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三毛钱小说:欧洲快车或二战时期的爱情》

作者:九九

从春天到现在。
刚入二战的时候就多次看到别人推荐《春天》,下了盗版txt后就一度沉迷BL无法自拔,于是春天就被搁在手机里好久。后来暑假一口气看完了,谁在我外婆旁边,她睡得一向浅,半夜她醒过来看见我以泪洗面(最后以我躲进厕所为终)
相比三毛钱和不要钱,春天我看过很多遍,但除了第一次后都不会看到结局。因为我确信不管看几次我还是会哭。所以我也能诚实的告诉院长三毛钱我一直没看到后面,我一直在重复看前面的学生时代。(我正在努力朝后方前进)三毛钱太沉重了,和三毛钱相比,春天轻松太多了。春天像是在少女时期写给爱人的日记,三毛钱像一个,(原谅我拙劣的比喻)留着胡渣的中年男人窝在一个贴满诗篇的旧房子里叼着烟用打字机敲出来的。(欧洲男人,风格完美翻译腔,美翻了)三毛钱就是,故事不关于他,但他无时无刻不在故事里。像个幽灵般站在一边看众人的喜怒哀乐。像个人在回忆他的老朋友(京特?),之所以说他沉重并不是因为它像《英国病人》那样压抑,令人窒息。三毛钱甚至十分幽默!但这种沉重就是存在,穿插在约瑟夫的失踪,李四的孤独,莱妮父亲的管束,汉斯与母亲间无法跨越的鸿沟,和京特那满头白发的母亲中。
三毛钱沉重在那个年代,就像“战争年代,所有人都在流泪,随时都有人会死,怎么会有人毫不受影响沉浸在他美好的爱情里呢”,最早看的时候心疼汉斯在东线的思念,反感李四在后方的不专一。现在完全放下了对李四的成见,因为这不是春天,李四也不是汉娜。
我该怎么说,实在是不擅长写这类东西,说起来这还是第一次。
可能说这么多还是在重复之前的“明明很搞笑,但又很悲伤。”但这不就是生活吗?这就是真实啊!如果我不认识院长,我完全不会怀疑这是某个老汉斯写的。
院长从一个穿校服的人变成了穿大衣的人(什么比喻啊wk)(关于文字风格,构思,人物塑造)
春天饭后消遣类,三毛钱和不要钱是要特地空出时间,泡上一杯茶,坐在书桌前,仔细翻看的名著类(想最后能出版,收藏在我的书架上)
写故事最重要的是抓住读者的共鸣,感情。
二战这个题材冷僻,没多少人愿意看,但愿意看,喜欢二战的人一定是发自内心的热爱。这是我入过的最沉重最温暖的坑。三毛钱系列完全还原了我所知晓的那个世界,学校里抱有对未来无限憧憬的男男女女们,狂热的种族主义利益至上者们,经历沧桑沉浸在不现实世界的上一辈们,加入战争后身不由己的士兵们,抓紧时间平常爱情的恋人们。交战双方的仇恨,对故乡亲人的思念,现实的身不由己,爱情的到来与离去。三毛钱和不要钱完全是一个立体的清晰可见的世界,有人哭有人笑,有阳光有鲜花,有死亡有悲伤。
李四为什么找汉斯,亨利为什么不忘奥斯瓦尔德?我不知道,但我自己是“始于他对我致命的吸引力,再是爱上包括他精神品质的全部个人,最后是融入骨血的习惯。爱他成了一种理所当然本应如此的事。”
我的言辞十分的单薄无力,写了这么久也不清楚写了什么想表达什么。诗人一般都在瞎逼逼,我不是诗人但也擅长逼逼,最终想以几句话总结一下这晚上的鬼扯。
他们每个人都挣扎在现实的大油锅里。不够成熟的人不幸的死在了不成熟阶段,幸运的人得到机会成长,最终遭遇被一切束缚的悲剧。前一辈的人沉浸在虚无缥缈的爱里,未曾给后辈的人正确的引导。一曲恢宏的两代交响乐。
还有最后一句话不得不说。
三毛钱和不要钱很棒!非常棒!简直棒极了!
PS:写的终归词不达意,尽显我这个年龄阶段热爱修饰词句的毛病,絮絮叨叨写了两大面也不知道写了啥,比喻遍地,排比满墙,长评真的不好写。院长多担待点,以后多指教了。
汤腰(也叫陆再渊)(月光你还更不更了,很想看啊。)(催催更)
[回复]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1楼] 作者回复 发表时间:2017-02-13 14:48:24
留着胡渣的中年男人/我/十分感动
[2楼] 网友:Heinrich  发表时间:2017-06-29 11:02:29
有没有春天的资源……能不能给我分享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