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桓济

作者:jsdsm

看了这么好的文,不评不行的。再发一遍,不成功就成仁了。发散偶对现桓济莫有了的怨念。
一直没敢入V跳坑,单等大大定下男主再议。
今日看到评论区有了定论,才来瞄了一眼,只能痛别自己心仪的桓济了。
离开此文前看到大大讲,是因为尊循社会风俗,因郗桓两家地位不等不能联姻才弃桓选王,偶觉得大大爱选谁做自己的男主,用什么理由都可以,唯独这个说不通。
----------------------------------------------------------------------------------
在南渡的北方人士中,声望门第最高的是琅玡王氏、陈郡谢氏和颖川庾氏。与他们的联姻,显示了各新生贵胄的地位高低。
--------
郗家的门第高吗?
郗鉴名义上虽居朝廷三事之列,但从未入主中枢。他的所作所为,主要属于战略性的奇谋异策之类。《世说新语》“郗司空拜北府”条王徽之已讥其“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所以他在东晋并没有什么轰动的事迹足资称述,古今史家也多不甚重视郗鉴其人。同时,他的家族在江左也未曾获得最高的社会地位,像王、谢那样。郗鉴先世,郗虑以后没有显宦,其家族在两晋之际,基本上未曾脱离东汉儒学家族轨道,直到郗鉴的子侄辈,才完成向玄学士族的转化过程。两晋之时,居于显赫地位的士族人物,往往多方网罗名士,充实幕府,制造声誉。东晋王敦、庾亮、桓温府内,莫不名士充盈,人才济济。可是郗鉴以三公之尊居重镇历十余年,而名士出其州府者则寥寥无几。这也是郗氏家族地位、门户状况的一种反映。
且从郗鉴子郗愔、郗昙的妻族也可见映射郗家门第的高低之一二。
郗璇能嫁王羲之,离不开郗鉴经营京口、控制东道拥有实权,是强强联合的政治联姻结果。
王氏后人多瞧不起郗氏后人,王羲之的儿子、郗愔的外甥王徽之去祝贺郗愔升迁,反复诵读“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意大不敬,以至于连王羲之的老婆郗璇都要对弟弟郗愔、郗昙说:“王家见二谢,倾筐倒屣,见汝辈来,平平尔。汝可无烦复往。”
郗道茂之嫁王献之,有赖于郗昙与姐夫王羲之交情非凡(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当年是赠给郗昙做殉葬品)。
从公元361年始,在桓温北伐过程中从郗愔手中逐步取得京口控制权后,至公元369年郗家彻底没落。365年开始的王献之与郗道茂的婚姻,在这些王家的这些政治家眼中则更显得碍手碍脚,分外脆弱,出了个司马道福,最后干脆由王谢两家出面拆了这门亲。
由此可以总结出郗家的地位高低。
------
桓家的门第低吗?
例举些桓家的联姻关系。
桓温,尚明帝女南康公主司马兴男。
桓温弟冲,先娶琅琊王恬女小字女宗,后娶颍川庾蔑女庾姚。
桓温子济,尚简文女新安公主。
桓温弟豁子石民,娶陈郡阳夏谢奕女谢道辉(按谢珫墓志铭资料谢道辉是谢道韫的妹妹)
桓温弟豁女,小字女幼,适颍川新野庾宣。
桓温弟冲子修,修尚简文帝女武昌公主。
从这份谱系可以看到桓家与王、谢、庾三家联姻为最多,都是高门啊~~~
桓氏累治荆州,不断采取联姻等方式与这三大豪门攀亲捆绑,直至桓温独揽朝政、欲行篡位之事,差点出现桓氏一家独大凌驾于其他门阀之上的局面出现。
桓家不如郗家高吗?
-----------------------------------------------------------------
王述:“哪可畏温面以女妻兵” 就由此讲桓家不如郗家,对否?
那时军人地位低下,高门弟子都不愿领兵。所以“兵”是这个侮辱性的名词,
对桓家人用这种近似于谩骂的称呼,是谁啊?
史书翻遍,骂人的都是以清谈风流著称的王谢子弟,优游傲啸于东山之阴就可以取得高位的人(这算不算是吃软饭呢?),自认为高其他士族一等。
桓温不屑清谈,经常临战以元戎的身份冲锋陷阵,攻灭成汉,收复蜀地,后三次北伐,战功累累,威名赫赫。
《资治通鉴》记,桓温侄桓谦逃到后秦以后,领兵攻打荆州,荆州老百姓都纷纷跑去告诉桓谦城里虚实,一大堆人叛逃投桓谦。这是不是可以侧面说明桓家比王谢二家更具人望呢?
窈以这“兵”只是王谢二家出于酸葡萄的心理,用这种歧视来抵毁桓家子,想贬低这个家族的崛起,而不是时人对桓家门第的看法。
桓温异姓代晋是失败了,如果成功,史书中大概就看不到这种谩骂了。
至于郗家,更不会、不敢看不起兵家子的桓家。
其实桓家和郗家,都是流民帅出身,靠军事起的家。底子一样的潮,一样的背景,谁也不比谁高贵。一个冉冉上升,一个日薄西山,所以郗愔的儿子郗超,可以正是桓温集团依仗的重要谋主。
---------------------------------------------------------
桓温、郗超与谢安、王坦之之争,名为晋室废立之争,根本上是门阀利益之争。琅琊王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作为世居高位的既得利益者,自然不希望陡然冒起的桓氏集团破坏现有的均衡,更不希望郗氏因为朝代更替成为凌驾于王、谢两家之上的门阀。
所以若不是郗昙与王羲之私交甚笃的话,以当时的政局而言,从政治联姻的角度看,桓郗才是上上之选。
-----------------------------------------------------------
不过虽然公元371年王献之休了妻,新安公主也没有能够立即嫁入王家,这也是几大政治势力居中角斗的结果,王献之趁机在司马氏与桓氏的斗争中观望。但在新安公主的弟弟司马曜继位、桓温身死的373年,王献之心存的最后一丝侥幸宣告破灭,桓氏集团后继当家人桓冲忠于晋室而无禅代之心,司马王室暂时占据上风,在晋帝司马曜的敦促之下,王献之终尚新安公主。
所以如果大大尊循社会风俗,就是让王献之再活一万次,他也不敢反抗王氏、谢氏、司马氏的三大政治盟友的联合要求,阻挠王氏后辈遭到贬抑后的向上发展通道。
原指望大大会认为,郗道茂蝴蝶掉桓济做出谋刺叔叔桓冲篡夺兵权这件蠢事(因此事败被褫夺驸马身份),比郗道茂让王献之雄起背弃家族反抗王氏、谢氏、司马氏更容易些。
--------------
祝大大越写越开心

[回复]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1楼] 网友:995770744  发表时间:2010-08-11 00:48:13
眼睁睁的看着评论不断增加。。大大还是没更新。。。
[2楼] 作者回复 发表时间:2010-08-11 00:52:43
囧,我是猪头,我居然把住鹾回复的一大段删除了。。。我本来只是想清零的,捶地,我是猪头!啊!
[3楼] 作者回复 发表时间:2010-08-11 00:53:29
泪奔一个。。。多谢亲的长评。。。呜呜,我去找找看看,能不能发在这里。。。我是猪头
[4楼] 作者回复 发表时间:2010-08-11 01:03:27
我。。。更新了。。。
[5楼] 作者回复 发表时间:2010-08-11 01:10:56
作者回复 发表时间:2010-08-11 00:09:55
郗家在最辉煌的时候,郗鉴可以随意的挑选王氏弟子做女婿,而当时清贵出名的王氏弟子都争相摆显自己,以求当上郗鉴的女婿,郗家门第到底高不高,我觉得这点就说明了一切。依照世说新语的描述,至少在那个时候,郗氏的门第绝对不低,桓温那个时候也没有权倾天下,所以桓家是绝对不可能娶到郗家的女儿的。
至于陈郡谢氏,它的门第声望在谢安之前,并不高,当时只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当初谢万去拜见王恬的时候,王恬可是连招待都懒得招待谢万。我个人认为,谢家的崛起,就是因为谢安和淝水之战的缘故。
再说当时郗超是跟着桓温,可郗家一直跟桓温对立,桓温甚至最后夺了郗家的兵权。郗昙更是王羲之交好,王羲之连兰亭序都送了郗昙,可想两人的感情,或许士族联姻绝大多数是因为利益,但是我觉得郗道茂的父母让女儿嫁给王献之绝对是为了女儿好。
[6楼] 作者回复 发表时间:2010-08-11 01:11:20
亲上面说的,只能说郗氏人丁不旺,郗鉴之后除了郗超,就没有人能出来撑场面了,但是郗氏还是士族,郗氏虽然没落,但后世来讲他还是士族,也出现过名人。所谓士族,只有那些祖辈有人做过大官,名望很高,而且世代相传都做过大官的人,才能被承认入于士族阶层。
王羲之写的《与郗家论婚书》,先历数高祖以下五世阀阅,及子献之等身名官爵之后,才开始求亲的,这才是士族最看重的东西,这些东西桓家都没有的,他们怎么可能娶到士族之女?
历史上郗愔的老婆傅氏应该是北地傅氏那一支,是稍微低一等的士族,但是嫁女高就、娶媳低就,是那个时代的共性,所以两人的老婆不能代表什么。就如世说新语里,王坦之对桓温求亲的态度,太原王氏的女儿是不可能嫁到桓家的,但是王家的儿子可以娶桓家的女儿。郗超的老婆周马头,也是高门大户出生,所以郗家的地位就算比王谢低,但也不至于会让女儿嫁给兵家子的地步。郗家的没落,是从郗超死后开始的,但是亲不要忘了。。。郗家就算没落了,郗愔还是当了一辈子的大官。。。。
[7楼] 作者回复 发表时间:2010-08-11 01:12:26
这些是我之前的评论,不过看了亲找的资料之后,我觉得自己似乎资料还是不全,很多认识还是错误的,囧,我真是历史小白,大家都太有才华了,严重自卑中,画圈圈
[8楼] 网友:abc  发表时间:2010-08-11 01:50:57
联姻关系这个俺还没整理过,也不好轻易评论。不过俺觉得文武两方对一个国家都是重要的,和皇室联姻说明桓家在军队的势力已经让皇室必须拉拢他们家了,从另一方面也说明桓家已经引起皇室和其他士族的猜忌之心,和其他士族的联姻,最好还要考证一下这些女子是否为嫡系嫡出,如果是旁支或庶出是差很远的。
“原指望大大会认为,郗道茂蝴蝶掉桓济做出谋刺叔叔桓冲篡夺兵权这件蠢事(因此事败被褫夺驸马身份),比郗道茂让王献之雄起背弃家族反抗王氏、谢氏、司马氏更容易些。” 俺不认同这一点,理由如下:
首先从作者目前为止的设定来看,女主不是个历史通,她只大概知道王献之休妻,东晋几个有名的士族,每个家族的走势也不清楚,对桓家的走势更不知道,如果她知道桓济的娶妻离妻史,大概也会像对王献之那样敬而远之。要编排出一个合理的情节蝴蝶掉桓冲是比较困难的。
其次,在桓温兵谏逼宫被谢安王坦之联手压下后,桓家基本没戏了,不是桓冲,也会有其他人成为第二个桓冲。俺甚至怀疑桓温的死或许就是司马氏、王、谢联合桓氏内部反桓温的势力做掉的。刺杀桓冲篡夺兵权失败,肯定是被杀或流放,哪里是剥夺驸马身份这么简单?流放也别妄想田园归隐,政斗失败者的下场只要新上位的当权者不是NC,绝对是很凄惨的。而且你这么安排,是想让女主死活留在家里不嫁,等到桓济合离后再娶她么?那女主得单身多久?现实么?
再者,桓温的军事才能没得说绝对是个人才,但想成为第二个曹操,他在政治和谋略上还差得远。俺曾经分析过,曹操能成事,一半是实力,一半是时运,东汉末年,皇室和士族的势力历经几次震荡都削弱了,而桓温想谋夺皇位时,士族的势力还不容小觑,士族也是有几个拿得出手的人物的。否则谢安和王坦之也不可能压得住带兵入朝的桓温了。没有金刚钻别拦瓷器活,这种事情就是得一不做二不休,否则只有死路一条。
即便退一步讲,女主蝴蝶的力量很大,让桓家成功上台了,就一定能有好日子过么?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桓温那时已经60多了,成功的果实是很诱人的,储位之争迫在眉睫,在权势面前,手足亲情会变得薄弱,我们再退一步,桓熙桓济兄友弟恭避免了这方面的问题,但因为是篡位,权利更替,局面动荡,肯定要想办法拉拢各方势力,把乱局稳定下来,最直接的首选就是联姻,桓氏兄弟摇身变为皇子后,不可能只有正室一个女人,后院女子的数量会直线上升,不管桓济自己是否好色,为了大局也是无法避免的。即便郗家有拥立之功,也只能保证女主的正室地位,女子之间的争斗,从来都不亚于朝堂之争,可以说没有硝烟,杀人不见血。这种生活对女主适合么?桓济辅佐父兄上台,是不可能立马功成身退的,男女之情是最经不起考验的,它不比亲情有血缘这个不变的因素作为纽带,男女间有了第三者,甚至第N者,猜忌、嫌隙就会铺天盖地而来,子嗣争宠是不变的戏码,在各种阴谋算计之下,等桓济找到机会功成身退,夫妻之情还剩几分呢?
[9楼] 网友:abc  发表时间:2010-08-11 02:15:34
权利的金字塔,越到上面竞争越激烈,高出不胜寒,爬得越高摔下来的危险越大,摔得越惨。而且是条只进不退的路,你想停下来都不行,下面的人要么拱你上去,要么把你摔下去,否则他们怎么更进一步?所以拥戴之功在我看来是最危险最不要去沾染的东西,桓家如果能篡夺司马家的天下,再往前推司马家是篡夺曹家的,曹家是篡夺刘家的,那么你说桓家有点脑子会不会担心这些拥戴功臣们反过来篡夺他们家呢?杯酒释兵权哪儿来的?不就是这么一回事儿么?郗家最好还是别贪这个功劳。私认为肉大在伴君中有段话很实在,不要做争斗的双方,要做第三方,第四方甚至第五方,不可轻易踏入权利争斗的漩涡中心。
[10楼] 网友:abc  发表时间:2010-08-11 02:20:01
推荐看下伴君的家训那一章,个人认为实在是道出了如何自保,可持续发展的真谛。
[11楼] 网友:vicki37  发表时间:2010-08-11 07:15:55
大家都很有才,我已经看得眼晕了。。。
[12楼] 网友:若若  发表时间:2010-08-11 08:34:38
o(╯□╰)o
俺发现俺提出的蝴蝶效应被无限扩大化了,背离了俺的本意,隐隐有变天雷的趋势。
俺说的蝴蝶效应是从身边的、容易做到的细微之处开始改变,会对将来产生重大或深远的影响。好的改变自然有好的影响,坏的改变很可能就是坏的影响。而且有些改变对阿渝来说就是不知不觉中进行的,因为她本来就不是原来的那个司马道福,很自然很多方方面面就不尽相同。阿渝作为世族大家嫡女,活动范围很有限,她所能改变所能影响的只能是与她亲近的人,而桓家除了桓济之外,其他只是陌生人,阿渝跟他们基本没什么焦急,她怎么可能会改变桓家的发展呢?如果那样,那就不是蝴蝶,而是天雷了。
[13楼] 网友:若若  发表时间:2010-08-11 08:35:23
不好意思,错别字:没什么“交集”。
[14楼] 网友:若若  发表时间:2010-08-11 08:38:10
o(╯□╰)o
一激动,连郗道茂都打成司马道福了……
[15楼] 网友:binglingtian2  发表时间:2010-08-11 09:29:04
abc关于政治斗争的看法,俺有不同意见——墙头草死都不能做,因为它的结果怕是连死都不如。第三方,第四方...其实,迟早都要跳进那个漩涡里去的。因为你不跳,胜利者回过头来,就要收拾你了。
[16楼] 网友:abc  发表时间:2010-08-11 10:01:08
乃误解了我说的第n方的意思,墙头草当然不能做,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做n方就是让你在斗争中尽量把自己从漩涡中摘出去,而非在两方的选择中摇摆做墙头草,为什么要思维定视地总想着A或B的选择呢? 轻易不要做政治投机, A和B不管谁胜利,只有保存自己的实力才是最靠得住的,他们谁上台后都少不了拉拢你,只跟随胜利者的脚步,不要轻易为了捧A或B反而消耗自己的实力或树敌,这样是最不值得的,即便你投机成功,把自己的牌都打出去了,胜利者还是会抛弃你。上位者最主要的一个策略就是均衡,出挑或无能都是被踩的目标
[17楼] 网友:abc  发表时间:2010-08-11 10:25:19
俺对作者所说的桓家门第配不上王、谢、郗持保留意见,桓温也是士族出生,不过桓家崛起的势力在军队,对清流士族来说就有点异类。郗家主要是郗鉴的苦心经营得以跻身有影响力的士族行列。谁比谁高不能光听一方的之言。但无论是世家女还是公主郡主,所谓的高层联姻,剥离表面,说到底就是利益的联盟,王家拒绝桓温的提亲,虽然表面说看不起兵家子,实际上就是人家不想和桓家捆在一起,是一种表明政治立场的信号,桓家看着有野心,跟他们家捆一起不安全。但王家也不想因此彻底和桓家撕破脸,所以就让次子取了桓温的女儿,一方面园了脸面,但次子不同长子,而且娶了儿媳如果形势有变找个借口休了就行,男方又不吃亏,可见王家在处理这件事上的老奸巨猾。
[18楼] 网友:我爱新一  发表时间:2011-01-16 14:16:42
虽然历史我不懂那么多,但是,我一直觉得桓济比王献之何时得多。
[19楼] 网友:xi  发表时间:2011-01-21 03:24:53
根据《王献之别传》、《晋中兴书》等相关记载,可以确定离婚时间为公元372年,咸安二年,简文帝刚死,孝武帝继位,尚未改元。其实郗超未死,高平郗氏不但为衰落,反而处于家族政治权利的最高峰,离婚事件莫名其妙。最有可能的是,谢安或者王坦之,利用太后辅政,孝武帝年幼之时,离间高平郗氏与孝武帝的关系,或者离间郗超与桓温的关系。
王羲之想郗昙求婚时,属于王家高攀了,当时琅琊王氏已经衰落,且王羲之又属于旁支,王羲之无论爵位,还是官职,都没有郗昙高。回想当初,郗鉴向王导求女婿,那是是高平郗氏高攀,郗鉴是主动向王导求女婿,而王羲之是主动向郗愔求婚(注意不是郗昙),事后还想郗昙写信咨询,见《中郎女帖》。琅琊王氏当时已经推出权利中心,看看谢道韫对王凝之的态度,就可知道但是琅琊王氏已经衰落。
[20楼] 网友:xi  发表时间:2011-01-21 03:32:41
郗鉴求女婿时,才是高攀,那是王导是三公之一的司徒,郗鉴只是车骑将军(或者是车骑大将军,区别不大),且当时高平郗氏先祖位列三公的,只有五代之前的汉御史大夫郗虑,后来郗鉴拜司空,进位太尉,郗愔也拜过司空,而王导之后,琅琊王氏再无三公高位,等到王羲之给儿子求亲时,郗愔犹豫未决,也许是要征求弟弟郗昙的意见,王羲之立刻写信给郗昙追问,见中郎女帖,迫切之情很明显。
[21楼] 网友:xi  发表时间:2011-01-21 03:37:47
谯国桓氏也是士族,这点和陶侃不同,但不是一级士族,太原王氏就不愿与之通婚。兵、卒在当时是骂人的话,指的是军户出身,军户的地位低于农民。关羽骂黄忠,大丈夫岂与老卒为伍?谢万说:诸将皆劲卒,结果军队哗变,诸将欲杀谢万而泄愤。可见兵卒之类,是非常恶毒的带有侮辱性的话,类似于今天说农民之类,比这个要恶毒得多。
[22楼] 网友:xi  发表时间:2011-01-21 03:46:47
郗鉴做过流民帅,而桓彝,桓温的父亲,并没有做过流民帅。从这点上,反而是高平郗氏也污点,但郗鉴在峄山坞时,是得到东晋承认的,这点和其他流民帅又不同。桓温取得郗愔的徐兖二州也不是没有代价的,郗愔获得浙江东五郡的军权(会稽、临海、永嘉、东阳、新安),本质上郗愔让儿子出面支持桓温,自己名义上忠于晋室,实际是在观望。
  • 评论文章:春芳歇
  • 所评章节:45
  • 文章作者:看泉听风
  • 所打分数:2
  • 发表时间:2010-08-11 00:4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