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地球之主》

作者:星语心语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意思是:孔子说:“自我品行端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实行;若自身不端正,那么,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
引用这句话更多的是觉得很符合在始皇的领导下,千年前大秦帝国那种庄重威严的繁荣昌盛之景。
众所周知李白曾经在《古风》中写下“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飞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的诗句。寥寥数字便给我们描绘了千古一帝的风姿。
不想去看《古风》的主旨是借秦始皇的求仙不成,去规劝讽刺唐玄宗迷信神仙。我的眼中选择性的只知道始皇结束了当时的春秋战国时代带来了大统一的帝国。
以虎视龙卷之威势,统一了战乱的中原六国,开启了平稳安定的和平时代。
天子佩剑一朝出,漫天浮云尽数消,
君王持剑临九州,宏图大略御群雄。
那个荣耀了半世的男人一生中最对不起的人,便是他的长子――扶苏。
当年长子降世,秦始皇为其取名扶苏,是希望其能像大鹏展翅一般,扶摇直上九万里,是对他寄予厚望的。始皇对扶苏报了多大的期望才将扶苏亲自养在身边,连教导扶苏的夫子都是儒家学派。
大秦以法立国,法家主张用严刑重罚以杜绝犯罪。始皇不是不知道法家思想适用于帝国未统一之前,立国后过于严厉会导致国家分崩离析。故而始皇从小便让扶苏学习儒家思想,盼望扶苏以宽容仁慈的态度对待秦国。
扶苏也不曾辜负过始皇的期待,他脾性温和,对下人奴仆也极好。出身高贵却不张扬跋扈,性情温和有礼,才干出众。
更会褪下一身华服,换上粗麻布衣,走出宫殿去往集市,探访百姓的生活。对于朝廷上不公的事件,更会秉公直谏。
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侯生、卢生相互讥讽、评议秦始皇的暴戾,并因此逃亡而去。秦始皇闻讯勃然大怒,于是命令御史拘捕审讯咸阳城的术士。术士们彼此告发,秦始皇就亲自判处违法犯禁的四百六十多人,把他们全部在咸阳活埋。
扶苏针对始皇坑术士一事,曾上书劝谏始皇说:“天下刚刚安定,边远地区百姓尚未归附,儒生们全诵读并效法孔子的言论,而今陛下却用严厉的刑法处置他们,臣担心天下会因此不安定。希望陛下明察。”始皇大怒,于是将扶苏发配,让他前往上郡监督大将军蒙恬的军队,协助蒙恬修筑万里长城,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匈奴。
但始皇是真的恼怒于扶苏吗?不是这样的,一方面,始皇真的很喜欢这个孩子,在他身上有很大的寄望,但是要成大事者,就必须经历痛苦的成长过程。他自小便对扶苏严厉,要求扶苏学这学哪,精通各类事物,希望他能学得更多。另一方面则是借机将扶苏调集咸阳,让扶苏暂时离开政治漩涡,好为扶苏以后的登基铺路。在严刑苛政国家中,身为继承人自幼学习仁政的扶苏,对于大秦无疑是最好的君主。
扶苏被派去边关的同时,还带了一个人——蒙恬,这个人是谁?他是秦朝的第一将军!而且随之而来的还有三十万的军队。一个手握三十万兵力的皇子绝对是秦始皇内定的继承人,派他来到边关不过是为了让扶苏看清楚战争为什么那么重要!为了使扶苏成为一个合格的继承者,秦始皇也是下足了功夫。
始皇的这一举动也是有深意的,他跟扶苏就像台上演戏的人,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而百姓只会更加拥护扶苏,以后扶苏上位的路也会好走得多,还有就是,扶苏虽去了军营,确是有蒙家军的那个军营。蒙家是秦国的将军世家,始皇就是为了蒙恬以后能效忠,支持于扶苏才这么做。
这都是秦始皇作为一个父亲的苦心,可是扶苏,他好像没有领会到父亲的用心良苦。扶苏是谦谦君子般的人物,他始终坚持以仁慈宽容去对待天下人,他的政治主张类似于汉文帝的休养生息政策。可是在父亲的压力下,他很矛盾,一方面他所受到的教育不允许他做出冷酷的事,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极其孝顺的人,不愿意忤逆父亲的意思,想反抗却又受到良心的谴责。
扶苏虽聪慧,但却也拿不准父亲是真的厌恶自己还是要历练自己,他百思不得其解,正好不过一段时间,始皇的诏书就到了。扶苏仍处于混沌的状态,此时却是以为父皇是真的要让自己死,不顾旁人劝谏,含恨而死。
我想对于始皇来说,当时的他没能护下扶苏,这一次能护下宗鹤。纵使身死也是心怀欣慰的。
题外话:大大,你要的长评写完了。就不能好好让政哥活下来吗?我知道上一世李白就没活下来,但这一世,有鹤鹤,就不能让政哥活吗?今天一睁眼,你就让政哥死了,我哭的稀里哗啦的,难过死了,我不接受皇帝牌是其他人啊啊啊啊啊啊啊啊!!不接受!!!
1
[回复]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1楼] 网友:星语心语  发表时间:2019-12-31 09:36:55
大大按照自己的心思写就行,这是你的文章,我们只是来见证的。就是政哥死了有点意难平。
  • 评论文章:地球之主
  • 所评章节:1
  • 文章作者:妄鸦
  • 所打分数:2
  • 发表时间:2019-12-31 09:3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