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贾府长媳[红楼]》

作者:雏森桃

真的挺喜欢这篇文的,但是有几点人物塑造始终无法理解。最大的一点是贾政这个人物,红楼里,他并不是个自私自利的庸人。 原文中,“近日贾政年迈,名利大灰,然起初天性也是个诗酒放诞之人”,他也曾少年风流,也有过勤奋苦读。原文中的贾政,并不是靠母亲的宠爱窃取了贾家权势的小人,而是,客观来讲,他是唯一一个在朝廷上还有权势的人。
从红楼开篇,贾政35岁,他是举人,还没有考上进士(这个岁数没考上还是挺正常的),结果父亲一死皇帝直接赐官断了他的科举路,成为了一个六品主事,后来一路升迁,宝玉7岁时做5品员外郎-宝玉13岁时外放做钱粮差-最后宝玉16岁左右的时候做了3品学政,大概16年的时间,从六品做到三品,绝不能说是无能。 反观贾赦的将军爵位,是没有任何政治力量的,更别说贾赦不愿承担家族责任,也不愿孝敬父母,整天在外面浪。贾政至少做到了撑起家中门面,孝顺母亲的职责。
关于情感,贾政对王夫人是没有什么爱的,其中一个猜想是少年‘诗酒放诞’的贾政性格类似贾宝玉,与不识字的王夫人无甚共同话题,却偏爱没什么规矩,与王夫人性格相反的赵姨娘。娶了个菩萨回来供着,心里还是惦念有个活气,闹腾一点,真性情的人在身边的。
说到底,林黛玉与贾宝玉互为知己,但是贾政一个知己都没有,妻子不懂他,兄弟不交心,唯独关系好点的也就是林如海和贾雨村了,这也是为什么当时林如海死后贾政那么的伤感。
关于子女,贾政被儒家理念死死束缚着,但这并不代表他不爱自己的孩子。我贴一段原文:
又有贾政至帘外问安,贾妃垂帘行参拜等事。又隔帘含泪谓其父曰:“田舍之家,虽齑盐布帛,终能聚天伦之乐;今虽富贵已极,骨肉各方,然终无意趣!”贾政亦含泪启道:“臣,草莽寒门,鸠群鸦属之中,岂意得征凤鸾之瑞。【庚辰侧批:此语犹在耳。】今贵人上锡天恩,下昭祖德,此皆山川日月之精奇、祖宗之远德钟于一人,幸及政夫妇。且今上启天地生物之大德,垂古今未有之旷恩,虽肝脑涂地,臣子岂能得报于万一!惟朝乾夕惕,忠于厥职外,愿我君万寿千秋,乃天下苍生之同幸也。贵妃切勿以政夫妇残年为念,懑愤金怀,更祈自加珍爱。惟业业兢兢,勤慎恭肃以侍上,庶不负上体贴眷爱如此之隆恩也。”贾妃亦嘱“只以国事为重,暇时保养,切勿记念”等语。贾政又启:“园中所有亭台轩馆,皆系宝玉所题;如果有一二稍可寓目者,请别赐名为幸。”元妃听了宝玉能题,便含笑说:“果进益了。”贾政退出。
贾母王夫人可以尽情的哭出来表达思念,但是贾政只能含泪跪在女儿面前说一番冠冕堂皇的话,只最后说出让女儿看看自己弟弟(还是被贾政拉去)题的字。不是不想,而是不能说出自己的情感。
另有宝玉为姽婳将军作词的情节:
贾政听说,也合了主意,遂自提笔向纸上要写,又向宝玉笑道:“如此,你念我写。若不好了,我捶你那肉。谁许你先大言不惭了!”
然后宝玉念一句,贾政吐槽一句,写一句,可见他并不是那种只知道死压着儿子读书的人。
贾政逼死贾珠这种文中私设我也不好评价,毕竟一万个哈姆雷特,又各花入各眼,只是看完这章有感而发,想要说说我心中的贾政,这个养出宝玉探春的人应当是个更加细腻悲情的角色,更加寂寞也更加风流,有深恨自己无能为力的一面,也有嬉笑怒骂的一面。被写成这样其实还是有些难过,特别是在其他角色都刻画得很细腻的情况下。
7
[回复]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1楼] 作者回复 发表时间:2021-03-12 08:04:46
针对你提出的点,简单说一下我为什么要这么塑造贾政。
1.首先,这本文为了剧情服务,把贾代善的死期推后了几年。原书中贾代善应该走得更早,贾母和张道士说“别说贾琏等没见过,就是贾赦贾政应该都不记得国公爷的样子了”(原话忘记,大意如此)。贾政被赐六品主事之职应该是在二十多不到三十岁的时候。从不到三十,到贾宝玉七岁他四十岁左右过了十几年,往少了说十年,他才从六品主事升到了从五品员外郎,这无论如何也不能说是“有能”。而你说的贾政之后的升迁,都是在贾元春入宫之后的事。这其中多少是贾政的能力,多少是皇帝看在王子腾和元春面上……我觉得不好说。
2.那么由1,如果贾政不点头,贾元春会被送到宫里吗?可以解释成这是家族的决定,但这个决定必定是要贾政做亲爹的点头才行。
3.还是由1,贾政和王夫人的婚姻并不是贾政娶了个菩萨供着。夫妻三十年,王夫人给贾政【封建时代的婚姻我就这么说了】生育两儿一女,打理家事,王家王子腾的权势也为贾政所用,怎么叫娶个菩萨供着呢?都是包办婚姻,王夫人不读书识字,和贾政没共同语言,贾政委屈了可以找赵姨娘,王夫人呢?青灯古佛吃斋。这一点作为一个女性,我无法同情贾政,我更同情王夫人。
4.王夫人从“爽快会待人不拿大”的王家小姐变成吃斋念佛的王夫人,其中一个重大转折点必然是贾珠之死。贾珠为什么年纪轻轻死了?从后面贾母贾政王夫人都不敢催逼贾宝玉读书来看,我认为贾珠很可能是受不了压力被逼死的。原书中没有贾瑚,贾珠就是贾家玉字辈最出息的男子,都能被逼死,何况现在?
5.原书里没有贾瑚,贾政是受偏心的小儿子,无爵位幼子之身居荣禧堂,反而是贾赦住在东院。不谈曹公为什么这么设定,单看呈现出来的,就是贾政心安理得住在本应袭爵长兄住的位置,我觉得这样的人当不起一个“正”字。他住在正院,他撑起家中门楣【有没有真的撑起待定下面说】孝顺母亲【……其实更多是王夫人和王熙凤孝顺】不是应该的?
6.现在,贾瑚来了,为大房扳回局面。大房又有了荣禧堂,又有了贾母偏心。贾政本来的【贾母偏心】buff没了,王夫人也不再管家,他在荣国府甚至贾家族内的地位都会下降。我认为贾政不是一个很清明,心里清楚的人【他听信贾环的话不加求证就认为是真的】,地位的下降,贾珠被贾瑚牢牢压制,这些都会让他的心里产生和原书不一样的变化,直接就是导致他催逼贾珠更紧。还有本书中我写了一个情节,是在贾母决定让元春不入宫,而是和王府联姻后,贾政主动提出愿意把元春送入宫中,王夫人彻底对贾政心寒。这都是建立在贾政不甘心现在的局面和落差,想用尽办法挽回局面【贾赦一直不如他怎么就变成这样了?的心理】,还有贾政从小接受“忠君为国为家牺牲自己”的封建教育下的合理发展。
7.好了,按照我的想法,贾珠在原书中是不堪压力被逼死的,或者说读书累死的。贾珠的死才促使贾政王宜和心里反思,等到了贾宝玉身上,就是不敢逼贾宝玉读书,从极严变成极松。但是对于贾宝玉,贾政是真心喜欢,还是看在贾宝玉长得好看又有诗才才喜欢?原书中,贾政看见贾宝玉飘逸贾环猥琐,立刻就对贾宝玉的厌恶去了大半,我认为他的“父爱”还是带有功利兴致的。不管是大观园题诗还是《姽婳词》都是因为贾宝玉给他长脸了,才让文字中多了一些温馨。
8.原书中还有一个细节,王熙凤贾宝玉中了咒,重病奄奄一息,混账无能糊涂的贾赦还没放弃,端方君子贾政已经先放弃了。
9.曹公确实亲笔写了贾政年轻的时候也是“诗酒放诞”之人,但本书开始时贾政已经三十岁了,所以没有描写出他这一面。本文前半部分中写了不少贾政苦读上进的场景,并非全是贬笔。
10.原书中修建大观园时,描述了贾政不理俗物,一概交给贾珍贾琏等办,这脾气确实和贾宝玉有点像。但是,贾政最不喜的“俗物”却是立家的根本。他如果真的要撑起门楣,怎么能一点“俗事”都不想理?就连做官,不是也都是经世致用的学问吗?百姓生活同僚往来哪个不是“俗事”?他这个性格真的能做好官吗?
还在比较困的状态,写得可能不太有逻辑,也不太完整。本文中描写贾政多是通过王夫人和贾珠的视角,夹杂贾元春贾母视角。对于王夫人来说,贾政不是一个合格的丈夫,对于贾珠来说,贾政也不是一个好父亲。可能这就是为什么这本文里的贾政看上去这么面目可憎吧。
还有我认为主要养出宝玉的是贾元春和贾母,养出探春的是贾母和王夫人。
回笼觉去了,安安~
[2楼] 网友:雏森桃  发表时间:2021-03-12 10:11:11
回复了这么多辛苦啦,这么读下来逻辑通顺多了!从较早的分歧点造成的经历不同所导致的心态性格不同,从情感逻辑上自洽,真的很佩服作者对人物的构思和安排。你说的很在理,相比起贾政还能找赵姨娘,王夫人确实更加值得同情,但也算那个时代礼教下的同一种悲剧。除去这一点,以及我对贾政与子女的情感成分保留意见之外,其余的都无法反驳。真的很难得考据的这么详细的同人,真的很感动。
ps某种意义上来讲,贾政和贾宝玉的性格蛮像的,其实贾家男性都称不上有勇气有担当
pps单纯的比烂来讲,贾政也不会像贾赦一般,成为贾府祸根
太太码字辛苦啦
[3楼] 网友:君子阿简  发表时间:2021-03-12 10:32:56
我觉得吧,贾政不那么像是一个“人”,我是指在原著里,他更像是一个象征着封建正统思想的符号,他所有的思想、行为都是出于此的。至于他是好人还是坏人,很难说,可能他十几岁学习的时候还是个潇洒豪放之人,但后来他已经不是了。我记得看贾元春回大观园那一章,贾政说了一些冠冕堂皇劝告的话之后,就觉得哪怕他是一个正人君子,他对家人肯定不算好的,他不会是个好父亲,好丈夫,好儿子这里在原文也没太看出来。他像是个卫道士,你说他坏,他没坏到哪儿去,你说他好,那可以想想装在套子里的人。他对孩子,多少年未见的从宫里难得回来一趟,只能见几刻钟的女儿,他也没表现一个正常老父亲该有的悲痛,他那话像是给皇帝听的,不是说他不能说,而是你说完了能不能再说说体己话呢?作为封建正统思想的化身,或者说一个卫道士形象的代言人,你可以看出他是极其爱面子的,他可以为了面子夸宝玉几句,也可以为了面子打骂宝玉,那是原著在长子死了之后,但在这个同人世界里,贾珠活着,他不是老太太心头肉了,贾瑚更有出息些。有时候不是说他说自己不是那种借着母亲威势啃老的人那他就不是,你得看他咋做的,在嫡长子继承制度下的国家,他心安理得住着荣禧堂,住进去的时候咋想的呢?人都有落差,同人本里父亲没死前,他风光无限,夫人管家,儿子有出息,自己暗地里被母亲支持,极有可能入主荣禧堂,他这么大人了,别说他不知道母亲咋想的。结果横空出世一个贾瑚,他啥都没了,荣禧堂没了,管家权没了,最出息的儿子也被压下去了,他肯定心里有怨气的吧?他这么大人能去针对贾瑚吗?他自己心里过不去,他只能针对贾珠,觉得贾珠哪里都比不上贾瑚,然后道貌岸然的逼他,逼迫的行为下有多少是自己心里的不豫呢?都是因为面子罢了。
[4楼] 网友:林浅冬  发表时间:2021-03-12 16:56:09
同3l,感觉贾政就是个典型的封建卫道士,特别重视自己的面子,看着端正其实内里腐朽不堪,比起表里一样混账的贾赦,这个角色反而更有封建那时候的味道,金絮其外败絮其中嘛。贾政为了自己的面子什么做不出?
[5楼] 网友:金子  发表时间:2021-03-12 17:58:43
我觉得曹公写文还是很喜欢玩谐音梗的,比如最有名的“千红一窟”“万艳同悲”。那么在这个基础上贾政其实也是一个谐音梗即为“假正”,他只是假装自己正直公正,装作不染纤尘不沾俗物的感觉。其实他本人一个很自私很功利的人。他从小受贾母偏疼,看宝玉就知道贾母偏心起来是个什么状态。所以他肯定也有被宠坏的感觉,他弟弟又很不成器,他自然更受追捧。通常被宠坏的人都会有那种以自我为中心还有那种处处比人好的优越感。所以文中他现在很多行为我觉得是非常符合他原作人设的
[6楼] 作者回复 发表时间:2021-03-26 17:57:52
又想起来一个细节,贾政曾经问宝玉袭人是谁,但是这时候距离袭人改名字做贾宝玉的首席大丫头已经最少四五年了。可以说贾政不理内宅事不知道什么的,但五年都不知道自己儿子大丫头名字,可见他平时是没有多关心贾宝玉的生活的~
[7楼] 网友:玉  发表时间:2022-09-20 15:51:21
来自甘肃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8楼] 网友:木予  发表时间:2022-11-22 13:30:24
各位大佬,膜拜膜拜
来自安徽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