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评论的评论

作者:我没有昵称哦

在这篇文之前,我看文从来不评论,看完就走,连评论区都不看。这种读者叫什么呢?佛系读者?我也不知道。我不是在网络上表达欲很强的人,不只晋江,其他内容平台我也几乎只看内容从不留言。
但是看这篇文,有时候看到其他读者的评论,我会忍不住跳出来讲话。心情大概是“我看完可不是像你这样想的,我不想让你代表我。”在网络上没有表达欲吗?来看看评论区吧!(笑)我也是第一次看文写长评,给这篇文写了两篇(现在这可能是第三篇)。表达欲就是这么蓬勃!
第一次这么认真地跟其他读者讨论一篇文,其实感觉还挺好的。
最近在读的书《如何无所事事 一种对注意力经济的抵抗》中有一段话,关于网络讨论 “是站队还是感受另一个个体”引起我很多思考,原文分享给大家:
“写到资讯的流通时,贝拉迪尔区分了他所谓的连结性(connectivity)和感受性(sensitivity),在这里特别有用。连结性是资讯在各个可相容单位之间的迅速流通——比如Facebook上一篇文章积累一大堆分享,是气味相投的人非常迅速、不假思索所为。就连结性而言,你不是相容,就是不相容。红或蓝,自己选一个。在传输资讯时,单位不会改变,资讯也不会改变。
相形之下,感受性就是两个肉身之间困难、尴尬、矛盾的邂逅,这两个肉身外形不同,本身也是矛盾的;而这次相遇,这次感觉到彼此,需要时间,也发生在时间之中。不仅如此,由于感官起了作用,这两个实体从邂逅到离开的时候,可能会和进入时不大一样。”
会引起我表达欲爆棚的,从来都是我不赞同的言论。人性本就如此,这就是为什么营销号为了流量会故意发表一些让人血压飙升的言论和内容,人看到这些内容很难忍住不去反驳对方。我最近在反思,我看到不赞同的言论时这种强烈的表达欲,是否也是一种急着站队呢?是否看到自己不喜欢的言论,就急着让对方闭嘴?我真的打开我的感受性了吗,去理解对方的想法,并且允许自己在感受过对方之后,被改变一点点?
当然有时候看到我觉得非常有道理的评论,也会忍不住留言指出“谢谢你看见了我”,并且补充一些我的想法希望对方看见。
我最好奇的是,很多读者不喜欢这篇文,为什么能花好长时间打好多字来指出这篇文里哪哪哪让我不喜欢?我也很好奇,为什么同样的内容,我看完是这样的感觉,TA们看完是那样的感觉?我真的忍不住猜测,这条评论背后的人,怎样的动机、怎样的经历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呢?大家在社交媒体上都习惯了非此即彼的站队,你要么是支持作者的人、要么是反对作者的人,讲话语气大多不鼓励交流。晋江新出的评论点赞功能,也是用一个简单的点赞动作,简化了站队行为,让你轻松看到相同阵营的有多少人。这当然不是鼓励感受□□流的氛围。但我有时仍然能在这篇文的评论区找到一点点感受□□流,也是很神奇。
接下来我要抒发被其他读者评论引起的表达欲。我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站队,要感受性。深呼吸——
看到最近几章,大家在嘲笑主角团对穷游、无国界医生、刑辩律师的选择时,我在想是不是最近经济不景气,大家的选择都无限趋于保守,以至于在虚拟世界中都看不得人瞎胡闹、不好好工作?一些评论比如“作者是不是觉得无国界医生几个字浪漫又抓眼球?反正就很搞笑”“刑辩律师是公权力的天敌这句话,我想送一句您配吗”,我感觉很神奇因为这些话听起来非常像是自以为洞察社会的长辈、犬儒主义者、体制的既得利益者在劝阻信奉理想主义的年轻人时,会讲的话。让我伤心的是,为什么现在年轻人也这样讲话呢?我大学时当过穷游的背包客,认识很多背包客朋友,也认识一些人去NGO当义工去非洲很穷的地区,也认识有的朋友放弃高收入做一些他觉得能让世界变得更好的、有意义的事。这些人都是普普通通的,这些选择也都是很平常的选择。不会上新闻、没有人知道,做的人也从没觉得这选择是浪漫还是抓眼球,也不会想自己配不配,这就只是做事而已。哪怕家人不支持,还有同事朋友。我真的怀念疫情前,一切皆有可能的世界。真的是因为世界断裂、经济下行,每个人活着都艰难,大家都恨不能去考公务员,才会让那些看似“出格”本质也很普通的选择,看起来变得高不可攀和瞎扯淡起来吗?
除了经济下行、选择保守以外,另一个原因是不是当代年轻人被理想主义欺骗过呢?矮大紧嘴里说着诗和远方,行动上却趋炎附势;老罗谈着理想主义,没有改变世界却欠了六个亿。一些跟你谈理想、谈意义、谈喜欢的公司,很多时候都只是在利用你的喜欢、你的理想来吸引你成为他们的廉价劳动力。屠龙的少年最终变成恶龙,反抗资本主义单一价值观和权威体系的行为最终变成了新的权威体系。这些都是事实,但这些不是你拒绝去相信理想的理由。永远不要变成一个嘲笑理想的人。比如无国界公益组织确实有做得不好的地方,也有无数无能为力的时刻,年轻人可能会觉得“啊光明为什么也有这么多黑暗面,我再也不相信理想了!”但成熟一点的人可能就会接受这个事实,并且依然默默努力让世界变得稍微好一点点。其实是我需要我做出努力,而不是这个世界离了我的努力它就不转了。
这篇文对我来说真是一篇很神奇的文。
看到评论里不喜欢这篇文的读者讲为什么不喜欢这篇文,我感觉TA在拿这篇文和一种读者习以为常的理想的耽美文模板相比,这篇文有哪些偏离“正常”的地方,就有哪些地方TA不喜欢。耽美文学最初是由于一些女性对传统言情文学中两性关系模式的不满意而进行的反叛尝试。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耽美文学又变成了新的模式。这篇文和文中的角色有多偏离正常的模式,就有多令读者感到不适。
但一些读者不喜欢的,恰恰是我最喜欢的。我在想,现在的环境看似允许种种不同的表达,看似大家的X癖可以百花齐放,但其实对于真正的探索和反叛几乎是毫不接纳的。大家的品味无限趋于保守。我之前写过一篇长评讲“当今读者都太脆弱了”,这可能是品味趋于保守的一个原因吧。脆弱的读者需要能安抚脆弱的作品。但奇怪的作品会撕开你的保护层。就像前文提到的“感受性 sensitivity”,当你感受过并离开的时候,你的某些部分就变得跟从前不同了。
不允许奇怪的东西存在,这可太让我伤心了。网络文学本来也是对传统文学的反叛,但大众口味又变成了新的权威,审判的力量比原先更强。
这篇文对我来说为什么是一篇很神奇的文呢?因为我也是个很神奇的人。看这篇文总觉得看到了自己。看到评论说这文哪里不喜欢的样子,我会想起家里人跟我讲“你不要像现在这样做,你为什么不肯那样做”的样子。我偏不喜欢社会主流的价值选择,我偏要做我认为有价值的尝试。整体环境越保守,就越显得我格格不入。有时候,我确信自己存在的时刻,正是我感到强烈不认同他人的时刻。我觉得,不一样的存在本身就是最大的价值。这篇文写出来了就是最大的意义。大胆发言——让你不喜欢的一篇特立独行的文,比一百篇让你喜欢的内核相似的文更有价值。
如果我不大声讲出来“我很喜欢!”我好害怕作者就不知道啊。我好喜欢我好喜欢我好喜欢!
如果你看到了有人认真地指出这篇文有哪里不好,有人发泄情绪,有人找到赞同;请你一定也要看到,有人对这篇文的喜爱深深根植于生命和存在本身,这篇文、文中的世界、文中的角色,从诞生的一刻就有存在的价值。
40
来自江苏   [回复]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1楼] 网友:我没有昵称哦  发表时间:2022-09-07 23:55:24
突然想起罗杰斯《个人形成论》中的一段话,小标题叫“转向自我信任”:
当埃尔葛雷柯审视他早期的一些作品时,他一定会意识到:“好的艺术家都不会这样作画。”但不知出于何故,他足够信任自己的生活体验,即他的自我过程,所以他能够继续表现他的独特审美知觉。仿佛他会这么说:“好的艺术家不会这样作画,但我这样作画。”让我们转到另一个领域。海明威肯定知道“好的作家不这样写作”。但幸运的是,他走向成为海明威,成为他自己,而不是走向成为别人心目中的“好作家”。爱因斯坦似乎尝尝忘却一个事实,就是好的物理学家不去像他那样思考问题。但他没有因为在物理学上不够充分的学术准备而退却,他只是朝向成为爱因斯坦,致力于思考他自己的问题,尽最大努力真实而深刻地成为他自己。这不是一种仅仅出现在艺术家和天才人物身上的现象。我一而再、再而三地看到,当事人更加信任发生在自身的过程时,这些普通人在他们自己的领域内就变成了重要而有创造性的人,敢于感受他们自己的情感,敢于依靠在自我内部所发现的价值来生活,并以他们独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
……
我真的好喜欢“好的XXX不会这样搞,但我这样搞。”这个句式呀!第一次看到就忍不住用它造了好多好多句子,造完感觉跟自己和解了。我也可以现场造一个:好的耽美小说不会这样写,但《万事如意》这样写。
8
来自江苏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2楼] 网友:拌*******王  发表时间:2022-09-08 10:58:58
为营造更好的评论环境,近期网站要求发评须进行实名认证,未实名用户评论暂时仅在对应作者后台及发评用户后台可见,对其他人不可见,实名后评论将正常展示(手机邮箱实名>> 身份认证实名>>)。
来自美国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3楼] 网友:母猪上树  发表时间:2022-09-08 11:48:26
好有深度啊 ,佩服
来自加拿大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 评论文章:万事如意
  • 所评章节:111
  • 文章作者:五军
  • 所打分数:0
  • 发表时间:2022-09-07 20:4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