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商主义的抉择

作者:wulihuisichuan评

由于《命运的抉择》走的是资本主义道路,而重商主义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商业和资本随着小说的逐渐展开而愈显现其重要性:开始是主角发家的手段,使其能够在乱世谋生、发财,并吸引了一批流离失所的下层难民和一些兼具远见卓识与冒险精神的广东商人成为最初的追随者;既而是利用充足的储备资金建立自己的民团军队,助其在乱世立足,并以金钱为后盾在财政极度匮乏的南明政府中谋得发言权;然后是资本力量的壮大终于走向政治层面,利用财政为“庶政之母”的原理,蚕食王权控制王权,以达到主角改造王权的理想,用马克思的原理说,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最后则是资本本身成为政治的终极目标,战争只是手段贸易才是目的,小说中写到明帝国与**的战争令人印象深刻,这场孙露想象中的中日之战并没有她预期的热血沸腾的理由与情景,没有仇恨,也没有复仇的快意,只是为了满足财阀们用大炮轰开“那个愚昧国家”大门、掠夺一个广阔市场的心愿,财富才是最终的目标,重商主义的精髓就是赚钱。“以商养军、以战夺权、以权助商”,就是小说最主要的一条线索。
在选择了重商主义快速发展道路的同时,小说也着力刻画了其弊端和阴暗面,重商主义在给国家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伴随着道德的沦丧,资本主义是一头怪兽,一旦解开其脖子上的枷锁就很难再驾驭它了,因此小说的下卷中,已经走上政治顶峰的孙露与她一手缔造的香江商会这个巨无霸之间的控制与反控制又成为了浓墨重彩描绘的篇章。
小说将主角商业起家之地设计在广东,想必也是受到现实中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影响,此外,与南洋相毗邻的地理因素、与中原战乱之地的相对疏远、与江南儒林相比较为开放的民风,也使广东成为重商主义路线的首选之地。
——“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抉择。
与《新宋》中主角靠文名得到皇帝赏识从而取得权力后盾的类王安石的现实道路不同,《命运的抉择》显然要更加雷厉风行,明王朝覆灭在际、军阀“听封不听调”的战乱背景决定了主角可以以军事实力登上“历史舞台”,而岭南地区广兴民团的习俗又为主角建立自己的军事力量提供了现实操作性。
战争在这部小说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这一方面是因为作者鲜明的民族主义心态,作者自言,研究过清军入关的战争史后她诧异于这样少的人马这样粗疏的战略战术竟然可以轻易夺取汉民族的天下,并因此深深感叹“吴门烟雨、飞檄可夺”的柔弱民风,为此小说设置了与南宋时期相类似的划江而治的局面,以图锻造一个“民族国家”应有的血性、危机意识和对本民族的认同感,这部分的战争(包括□□和澳门的海战)均带有鲜明的反侵略性质,因而更多是“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浪漫主义色彩。
而另一方面,小说还描写了大量主动性质的对外战争,如对日战争、对朝战争、与俄罗斯和蒙古诸部在西伯利亚的资源争夺战、与西欧诸国在印度洋的海洋霸权争夺战以及对奥斯曼帝国的战争,小说卷首语即仿造英女王的名言点明:“中国的商业需要中国战船的保护”,这里的战争特别是大海战和西伯利亚远征军在英雄气概的背后是对资源、市场、财富的争夺,甚至还有为了筹集资金而进行的有利可图的对外战争,如前所述,战争只是贸易的手段,战争褪去浪漫的外衣而完全体现了赤裸裸的实利主义。
不过不论是哪类战争在作者笔下都写得颇有荡气回肠之感,甚至可以说是小说中最好看的部分,具有不同于一般女性作者的大战略视野和纵横开阖的气度,不同的战争类型也绝不雷同,并且借鉴了古今中外不少经典战例和战法,例如与满清的战争总体仿效了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而鲁冀防线采用了大炮加要塞的荷兰式战术,山西烽火实际就是游击战,攻占望京借鉴了欧洲登陆战模式,□□的厦门海战则借用了“纳尔逊海战法”,这些战争故事读来言之成理,很有看头,是我看过的网络小说中写战争最显真实和成熟的一篇。
[回复]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1楼] 网友:鬼才郭奉孝  发表时间:2019-12-25 22:38:10
赞同楼主,我也觉得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大地上始终是不怎么好的。一旦没了束缚就会从一个文明人化身为一匹野蛮的兽人,只知道掠夺,积累原始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