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意料难平——兮

作者:西贝

作为一介读书甚少亦不精的懒人,《将军令》算是少数我逐字逐句读完的书。
于我而言,老师的文风当如白水平淡。但正如你不能因冯骥才文字朴实易懂,而忽视其对于人物动作刻画的传神。老师的文笔亦不能与文风划等号。
从《将军令》中我感到的是简练,不带半点拖沓。从文首寥寥几段,一个矢志报国,满腔热血的白袍小将形象便跃然纸上。同时三言两语亦将朝廷的局势,陈家的现状一一展露。而这,仅仅为小说的头两页。而后陈父在陈则铭耳旁的一句轻言“据说小皇帝有龙阳之好......你能避则避。”则为后文埋下所有波澜起伏,爱恨情仇埋下伏笔。
同时,作为中国文学短板的心理描写。老师对于人物的心理刻画,当是不错。如萧定在宫变之后,于冷宫清醒之时,在心底的大吼。一个瞬间从人上人跌为囚犯的心理刻画的淋漓尽致。
老师的景描和对比也运用的极为频繁,文中对于王老翁的住宅描写中,以静衬动,极为经典。而对比手法主则是过往与今夕的种种。文末萧定在宫中,忽听一曲陈则铭在醉酒时鼓奏的军歌,但当他推开宫门,却是太子为路将军乘胜而归准备的贺歌。而击鼓人,则是名陌生的汉子。那陈则铭呢,他又去了哪?终是存分“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怅然。
文笔亦有不足之处,小说中语病错误并不鲜见,如不以为然与不以为意的弄混,以及问号连用等问题。
《将军令》应是我读过极少数能将□□情节与剧情融合极为融洽的小说(大概仅有一本)。大部分小说对于□□情节的作用仅止于娱乐读者或者纯粹为发泄欲望。但《将军令》中的描写则真正体现出它作为一个情节职责,简单讲,即推动小说情节发展与丰富人物形象。陈则铭被迫与萧定发生关系的第一晚的描写,既丰富了角色本身的个性,亦为他们关系的发展铺垫。而宫变后,当陈则铭被萧定惹怒,□□他时,则表现出他埋在心底自己亦未察觉对萧定的爱意,亦有盘旋在他心扉上空难以消去的恨。
小说中颇为可惜的是,老师对于战争的描写,过于单薄,使观者终难尽兴。第一部与第二部衔接时,战争的略写,颇为精彩,可若所有的战争都如此简略,未免有些扫兴。
《将军令》中的众人的结局应为最意料难平之处,因为它们如此平静。大盛王朝,忽糟大劫,匈奴踏破他们的城墙,夺走亲骨肉的性命。但当战争结束,人潮又涌回都城时,废弃房屋被重新砌起,街道人群依旧喧嚣,似乎战争从未濒临此地。一切又恢复平静,只有远处残破的城墙铭记着伤痛。就如同,两位主角在城门前久久的凝静。似乎,过往的所有豪情壮志,悲欢离合,爱恨情仇,都如同往事如烟,当烟消雾散之时。终归为一派平静。这似乎过于平淡,却偏又是人生。谁又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能在回忆间驻足多久。
尾声,该是张僧繇在龙眸上的轻轻一笔。安知萧定与陈则铭间那般开头,中旬何其激昂,尾声却如此平淡。让人意料难平,满腹怅然。或者该说是老师的妙吗?总爱留点悬念,让我们心如猫挠般悄悄惦记着,惦记着,惦记着...白驹过隙,十年已逝。
恍然我已沧桑,而那书中人仍旧——风华正茂。
5
[回复]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1楼] 网友:西贝  发表时间:2020-04-02 12:11:07
第七段,最后一句的'扫兴'应换为'遗憾'打字时手抖,措辞太不严谨...
  • 评论文章:将军令
  • 所评章节:134
  • 文章作者:偷偷写文
  • 所打分数:2
  • 发表时间:2020-04-01 23: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