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院风情

作者:KK

本文平平淡淡,字里行间透出平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如同行走在古人的庭院中,感受着里面的喜怒哀乐、油盐酱醋,别有一番风味。
作者的文笔相当细腻,日常生活缓缓道来,有条不紊,言语描述也有古典风味,颇似《醒世姻缘录》。而且作者在文中介绍了古代的妻妾制度,也使人在看多了许多女孩一窝蜂想给人家做小老婆以后,有了松口气的感觉,就象文中人物说的,总算有了个明理的了!
平平淡淡的笔风,平平淡淡的生活,但是生活就象海水,无风也有三尺浪。而且因为作者对文中人物的出色描写,使得这些看似平淡的生活小矛盾,也变得很有吸引力,而让读者不由自主地为人物担心。
然而美中不足的是,人物对话的描写没有什么特色,这个特色,不是指语言可以通用,相反,人物各人在说自己的话,非常清楚,但是语言在俏皮上却不够,因此给人的感觉,人物缺少亲近感。
其次,在情节的设置上,没有做到长篇小说应有的首尾呼应。故事一个个展开,条理非常清晰,但是可以看出,没有为下文所设的伏线。因为一般的伏线,作者都会通过多方面进行烘托,但是这种烘托,在文中没有明显的表示,或者说,我比较眼拙,没有发现。
再次,作者在景物和人物心理描写上显然缺了点火候。小说的景物无不与情节和人物的塑造相关连,而人物心理的塑造,则缺乏延续性,就事论事的感觉比较明显。
作者的高潮设置还是不错的,虽然是生活中的常事,看起来却也是有滋有味的,但是高潮的展开却不够。以刘月娥设计教训丈夫为例,仅一个丫头就能完成这样的事吗?透着悬乎,再者,以刘月娥的精明(她能掌管这样一家子,这个理解应该是对的吧?)敢做这样的事,能没有想好退路吗?而她的丫头红儿敢为主人去做这样的事,能是老太太几句话就会吓得全盘托出的吗?
而且丫头掌握着这样的秘密,评者以为,外嫁绝不是一个好办法,最好的办法是,将她留在身边,让丈夫收她为通房丫头,然后在自己月事来的时候去代替自己伺候丈夫,省得他“偷腥的猫儿一般”,去眼谗别人,作者以为呢?
还有一个不太满意的地方,就是作者对女主的塑造,个性不够鲜明。在得知婆家对丈夫以前的婚姻状况有所隐瞒时,没有任何表示,还对丈夫非常大量,这放在古代,是不合情理的。要知道古人迷信,不比今人啊。而且女主娘家,母弱弟幼,一切还要依仗她,她怎么能不考虑自己的安危呢?
另外要指出的是作者对古代妻妾制度在理解上的一些错误。古人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妾在家庭中的任务,主要就是生育,这一点作者诠释得十分到位。不过妾也分许多种,只是无论哪一种,不告父母而纳之的,都是不能得到家族的承认的,连她们所生的子女,也不能得到承认。而杜家为官宦之家,更不能做这样的事情,将妾以正妻礼迎娶,又不告父母,不告妻子,这就叫停妻再娶,停妻再娶是失德的表现,可以作为无品的劣迹,成为官员考核的污点,所以杜家是绝不能出现这样的事情的。就算万一出了,对这个妾,也绝不能这么客气的。所以杜家老大私纳银姐这一段,作者写得有些不太合理了。
不过虽然有瑕疵,却也不能掩盖本文的优点。我前面也说了,在女孩子们都争相想当小老婆的现在,作者能站在比读者更高的角度去讲述古代的家庭婚姻制度,本身就是一种目光远大的表现。
到底是70后的作者,有骨气,有风范!加油!
作者回复:
亲亲,谢谢长评。关于文中的几个问题。月娥设计的那段,其实影响一直没完,而且,设计把红儿外嫁,也是有原因的,只是现在还没写完,几乎要一直到后面,才能说明白。薇珠的个性,只所以选择不说,是因为她的生长环境,造成了她分得清取舍,已经木已成舟的事情,说了做啥,她是这样想的,而且,从后文她的表现,已经很清楚地说明,她是不信这些东西的,PS,即便是古代,儒家出身的所以,选择宽容,才是薇珠个性所决定的。
至于纳银姐那段,的确有漏洞,后面会进行修改,而且,修改后还会完善鹏程的心理历程以及银姐为啥要做妾的原因,因为刚开始,银姐不是个很重要的人物,所以就出场的草率了些,脸红中。
而整个文选择这样一种结构,其实是本人的偷懒造成的,因为选择话本小说这种形式,就是因为话本小说结构比较松散,而我不长于紧密结构所造成的,继续脸红。
至于文中话语不太俏皮,一是因为她们的年龄和地位决定的,二是的确不善于描写这方面的话语,所以每次都是私语几句,说笑话解闷,这样混过了,脸红的跟那啥样的某人悄悄地跑下。

[回复]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