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旦、李隆基父子

作者:finalx

估计都在等武后称帝,我就提前写个关于李旦、李隆基的长评吧,首先是李旦,李旦在史书上的评价是温和善忍,两个媳妇尸骨无存都能面不改色,咋一看,是比李显更无能,更容易控制的皇嗣。然而在武周的时候,面对武氏的多次攻击,他都能从容而退,保证李唐政治大旗不倒,武后数次欲改立皇储,建立武周政权的根本传承,但却都无果而终。这期间固然是李唐忠臣的保护,但李旦对形势的清楚认知也功不可没,他知道当前形势根本不可能与武周对抗,只能韬光养晦,积攒力量,而这份隐忍终于在他和太平发动的神龙政变中获得回报。
我是真的难以想象,一个只知道顺从的皇子是如何在暗地里结交大臣,聚集力量的,要知道神龙政变关键的禁军就是掌握在李旦手中,而相关大臣都与他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这着实让人有点不可思议。而之后的唐隆政变虽然是以李隆基和太平为主,但李旦主导的相王府势力在其中同样功不可没,毕竟李隆基的势力就是以此为根本,唐隆之后李旦正式执政,虽然时间短暂,但也看得出来他的执政能力也不低,后期见无法调和李隆基和太平的争端,果断的将皇位让与李隆基,让他有更大的实力对抗太平,不得不说也是一种果决。不过说到太平,我看史书的时候真的没想明白李旦和太平到底是什么关系,不知道是真兄妹情深(骨科?)还是郑伯克段,这一点就见仁见智了,总的而言李旦在艰难期韬光养晦、积攒实力一举推翻武后政权,执政时的决策大多都还英明,算是一代英主了。
其次就是李隆基了,李隆基在历史上的评价是很明确的,前期英明堪比太宗,后期昏庸以致国家险些倾覆,他首次登上政治舞台,是怒骂武懿宗,得到武后的夸奖,这里武后的夸奖有几分真心还值得商榷,毕竟她想建立的是武周的传承而不是李唐,只是武周没有得到臣工和百姓的真心拥戴才作罢,之后就是辅助李旦发动神龙政变了,中宗时,韦后凭借李显的权柄与安乐、上官婉儿掌控朝政,韦氏一族威慑庙堂,不仅仅是在朝臣,在军方韦后同样建立了强大的势力,此时的李唐可以说处于第二次武周篡唐的危险,然后李隆基联合太平果决的发动唐隆政变,诛韦后、安乐,斩上官婉儿于烛下,彻底拔出了韦氏势力,可以说是挽狂澜于既倒,当然太平和李旦的帮助必不可少。睿宗时,面对太平门客三千,宰相皆出其门的强大势力,又一次果断的用政变解决了最后的威胁,终结了武周以来的乱局。
能够独立执政后的李隆基也确实没有辜负所有人的希望,前期英明果决直追太宗,开元盛世确实是李唐的最高点,可惜后期安史之乱错误太大直接将他前期的功绩给抵消了,安史之乱的爆发有多方面的因素不能全怪李隆基,但他后期错误的执政绝对是其中的主要原因,而安史之乱对李唐带来的破坏是无可估量的,要知道李唐明君数量之多是超过其他皇朝的,中后期的肃、代、德、顺、宪、文、武、宣、昭能力虽然有高下但都可以称为一代明君,放在任何朝代也许都能获取更大的功业,可惜在中晚期他们所做的努力都是在修复安史之乱带来的巨大创伤,帝国夕阳已经不可阻挡了。
说到李隆基就要谈谈马嵬坡,马嵬坡之变事实上是由两个方面的因素引发的,一是朝臣将士对杨氏乱政祸国的不满,另一方面是以李亨、李倓、李豫为首的太子府势力推动的,毕竟玄宗后期,一日杀三子,太子府也是风雨飘摇,必然要趁这个时机打压皇帝的威信建立自己的势力,不过我想说的不是这几个人,而是是李瑁,没错,就是那个被爹夺走心爱的妻子的李瑁,作为曾经离太子位最近的皇子,每次参加宴会看见自己曾经的妻子和玄宗欢歌笑语,不知道他是什么心情。。扯远了,马嵬坡的时候李瑁就在现场,而且很可能是作为军队的一方统帅在场,政变结束后,被玄宗派遣与高力士一起抚慰太子与军队,之后他作为军队的统帅与颖王一起护送玄宗入蜀,然而众所周知,马嵬坡之后玄宗已经失去了对军队的控制,而颖王作为一个十分有才干的皇子是铁杆的太子一系,所以李瑁的立场和他在马嵬坡中发挥的作用就很值得推敲了,当然没有明确证据谁也不知道,反正相关人物都死了多年后,李瑁才在代宗时期寿终正寝(心态真好),是否有隐情也不得而知了。
[回复]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1楼] 网友:顾兰啸  发表时间:2019-12-02 15:57:55
说到李瑁,我有点个人的猜想。这个人绝对可能有腹黑的一面,甚至唐玄宗的退位,幕后的推手都有可能是李瑁。
马嵬驿兵变后,李瑁是传达李隆基圣旨,要求李亨留下收拾残局的当事人之一。
“令高力士与寿王瑁送太子内人及服御等物,留后军厩马从上。”---《旧唐书》
这就是说,寿王李瑁传旨,里面大有文章可做。
如果李瑁一口咬定,大唐皇帝李隆基在马嵬驿之所以要留下太子李亨,其实就是因为自己年迈,已无力管理朝政,收复长安,所以他传位于太子,就是希望太子能够早日平定安禄山,还天下一个太平,那么还有谁敢质疑?
就算李瑁假传圣旨,但此时的高力士远在蜀中,谁又能跑到蜀中去求证?
而且李亨登基当天,诏令天下时有这么一句,“圣皇久厌大位,思传眇身”,只是这句话由李亨说出来,谁信?
但这句话由李瑁说出来,就有信服力了。
毕竟自天宝以来,李隆基只顾享乐,对朝政不闻不问,任由李林甫、杨国忠之流把控朝政,对太子李亨却是打压、提防。
李亨虽为太子,但在奸相的操纵下,身家性命岌岌可危,多次险遭前太子李瑛之祸,李隆基又如何会“久厌大位,思传眇身”?
而李瑁不一样。
他是马嵬驿兵变后,百姓哭泣挽留太子李亨收复长安之时,奉命传旨的人。他说李隆基“久厌大位”,想要传给太子,那么李亨改元称帝就名正言顺了,如果有人不信,那你去蜀中求证去呗,反正这是太上皇当初的“口谕”。
总之,安禄山反,马嵬驿兵变,百姓哭泣挽留,传旨太子李亨,这一切都给了李瑁绝佳的复仇机会,“送太子内人及服御等物,留后军厩马从上”,偷偷说上几句掏心窝的话,鼓励自己的哥哥勇敢地追求权力的高峰,没有什么不可操作的。
李瑁带来的“皇帝口谕”,使得李亨的野心和太子一系文臣武将的从龙之心夹杂在一起发酵,改元称帝就成了必然的选择。
而李亨的改元称帝,也使得李瑁完成了对李隆基夺妻之恨的复仇,最后寿终正寝,远比杨玉环死于非命,李隆基死于思念,李亨死于病痛,幸福得多了。
[2楼] 作者回复 发表时间:2019-12-03 00:16:32
写的非常好,我看了好几遍。骄傲,我的读者真棒
[3楼] 网友:finalx  发表时间:2019-12-03 07:11:51
那就不知道了,反正李瑁从史书上看是很聪明有才华的,为让皇帝服丧表明了自己养子的身份远离了太子之争,他一直都知道自己想要或者能要什么,而且肃宗是个聪明人,后期虽有被张后玩弄鼓掌之间的嫌疑,但美人计嘛都能理解,但大事上他还是明智的,所以他绝对不可能让不是心腹的人统帅军队送玄宗入蜀,因此李瑁和太子一系的关系,以及马嵬坡的具体作用确实值得怀疑,毕竟他作为一方军队统帅,马嵬坡的立场还是有一定影响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