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发家致富奔小康[九零]》

作者:茜纱窗下

这是我在JJ的第一篇长评。2024年的五一假期,我看完了这篇文。
过程中,因为江柠上辈子的经历,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和代入感,以至于那几天整个人的戾气都特别大!
我从作者大大描绘的江大伯娘、江大伯、江爸、江妈、江钢琴、江月琴等等一系列人的身上,看到了我的童年记忆里相似的乡亲和亲戚们,看到了无数个像我一样,像江柠一样仿佛出生就带着原罪的女孩子们,就好像又重新回到了在山村里漫长又撕扯的童年和少年时光。
我们是出生在八零年代的乡村的女孩们,那个时候,计划生育已经严格执行到了地方。尽管我们一大批人的名字被叫做“带弟”“引弟”“有弟”“来弟”,另一批被叫做“婷(停止生女孩)”,我们已经赢过了那些尚在腹中就已经因为性别被扼杀的女孩们。
顺利出生只是第一关,我们村子里跟我同龄的就至少有2个女孩是被养父母从田埂或者山脚捡回来的。我的同龄的表/堂姐妹里面,也至少有3名女婴是被遗弃送人的。
我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班上有3、4名明显比我们高大得多的9岁10来岁的女同学,她们一无例外都有1个或者2个弟弟在我们班读书,而她们因为要照顾弟弟,才得以走进学校,有了读书的机会。早上煮饭喂猪干完家务,带弟弟来学校;中午带弟弟回家,给家里做好午饭,再来上学;下午带弟弟回家,再去砍猪草、挑水、做家务。
等到弟弟大一点,读到三年级了,不需要姐姐接送了。这些十三四岁的姐姐们,就背着行李,跟着村里在外面打工的婶婶姐姐们,带着一家子的期待,挤着火车去打工了。这些女孩子们,胆子小的就每年攒了钱带回家给家里盖大房子,等到20岁左右,就经父母安排,相一个对象,换一笔彩礼给弟弟娶老婆。结了婚,生了孩子,就把孩子给公公婆婆,继续跟老公出去打工。胆子大一点的女孩子,每年也带钱回去,但是自己存下来一点,买衣服买鞋子打扮自己,然后被同厂的男孩子几顿烧烤几袋零食,几句甜言蜜语,哄去了千里之外的地方做了老婆,等生下孩子,把孩子给公公婆婆,继续跟老公出去打工。
侥幸能留下来读书的女孩子们,要能确保干完家里的活,不耽误家里的事情,同时要保持学习上的名列前茅。村里人不知道读书能改变命运吗?他们知道,所以只要生活能过得去,他们愿意让女孩子们去尝试。但是他们更加知道要收益最大化,就像古时候考上进士状元的只会是解元。所以一旦女孩子的成绩跌出了他们认知中的“优秀”,立马就会被从赛道上拉扯出去。
看到江拧身披大红花,被簇拥着回乡的那一段,我实在忍不住放声大哭!
我中考那一年,参加的是保送生的考试,其实是早早就知道已经被保送到了我们县城的三所重点高中之一。但是等通知书正式出来之后,我们初中的教导主任和我的班主任老师,还是顶着夏日炎炎,特意大张旗鼓地跑到我们村子里,到我家里,当着村里人和我父母的面,把我夸得天花乱坠,仿佛不让我读下去,那简直就是我们整个村的巨大损失!期间,长得五大三粗的教导主任还不时跟我爸叮嘱:“你千万要给你女儿读下去的啊!要是没有学费,可以跟学校借的啊!”
把我爸给激动得,当场就发誓:“只要她肯读!砸锅卖铁我也会让她读的!”
热闹散去之后,我还记得我妈的抱怨:“你们老师吃饱了撑得还专门来我们家一趟,还祸害我一只西瓜吃!”
有所谓的评论家说“东亚的女性很习惯抨击自己的母亲,而不是抨击自己的父亲”。这个问题的答案很多,比如中国式的家庭里,父亲的角色总是缺席。但是文中作者大大的有一个观点,我觉得很对,那就是一代一代的女性,在夫权和父权的极致打压之下,变成了“伥”。她们不知道这样做会对同是女性的女儿们产生多么大的痛苦,她们只是本能的发现,当她们打压了其他女性之后,能获得来自男权的奖赏,于是变本加厉!
在看文的过程当中,我无数次地从江柠身上代入自己,代入我身边的那些女孩子们,发现我们年少时候的苦难,是那么的相似。我年幼的时候,没有一个江爷爷给我遮风挡雨,但是有一个江妈的奶奶那样的奶奶,让我的童年更加苦难;等我读初中、高中的时候,我有一个何小芳的二姐那样的姐姐,帮我交学费,偶尔给我寄生活费,让我的少年时期不是那么狼狈。
江柠其实是幸运的也是坚强又顽强的,毕竟是作者大大笔下的女主,活的太过憋屈可就没法看了。我也是幸运的,也是顽强的,但是我不够坚强。童年时代的烙印在我的身上印的太深,在适婚的年龄里,深深自备又太过缺爱,所有比自己优秀的人都觉得自己配不上。最后觉得跟自己差不多的,也是潦草结婚。结婚十年,不是同妻,但是也相差无几。婚后三年,迫于各种压力,通过医学手段生下了女儿。无数次想离婚,又无数次退缩。经常很迷茫。
感谢作者大大,通过江柠,让我重新体验了一遍自己的成长。虽然并不愉快,也不怀念,但是让我感受到了无数与我们同行的女孩子们曾经拼尽全力的努力过!
来自浙江   [回复]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