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又一春》

作者:啦啦啦我心尖尖儿上的

从蛛丝马迹还原柴荣和苏二的银钩爱情
从作者的留言中,可以看出,作者本意是想重点写这一对的,但是阴错阳差,不由自主地写了又一春,只好把这个凄婉哀伤的故事舍弃了。当时作者留言中,有这样一句话:“我的宝贝行止”!(见第51章作者留言,不是50章银钩的留言)。这句话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作者为苏二倾注了很大的感情,也基本形成了一个故事,只是没写成罢了。因此我们可以合理推断,苏二必定对柴荣有感觉,或是对别人有感觉,要不然一篇耽美小说主人公对男人没感觉,那不合情理。
说证据前,我要说明一点,那就是风大是一个非常善于布下引线的人,也就是常常会在前文不经意说一些话,到后面再抖开包袱。同样,她完全有可能通过字里行间,向我们透露银钩的真正故事。毕竟,这个故事才是风大的本来意图。当然,还有两种可能,其一是风大通过别的文章,把这个故事转变到别的角色身上表达出来,其二是风大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开坑写银钩。因为对于一个作者来说,她苦思冥想出来的故事不会那么轻易放下,只要风大继续写,我们总有一天能看到银钩的真身。
第一个我要考证的就是苏二的性向,它是喜欢女人还是喜欢男人?
作者没有交代,我们耽美腐女当然希望他是喜欢男人的,那么我就来告诉大家,他的性取向“是男人没错”。
JM们可能觉得这是我的一厢情愿,但是我要大声疾呼,作者不是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告诉我们了吗?
我们来看39章,马小东一行几人,住进了苏府大院,高伯的儿子是怎么介绍他爹保家护主的忠贞事迹的?
说每天把苏衍之和苏二爷的厢房打扫得一尘不染,说一天三次给苏二爷上香····
但是,后面风大说了什么?说高老爷子从不给苏二爷上“苹果”,因为什么?因为苏二爷从来不吃“苹果”。晕了,作者直白得我都羞赧了,苹果是什么?有同志不懂吗?男人不爱吃“苹果”,那说明什么?只能说明他喜欢吃“香蕉”,他是个彻头彻尾的“断袖”。不是从见了柴荣才“断”的,更不是被柴荣逼“断”的,是从来都是“断”的。
如果有人说我是断章取义,我无话可说。但是我只想说明一点,风大写这个文章是很用心的,也不是乱说话的,她不可能无缘无故地说不找边际的话,更不会没头没脑地插一杠子什么隐私爱好。因为这对文章的进行毫无意义,她只说高伯每天给苏二上香,完全能表达高的忠心,没必要加上不吃“苹果”的爱好。再说,以苏家衰落的状态,能保证每天三顿的都给供给点心吗?
既然苏二是“断袖”了,那么我们就得进一步推想,他的“断袖”对象是谁?
不过在这之前,我们得先解决苏衍之的问题,这的一步一步的说。
首先,柴荣在茶楼里看见的到底是谁?
其实作者交待的很明确,但是为了一些一厢情愿,任意臆想的家伙,我觉得还是有必要说说。柴荣见到的确定无疑是“苏衍之”没错。
有亲说,可能是小二认错了,这简直瞎扯,小二是干什么的,招呼服侍客人的,那眼神不好的能要吗?再说了,那样高规格的一个茶楼,能雇死眉塌眼的小二吗?还有,苏家是徽州的第一富商,应该是公众人物,就像李嘉诚的俩儿子,都是亲兄弟,丫的有人会弄混吗?
再退一步,就算这个小二弱智又是刚进城打工的,弄错了,裴其宣也瞎了吗?还有人不信?再退一万步,裴其宣也晕了,阎王殿的记载,科长说的话不能错吧。看第13章,科长是怎么说的,他说柴荣在茶楼里看上了苏衍之。
晕晕,到现在还有人认为柴荣和苏二相识于茶楼,一见钟情,吗?
其次,柴荣为什么会看上苏衍之?
这个非常值得玩味,作者通过裴其宣的叙述:柴荣是喜欢上了苏衍之临窗而坐,清秀脱俗的气度,这个原因我觉得没问题。
不知道亲们看过《影响力》这本书没,那里面提到过一个“对比原则”,就是通过“对比”,特点会表露的更加明显。举个例子来说,郭靖和杨康站一块,你会觉得郭靖的人品更高尚,杨康的人品更猥琐。如果单挑出一个来,你会觉得郭的高尚带着傻气,杨的猥琐值得同情。同样,就是这个原则,在柴荣遇见苏衍之的时候起了巨大的作用。
现在我们来回顾柴荣的“断袖”历史。十三岁断袖,断的是谁?不得而知,想来不是什么好货色,绝对没有裴其宣好。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裴其宣是他第一个男宠,是他第一个希望拥有的人,其他的那些只不过是露水情缘,玩过就散。
风大给我们交待的另一个线索是他听了苏二的话抢来八公子(具体情节仔细看文的亲应该没问题),这就可以推断,他在见苏衍之之前,拥有的公子数大于等于一个(裴其宣),小于等于6个(除去八公子和苏衍之本人)。我们现在姑且假设他有六个,那么在这六个里面,他绝对最爱裴其宣,原因显而易见,柴荣下江南办岁贡,带上并且只带了裴其宣一个人,把其他那些扔在家里。
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个结论,柴荣在见到苏衍之之前,见到的货色都不如裴其宣,因此,裴其宣当之无愧地是柴荣的最爱。
不过,他和裴的关系始终都是主人和宠物的关系,尽管什么都给,什么都依,失去了也疼的慌(谁家丢个狗不别扭个十天半个月?)但是,到不得己的时候,也能放得下,更不会为了他要死要活(谁家丢狗也没见主人自杀)。虽然残酷,然而是事实。
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这里说说也行。其一,通过“回波词”我们可以肯定裴不会给柴荣一个完整的爱情,柴荣当然知道这一点(具体情况另开帖讨论,这里不说其宣和柴颐)。其二,裴过于卖弄风情,没有机会也不可能和柴荣有真情交流,这样两人的关系没有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其三,也是最终要的一点,柴荣对其宣永远都只是“借”或“要”,他从来没有也不会把他放到和自己平等的位置上去。
因此可以断定柴荣对其宣的感情是高级玩弄,所谓“玩”就有“腻”的一天,不论多好的玩具,多好的食物,不能天天对着,天天看着,总有想换换“口味”的时候。
正好这时,苏衍之就出现了。苏的冲和平淡,雅致高远,清明澄澈(这个时候的苏还没有经历过,眼中没有沧桑),恰好和裴其宣的风情无限,魅惑万千,精明世故(这个时候的裴已经是曾经沧海难为水了)形成鲜明的对比,况且苏在这上面又是极品,再加上旁边的裴其宣对比着,柴荣一下子就获得了巨大的视觉心灵震撼力,马上就会有将苏衍之弄到手的心思。
综上,我认为,作者已经确定无疑地告诉我们,柴荣在茶楼里看见的就是苏衍之,而且对他非常的感兴趣,并且通过向店小二打听身份,已经迈出了“拥有”的第一步。
现在可以肯定,柴容在茶楼里见到的是苏衍之,喜欢上的也是苏衍之,到目前为止,他和苏二还没有任何交集,他们俩没有任何关系。因此,现在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出现了,柴容在茶楼中对衍之的喜爱究竟到了什么地步?
我认为一般。有两点可以证明,还是从银钩那章来看,柴容对苏衍之有意思后,只是向小二打听了一下,“不费什么功夫就把苏家打听清楚了”,然后没有采取任何实质性的行动,比如过去搭讪,或是传他来见面,反而是等到钦差大人的接风宴,才见第二面,这说明他对苏衍之没有那么急切。另一点,他在知道衍之姓苏,又是徽州人时,立刻想到的是苏学士,当从小二口中确定就是给他一生定性的苏学士后,柴容说了什么?“有趣”!
这是一种什么心态?玩弄!不过是在吃惯了裴其宣的风味大餐后,换个清爽的改改口,连着报一下苏学士的仇。
所以,他不急在一时得到他,也没觉得苏衍之有什么特别牵惹人心的地方,他只想等一个适当的机会干他一下就完了。
于是,我们可以给茶楼相逢一个结论,那就是柴容看见了苏衍之,对他有了兴趣,想着一尝滋味,但也不急于一时,只等恰当的时候弄到手。
然而,钦差大人的接风宴改变了一切,在宴会上,柴容必然发现了苏衍之与众不同的优点,会是什么呢?风大没说,只用一句话告诉大家,那就是“小王爷再见苏衍之心思越发坚定”。为什么越发坚定?我推测柴容必是发觉衍之不像第一面看起来那么单纯,反而是一种透着聪明的淡定从容,波澜不惊,值得人细细挖掘,慢慢品味。
这时候苏二出现了。
目光澄透,熙熙攘攘的席面上众人堆里一眼望过来,拱手一笑,云淡天高:“在下徽州苏二,苏行止,字征言。”
这绝对是从柴容得视角看过来的,那样的见面,那样的人,必然让柴容心中一动,一个弦扯断了。
于是他马上有了实质性的动作,第二天就杀到了苏家,只是这个时候他很可能分不清楚自己去的原因是为了苏行止还是苏衍之。
柴容在这个时候绝对是糊涂的,他很有可能是内心的极深处牵惹着苏二,而自己却告诉自己想要苏三。我们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其一,假设柴容此时只对衍之有意,对行止没有感觉
那么1他只需和知府说一声,看中苏三公子的才华,让他到我府上效力,即可弄到苏衍之,完全没有必要通过苏行止来合谋。
2就算他不想闹得天下皆知,只想通过隐蔽的方法把衍之弄到手,那他完全可以把苏行止叫到别院来合谋,并且不用费尽心机送讨他喜欢的子书校集,只需略施恩惠,许他个总商或织造一类的官,就能摆平苏行止。以柴容多年的皇室历练,他不可能不深谙人心,苏行止的营营于利,他应该很明白,若只是为得到苏衍之,柴容不会上门,也不会送东西。
3就算柴容烧包想看看苏家,那他用得着和苏行止合谋十天吗?并且在这十天里不让裴其宣打扰他们的谈话?这么简单的合谋,十个小时都用不了,加上裴其宣,也不可能泄密。
结论:柴容去苏府,一定清楚自己相见苏行止,想结交苏行止。和苏二相交许多天,一定大部分时间都在谈别的,合谋骗苏三只是副产品。
其二:柴容确定自己喜欢苏行止,苏衍之只是他们的炮灰
那么1柴容知道自己喜欢苏行止,他能在自己爱人面前抢他弟弟吗?
2依柴容个性,恐怕他要和别人合谋,怎么把苏行止弄到手,那样不更直接吗?
结论:柴容此时对苏行止的感觉是“朋友”(当然是臭味相同的朋友),就好像是马小东刚开始对符卿书的感觉。
柴容最爱的人是苏行止,这没有问题(说有问题的人智力太差不用参加讨论);但是,柴容什么时候明白自己最爱苏行止是个大问题。
这得从柴容的性格说起
我们先来讨论柴容喜欢什么样的人?苏衍之还是裴其宣?
风大已经明白告诉我们了,在第23章,马小东说“柴容生前最宠爱的人是裴其宣”。他从哪里听说的,苏衍之能告诉他这话吗?科长能告诉他这话吗?都不可能,因为他们都很清楚柴容真正喜欢谁,只有不知情的人才这么说,而这些人八成是小顺,小全一类的。这能说明什么呢?只能说明在苏衍之来到王府之后,即使他是第一公子,柴容还是更喜欢裴其宣,或是更喜欢和他呆着,或是更宠着他。
还有16章一个细节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有,马小东召集大家来宣布各位公子的自由,当时他让大家都坐,裴其宣拉把椅子就坐了,但是那10几个都是看苏衍之坐下后,才坐的。这说明什么,说明裴是不把苏放在眼里的,为什么他能不把苏放在眼里,还不是恃宠而骄呗。
由此,我们知道了,柴容把苏衍之弄到府后,刚开始是很上心的,不然不能让他当第一公子,也不能让那些人都听他的,后来慢慢的,也就没兴趣了,还是得找更投自己脾气的裴其宣。
裴其宣什么性格,可能过去时单纯清澈的,但是他跟了柴容之后,绝对是世故狡猾的。
那么柴容是什么性格?从五岁就能臆想出那样“惊天阴谋”的人,能没有深厚的腹黑狡诈功底吗?
他会喜欢如茶平淡的人吗?
有人说,爱情需要性格的互补,异性才能相吸。这也扯了,雷锋和希特勒性格完全对立,和着这俩遇上了就能磨出火花?打死我也不相信。还有亲们会问,郭靖和黄蓉俩人性格相反,不也爱了吗?其实这就是重要的区分,郭黄性格的基础都是善的,因此他们的大方向相同,只是表现方式不一样罢了。
这就可以解释柴容为什么对苏行止那么着迷了,因为这两人都很阴险,都恨狡诈,都是透着骨子的坏。他们的大方向一样。同样也可以解释柴容为什么对苏衍之和裴其宣爱不到那么深,因为苏心有佛缘,自然爱戴众生,这离柴容的阴暗破坏心理太远;而裴再玩世不恭,他的心底也有一份纯真清明,满足不了柴容龌龊卑劣的人格。所以柴容内心是极其渴望一个坏得彻底的人的。
那种表面温雅柔和,风度翩翩,而内心阴险狡猾,无耻狠毒的人是很对他的胃口的。而那种坏得地道,坏得有品味更是能令他沉醉。风大好几次明示我们,他们两个喜欢在一起吃酒说话,并且非常谈得来,只是朋友做着做着,味道就不一样。
苏行止的聪明能干是毋庸置疑的,连符卿书都认可,在24章中,有这样一句话
符卿书冷笑:“江南苏行止的弟弟苏三爷,满朝哪个不晓得。昨天一见,果然名不虚传。只是想那苏公子总归也有苏二爷三分的精明,怎么就没教你行事说话合个体度。”
这话说明了两点,第一,苏三爷满朝皆知,但是他的名讳却要由苏行止引出;第二,苏衍之就是再差也有苏二爷三分的精明,就这几分就足以游刃有余了,那苏行止的手段呢?高得没谱了吧!
还有马小东第二去阴曹地府,听科长说苏行止也是个“了不得”的人物。
这些说明苏行止是个聪明绝顶,手段高明的传奇人物。再加上裴其宣也认为他是个俊美的人(裴已经是美中极品了,他也承认美的人,大家想去吧,而且裴还有点“小性子”哦),说话办事“十足地道”,却又让人猜不透。这样的人,怎么能不让人爱慕,让人迷醉呢?这简直就是“腹黑受”的极品啊。
柴容喜欢苏行止毋庸置疑,什么时候喜欢上他的,肯定在接风宴之后,两人翻脸之前。
但是,苏行止爱不爱柴容,是银钩爱情的关键问题。
我的回答就是“爱”,而且爱得非常深,爱得非常苦,爱的非常痛。
亲们可能会说,苏行止那样阴险狡诈,聪明绝顶的人,怎么可能会爱人呢?
这可笑了,爱情是一种感觉,什么样的人都抵御不住他的诱惑,你没有爱得死去活来,那是因为你没遇上值得你那样爱的人。并不是你多么坚定,多么理性。
从哪里可以看出苏行止爱柴容?并且爱得那么深沉,那么彻底呢?
证据很多,都是作者故意留下的,尤其是《银钩》几乎字字后面都有内涵。风大说过,她真正要写的是《银钩》,《又一春》只是番外,只是写着写着受不住笔了,才主次颠倒,但是她非常舍不得《银钩》的故事,留言中也能体会得到她为《银钩》倾注了心血。以风大的文品,她更有悲剧气质,而且她自己也说了,之所以先写《又一春》只是为了显得欢乐些,那就证明《银钩》绝对是悲剧。如果苏行止不喜欢柴容,光柴容一个人在那演单恋的独角戏,这能有什么“悲剧”性质?
《银钩》一章是风大整个故事压缩的精华,显然她不想让读者知道得那么明白,原因我说过,她舍不得这个故事,以后肯定要以别的形式用倒塌,或是直接写《银钩》。然而,她又不甘心一笔带过,因此,她基本上留下了故事的大的结构。
一点一点的说啊。
从他们相见开始,苏行止一眼就看出了柴容的真正身份,这不恐怕不能完全归结为眼毒吧,因为,以柴容的聪明,想要伪装,连在官场摸爬滚打了N多年的官员和在商场上浮浮沉沉几十年的老商人都看不出来,苏二一眼就看出的概率,恐怕很低。苏二能看出点眉目,大概也得在宴会上观察一段时间。苏二为什么能注意到他,又去仔细的观察他,也许这就是柴容对他的吸引力吧。
作者通过裴其宣的叙述,得知苏二与柴容在宴会上不过“抱拳一笑”,“点到为止,彼此明白”。注意,他们没有说话,那么为什么在最后,叙述完那个梦境,作者又通过柴容的视角说了这样一句话:
目光澄透,熙熙攘攘的席面上众人堆里一眼望过来,拱手一笑,云淡天高:“在下徽州苏二,苏行止,字征言。”
显然,苏二在裴其宣远离柴容的空挡找到一个机会,做了自我介绍。如果他对柴容只是奉迎,他又何必在乎当着裴其宣对其大献殷勤?
有人说,上面那句“点到为止”就是说话的表现,那么我请你翻开晋江《银钩》再看一遍。抱拳一笑,后面是“句号”。点到为止,彼此明白,是解释“抱拳一笑”的结果的。
此外,我觉得“彼此明白”这句话,不是说彼此明白对方的身份,而是彼此明白两个人能交“朋友”。
穿插说一句啊,柴容和苏行止XXOO过没有先不讨论,但是他和苏衍之肯定XXOO过,大家没意见吧?
我要说的是柴容和苏衍之XXOO时,柴容可是“年下攻”哦。
为什么这样说呢?你们看这句:苏老爷两年前病故,十七岁的苏家二公子接掌家产。苏二公子比苏三公子只大了近半个月。
柴容下江南时17岁。而此时的二公子19岁,同样,衍之也是19岁,你们说是不是“年下”啊?
呵呵,小小的评论番外,我恶趣味一下。
接着说
苏二和柴容的十多天相处,对苏二来说很可能是“痛并快乐着的”。他一方面和喜欢的人谈天说地,一方面还要承受着那人想得到他弟弟的阴谋。
第47章,裴其宣说“苏兄府上其他人都葬在宗族墓地,只苏二爷的衣冠冢在摩云寺后”
为什么苏二不肯去家族墓地,单单要葬在“摩云寺”后?也许,就是在这十多天里,他们一起逛过“摩云寺”,在那里有一段快乐的时光。
而后,柴容便回京了,带着骗来的苏衍之回京了。
接着,风大就告诉我们,衍之到了王府里反应异常激烈。这个说明什么,说明苏衍之是进府后才知道自己成了男宠的。之前一点感觉都没有。为什么没有?这很值得玩味。
最浅层的我们可以推断出,苏衍之在这之前没和柴容有任何正面接触,否则以他的聪明和敏锐,就算比苏行止差吧,也不可能一点感觉都没有。再深点,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想,苏要是和柴容一起回的京,半路上柴对他是非常规矩的;苏要是等柴回京后才被送到,那么就说明行止是不大情愿送他来的。
怎么走的风大没说,但我倾向于后一种,因为捐官不是一天两天能办下来的事,苏行止选择这种方式送他弟弟进京,其实又麻烦又费时间,还浪费钱。他完全可以告诉衍之,咱家在京城和王府有段生意,你去趟京城,顺便到王府拜访一下,这样可以一分钱不花,并且还神不知鬼不觉地把衍之送进王府。到时候,外人说起来,他可以推说柴容见色起歹心,强留下的苏衍之,这样不是能把自己推得一干二净吗?
他为弟弟捐官,明摆着是自己把他送进的王府,外人论起来,他能脱得掉干系吗?就算他再小人,再视名誉如粪土,他也没必要大张旗鼓地宣传自己绝情绝义,泯灭人伦吧?苏行止这样做一则损名,二则费钱,三则浪费时间,他是一个商人,又那么聪明,能算不来这个账吗?
那么,现在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苏二“故意”拖延送衍之进京的时间,所以他选择了这个蠢得不能再蠢得办法。
再接着,作者便说道“苏二爷出手绝对十足地道,从上到下打点的皆大欢喜。王府里不断的茶叶玩器。”
想来苏二为了讨柴容的喜欢,花费了不少功夫吧,“从上到下打点得皆大欢喜”。行止就是聪明绝顶,也得花一番心思,出一番血吧。
还是符卿书的那段话,连他都知道苏二是个极其精明能干的人,想来当年行止在京城的时候必定是才华出众,风华绝代吧。
然而好景不长,矛盾还是出现了,什么样的矛盾呢?风大一笔带过,讳莫如深。从这点上看,风大时不想我们知道得太多,这是好事,因为这表示她不想让这个故事暴露太多,她想仔细的写这个故事。
但是,风大对这个故事事先是有准备的,因此,她在不经意间还是留下了痕迹。
矛盾是什么呢?风大通过裴其宣的叙述说了这么一句“狼狈为奸总有分赃不均时,渐渐小王爷与苏二爷有了些芥蒂”
这句话说的不通情理,似乎苏二和柴容之间没有情分,只有利益,要不怎么能因“分赃不均”就闹别扭呢?
柴容是个花钱如流水的王爷,苏二给他的钱再多,也不过是他的副业收入,有则更好,没有也那么回事。
凭柴容最后挖棺焚尸的情节,爱得那么深,根本不会为点小利和爱人闹矛盾啊。
因此“分赃不均”只是表面矛盾,只是借题发挥,两人在乎的绝对是更深的“感情”问题。
只是他们一直好好地喝酒谈心,快活得不得了,能出现什么问题呢?
不过这也只是“有了些芥蒂”两人真正“撕破脸”是因为什么呢?“小王爷把苏二如墨念了一遍”。
风大交待的打起来的时间场景是“约莫一年多后,小王爷与苏行止喝酒,不知道哪里言语出了岔子”,然后,柴容就念了句“苏二如墨”,接着俩人就翻脸了。
翻脸之后怎么着了呢,小王爷柴容“翻开旧帐,压了岁贡的价钱,再往两江各地的知府衙门与织造衙门递个话儿。苏家的局面顿时艰难了许多”
看着还是利益的问题,裴其宣说的话应该不假,也没有证据和理由证明他说谎,显然柴容就是这么做的。
下面苏二的反应就诡异得很了,他居然说什么都不肯低头,还把自己折磨死了。
这大不通情理,苏二是个十足地道的小人,官场商场上摸爬滚打,油锅历练,怎么连低个头都不做?再说柴容放话已经很“谦卑”了,一个王爷大动干戈,只是为了要一个小小商人的“低头”?
显然这里面文章大了去了,柴容能翻脸,只能说苏二做了让他再也无法忍受的事;
苏二宁死不肯低头,只能说明对柴容伤心到了极点。
我们可以从只言片语中看出来,在这一年多,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苏二是拼命讨柴容开心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苏二不断地给柴容送东西,送的是什么呢?茶叶玩器,注意,是茶叶玩器,不是金银珠宝,显然送的东西都是让柴容开心的,不是让他用来提高生活水平的。
而且,他还给他出主意,搞个朝秦暮楚,本来是一句玩笑话,柴容就当了真,显然苏二的话在柴容心理是有极大分量的,他不仅认真考虑,还马上采取了行动,抓了可怜的八公子来。
短短的两个场景,把苏二的讨好心理表现的明显无疑。
柴容喜欢“茶”,尽人皆知,苏二就送“银钩”,不断地送;柴容喜欢“玩乐”,苏二就送“玩器”,想来也是不断地变着花样;柴容喜欢“男色”苏二就顺着他说话。基本上苏行止做的说的都是为了让柴容开心。
苏行止留下一个“精明能干”的美名,朝野皆知(见符卿书评论),还有从43章看出来的即使死了,家财散尽了,在官场上也大有面子。这个一笔带过,看似没什么暗示,可能作者也没想暗示什么,但是我说了作者是有这个故事底子的,她会不经意间透露内容的。
这能说明什么?说明苏行止不仅聪明绝顶,手段高超,而且能笼住人心,要不,不会在他死了以后,还有人在官场给他面子,还有人称一句苏行止的弟弟苏三爷,还有人心心念念地守着他们家的扬州财产,等苏衍之回来接收。
这就又奇怪了,明明苏二是十足地道的小人,为什么能如此大获人心?为什么能让别人恨得咬牙切齿却又无可奈何?(还是43章,作者说就算御史弹劾江淮织造与两江总商苏行止勾结的奏折把皇帝的条几压塌,苏家依旧不动不摇)
这样我们基本上就能勾画出苏二的性格了,虽然不会很细致,但是大致方向错不了。
应该说苏二是一个城府很深,做事稳健,深思熟虑,虚伪内敛,老练世故,精明能干,眼光锐利,自负骄傲,阴险狡诈,心狠手辣,出手大方,品味高尚,才思敏捷,能说会道,风华绝代,雄才大略的年轻贵公子形象。
十足地道,形象传神地告诉我们了苏二爷的处事风格,那就是说话办事一定要做到极致,“追求完美,不容瑕疵”,也许就是这个性格让他光耀于人前,却又不容于己身吧。
十足地道,十足地道,他狠得十足地道,爱得十足地道,伤得十足地道,痛的十足地道,或许,还有恨得十足地道。
十足地道的人肯定一黑到底,所以苏二如墨,沾了渗,触了染。不容得一点妥协,这样的人看不开,放不下。必定一条路走到黑,认准了的事不回头。
苏二可以圆滑世故,可以奉迎权贵,但他做得有品,做得高雅,他决不允许自己蝇营狗苟,死缠烂打,流于世俗。
于是,他就算有再多的情,也不愿意直白表露,必定暗自隐忍,默默付出。
苏二在这场恋爱中是被动的,他绝对明白他们之间谁上谁下的问题。
如果照亲所说,苏二不惜一切代价得到柴容,那还等什么,直接在徽州就把泰王爷攻了不就完了吗?
显然,苏二的地位和作者的想法决定苏二不能攻,即使两人XXOO,也只能受,这个~~咱要展开讨论讨论?那比较耽误时间~~~~
结局都摆那了,能不是悲剧吗?
至于虐心程度,就要看风大的表述了,我只能给出大致的情节。要知道,同一个故事,高明的人写出来让人肝肠寸断,傻瓜写的只能让人味同嚼蜡。
算了,提攻受太俗,我还是继续我的思路吧,要不大家更晕了。
大人们,我目前写得还清楚吗?有糊涂的迹象吗?要有,我停一阵,再整整思路
恩,我说的苏二性格肯定是不全面的,只能大致方向不错。
我觉得应该没问题了,主要的地方,也就是“追求完美”这个性格大体上没错。
而这个性格就是银钩爱情中“魅力所在,悲剧所在”。
24
来自青海   [回复]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1楼] 网友:啦啦啦我心尖尖儿上的  发表时间:2022-11-28 14:47:40
这是chapter1
来自青海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 评论文章:又一春
  • 所评章节:50
  • 文章作者:大风刮过
  • 所打分数:0
  • 发表时间:2022-10-09 0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