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嚣与孤独

作者:14553892

今早翻完希腊神话的新书后就开始重看这本书,不可自拔地又沉溺到了弥雅的世界中。体会很多,所以想写点什么下来。记忆最深刻的是在弥雅几次捕捉到兰波眼眸深处的乍现的复杂情绪时,我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赫拉巴尔在《过于喧嚣的孤独》中写得的一句话:“□□从火焰中诞生,火焰从木头的死亡中产生,含有敌意的悲痛藏在灰烬的下面”。
赫拉巴尔当然和这篇文没有什么大的干系,但我始终觉得弥雅仿佛身处在另一种过于喧嚣的孤独之中。赫拉巴尔的孤独是独自置身于稠密的思想,来自书籍的生机和光彩给予他精神的永恒和最大的幸福。弥雅不同,她的世界中横亘着一道巨大的空白。新世界已经宣告了旧世界的死亡,人为的要抹去它的意义,但旧世界犹如一道幻影仍然在灵魂的深处吐息。过去十几年的战争将世界撕成碎片,而战后的重建将她过往的人生彻底撕裂,却给不出一个新的答案。人们始终指责着他人的罪恶,揉捏着他人的生死,搅弄着他人的思想。相似的话语愤怒又冷酷地宣告着自己的正义,编织着历史与现实,人们将她用喧嚣包围,以期她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再施予她一个容身之地。
安德烈的新闻报道以第三方疏离的视角再现了弥雅的孤独,正如弥雅自己所说,他们是帝国留下的一笔难以处理的遗产。但也正如安德烈写道,这笔遗产绝非靠所谓的同质化的想象就能一笔概括的。她的所见所闻,所经历之事过于复杂和黑暗,以至于简单的一瞥就会引人悲戚落泪,天知道我多少次在兰波为她落泪与揪心的时候想跟着一起哭。
弥雅是一个非常敏感的女孩,她所感受到的情绪过于的细腻和强烈,因此她眼中的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击中我的内心。她的眼中装入了有太多的细节,敏锐的洞察力让她一直能准确的捕捉到兰波以及其他人的情绪与态度。可她对感情的态度和处理又太过的纯粹,和她亲近的人都发现了这点,她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任何人无法不付出一点真心就换取她的真心。所以弥雅通过孤独、生硬的距离和尖锐的态度他人以保护自己不被世界的残酷与人性的可憎所刺穿。她说自己总会把事情弄的复杂,那是因为没有什么人原因真的注视她,理解她,帝国的机器不行,改造营腐败的教官不行。阿廖沙能看懂她的孤独和痛苦,但他无法拯救弥雅。
最后拯救弥雅的同样被她拯救的兰波,他们对彼此的爱在战争留下的创伤与残破之上燃起了新的生命之火。兰波的敌意和悲痛藏在了眼底,指向了自己,弥雅对他的爱是场美丽的灾难,热火不以他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将灰烬下的土地重燃。反之,弥雅看上去时刻在向世界释放着敌意,但她真正的痛苦无法被以此释放,它们也被埋藏在了灵魂深处。是兰波真正地直视了她,而后将她从灰烬中坚定地拉出。他的注视犹如一把烈火,燃烧了弥雅身边的桎梏和黑暗,她可以学着改变,让自己变得面目全非,让自己一步步走出那个空虚的泥潭。
兰波一开始做得不好,但他也只个凡人,不会拥有圣人式的爱,弥雅很敏锐地察觉到了他公正的姿态背后的幽影。但真正的爱不同于恨,爱没有变成恨,没有走向不可收拾的结局,两个人一起狼狈地在悲痛的坟墓中向着生挣扎总是会强过一个人在孤独中沉寂。
我记得弥雅无数次质问兰波,为何他的恨意无处安放,为何会如此的空虚。而在这次阅读的过程中我也无数次对着弥雅叹息,你在逼问兰波的时候是否也是在有意无意地向自己发问,既然你始终不在泡泡之内,你的仇敌已经死去,“理想幻灭”与“邪恶溃散”你无干,那你的痛苦与恨意又该何处安放?好在还有兰波,她不用通过自我审判和毁灭来证明自己活着的价值。恨意或许永远无法消失,但她不在需要接受来自世界的敌意和审判,那些幽灵仍然会存在,成为她之所以为她的一部分,但她的世界不需要都是空白,意义应该由自己赋予。她能够登上小船,在未来的漫长岁月里将过去的阴影逐渐打包成结,驶向更广阔的海面。
写这篇书评是心血来潮,也是蓄谋已久的念头。第一遍读完后,那种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让我大半夜的都睡不着觉。我提起笔后,便发现下笔全是对弥雅的告白(也是对树的告白)。安德烈的报道是他给弥雅的情书,但谁又不会为兮树老师所写的弥雅征服?我也试图用自己写了太久英语论文后变得拙劣的中文文笔写一篇给弥雅的情书。因为我想要传递的是一些强烈的情感,所以没有用论文式文学分析的结构和语言来写这篇书评,试图以更接近散文的方式来组织它。但可惜我文学素养退步的过于明显,最后成品有些不伦不类,介于烂俗煽情和复读机之间,只能希望自己对人物的感情和对作者的赞美有被传达。
·······························
最后的最后,写一些和这篇告白不太搭的内容,没有什么成体系的观点,只是一些阅读时想到的内容:
第二遍细读的时候,树老师对移民海外那些前帝国家庭的描写让我格外的注意。他们大多是上流社会的人,来自一个更文明的,只剩下残喘的灵魂的旧世界。兰波的家庭属于那里,沃罗宁属于那里。索默太太没有移居海外,可以想像她和她先生代表了动荡不安的时代下统治下知识分子组成的反战阶层。在安德烈摆放索默太太时,弥雅意识到了她无法加入他们的对话。她的周围充满着这样的人,兰波,沃洛宁,索默,乃至于斯坦都在向往那个文明的世界。
这不禁让我想起茨威格笔下的《昨日的世界》。战争将人们从故土中驱逐,让文明这层薄薄的,不堪一击的纸变得千疮百孔。老一代的长辈们仍然在向往那个故乡,作者没有详细展开的描写,但是从这些人身上我仍然能看到那个文明华丽的样貌,因此不可避免的去想象,究竟是怎样的时代才酿成了这样的悲剧。弥雅的故事过于的私人,让我可以用更代入的方式阅读这个故事,但兰波、索默、西默尔这些姓氏却偶尔将我抽离,让我的思绪回到了我们的现实,回到了一百年前的欧洲大陆。
弥雅和少年军是这个没有立足点、权利、自由和安全的世界所创造的最极端的存在,他们从未接触过人道主义精神,身边净是残酷的暴行,所以弥雅对人性敏锐的洞察会让她迷茫。我很好奇,如果这个故事是从兰波的视角出发,会是怎样的呢?他的故事会更紧密地牵扯到那个昨日的世界,作为那些来自那个世界的父辈们的后代,他们的故事会是怎样。
||求更新,求速肥,来颗地雷激发作者潜能吧!||埋个手榴弹,将作者炸出来!||地雷在手,偷懒抖三抖,作者大大快去码字!!!(催更版)
14
[回复]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1楼] 网友:阿涅克斯  发表时间:2021-07-11 13:41:04
干!忘记写id了!
[2楼] 网友:阿涅克斯  发表时间:2021-07-11 13:50:39
为什么“生命”会被和谐 害
[3楼] 网友:阿涅克斯  发表时间:2021-07-11 13:52:39
ohno甚至忘记打分了
[4楼] 网友:阿涅克斯  发表时间:2021-07-11 21:09:51
突然发现最后那段有些表达模糊的地方。当然,我不是在说昨日的那个世界就是真正文明的世界,这是一种基于道德比较后的说法,只是想表示在崩塌到来之后,之前的种种秩序、信仰与常态都不在存在,一场灾难带来的是全面的道德沦陷。我健脑的只是如果站在这些相信那个昨日的世界中人性的部分的人的角度来看,这个故事会是如何。但我也不是在说兰波属于这部分人,作为他们的子辈他们同样也是出生在这个没有立足点、权利、自由和安全的新世界,只不过这些在海外的人们比在帝国机器下的弥雅们更为幸运。所以就是一个关于兰波、安德烈他们的家族的故事的小健脑!
  • 评论文章:向太阳坠落
  • 所评章节:65
  • 文章作者:兮树
  • 所打分数:0
  • 发表时间:2021-07-11 13:3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