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李世民为弟弟心声头疼中》

作者:唐律疏议

论安史之乱的必然性(搬运大神的)
一楼经济角度,二楼节度使制,三楼省流总结。
从经济方面,解释了为什么唐廷无法控制节度使的后勤。
中国政府的货币收入和商业税,大约最早是始自齐国,缘于其特殊的海运和盐产的优势。作为一个大一统的中央政府,大规模的出现货币收入与商业税,是大名鼎鼎的汉武帝时期,当然最终还是遭到了惨痛的失败。之后的北中国就逐渐恢复了实物地租辅以力役地租为主的收入模式,货币收入和商业税占比越来越少,到了三国以后,直到玄宗时期,北中国都是基本上没有商业税,货币收入也很少,南朝货币收入和商业税还存在一定比例,这也是缘于南朝相对发达的水运和海运。
那么为什么汉武帝时期,会出现一个货币收入与商业税的高峰呢,这就牵涉到一个很重要的经济模式——庄园式经济,西汉末年开始的豪门贵族政治,本质上就是由于庄园式经济在社会经济中逐渐占据了主流。所谓庄园式经济,就是土地高度集中,集中到失去流动性,大片大片的土地属于同一个家族,附属在土地上的人口往往和土地所有者形成深度的人身依附关系。成片的土地和大量聚集的人口被统一管理起来,足以完成各种水利土建工程,生产大量的粮食,养活成千上万的人口,还可以生产各种必要的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奢侈品,满足贵族和部曲奴婢的需要,甚至还足以生产足够的军需物资,满足军事的需要。由于大庄园往往具备强大的自给自足能力,普遍人群的需要往往可以通过内部交换来解决,因此,就会很大的抑制外部交换的需求,从而抑制商品的流通。
直到西汉中期,中国的农业技术还不发达,土地种植还普遍处于轮耕之中,好的土地可以耕一年,养一年,耕两年,养一年,但是很多土地还需要耕一年,养两年,三年一耕的土地在大部分区域还是主流,土地自身的流动性都很大,无法开垦的土地也很多,还不具备大庄园式生产的条件,随着西汉后期,土地已逐渐可以每年耕种,庄园式经济迅速发展,豪门贵族政治也就迅速成型。
所以,几百年来,直到玄宗时期,由于中国始终处在贵族政治阶段,中央政府的收入始终以实物为主。
唐帝国初期和中期的收入来源主要是两大块,一块是人头税,也就是著名的租庸调,另一块是财产税,用比较现代的词汇来解释就是所得税,这块的收入比重也非常大。接下来还有一些零碎收入,比如屯田、营田,各类官营百工的收入,比如各色资课,比如类似公廨钱这样的公共机构运营收入,还有进入皇帝私库的各地常贡和进奉,这些量级相对较小,就不多说了。
租庸调,租指的是地租,所有的课丁都需要交地租,基准是每丁每年交小米2石,岭南那边交大米,上等户1石2斗,中等下等只要交8斗和6斗。然后是调,指的是织品,根据各地特产不同,区别对待,产麻的地方就交布二丈半,麻三斤,产绵的地方就交绵三两,绢绫一类的织品总共二丈。以上租掉少数民族减半,游牧民族内附的用羊代替,上户每年2只,下户1只,再下的三户一只。最后还有所谓的庸,也就是徭役,唐帝国制度上规定每丁每年服役二十天,如果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服满,那么每天要折绢三尺上交。
除了租庸调的人头税外,唐帝国的农民还需要缴纳财产税也就是所得税,所得税分为两种,一种是户税,也是唐帝国唯一的有规制的货币税,缴纳的是钱。当然,户税虽然是所得税,以唐帝国的统计能力,不可能像现在这样按照你的收入按比例课税,只能是定期根据你家的财产多少,判定你家的等级,天下户口共分9等,每个等级纳的税都不一样。户税作为货币收入,主要是一种地方税,只要用于给地方官员开工资、邮政系统(驿站)运营以及有军队驻扎的军州的和籴军粮费用。
第二种所得税是地税,不同于租庸调的地租按照人头来收取,这部分完全是按照财产,也就是地产的多少收取的。这个地税是从贞观年间的义仓开始的,最后实际上演变成了一种地方税,贞观年间是每亩2升,之后由于统计实在跟不上,也和户税一样,按照不同的户口等级,收取不同的份额。根据玄宗年间的统计,地税收到的粮食和人头税租庸调收到的粮食几乎相同!可见其额度之大,地位之重要。
官方口径,帝国给每个丁都分配了100亩的田,每丁只收2石小米,一亩才2升,实在是五十税一的大善人。但是实际上,每个人分的永业田口分田加起来达到三十亩的就已经算很不错了,在南方中原一些人稠地窄的丘陵地带,往往一丁只有十亩、五亩,而租税仍然是按照每丁2石算的。再加上征收力度一点不比地租低的调、地税、庸和户税,一般民众的明面上的实际税负就在20%以上了。而实际税负往往不止明面上的,比如说徭役,法定每人20天,超出部分的工种要按照工时算钱,但是实际上地方政府中央政府的各色杂役,使用远远超期,给你打个白条,你能有什么办法要到钱吗?估计是很难的。一旦碰上突发战事,相关州郡支援战争所派发的徭役,更是负担极重。
除了徭役,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负担,那就是,缴纳实物地租不是交了租就完事的。你交的粮食和织品,都需要先集中等县的库藏,然后运到州的库存,最后集中到中央指定的几个大库里面保存起来,那好了,这运送过程中的人力、花销和损耗谁来负担呢?嘿嘿,当然老百姓来负担了。民间说法是“用斗钱送斗米”,官方唐玄宗的敕令的说法就是“每计其运脚,数倍其钱”,按照敦煌出土文物的实例,浙江一户农家,每年交租还需要同时缴纳运输费用是“脚布”五丈,换算一下就是每送一斤米,还要交2斤米的运输费!
……《通典.食货.赋税》一节曾经做过非常精确的统计与估算:首先是货币收入,收入在200万贯稍多一点,地税收入则高达1240万石!租庸调里,交纳的地租大约也是1260万石,纳绵180余万屯(6两一屯),纳绢约740余万匹(一匹四丈),输布约1035万余端(一端5丈),估算起来,总收入应该是五千二百三十余万石贯匹端。玄宗天宝年间,纯货币收入只占了不到5%,占比极低。
实物收入和货币收入相比,有哪些劣势呢?首先就是实物的运送远远比货币困难,金属货币作为等价交换物,拥有轻便,可以长期储存,产量稳定等等很多优势,在运输上也简单很多。实物地租的巨大运输成本,实际上大大增加了纳税人的负担,前面就已经说过了。……
第二个是实物地租的库存损耗,和最终输送到终端的成本实在太高了。征集入库的成本都转嫁给了纳税人,但是这只是实物收入巨大损耗的一半,接下来还有另一半,就是实物在征集入库后,到输送到终端使用,还需要有保管、实物腐化导致的耗损,以及库存向终端运输带来的巨大成本,这里面的损失是很惊人的。我们做一个比较,几百年后的明帝国,当时的社会商品经济已经足够发达,货币流通远非唐帝国可比了,所以明太祖朱元璋对于军需物资的终端输送,采用了开中法做补充,以盐引换粮食输送,运输成本相对于输送物资,大约在1:1多一点,也就是说,送一斤米,大约只要1斤多一点的运输消耗,这个效率相当高了。因为后来开中法崩溃,明后期宁夏之役,送了90万两银子的粮食和36万两银子的豆类(马匹食用),运输成本是750万两银子!
实物收入还有第三个缺陷,就是收取的实物不能够完全满足需要,比如唐帝国公库里,实物的主要收入是小米,麻、布、绵和绢等织造品;当然,皇帝的私库还会有很多各地供奉的土特产,但是仅仅靠这些实物显然是满足不了需求的。比如说,军需物资,除了粮草布匹,军队还需要大量的军用器械,如弓矢、刀具、铠甲,战袍、车船,攻城器械,日常消耗品等等等等。
唐帝国中前期,直到玄宗时期,之所以仍然以实物收入占压倒性地位,货币收入和商业税几乎可以忽略,根本原因还是由于当时的庄园经济残余还存在,社会的商品流通还不发达。
但是很显然,随着社会流通的加速和现实的战争与消耗需求,帝国越来越需要货币的存在。比如说,唐玄宗时期,开始了大规模的“和籴”和“和雇”,也就是帝国通过货币的方式,来向民间取军粮米,通过货币的方式,把一部分政府工程和项目,外包给民间的机构和个人。可见,随着帝国的发展,货币化的需求越来越大,玄宗时代之所以成为一个转折点,之所以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和这层背景是密不可分的。
唐帝国后期开始进行了很大的赋税改革,货币地租和商业税收大幅增加,货币收入占比逐渐达到了一半,在随后的宋明朝代,商业税开始大规模恢复,货币地租和货币收入占比越来越大。
政府越来越通过货币,来调节经济运行,本身就说明了豪强贵族的没落,最简单的理解就是,货币作为等价交换物,其核心在于信用,货币本身代表的就是国家信用,豪强贵族赖以与国家抗衡的根本,在于利用自身积累和公权力,扩展私人和家族的信用,再利用私人和家族的信用,掌握大量的物资和人力。一旦国家信用在整个社会经济层面得到认可,支配了普遍民众的经济生活,那么任何豪门贵族,再强大,再有威望,但要想做到以个人信誉,去抗衡国家信誉,也是千难万难的。所以我们回过头去观察,门阀贵族横行的年代,往往是商业不发达的年代,庄园式经济,遏制了流通,而流通被遏制,也就遏制了国家信用。所以,在这样的年代,货币往往不是唯一的等价交换物。
唐代特别明显,尤其是前期,十贯以下的物品,一般用钱来交换,十贯以上,往往用绢来交换,比如前面提到的玄宗时期,西部的军队的粮食政府无力供应,只能向民间“和籴”来征集,数额很巨大,达到了三百多万石,可是征集的等价交换物是什么呢?大部分是绢,而不是钱。政府向北边的几大军区奖励补贴物资,奖励和补贴的是什么呢,也是绢,而不是钱!就是典型的政府信用不足,而政府信用不足,自然就会让割据势力的私人信用有用武之地。我们可以很简单的思考,比如一个河北的军阀,他的子民们要向福建换茶,向湖南换大米,向山西换盐,向江西换铜,向山东换铁,等等等等,当社会的商品流通大到一定地步的时候,你军阀再牛逼也无法阻挡,可是这么大规模的物资交换,谁来保证信用呢?你一个河北的小军阀,拍着胸脯说我来担保,问题是你算哪根葱,谁能信任你的担保的信誉呢?如果没有国家的信用,大家都用实物(如绢)而不是货币作为等价交换物,那么军阀自然还有扑腾的空间,可是一旦有国家级的信用出现,自然就会很轻易的淘汰掉割据势力,因为一旦有了国家货币得到普遍的信任,那么只要切断你的货币获取渠道和发行权利,你只有不战自溃的下场。
当然,无论是实物收入还是货币收入,无论是贵族政治还是官僚政治,都是表象,其背后的核心原因都是当时社会的经济基础。比如说,晚唐的货币收入占据半壁江山,粗算的话,比宋帝国和明帝国前期都要高,但是显然晚唐的商品经济要比宋明差远了。这里面的原因说起来很复杂,但用我们中学时都学过的经济学原理来解释,也很简单,那就是社会财富总额等于货币总额除以流通速度,所以当社会的商品流通低的时候,最容易出现的情况就是货币不足,钱重物轻,从而增加民众负担,最终也抑制国家的经济和收入,因此国家虽然有货币,却没有得到普遍认同的信用。这也便于我们去理解为什么当时的社会会出现军阀政治。
上面主要是通过政府收入这一块尤其是实物收入和货币收入这一个侧面做一个简单展开,让更多朋友理解,晚唐和五代,作为豪门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过渡的时期,形成了独特的军阀政治,绝不是因为唐玄宗脑残搞出了一个节度使制度,然后就祸乱两百年,其背后是有着深厚的经济背景的,是有着深刻的社会规律的。官僚政治还是军阀政治还是贵族政治,其背后都是在特定的经济基础和经济环境下,无数人流血流汗的奋力博弈,所共同构造的。
全文太长,砍了些。
47
来自浙江   [回复]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1楼] 网友:江蓠  发表时间:2024-01-09 13:07:38
哇偶(⊙o⊙)
1
来自山东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2楼] 网友:朕的大清都没春天了  发表时间:2024-01-09 13:08:47
仿佛看到论文
11
来自北京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3楼] 网友:唐律疏议  发表时间:2024-01-09 13:09:07
二楼解释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节度使(搬运ing)。
安禄山的和关内三镇之间的互相牵制的架构,是反复摸索出来的一个微妙而又稳定的架构。但是很多爱好者可能就会有疑问,为什么要设置这么多节度使呢,人唐太宗、唐高宗没搞这么多节度使,不也照样打遍天下吗?那么,玄宗皇帝时期设置众多节度使的原理何在呢?
当长城以北的政权处于统一与强盛之中时,永远是中原皇朝的噩梦,而一个分裂与不安的长城以北,永远是中原王朝梦寐以求的幸福……可是,唐帝国又是不幸的,因为北方草原上没有可以威胁自己的力量,西方却突然崛起了一个庞然大物——吐蕃。一个新兴的、野蛮的、统一的,具备强大中央集权实力,具备强大农耕文明经济实力,又拥有广阔的牧场和充足的马匹,具备游牧骑兵军事优势的吐蕃帝国,逐渐对唐帝国形成了难以遏制的巨大威胁。尤其是,唐帝国初期的战略布局,完全没有考虑到一个如此强大的对手的存在,因此吐蕃的崛起就成了唐帝国初期众多战略布局的掘墓者。
在唐帝国的初期,对于军事的组成,采取的是和东汉帝国类似的居重驭轻的战略,强大的军队都集中在中央的控制之中,地方则尽量给予最大的限制。唐初军事力量的核心是府兵制,府兵制的核心是兵农合一,士兵战时为兵,平时为农,国家给予土地,免除一切其余赋税杂役。
府兵的主要任务是两个,一个是番代宿卫,一个是番代征防。也就是说,府兵轮番的执行守卫京城,守卫边疆重镇和临时紧急出征的任务。唐帝国当然还有很多的其余军队,比如禁军,州郡边军,各类内附番兵,地方团结兵和临时征募士兵,但是在唐帝国的头几十年里,府兵始终是绝对核心主力。而府兵的后勤完全掌握在帝国的手中,因此,尽管唐帝国时期,皇权始终处在不稳定之中,但是帝国的秩序仍然非常稳定,不复东汉末年四百年来,地方割据势力屡屡兴风作浪与中央分庭抗礼的局面。
但是维持府兵制不是没有代价的,经济政治上的代价以后随着楼主的展开我们自然会看到,我们先来看看军事代价。府兵数量看上去很多,总数超过60万,可是问题是,府兵不是职业军队,是兵农合一,自己管自己饭吃的兼职军队!他们的战斗和军事任务都是“番代”的,简单的说就是几班倒的。一般近的5班倒,远的7班倒,8班倒,最多12班倒。
帝国初期,威震八方,多次吊打突厥,灭亡吐谷浑,荡平西域等等辉煌胜利的对外战斗,都是采用的这种精兵模式,帝国出动几万精兵加上一些附属的番兵,通过一次为期几个月,最多不过一年左右的临时出征,定点打击,基本歼灭敌军主力,把敌人打破了胆,之后主要通过政治手腕和羁縻的方式,控制广阔草原上的敌人。这样的模式,对于丧失农耕基地的长城以北草原民族,非常有效,因为草原上脆弱的部落联盟现状,使得唐帝国屡屡能够获得足够的军事情报,而唐帝国强大的军事实力,和草原薄弱的防守能力,让唐帝国可以多次有效的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但是这样的军事布局,能够凑效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你的对手都是可以被你快速吊打,毫无还手之力。在面对一个拥有同样农耕文明和坚固防守基地的对手时,就很难起作用了,如果对手还具备进攻能力,那就几乎无解了,因为你的兵力都集中在首都,就等于边境处于不设防状态,对手可以集中优势兵力,肆意骚扰你,消灭你的有生力量和经济基础,你如果长期驻扎边防,就势必打破当前居重驭轻的战略布局,在边疆培养一个个拥有强大军政力量的独立的军事重镇,从而面临尾大不掉的局面。
670年,崛起的吐蕃就攻占了唐帝国的安西四镇,2年后,占领了臣服唐帝国的吐谷浑,威胁河西,由于吐蕃崛起对唐帝国带来的巨大军事压力和损耗,十年后,北边的东突厥也成功复国,彻底失去控制,东北的契丹李万忠也开始反叛,从此帝国东北边境再无宁日。也就是说,即便是把羁縻当领土的的盛唐疆域图,满打满算也就维持了屈屈十一年,就彻底崩溃,基本回到了传统中原帝国的疆域。
武则天时期,唐帝国已经开始大量的临时募兵。同时,唐军与吐蕃在安西四镇多次大规模鏖战,唐军收复了安西四镇,但是也付出了巨大代价,直到697年,吐蕃陷入了内讧,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混乱,暂时无力对外扩张,唐帝国西部边境才得以勉强安宁一段时间。
玄宗接手的就是这么个局面,府兵制在屡次战乱和经济环境的变更中,已经形同虚设,名存实亡,根本无并可用了;北部东突厥成功复国,屡屡南下,东北契丹和奚已经逐渐形成了一定的中央集权,控制的辽西具备农耕文明条件,开始对东北边境形成威胁。而最大的困难,还是来自于吐蕃,内讧只是暂时的,此时的吐蕃又恢复了咄咄逼人的扩张势头,必须要大量的正规边防部队,与之长期鏖战,才有抗衡的可能。
摆在大唐皇帝面前的就只有两个选择,一是采用积极的,主动的战略,废弃之前居重驭轻,严格限制和控制佣兵大佬的战略构思,充分授权给拥有军事才能的军政大佬,给予更多的行政经济财政的协调甚至控制权力,从而解开绑在军政大佬上的手脚,充分释放帝国的军事潜力;后果就是大家看到的,安史之乱。
要么就是采取保守的策略,继续和以前一样,内重外轻,继续像防贼一样,把军政大佬的手脚捆绑的死死的。这样一来,安史之乱那样的局面大约暂时是不会发生的,可是问题是,面对越来越糜烂无力的军事能力,面对越来越膨胀的吐蕃,这样的局面又能维持几年呢?事实上,吐蕃在玄宗朝,面对玄宗强大的军事压迫,始终一副半死不活的样子,可是随着安史之乱发生,唐帝国边军大量调离,吐蕃立即一日千里,狂飙突进,唐帝国的边疆压缩到了凤翔,并一举攻破了长安城。
吐蕃一直在强有力的影响着大唐的军事□□势,当吐蕃强盛,势不可挡的时候,唐帝国里真的几人称帝,几人称王,皇帝被藩镇赶的四处乱窜,随着吐蕃再次陷入内乱与衰退,唐帝国把边疆巨大的人力物力解放出来后,立即就满血复活,把众多不听使唤的藩镇打的嗷嗷乱叫,一度呈现中兴景象。
面对着以吐蕃为首的巨大的外部敌人,唐帝国即便采取保守策略,暂时可以不用面对太阿倒持的局面,也迟早要面临被迫组建几十万军队长期守卫边疆的局面,也显然无法阻止最终的军头独立化,军阀化的趋势。
所以,早在玄宗老爸的睿宗时期,面对现实的军事困境,就提出过分天下为24个都督府(也就是24个大军区)的行政军事改革计划,但是朝臣达不成一致,闹到了中央扩大会议(百官会议)去讨论,决策,最终以担心军头权重难制的理由,否决了这次改革。睿宗作为一个相对平庸和弱势的皇帝,对此不了了之,但是到了雄才大略,独断专行的强势皇帝玄宗这里,他毫不犹豫的建立起节度使制度,彻底放开了军头的手脚,带来了大唐几十年的极盛,自然也就免不了后来的军头失控。
有了这个唐帝国的背景常识,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帝国会出现拥兵十几万的庞然大物般的大军头了,可是一些朋友深入思考又难免会有这样的疑惑,你放开军头的手脚,让他们长期统领常备军队,这可以理解了。可是你也不能把地盘和地盘里的行政军事这些权利都交给人家,把人家搞的一个个都是独立军阀了,人家能不身怀利器,杀心自起吗?你看人家宋帝国、明帝国清帝国,哪个军头能染指这么大的权利了,连慈禧太后都知道要削藩,最后人也很顺利的把各路军头收拾的顺顺贴贴的,怎么唐玄宗就这么笨呢?
这就需要我们有进一步的常识,那就是以唐帝国的经济背景,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实际上之后的一百多年,唐帝国千方百计想做到这一点,之后的五代那么多皇帝,乱世枭雄千方百计想做到这一点,但也失败了。主要原因玄宗时期政府的收入和分配方式,仍然是实物为主,这就给政府的放权与抓权带来了很大无法跨越的障碍。
节度使的特点,就是需要维持招募一支数量庞大的常备军,那么这支常备军的士兵和马匹就需要基本的粮草,军用物资和日常薪水与战斗奖励,那么这些后勤怎么解决呢?在一个实物收入的时代,就意味着政府往往缺乏通过货币和社会分工,专业民间乃至商业部门参与的能力,实际上这些后勤都需要通过政府来解决,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大政府模式,或者叫做计划经济加国有经营的方式,显然效率极度低下。
比如说,唐帝国解决后勤这块就有三个途径,一个是军屯和营田,就是国家分配大片土地,由专门的国家机构组织士兵、团练或者租给民众来耕种,收获粮食。理论上,这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好办法,而且国家组织士兵耕种,还可以巧妙的把部队平时的训练组织管理,和战时的指挥系统分割开来。可问题是,作为一个国有农场的经营模式,军屯和营田的效率和里面的腐败侵吞,是不言自明的。我们举个例子,唐帝国的马场也是由国家经营的,太宗高宗前期,总体效率还比较高,最高时期育有七十万匹马,到了后来逐渐腐化失效,开元初期一度只剩下24万匹,损失了三分之二。
一旦决定成立节度使,一旦决定授予军队更大的权利,去主动出击边境的敌人,你就必须要保证其后勤,那么营田使就自然的被节度使给兼了,因为军队日常战斗越来越多,粮食需要和训练、作战的时间都越来越需要由军事领袖统一调配,营田军屯的日常工作,再由不懂军事的部门和系统来管理和控制,就会与军队的需要产生矛盾,并影响军队的战斗力和后勤。而随着营运使普遍被节度使兼任后,这绝不是一个单纯的官职问题,而是两个系统被合二为一了。
当然,仅靠军屯营田是满足不了需求的,还需要国家从常备仓里调拨大量的粮食和物资,这里的调拨存在一个转输的问题,这又是完全由政府控制的效率低下的大型工程项目,在161楼就已经介绍过不同的组织形式带来的消耗是何等的天差地远。当时要转输边军粮草物资,就需要转运使的机构来负责,以安禄山控制的范阳、卢龙两镇,需要大量从河阴仓运送物资,有陆运使和水运使两个机构负责海运和陆上运输。同样的,由于国家运营的极度低效,在常备军队数量激增,对转输数量和时间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把转输的工程放权给地方就成为提高效率,满足藩镇需求的必然,于是转运使,陆运使、水运使这样的职务,也往往被节度使兼任了,地方转输相关的系统,也就和军队系统逐渐合并,从而进一步增加了节度使的控制力。
接下来还有部队的薪水和奖励,前面介绍,在缺乏国家信用的货币调节的情况下,采用绢帛来代替货币,那么就存在一个截留的问题。因为绢的运输也很不容易,运到仓库再运回来很容易耗损,现在招募的军队数量激增,每年不包括战争奖恤就需要上千万匹的绢帛,而主动出击的军事要求,战争的奖恤数量不必日常开销少。所以在财政捉襟见肘的现状下,为了减少耗损,往往地方的租庸调的粮食和绢帛,都会大量的就地截留。这就需要地方行政系统和军队系统的密切配合,你地方能征收多少赋税,数量准不准确,能不能及时到位,能不能更好的输送,这些决定地方官员政绩的东西,节度使就有了很大的话语权,至于军队里的人事权利,唐帝国此时连货币调节手段都没有,根本无力掌控军队的后勤,自然无力阻止军队领袖对军队人事的全面掌控。
有了上面的分析,我们就能大体理解为什么节度使的权利会越来越大,走向失控,接下来就容易理解为什么玄宗只能在关东三镇和关内三镇之间反复平衡了。
但是我们还需要几个常识,来进一步理解为什么说关内三镇对皇帝的威胁远远大于关东三镇,为什么皇帝需要一个安禄山似的人物统筹关东三镇,为什么玄宗皇帝难以下决心调整关东三镇的布局。
这是因为关内三镇的后勤压力远远大于关东,导致关内三镇的后勤组织进一步失控。关内主要的后勤基地在于关中地区,可是随着关中的水土流失,政治经济组织模式的变化(比如府兵制度和关陇贵族为代表的豪族后代云集关中导致税源大减),以及官僚组织的急剧膨胀,关中实际上已经养不起全国性的政权了。从董卓、李傕和郭汜时期,我们就可以看出,关中已经养不起全国性的政权了。而到了唐帝国时期,有了完备的记载和统计,我们可以更清晰的看到这一点,高宗皇帝开始,到武则天以来,首都长安每年的粮食缺口是二百万石!而低下的政府直营的运河漕运效率,导致每年的转输能力最多只有八十万石,每年净缺口达到一百多万石!所以没有办法,唐帝国只有频繁的迁都洛阳,玄宗皇帝开元年间,也不断迁都洛阳,直到开元二十一年,在裴耀卿的主持下,唐帝国迎来了漕运的组织和技术的革命,每年向关中的转输能力超过二百万石,从而玄宗皇帝终于可以不用往洛阳跑了。
实物经济下,大政府的组织效率的低下带来的无可挽回的恶果。在府兵制崩溃以后,帝国连首都的粮食都满足不了,又拿什么去满足边军呢?开始的时候,张说主持期间,采用的办法就是大裁军,一裁就是二十万,然后用免除色役的方式,从被各级政府部门非法合法占有的色役和逃亡人员中招募壮士(这些人基本都是本来就吃财政饭的人)代替府兵和禁军宿卫京师。可问题是如前所述,这些节流的措施,无法满足边疆日益紧张的局势,更无法满足雄才大略的玄宗皇帝的主动进攻的愿望。怎么办?
于是随着关西三镇的设置和人马不断庞大,一个新的解决军粮的制度诞生了,就是和籴,政府将粮草的征集贮存和转运等相关的一系列工程项目,大量的转包给了民间机构,利用商业化的社会分工带来的效率的巨大提升,解决军粮不足的问题。和籴的规模达到了每年60多万贯钱加四百多万匹绢!
在一个连货币信用都没能建立,还需要靠实物作为主要等价交换物的帝国,这种向民间的转包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政府对后勤彻底的失控了!在关东,虽然军屯营田系统、转运系统甚至地方行政系统,都逐渐被节度使的军事系统所侵占,但至少物资的收集和贮存仍然主要掌控在帝国的手里,帝国仍然有力掌握军阀的命脉。可是在关内呢,连这一点最后的制衡也失去了。
我们可以简单的想一下,如果太子和三镇的一两个军阀眉来眼去的,突然说皇帝你身边的小人太多了,我们都觉得还是太子英明神武,鸟生鱼汤,您还是提前退休享清福去吧。你说皇帝该怎么办,哪怕三镇只有一、两镇有这个强烈意愿,也会让玄宗皇帝束手无策,因为太子和军阀都有能力掌控大量的绢,而常年的和籴意味着,民间已经有了成熟快速有效的与政府交换粮草的渠道、机构和人员组织,只要有绢,太子就足以撇开帝国中央的束缚,获取到源源不断的物资供应,从而长期与皇帝形成相持,此时,如果没有关东强镇的强力支援,皇帝会有什么下场就很难说了。
明白了这些道理,我们就能明白唐玄宗为什么会一天之间杀三个儿子,理解为什么皇帝对太子问题如此敏感;理解为什么王忠嗣和太子就那么有的没的沾那么点边,就会立即被拿下,失去政治生命。
25
来自浙江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4楼] 网友:刘叶  发表时间:2024-01-09 13:10:24
1
来自重庆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5楼] 网友:我的太太们都日更一万  发表时间:2024-01-09 13:15:54
这么多字必须点个赞
来自福建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6楼] 网友:唐律疏议  发表时间:2024-01-09 13:27:37
唐朝安史之乱成因主观小结:分内部和外部:
1.外部:唐朝征服东北平原,并且把先进耕作技术带入东北平原,东北平原的粮食产量迅速提升,于是契丹、奚族为首的人口大增、势力崛起。随着武则天时期唐朝与契丹人闹掰,东北饥荒契丹请求放粮,官员遵守规定没放,契丹造反(背景是吐蕃崛起,唐兵力西移造成东北兵力失衡,让契丹钻了空子),唐朝主要势力范围迅速退回关内,契丹不断骚扰关内。双方分分合合斗争不断,于是关东就需要安禄山这些军事将领来负责对契丹的军事工作。
然后重点就是西部吐蕃崛起,外加南诏崛起,外加关中平原人均生产值下降(这种此消彼长主要是因为气候的变迁,也就是“风水轮流转”,外加先进耕织技术的扩散和交流)。
随着唐朝竞争对手的崛起,唐朝需要改变唐初的精兵简政战略布局,建立和维持大规模的常备军队。而养活大量常备军队,又需要大量的粮食,于是需要向民众不断加税。
2.内部:因为外部大规模常备军队的需要,所以需要大量地向民众收税,而且由于税收征收实物,实物又不太好运,需要大量的徭役。总之,民众身上的税负和徭役大大增加。
唐帝国也考虑减轻民众徭役,于是安排就地税收实物就地消化的原则。随着战事的进展,为了赢得更多更大的胜利,也为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就赋予了军区军事将领更大的权利,就逐步地把当地的税收征收的所有权力一揽子打包给军事将领。于是就形成了军阀。。。
3.内部+外部:武则天时期开始,民众身上的税负和徭役就越来越重;再加上人口增加数倍,人均耕地迅速下降,于是内卷越来越严重;再加上天灾人祸这些偶发性事件,于是大量的农民失地破产,没了田地(被其他地主兼并)。这些农民为了继续养活自己和家人,就成为了募兵制的主要兵员,给中央和军阀出工出力。于是,安禄山等军阀就能源源不断地得到巨大的人力资源。。。最后在后勤财产+人力都不断膨胀的情况下,安史就产生了可以干掉唐朝皇帝自己当皇帝的想法和打算,安史之乱开始。。。
————
东北初唐虽然打下,但统战抚民工作做的不好,一来新占领地人心聚不齐,二来中央政斗不休,无暇顾及,思想教化工作开展的微弱,三来成分复杂,开展工作困难。
玄宗走的是钢丝局,早死晚死都得死,饮鸩止渴,雷已经埋下,加上晚年老年痴呆怠政,火里浇油,直接腰斩大唐。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古代经济两大矛盾,一是运输,二是货币体系,这是政府无法选择的。中唐两税制放初唐时期的希望凉凉了。
关中养不活人了,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往南北逐渐分裂,要迁都,但前期没意识,后期无力迁都。
避开安史之乱,全球气温下降五度,把吐蕃打回原形。削弱安史之乱,上面要一个清醒理智或者跟二凤一样能打的皇帝,或许可以压成七国之乱。
安史之乱,一款大唐避不过去的劫数。
藩镇体系是应运而生,大唐太大了,只有在近代科技发展的社会才有完全掌握可能。
哈哈哈哈搬完了,感觉追着这本小说边找资料学了好多,去踢踢了!
11
来自浙江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7楼] 网友:啊啦嗦  发表时间:2024-01-09 13:33:18
我来啦~
好多字,辛苦啦!
来自广东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8楼] 网友:没那么简单  发表时间:2024-01-09 13:34:47
太牛了!!!!!佩服佩服
来自福建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9楼] 网友:学习是不可能学习的  发表时间:2024-01-09 14:10:29
好长啊,评论一下假装自己也看过了
5
来自美国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10楼] 网友:古狼  发表时间:2024-01-09 15:14:36
赞过就是看过
1
来自北京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11楼] 网友:西柚汁柚西  发表时间:2024-01-09 15:17:39
这个长评,真的辛苦了!也给我解释了为什么会有三庶人案为什么皇帝和太子关系敏感
来自湖北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12楼] 网友:星星点点  发表时间:2024-01-09 15:30:26
我就像没脑子的木头人,好像懂了,但是又啥也没懂
为什么说皇帝和太子还是会有一个挂掉,是早晚都会有人人心不足拥立另外一个掌权人,和皇帝打擂台嘛
来自安徽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13楼] 网友:蘑菇?  发表时间:2024-01-09 16:15:46
这个评论看了半小时出不来
1
来自广东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14楼] 网友:橙月  发表时间:2024-01-09 16:25:04
爪一下,感谢大佬
来自山西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15楼] 网友:星河  发表时间:2024-01-09 17:53:23
厉害
来自新疆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16楼] 网友:赵  发表时间:2024-01-09 21:13:42
好厉害
来自广东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17楼] 网友:岁小安  发表时间:2024-01-09 22:43:26
强啊
来自江西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18楼] 网友:不要哈人  发表时间:2024-01-09 23:50:12
天呢太厉害了大佬
来自广东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19楼] 网友:Squirrel  发表时间:2024-01-10 12:20:04
码住
来自江苏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20楼] 网友:小婷  发表时间:2024-02-09 00:16:00
码住 登我也就慢慢看
来自湖北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