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帝师》

作者:鸩翎

可以说非常喜欢远方大大的文章了。此番评论,除却补分,也是想把自己不清楚的词查找资料后贴到此处,希望有所帮助,能为后来读者解惑一二。
1.春闱,指明清京城会试,均在春季举行。出自唐朝王勃的 《释迦佛赋》。
唐代考试定在春夏之间。宋诸路州军科场并限八月引试,而礼部试士,常在次年的二月,殿试则在四月;于是有春试﹑秋贡之名。元代于八月乡试,二月会试,明清相沿。均在春季举行,故称春闱。
2.唐寅(1470年3月6日-1524年1月7日),生于成化六年二月初四,卒于嘉靖二年十二月二日。字伯虎,后改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
唐寅的始祖是前凉陵江将军唐辉,这也直接影响到了唐寅,他在自己的书画题名中也常用“晋昌唐寅”落款。而到了唐初,其祖唐俭跟随李渊起兵,被封为“莒国公”,所以唐寅也自称“鲁国唐生”。到了明代,其祖唐泰任兵部车驾主事,死于土木堡之役。唐泰的后代子孙多散部在苏州吴县白下、桥里间一代。唐寅也正是出生在这一带,其父唐广德经营一家小酒馆。其父让他读书求取功名,唐寅不负父望,十六岁中苏州府试第一入痒读书。28岁时中南直隶乡试第一,次年入京应战会试。因弘治十二年科举案受牵连入狱被贬为吏,突发变故让唐寅丧失进取心,从此游荡江湖,埋没于诗画之间,终成一代名画家。
绘画上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又称“明四家”。诗文上,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
3.关于弘治十二年舞弊案,《孝宗实录》对整个事件的过程记载得倒很详细,程敏政、唐寅、徐经虽然受到处罚,却都不是由于作弊的原因,而是证据不足却另定别罪。三月时,在严刑逼供下,徐经“自言敏政尝受其金币”;到六月时,复拷问徐经,他又“谓来京之时慕敏政学问,以币求从学,间讲及三场题可出者;经因与唐寅拟作文字,致扬之外”,徐经的供词都不离一个“钱”字。也就是说,程敏政是收徐经、唐寅的钱了,程最后被定罪也正是“临财苟得,不避嫌疑”。无论程敏政收钱后有无任私之心,但徐经的目的却十分明确,即与程套近乎,还与李东阳拉关系,替已故多年的祖父徐颐求墓志铭,其结果不正如他所愿,“拟作文字,竟与试题合”吗?天下居然有如此之巧事。
到底唐寅作弊没有,无从得知,但唐寅在考前用金币向程敏政乞文却是事实,因此以行为不端,不避嫌疑被罢充为吏的官方判决还是有一定的依据的。
4.襕衫出现在唐代,流行于宋明。襕衫到膝处有一道接缝,称为“横襕”——一般认为这道横襕是对衣裳制古意的恪守而刻意加上的。襕衫领子多用圆领,后来的襕衫,大致也遵循了这一点,只不过领边变宽,并且接衽了。在古代,襕衫为职官公服,学子亦多穿着。至明代,圆领襕衫使用更为广泛。明代出现无膝襕襕衫,多以蓝色布料制作,乡间也称作“蓝衫”。下摆处的衣缘较宽,而取消了膝襕,料想是以衣缘代替膝襕的象征意义。而有横襕的襕衫并未消失。明代小说中对襕衫多有描写,一般写为秀才等人的装束。明代襕衫除秀才等士人穿着外,还用于各地乡学祭孔六佾舞礼生服饰。可在现存六佾舞图谱中得到例证。
5.“方巾”即四方平定巾,明初颁行的一种方形软帽。为职官、儒士及处士所戴的便帽,以黑色纱罗制成,可以折叠,呈倒梯形造型,展开时四角皆方,也称“方巾”,或称“四角方巾”。《三才图会·衣服》述其来源谓:“方巾,此即古所谓‘角巾’,制同云巾,特少云文,相传国初(明)服此,取四方平定之意。”角巾,是带棱角的头巾,旧时隐士常著之。
4
[回复]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 评论文章:帝师
  • 所评章节:1
  • 文章作者:来自远方
  • 所打分数:2
  • 发表时间:2018-05-05 15: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