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仙路归途》

作者:

高士廉
北齐宗室之后、唐朝宰相
生卒年:575年-647年2月14日(享年72岁)
朝代:唐朝
谥号:文献
高士廉
(575年-647年2月14日)名俭,字士廉,以字行,渤海蓨县(今河北省衡水市景县)人。
唐代开国功臣,北齐清河王高岳之孙,高劢之子。
高士廉因得罪隋炀帝,被发配岭南,随后中原大乱,被隔绝在外,直到李靖灭萧铣时才得以回归。其人善行政、文学,为李世民心腹,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
在贞观年间,任义兴郡公安州大都督(今湖北省孝感市安陆市)、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吏部尚书等职。主持编撰《氏族志》。
唐朝贞观十七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众位功臣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图像,高士廉位列第六。
唐朝贞观二十一年(647年),高士廉病逝,追赠司徒、并州都督,谥号文献,陪葬昭陵,后又追赠太尉。
本名:高俭
字号:字士廉
所处时代:唐朝
民族族群:汉人
出生地:渤海蓨县
出生时间:575年
去世时间:647年2月14日
主要作品:《氏族志》
主要成就:主持编撰《氏族志》,图像凌烟阁
官职:尚书右仆射、太子太傅
爵位:义兴郡公→许国公→申国公
谥号:文献
职业:北齐宗室之后、唐朝宰相
追赠:司徒、并州都督—太尉
人物生平
早期事迹
高士廉年轻时很有器量,对文史典籍也有所涉猎,与司隶大夫薛道衡、起居舍人崔祖浚是忘年之交,因此得到公卿的赞许。但他认为自己是北齐宗室,不宜广交名流,于是隐居在终南山,闭门谢客。
隋炀帝大业年间,高士廉出任治礼郎。609年(大业五年),高士廉因妹夫长孙晟病逝,便将妹妹高氏接回家中,并厚待外甥长孙无忌、甥女长孙氏。后来,高士廉发现李渊次子李世民才华出众,便将甥女长孙氏嫁给他,这就是后来的文德皇后。
贬官岭南
613年(大业九年),兵部尚书斛斯政逃奔高句丽。高士廉因与斛斯政有交往,受到牵连,被贬为朱鸢县主簿。
高士廉事母至孝,因岭南地区瘴疠严重,不能带母亲同行,便将妻子鲜于氏留下,代自己奉养母亲。他又想到妹妹没有着落,就卖掉大住宅,买了小住宅安顿妹妹,并把剩下的钱分给母亲和妹妹,自己轻装上路。
当时,天下大乱,朝廷诏令难以到达岭南,交趾太守丘和便委任高士廉为司法书佐。618年(武德元年),钦州俚帅宁长真率军进攻交趾。丘和打算开城投降,高士廉劝道:“宁长真兵马虽多,但孤军深入,肯定坚持不了多久。再说城中兵力足以抵御敌军,为什么要投降他呢?”丘和于是任命他为行军司马,让他迎击宁长真。宁长真大败,只身逃脱,军队全部投降。
归附唐朝
后来,高士廉随丘和依附萧铣。621年(武德四年),丘和、高士廉前往江陵(今湖北荆州)朝见萧铣,途中听闻萧铣被唐军主帅李孝恭击败,便转而投降李孝恭。622年(武德五年),高士廉与丘和奉表归唐,被任命为雍州治中。当时,李世民正担任雍州牧,因高士廉是自己妻子的舅舅,而且素有声望,对他非常器重。
626年(武德九年),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矛盾加剧,高士廉与长孙无忌、侯君集等人日夜劝谏李世民,欲诛杀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后来,高士廉释放在押囚犯,发给他们武器,并与他们赶到芳林门,配合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李世民被立为太子后,任命高士廉为太子右庶子。
治理蜀地
627年(贞观元年),高士廉升任侍中,封义兴郡公。后来,黄门侍郎王珪将密奏托付给高士廉,让他呈递给唐太宗。高士廉却将密奏扣下,因此获罪,被贬为安州都督,后调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
当时,蜀地民俗轻薄,百姓都害怕鬼怪而厌恶病人,对病情危重的父母,大多不亲自伺候,用棍棒挑着食物,远远地递给他吃。高士廉到任后,因势诱导,使得风俗得以改观。
高士廉还在秦时李冰疏浚的汶江之外,又挖掘一条新渠,让蜀地百姓大获其利。此外,他又用空闲时间组织诗文辞赋之会,还让儒生研讨儒家经典,勉励青年学生,以致蜀中蓬勃办学。
累居要职
631年(贞观五年),高士廉回朝,任吏部尚书,进封许国公。高士廉善于鉴别人才,又熟悉门阀之事,凡是他任用的官员,无不称职。635年(贞观九年),唐高祖驾崩。高士廉以代司空之职,负责皇陵事宜,不久加封特进、上柱国。
当时,山东士族性好矜夸,虽已没落,仍依仗祖辈地位,嫁女之时多要聘礼。太宗认为此事有伤教化,遂命高士廉与御史大夫韦挺、中书侍郎岑文本、礼部侍郎令狐德棻等人刊正姓氏,编撰《氏族志》一百卷。《氏族志》编修完成后,高士廉被加封为同中书门下三品。
638年(贞观十二年),高士廉以佐命之功,封申国公,世袭申州刺史。不久,高士廉升任尚书右仆射,后代理太子少师,主管选用官吏之事。642年(贞观十六年),高士廉加授开府仪同三司。
643年(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将高士廉的画像挂在凌烟阁上。不久,高士廉上表请求致仕。唐太宗免去高士廉尚书右仆射之职,让他以开府仪同三司的身份代行中书门下职务。645年(贞观十九年),唐太宗东征高句丽,让皇太子李治监国,留守定州。高士廉被任命为太子太傅,主持朝政。
去世
646年(贞观二十年),高士廉患病,在唐太宗登门探望时,谈起自己的一生经历,哭着与太宗诀别。
647年(贞观二十一年)正月,高士廉病逝,终年七十二岁。追赠司徒、并州都督,谥号文献,陪葬昭陵。
649年(贞观二十三年),唐高宗继位,追赠高士廉为太尉,并将他的灵位放在唐太宗的宗庙中。
个人作品
高士廉曾主持编撰《氏族志》、《文思博要》。
《全唐诗补编》收录有其诗一首:《五言春日侍宴次望海应诏》
《全唐文》收录有其文二篇:《请诛元昌奏》、《文思博要序》
史籍记载
《旧唐书·卷六十五·列传第十五》
《新唐书·卷九十五·列传第二十》
《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五·唐纪一》
《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九·唐纪五》
《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唐纪六》
《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一·唐纪七》
《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二·唐纪八》
《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五·唐纪十一》
《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六·唐纪十二》
《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七·唐纪十三》
《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八·唐纪十四》
家庭成员
祖父:高岳,北齐侍中、尚书左仆射、太尉、清河王。
父亲:高劢,北齐尚书左仆射、乐安王,后入隋,任洮州刺史。
妻子:鲜于氏,在高士廉流放岭南时,留在家中侍奉母亲。
妹妹:高氏,嫁右骁卫将军长孙晟,生长孙无忌和长孙皇后。
子女
儿子:高履行,娶唐太宗之女东阳公主,袭爵申国公,曾任户部尚书,后被长孙无忌牵连,贬为洪州都督,又改任永州刺史。
儿子:高至行(一作高质行),曾任主客郎中。
儿子:高纯行
儿子:高真行,曾任左卫将军,后因手刃亲子,被贬为睦州刺史。
儿子:高审行,曾任户部侍郎,后被贬为渝州刺史。
儿子:高慎行
历史评价
唐朝唐太宗李世民:高士廉涉猎古今,心术明达,临难不改节,当官无朋党;所乏者骨鲠规谏耳。德范宏深,风猷远著,道高廊庙,望重勋贤。职在铨衡,穆九流而驰誉;位居端右,总百揆而腾芳。班职台仪,具瞻允集,忠谋令范,遇物必彰。造膝危词,类多宏益,瞻风力以齐轨,轶伊吕而长骛。
刘昫:高士廉才望素高,操秉无玷,保君臣终始之义,为子孙袭继之谋。社稷之臣,功亦隆矣;奖遇之恩,赏亦厚矣。
PS
刘昫 (xù)
(887年—946年),字耀远,五代时期政治家,涿州归义(今河北省保定市容城县)人。
五代十国时期
后唐庄宗李存勖时,任太常博士、翰林学士。后唐明宗李嗣源即位时,加兵部侍郎,迁端明殿学士。长兴三年,拜中书侍郎兼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后唐废帝李从珂入立,迁吏部尚书、门下侍郎,监修国史《唐书》(南宋之后称为《旧唐书》)。
后晋高祖石敬塘时,以为东都留守,判盐铁。开运中,超拜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复判三司。契丹人入侵京师时,刘昫因为目疾改任太保。是年去世,享年60岁。
[回复]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1楼] 网友:玉  发表时间:2019-07-06 13:37:36
高真行
出生地:唐朝渤海郡蓚县
主要成就:右卫将军
排行:高士廉四子
简介
其子典膳丞,高岐,坐与章怀太子李贤阴谋,事泄,诏付真行令自惩诫。真行遂手刃之,仍弃其尸于衢路。高宗闻而鄙之,贬真行为睦州刺史,卒。
[2楼] 网友:玉  发表时间:2019-07-06 13:42:20
李贤
(655年1月29日—684年3月13日),初名李德,字明允,又字仁,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人。唐朝宗室、大臣,唐高宗李治第六子,女皇武则天次子。
唐朝,唐高宗李治,永徽五年腊月(655年1月)出生,初封潞王。自幼得到良好教育,以“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作为太子侍读。容貌俊秀,举止端庄,才思敏捷,深得父皇李治喜爱。
上元二年(675年),太子李弘猝死后,册立为皇太子,期间三次监国,得到唐高宗称赞、朝野拥戴和武后猜忌。
调露二年(680年),以谋逆罪名废为庶人,流放巴州。
文明元年(684年),武则天废帝主政后,为酷吏丘神勣逼令自尽,终年二十九岁。
垂拱元年(685年),诏复雍王爵位。
唐中宗李显,神龙二年(706年),追赠司徒官爵,以亲王礼陪葬乾陵。
唐睿宗李旦,景云二年(711年),追谥章怀太子,与太子妃房氏合葬。
章怀太子曾召集文官注释《后汉书》,史称“章怀注”,具有较高史学价值。著有《君臣相起发事》、《春宫要录》、《修身要览》等书,如今已佚。
  • 评论文章:仙路归途
  • 所评章节:523
  • 文章作者:素雪M
  • 所打分数:0
  • 发表时间:2019-07-06 13:3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