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妹》小评

作者:于心

(关于本文题目:我本想挤出几个石破天惊又贴切合宜的字眼来作这则读后小评的标题,也算对得起《归妹》这样的好文,然而,真的是辞穷,一个字都挤不出来,最后决定还是简单切题吧。祈祷窃书和大家不要唾弃我~~~~)
窃书的《归妹》,自03年榕树下留言版那个坑起,我便不可自拔地跳了下去,其间隔三岔五去留言追讨后话,窃书警告说“大概要等很久”。果然是很久,一直等到06年,窃书终于在晋江规律地填坑了。填着看着,到如今,居然是已有五六十万字并且恐怕还将有五六十万字的大作了。追看的是这样的一个大坑,是我当初始料未及的。然而文章写得精彩,只觉得仍然远不过瘾,是半点不耐都没有的,所以还将锲而不舍地追看下去。
看了四十章,要来自以为是地小小评论一下。
先是人物。
与许多读者偏爱玉毓云、石梦泉或程亦风中一个不同,我对这三人的喜爱,差别只在毫厘之间。石不必说,喜爱他的理由和大家一样,机智才能不下于人同时却温良如水的这样一个人,大概很难让人不喜欢吧。而玉,尽管她是那样一个心性不成熟的孩子,我仍旧喜欢她的坚毅果敢,喜欢她为了一个目标而甘心吃尽苦头不理会周遭不顾一切不惧树敌无数的那股子单纯的执着甚至是偏执。至于程,尽管对他不屑的人颇多,我却觉得他是个塑造得极真实的人物,有优点,缺点也众多,是个一厢情愿地善良,面对责任、面对需要坚毅和果断的时刻却下意识地逃避着麻烦,当无奈之际又被迫激发出自己潜在力量的人。我喜欢这个人物的真实和单纯的心念,并且颇享受阅读他在旁人的刺激下渐渐成长起来的那个过程。而这三个在同一章里依次出场的重要人物,其形象塑造和完满的手法却互不相同。
石算是正式出场的第一个。在这第一章里,对玉的深厚情谊已经充分表露,不凡的身手和细密的心思是惊鸿一瞥。然而这显然远非一个完整的他。除此之外的石——他的机智、深思,他的领军才能,他的其他能力,他让人着迷的人格魅力,他温良正直的性情——是在南方治蝗、大青河之战等等一系列后续的情节之中形同剥笋般层层展现的。
玉的正面出场在石之后,出场之前却已有史官的略笔、石的心理和一干老将的谩骂这样三种角度三种用笔,作立体的敷彩。这样的先声,已然勾画出一个生动鲜活的形象。再加上玉本人正面对一干老将种种指责的毫不留情面的一一拆解,玉的功业、地位、性格、将才,以及同石的 关系都已让人了然于心。甚至借由石的心理,隐隐提示了玉身上的某些隐情。此后,对玉的描写,依旧大量借助石,但也可以说分成了两路:对其个性和才能,无论是正面描写还是借石的角度来写,都是用接近白描的手法,不断加以强化深入;而对其个性形成的原因和其身世之隐情,却始终朦朦胧胧,揭一笔、埋三笔,直揭到了于适之正是其父,依然是谜团重重,让人如在雾中。
程又不同。他的过往并不复杂,性格也不复杂,第一章里已是大致交待殆尽。后续的发展,既不石般渐次展现魅力,也不似玉是不断强化形象,而是挖掘潜在的能力,在形形色色的人物刺激、帮助或反作用下不断战胜自己。可以说,石和玉的形象是基本既成的,小说在叙述过程中加以强化或揭示;而程,窃书是要在故事进行过程中完成程15年来既成个性的逐渐改造。
才智或许不下于玉,意志之坚却显然大大不如,因此玉身边有石一人,程身边却要有许多人,臧天任、公孙天成、杀鹿帮众人依次出场,窃书尤觉不够,要配一个聪慧的符雅给他做红颜知己,如此方好与玉的石相平衡。:) 也是一个身带谜团的女子,眼下看来,派给她的戏份似乎越来越重了。我颇喜欢这个容妆清淡的女子,拭目以待关于她的后话。
影响整个故事的另一个关键角色,西瑶世子段青锋,出场很晚,那手法,形同迷雾了吧。在符雅口中初闻,接着时不时显显冰山一角,露露蓝眸,却一直未正式登场。到自报家门,由于颇不正式,仍叫人心存两分疑虑。
回想一下已读的篇章,发现楚国的故事比樾国来得精彩一些,楚国的人物给人留下印象深的也比樾国的多。并不是写作的失误,我想。西瑶正式加入形成三足之前,楚樾两国的对峙,症结归结起来还要落在楚国吧。玉的身世,玉如今个性的形成,以至她数年征战的野心,关键全在楚国,在楚国过往发生的故事,也在楚国今日国内的情况。
读《归妹》的过程中,常看到有人说到小莱、杨威利什么的,开始不知道说的什么,后来知道是《银河英雄传说》,于是找来想补补功课,却因为太长没勇气看。后来我颇庆幸自己没有读过《银英》,否则,不自觉地总要试图在《归妹》中寻找各人的影子的话,又怎能享受到等待的阅读的乐趣呢! 因此我到现在还是不知道《银英》各人的性格,不清楚它的故事情节,所以不知道《归妹》是不是真的跟《银英》很像。不过我想,即便三足的格局参考了银英,重要人物的个性参考了银英,在一个时空完全不同的大背景下,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刻画,细节和支线的描绘,又怎么可能照搬呢。 我读的过程中,只觉得赞叹,这样大的架构这样多的人物这样复杂的情节,难为窃书一边上着学做着学术论文一边还能写得精彩。虽有微瑕,但作为初稿,张弛有度,详略合宜,悬念重重,生硬斧凿的味道甚少,必定是经过了长久的准备,精心的谋篇布局吧!
人物与情节,应当是小说的骨肉吧。骨肉均匀会是好形体,人物与情节相得益彰的小说会是好小说。人物形象经由情节来强化,情节发展须由人物来推动。
落雁谷一役,写得简洁,随后各叙楚樾两国战后情况,两国一干影响情节发展的重要角色陆续粉墨登场,各有各的面貌。 顺理成章的樾国南方七郡治蝗,楚国程亦风获无比器重被迫到了风口浪尖。南方治蝗是成就石梦泉形象的第一个关键情节,接下来的大青河远平之战,樾方戏分重重压在石身上,掩于玉光环下的才智和人格充分展现,两个关键情节,尤其是大青河之战,是推动故事发展的重要情节,也终于初步成就了石梦泉万人迷的美好形象。同样是大青河之战,对于楚方来说,更象是一个亮相的戏台,楚国一方较重要的人物,或者说对程亦风的改造有作用的一干人等,在此战中渐次登场。程亦风仿佛只是一个穿针引线者,精彩的表演全由他人完成。
落雁谷一役程亦风的急中插手,小玉扫平楚国的计划受挫,所以有接下来的休养生息七郡治蝗。优柔而爱民的程亦风因此役忽获器重,身兼数职,才有接下来得公孙天成帮助,收得杀鹿帮众心,才有远平城之战杀鹿帮与石梦泉周旋,才有大青河之战小玉的再次受挫。然后樾国的宫廷党争,楚国的后宫计算,一一顺理成章地展开。西瑶在此时进入双方的对峙,成为抗衡的重要一方,所以有小玉和小石微服循西瑶使者来到楚国。于是楚国武林又适时插入。战争戏,又变了历史戏,又有后宫戏,又有党争,忽而又加入了武侠的模样,每一次变换,都教人惊奇,然而情节的发展又在情理之中,惊奇而不突兀,种种不同戏码在同一框架里依次上演,当真是精彩纷呈的。
悬念,也是窃书在《归妹》中不吝给予的东西。不是悬疑推理小说,所以当然没有那种紧张难解到窒息的悬念。有的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让人心痒的悬念。告诉了你一笔,窃书还埋着两笔;你以为知道了,其实是知其一不知其二,那谜底仍遮着半张脸;或者你怀疑了猜测了,却无从肯定,还要等后文来验证,验证了,恐怕仍只有一半。小玉的身世,尤为典型:一早给了悬念,大家都知道她姐妹二人必是楚人,但不知为何流落樾国;知道身份尊贵,不知到底是什么身份;知道了多半是公主,却不知何以有两位公主流落樾国甚至做了对头楚国却无人知晓;不解小玉对楚国的恨从何来;知道于适之恐怕是小玉的生身父亲,又猜想她何以成了公主,何以她的母亲不能与父亲死而同穴,竟然似乎与后宫争斗有关,似乎是楚国皇帝的妃嫔…… 符雅身上也带着谜团,与小玉的交集,让不忍不住想去深入地了解。 神秘的西瑶和段青锋,同样是悬念,让人恨不得故事赶紧转移到西瑶去继续。……
不说啦不说啦,我的脑子里装的文墨怎么就这么少呢! ——还是等着享受好文吧。
我在窃书的博客里留言说《归妹》是越写越大啦,俨然有集她过去作品之大成的初貌。她回说:“你怎么不说我写得越来越像老太婆的裹脚布了呢?” 一笑~~:) 怎么能呢,我是真的喜欢这篇文啊,从第一眼,到现在,越发惊叹,越发喜欢。话说起来,从第一次看《宿醉》而醉于其中,到寻旧文来读,到后来追看每一篇新文,《宿醉》、《雪梅》、《胭脂马》、《投海记》、《叶赫那拉》、澳门传奇系列、《惊破梅心》、《蓇蓉》……,如果说从前的旧文我也许并非篇篇喜欢,但《胭脂马》以后的所有,尤其从《叶赫那拉》起,窃书确是不曾让我失望的,写得,真好——我喜欢那些想要表达一些什么的文字。
喜欢《归妹》。不仅是《归妹》,窃书和窃书的文,我想,我大概会一直、一直地喜欢下去吧。

[回复]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 评论文章:归妹
  • 所评章节:41
  • 文章作者:窃书女子
  • 所打分数:0
  • 发表时间:2007-03-12 17:5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