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专撩女主白月光(快穿)》

作者:

提督
提督,俗称“军门”,中国历史上的武官差遣,全称为提督军务总兵官,负责统辖一省陆路或水路官兵。
提督通常为清朝各省绿营最高主管官(为从一品官),称得上封疆大吏,就品级而言,仅受总督或巡抚节制。
总督与巡抚掌军政,总兵官与提督则掌军令;一个是行政统治行为,一个则是统帅权力,没有一定的上下阶级规定,比如九门提督和直隶总督。
若以职能分,提督分为陆路提督与水师提督,掌管区域达一至两省,数万平方公里,甚至数十万平方公里。
一般来说,清朝共在中国各地设置12名陆路提督,3名水师提督(福建水师提督、广东水师提督及长江水师提督)。
台湾在清朝统治时期,台湾总兵或台湾镇所辖军队,通常属于福建陆路提督与福建水师提督所管辖。
详细解释
(1)、提调监督
出处: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上:“先师实隶 安济坊 ,坊元在 众安桥 ,迁于湖上亦未多年。今官府既无提督,纵多生全,亦无以激劝。”
示例:《水浒传》第五六回:“ 汤隆 打起钩镰鎗的样子,教山寨里打军器的照着样子打造,自有 雷横 提督。”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洗象》:“而锦衣卫自有驯象所,专管象奴及象只,特命锦衣指挥一员提督之。”
(2)、官名
明 时有提督京营戎政诸职,多以勋戚大臣及太监充任。 清 时于重要省份设提督,职掌军政,统辖诸镇,为地方武职最高长官。亦用于武职以外官员。如 明 有提督会同馆主事、提督四夷馆少卿, 清 有提督学政、提督四夷馆等职。其专用提督二字为官名者,则限于武职。
出处:参阅《明史·职官志五》、《清通典·职官十六》、《历代职官表·礼部会同四译馆·提督》。
官职始用朝代
明清武职官名。其制始于明,但当时并非固定之职官名称,不设员额,亦不常置。
介绍
明嘉靖间京营有提督总兵官,旋改为总督京营戎政。隆庆初,仍以总督为提督,后又增至六提督,旋改称总督戎政。各省巡抚、镇守总兵官常加提督军务、提督等衔。明提督多见而非正式官名。清大体上每省置提督军务总兵官一员(福建设两员,陆路、水师各一,另晚清加江北、长江水师二提督),简称提督,为一省绿营兵的最高长官,秩从一品,而仍受总督或巡抚节制。所属有镇、协、黄、汛各级,其直辖部队称提标。清学政以提督某省这政为全衔,此提督与明代同,非正式官名。明 孔贞运《明资政大夫兵部尚书节寰袁公(袁可立)墓志铭》:“赐进士第、资政大夫南京工部尚书、前刑部尚书奉勅巡抚保定等处地方提督紫荆等关都察院右佥都御史、通家眷弟靳于中顿首拜撰盖”。
历代沿用
至万历时(1573~1620)始为专设之官。清因之。于各省地方额设提督十九人﹐秩从一品﹐统帅所属绿营官兵。是一省绿营最高级军官。计有直隶﹑福建﹑湖北﹑陕西﹑甘肃﹑新疆﹑四川﹑湖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各一人﹔兼辖水陆提督者﹐江南﹑浙江各一人﹔其以巡抚兼提督事者﹐有山东﹑山西﹑河南﹑安徽﹑江西五人。另设外海﹑内河﹑长江﹑福建﹑广东水师提督各一人。凡水陆提督统辖所属官兵﹐各就其职掌﹐分防要地﹐或游弋巡哨﹐修整武备﹐皆受总督节制。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廷入关,定都北京,设立了军警合一的军事机构--“步军统领衙门”,主官为“步军统领”,辖制满、蒙八旗步军营及九门官兵,同时节制南北巡捕二营,即绿营马步兵。步军营主要防守内城,按八旗方位防守。巡捕营主要防守外城(也称南城)及郊区的重要地方。
顺治十六年(1660年),清廷增设巡捕中营,仍由步军统领衙门主官节制,是为“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三营统领”。
九门提督一职由于关乎京师防务,所以自设立以后主要由满族大臣担任。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清廷将巡捕三营(南、北、中)增为五营,皆为步军统领衙门节制,至此该衙门主官称谓正式变为“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设立安民公所,维持治安。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前的最后一任步军统领是慈禧太后亲信荣禄。1901年清廷仿效联军方式,设“善后协巡营”,后来改名“巡警总厅”,替代原步军统领衙门的巡捕营。1902年肃亲王善耆任步军统领,支持军警分离的改革。1905年清廷正式创设巡警部,并开办现代警察学校,培养警察人才。自此,军警编制分离,现代警察制度初步创立。
1911年辛亥革命后,民国北洋政府保留了这个官职,只是将其更名为“京师步军统领衙门”,辖左右翼总兵;1924年11月最终裁撤。
负责区域
“九门提督”是中国清朝时期的驻京武官,正式官衔为“提督九门巡捕五营步军统领”,主要负责北京内城九座城门(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
内外的守卫和门禁,还负责巡夜、救火、编查保甲、禁令、缉捕、断狱等,实际为清朝京师卫戎部队的统领,品秩为“从一品”。步军统领掌京城守卫、稽查、门禁、巡夜、禁令、保甲、缉捕、审理案件、监禁人犯、发信号炮等要职。
九门指的是东边的东直门、朝阳门;西边的西直门和阜成门;北边的德胜门、安定门;南边的崇文门、正阳门(前门)和宣武门。统称"内九""内城"而九门提督权力可不小,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就是掌管内城的负责人。
明代在全国设置十五个省级单位,包括:北直隶、南直隶、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浙江、江西、湖广、四川、广东、福建、广西、贵州、云南。关西七卫统治现今的青海和新疆,俄力思军民元帅府统治西藏克什米尔和新疆西部。
清朝共有十八个18个行政省,称为“内地十八省”,这些省是:直隶、江苏、安徽、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
奉天、吉林、黑龙江、新疆、台湾这五个省份是后来设立的。
清代大部分时间是这18个省,共设立15个巡抚。
光绪十年设新疆省,增设甘肃新疆巡抚一人。
光绪十一年设台湾省,改福建巡抚为台湾巡抚。
到晚清时期,一共有二十三个省,十六个巡抚。
清朝幅员辽阔,在沿袭了行省制度后又采取了其他种制度来管理地方事物,清朝在公元1644年,入主中原统一全国后,划山海关内为18个行省。省下设道、府(州)、县。 同时在北方设立五个将军辖区,管理广大的东北和西北地区。又在科布多设立参赞大臣辖区和西藏办事大臣及□□喇嘛辖区、西宁办事大臣辖区、青海玉树四十族等负责广大的西南地区。在云贵地区设立土司制度。步入近代以后有在东南和西北设置了台湾省和新疆省。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清朝共分为二十二省以及许多特殊地区。
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清朝统一全国后的疆域是:北起蒙古唐努乌梁海地区及西伯利亚,南至南海,包括“千里石塘、万里长沙、曾母暗沙”(今南海诸岛),西南达西藏的达旺地区、云南省的南坎、江心坡地区等缅甸北部,西尽咸海与葱岭地区,包括今新疆以及中亚巴尔喀什湖,东北抵外兴安岭,包括库页岛,东南包括台湾、澎湖群岛。国土面积达1300馀万平方公里。鸦片战争後国土面积缩减为约1150万平方公里。
1
[回复]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