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读书,读死书

作者:随机应变

李忠翰这个人物着实写得好,好就好在有现实的批判,批判能够引发人们的思考,人们的思考能够引发社会的进步。 在中国像李忠翰这样死读书读死书的芸芸学子真是太多了,因此这不是一个案例,而是一种现象。一种现象的形成一定会有它形成的基础和条件,我想死读书读死书的现象的普遍存在说明了我们教育存在症结。当然这里所说的教育不仅包括学校教育,还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梁启超曾经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中国的未来是中国的少年,中国少年的素质取决于我们中国教育,《师道》无疑给我们提供了一面镜子,我们可以用它来自照和反醒。 我很不赞成李忠翰死读书读死书的生存方式,不赞成他只认准读书这一条路,只想通过读书来改变自身命运的思维方式。人生的道路何止千千万,何必一定要在一条道上跑死?坚持自己人生的理想是好事,可是不识时务的坚持只能算是愚蠢的一种。我们中国有句古话叫物极必反。什么事情做得过了都会像相反的方向转化,比如忠和孝是好的品德,可是若过分固守,忠便成了愚忠,孝也便成了愚孝。读书本来是好事,可是要是坚持读死书死读书,别的什么都不关心,两耳不闻窗外事,那么读书便无法使一个人变得更加富有智慧,而只会让人变得越来越愚蠢,越来越傻。李忠翰就是这样的人,不过我虽然不赞成他的生存方式,思维方式,我却能够理解。他的成长之路离不开我们社会的大背景和教育的大环境,除了读书,李钟翰似乎也的确找不到一个适合他的成功方式。 首先我们社会的大背景是讲求谋略和心术的,不懂谋略和心术的人很难获得成功。李忠翰不懂谋略和心术,他只能选一个不用谋略和心术也可能会获得成功的方式,这个方式就是读书。如果有一天我们的社会不再过分的依赖谋略和心术,或者很多像李忠翰一样的学子们也可以有勇气去选择其他的生活道路了。不过这一天似乎永远都不可能来临。那么怎么办呢,这样要依靠我们的教育了。谋略既然不可能消亡,那么我们的教育就应该重视起来,尽可能地让许多如李忠翰一样的学生学会在社会上生存的谋略和技巧,当然这并不容易。南怀瑾先生在《中国文化泛言》中有一篇文章,叫《历史的经验》,在这篇文章里南先生提到了有关谋略和教育,文中是这样说的:谋略之术,与人俱来。其学无所不包,要在人、事两端。稽诸历史,亦人也,亦事也。入世之学,有出于人、事者乎?其用在因势利导,顺以推移,故又称“长短学”。或曰“钩锯术”亦称“纵横术”,皆阴谋也。阴者,暗也,险也,柔也。故为道之所忌,不得已而用之。“君子得之固穷,小人得之伤命。”若无深厚之道德为基,苟用之未有不自损者也。故苏秦陨身,陈平绝后!史迹昭昭,因果不昧,可不慎哉。近世教育之方针,受西风影响至巨。启蒙既乏应对之宜,罔知立己修身之本。深研复无经济之学,昧于应世济人之方。无情岁月,数纸文凭。有限年华,几场考试。嗟乎,一士难求,才岂易得?故大风思猛士,大厦求良材。此千古一调,百世同所浩叹也!或云时代之流风,岂非人谋之不臧。二十世纪末世纪文化趋向,起复于东方,殆无疑义。即光固有文化,岂限一尊?欲建非常功事,何妨并臻。”这段话写得很深刻,值得细细地推敲和领悟。李忠翰现象是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的,因为青少年的发展和进步这直接关系到我们的民族的发展,国家的进步,而青少年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教育,因此,我们最该关心和重视的就是教育,而所谓“教育的方法”说白了其实就是两个字:《师道》!

[回复]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 评论文章:戴着镣铐跳舞
  • 所评章节:25
  • 文章作者:平阳
  • 所打分数:2
  • 发表时间:2009-04-02 14:3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