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仙路归途[综]》

作者:

观国公杨纶
杨恭仁(568年-639年),原名纶,后改名温,字恭仁,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唐朝宰相,隋朝观王杨雄之子。
杨恭仁原是隋朝官员,历任甘州刺史、吏部侍郎,曾平定杨玄感叛乱,后被裴蕴排挤出朝,担任河南道大使,兵败逃归江都。
江都之变后,杨恭仁升任吏部尚书。
619年(武德二年),杨恭仁投降唐朝,被任命为黄门侍郎,封观国公,又出任凉州总管。
623年(武德六年),征拜为吏部尚书,兼中书令,后改任左卫大将军。
唐太宗继位后,杨恭仁出任雍州牧,又任洛州都督,以特进致仕。
639年(贞观十三年),杨恭仁去世,追赠开府仪同三司、潭州都督,谥号为孝。
本名:杨温
别称:杨纶
字号:字恭仁
所处时代:隋唐时期
民族族群:汉人
出生地:弘农华阴
出生时间:568年
去世时间:639年
主要成就:平定杨玄感(杨素之子)叛乱
官职:中书令
爵位:观国公
谥号:孝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580年(大象二年),杨恭仁因父亲杨雄的功劳被封为武阳县公,不久授任仪同大将军。
581年(隋开皇元年),隋朝建立,杨恭仁进封成安郡公,授左宗卫车骑将军。
603年(仁寿三年),杨恭仁担任甘州刺史。他为政宽和,深得边民之心。
隋文帝对杨雄道:“这不单单是朕任用得人,也是你教子有方所致。”
大业年间改任吏部侍郎。
征讨叛军
613年(大业九年),杨玄感起兵反隋。杨恭仁奉命征讨,在破陵(今河南孟津东)大败杨玄感,又与屈突通率军追击,将其生擒。
616年(大业十二年),苏威与左卫大将军宇文述、御史大夫裴蕴、黄门侍郎裴矩等人执掌典选,大肆收受贿赂,引起士流怨恨。杨恭仁因为人正直,受到裴蕴等人的排挤,被赶出朝廷,担任河南道大使,征讨起义军。
他行至谯郡(今安徽亳州)时,被朱粲击败,只得逃回江都(今江苏扬州)。
归唐拜相
618年(大业十四年),宇文化及弑杀隋炀帝,立秦王杨浩为帝。
杨恭仁随宇文化及逃往河北,并被任命为吏部尚书,驻守魏县(今河北大名)。
不久,唐国公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改元武德,是为唐高祖。
619年(武德二年),魏州总管元宝藏,听取魏征之言,将杨恭仁执送长安。
杨恭仁因与唐高祖有旧,深受礼遇,被任命为黄门侍郎,封观国公,不久又出任凉州总管。
他抚慰西北,使得葱岭以东的各部落倾心归附唐朝,因功遥领纳言。
622年(武德五年),突厥颉利可汗率军入侵。
杨恭仁虚张声势,多布疑兵,使颉利可汗惊惧退走。
不久,瓜州刺史贺拔威拥兵作乱。
杨恭仁招募勇士,在叛军没有防备的情况下,急速行军,连克二城,并释放俘虏。
叛军感激他的宽惠,绑缚贺拔威缴械投降。
623年(武德六年),杨恭仁被征拜为吏部尚书,兼中书令,并检校凉州诸军事。后改任左卫大将军。
626年(武德九年),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被立为皇太子。
不久,杨恭仁被罢去宰相之职。
八月,李世民继位,是为唐太宗。
晚年荣宠
627年(贞观元年),杨恭仁被任命为雍州牧,加封左光禄大夫,并代理扬州大都督府长史。
631年(贞观五年),杨恭仁改任洛州都督。
唐太宗曾对他道:“洛阳是要害之地,朕子弟虽多,但都不是合适人选,如今特意委托给你。”
当时,他的弟弟和侄儿均与皇室联姻,身份尊荣,但他生性恬淡,深知礼仪,谦恭下士,从未与人交恶,被人比作汉朝的石庆。后来,杨恭仁以年老多病为由,上表请求致仕。
唐太宗遂加封他为特进,让他归家休养。
639年(贞观十三年),杨恭仁去世,终年七十二岁,追赠开府仪同三司、潭州都督,谥号孝,并陪葬昭陵。
轶事典故
杨恭仁率军征讨杨玄感时,作战勇猛,擒获杨玄感。
凯旋回军后,隋炀帝在内殿召见,称赞道:“我以前只知道你奉公守法,却不知你作战也如此勇猛。”
宰相苏威也道:“这大概就是所谓的仁者必勇。”
人物评价
刘昫:恭仁仕隋忠厚,驭众谦恭。破贼立功,方见仁者有勇;掌选被斥,所谓独正者危。自伪归朝,怀才遇主,连婚帝室,列位藩宣,始终无玷者鲜矣!
家庭成员
父亲
杨雄,隋朝司空、观王。
兄弟
杨綝,隋朝司隶校尉。
杨续,官至都水使者,封弘农公。
杨演。
杨纲,官至主爵郎中,封平阿公。
杨恭道,曾参与杨玄感叛乱。
杨师道,官至中书令,封安德郡公,娶唐高祖之女长广公主。
子孙
儿子
杨思谊。
杨思训,官至右屯卫将军,袭爵观国公。
杨思讷,官至凤州刺史。
孙子
杨嘉宾,官至晋州刺史。
杨嘉本,官至左卫将军。
史籍记载
《旧唐书·卷六十二·列传第十二》
《新唐书·卷一百·列传第二十五》
《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七·唐纪三》
《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八·唐纪四》
《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唐纪六》
[回复]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 评论文章:仙路归途
  • 所评章节:515
  • 文章作者:素雪M
  • 所打分数:0
  • 发表时间:2018-06-19 18:4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