,刘禺生《世载堂杂忆》,徐珂《清稗类钞》根本没有在他们亲近朋友的书信中见到这事,而且吴兆骞回京到他去世总共也就3年,中间他们相见相聚的记录有好几次,还时常书信往来,感觉应该也没机会闹矛盾,《梁溪诗钞·小传》注称“此事他书未见”,说明大概率是有人造明珠的谣(因为顾和吴都做过明珠府上的家庭教师,如果这事是真的,那至少一个不尊师重道,侮辱江南文人),拿吴和顾的事情做筏子。像楼上说这事还编成了话剧《知己》,那吴兆骞的名声可真是被一个谣言搞臭了。。。
12
来自湖北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8楼] 网友:寄给明天  发表时间:2024-01-05 20:29:49
哇谢谢你的评论,古人在我心里更生动了
1
来自湖南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9楼] 网友:秋千水  发表时间:2024-01-06 02:24:21
这两首词是真的,至今记得高中背的时候被感动到了
1
来自美国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10楼] 网友:行行重行行  发表时间:2024-01-10 19:14:59
1
来自江苏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