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综]唯我煌煌大唐》

作者:云清

论中国古代世家大族的起源和消亡
2016-09-20 17:52:28
标签:
历史世家门阀
论中国古代世家大族的起源和消亡
文/博藏主

在中国浩瀚漫长的历史中,世家大族的身影始终伴随着朝代的兴衰。
江南有:王、谢、袁、萧,顾、陆、朱、张。山东有:王、崔、卢、李、郑 关陇(即今日甘肃东)士族:韦、裴、柳、薛 杨 杜,等等。
这些被众人耳熟能详的世家大族从出现在历中的那一刻,便如同影子一般的附着于当时王朝的强大身躯之上。
本文不对各世家大族做任何单一的评价,也不对其的出现和消亡进行赘述,只从历代王朝来探讨世家大族起源和发展的因素。

一、起源于西汉

有史以来的记述中,世家大族最让人称道的自是魏晋之时。然而,仔细往前追溯便会发现,自西周建立之时便已有迹可寻。西周封建,数百个诸侯国被分封,这些诸侯国属地大小不一,听周天子调令,但却在所属封地拥有强大的自治权。这种自治权导致春秋末期和战国时代的形成。因为自治权的存在,各国由于土地、人口、资源的不均等,必然有强弱之分,若当时的周天子能保持对诸侯国强大的控制力自然不会出现问题,但问题是封建的这种制度本身便是在削弱中央的力量。那时的诸侯国国君除了各种礼制上不能僭越外,已经是独立于周天子之外的另一个政权,这些原本是周天子家臣的诸侯国国君,开始建立自己的世族。浅白来讲,便是与周天子分家。在西周时家族的观念并没有那么的明显,毕竟当时的儒家还只是诸子百家之一。(儒家对世家大族的影响,请看文末后记)
秦灭六国之后,化家为国,整个天下归于统一的管理。地方自治权被收归中央集权,那些曾经显赫的诸侯世家顿时便消散。
自汉之后,开启了平民入仕之途——举孝廉。——(在此多说一句,从西周至春秋战国,整个古代中国开始尊求“贤者政治”,以贤达之人的意见为尊,今后的任何朝代选拔人才都以此种社会共识为基础。此文对于“贤者政治”不多做赘述,以后有机会再写文述之。)
从来没有一个万全的制度,毕竟社会永远在发展。举孝廉开始成为世家发展的温床,当这种入仕制度成为唯一或者说难得的途径之时,地方上的望族及地主必然会成为往朝堂输送“人才”的主力。这些进入仕途的子弟,不能说全是庸才,首先他们因为家境的原因无论是学识还是才智,在起步之初便高于那些寒门子弟,他们入仕并非没有什么的不妥。但是,他们入仕之后,自然是对家族或者说与之有关的家族做出回报。长而久之,便形成一种霸占进仕之途的家族存在,也因此让这些家族更加的鼎盛。
在整个西汉时,这样的豪强大族已经成型,直至王莽的改制,便能看到这些豪强大族所展现出来的力量。这里,必须要为王莽说句公道话,他的初衷确实是好的,施行“王田制”就是因为他看到了土地兼并的严重性,然而他的失败也证明了世家大族已经成为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至光武帝之时,更是凭借这些世家大族的支持才能坐上皇帝的宝座,其势力之大可见一斑。这些世族借政权更得以壮大并发展,开始显现出对于社会的破坏性。
何以许多世家在改朝换代之后依旧昌盛,根源在于在他们的认知之中,家族利益高于国家利益。如河东闻喜裴氏,自秦汉以来,历经六朝,至隋唐而盛极。
整个东汉一朝,世家大族屡见不详,比较出名的如袁绍出身“四世三公”,杨修也是。

二、发展于魏晋

如上所述,世家的成形以及壮大,离不开当时的政权。而他们发展壮大的秘决只有一个:霸占入仕渠道。魏晋之时,由当初陈群所创立的“九品中正制”作为国家选材的制度。
其实在三国之时,曹魏便得到中原各大族世家的支持才得以建立稳定的统治。曹操时期开始使用的“九品中正制”为的便是从寒门之中遴选人才,为国而用。袁绍的“四世三公”背景,是曹操那个小家族不可比拟的,况且在战败袁绍收复其所辖州郡之时所遇到的当地世家阻力,给他留下的很深的印象。同样,这样的制度在归于统一的社会中渐渐的变质了。评选的标准确实存在,而承认并作出选择的是人,于是再一次,世家大族又一次的霸占了整个进仕之途。
这次的祸害更大,而且更加的迅速。世家大族腐朽如毒瘤的一面,给了世人最大的震撼。不光是斗富,甚至敢与皇室争门第。世家开始转而被开始称作门阀。
西晋短短的寿命里中,并没有给后人留下多少故事,竹林七贤那不得己的洒脱像对这个时期作的注脚。昙花一现的西晋建立于世族门阀,最终也败在了世族门阀之手。
永嘉南渡之后,世家大族身上的历史色彩更为浓厚,琅琊王氏一举成为王姓最显贵的代表。不客气的讲,琅琊王氏是最善于投资的商人,自三国至唐代的七百多年间,琅琊王氏世代显贵,天下第一。王导、王敦兄弟拥立东晋司马睿立国。“王与马,共天下”,为世家门阀写上的最辉煌的一页。这样的王朝得以残喘,世家门阀确实出力不少,虽然并未从根源上改变制度,却利用北方战乱进行谋划,虽然北伐失利,却也向乱成一锅粥的北方亮了亮肌肉。东晋这时期,陈郡谢氏为保存这摇摇欲坠的王朝作出了最大的贡献,谢安、谢玄叔侄俩一主内一主外,为这个腐朽王朝赢得了又一次喘息之机。然则,世家门阀为了家族的发展,必然会对社会资源、政治资源进行掠夺。家永远大于国,是他们的信条。与国争利、与民争利,以这种世家门阀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统治必然无法长久。纵然有谢安、谢玄这样的世家人才,可根源上的毒没有办法肃清,何以谈以后。
南北朝的血腥,虽然不能全归罪于世家门阀,但他们在这其中起到的负作用,确实是让汉民族遭受了有史以来最惨痛一次灭顶之灾。这一次,以刀和剑为向导的民族大融合,让整个北方几乎十室九空,更在民族血缘上留下了最大的一个问号,纯种的汉人自那时起,已成为了少数。从历史进程来看,抛开血腥,这样的民族融合为后世起到了一个很重要的示范作用。同时,这一时期,也让世人看到了世家门阀的血性,那是属于贵族的尊严。琅琊王氏、陈郡谢氏不同意与侯景通婚,被灭。

三、鼎盛于隋唐

陇西李氏,一个谈论古代世族都无法逃过的望族。飞将军李广、西凉王李暠皆出于陇西李氏,而唐代的李渊虽有胡汉血脉,也自称起于陇西李氏。
隋唐之际,新的选材制度出现——科举。这个制度经过数代的改良,至今依旧还在使用。不得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发明。
科举制的出现,为寒门子弟入仕途,开创了先河,自此之后,无数的寒门子弟开始涌入朝堂中枢,参与国策。每次当人们谈论到科举制时,总会有种美丽的幻想,似乎这种制度便能让寒门与豪阀获得同等参与政权的机会。
想法自然是要有的。不过,任何一项制度都需要与之相适配的其他政策,比如我们现在的考试制度,便需要政府投入许多的学校和教师资源,还要有同等的教材,以及大多数人能负担的学费等等。
唐朝是有许多的私塾,可以让学子得以学习,当然也有贵族子弟所上的弘文馆,这当中的差别自然不用多说。还有便是唐朝时录取名额的限制,在这少得可怜的录取名额中,加之权贵对于科举制的干预,能有多少寒门子弟成功入仕,并获官。
科举制的建立,确实有重大的意义,它的建立进一步缩小的世族门阀进入朝堂中枢的门径,也为后世寒门开劈了一条道路。
世人皆言世家门阀鼎盛于隋唐,原因又何在呢?
唐朝之时,由于科举制的出现,大量的人才进入朝堂,因此不得不在各州县外放,毕竟当时地大物博。而这些外放成就了世家大族开枝散叶的目的。如果说以前的世家大族只是以一地一族之势力影响朝廷,那么唐朝之时,由于科举制出现,门生故吏散布各地,政治势力已然壮大形成。这种政治势力,便是以后“朝党”的形成,将录用人才的门道把控。这毒患持续了上千年的时间,也开始影响那么好不容易进行朝堂的寒门子弟,要么站队,要么遭到贬谪。
“牛李党争”是史上最早最明确关于士人集团党派大规模争斗的记录。自汉以来,并没有明确的朝堂政治党派概念,士人集团一直处于外戚、宦官争斗之外。而自隋唐开始,科举制的出现,士人集团开始以入仕之途进行政治资源的培养。而这些大的政治集团身后皆是当时的世家门阀。
世家门阀此时已开始隐身于幕后,操纵整个政治决策的走向。那些在朝堂中枢掌权的世家中人,无一不是门生故吏满天下,而那些读书人若想获得功名,又不得不拜在他们门下。因为政治力量的壮大,让这些世家大族变成了庞然大物,他们隐于水面之下的力量大得可怕。
从朝堂中央到地方,皆是世家门阀的身影,他们已经渗透进了全国。
而对于他们来说,初衷并没有变,与国争利、与民争利,家族利益高于国家利益。
这条世家门阀的圭臬,其实便是众多王朝衰败的根本。
强盛如唐,也只能被他们吸血食肉两百多年的时间。
唐由盛到衰的转折点是“安史之乱”,这是众所周知的。知其然不知其所然是弊病,抛开朝堂上的争斗不说,世家大族对于自身利益的追逐,不遗于力的从中央分权于地方起了很大的作用。
“安史之乱”的破坏性相较于“黄巣之乱”而言还是过于温和。
一个屡试不第的读书人,领着一群都没怎么训练过武器都没有的农民,将整个唐王朝推向了深渊。
追溯历史,黄巾起义、黄巢起义这些农民的起义,都在根本上反应着一个巨大的社会问题——土地兼并。从根本上讲便是社会资源分配的问题。
自汉开始,世家大族的崛起,开启了土地兼并以及社会资源兼并之风,历朝历代皆是如此。而与土地息息相关的农民,成为每一个朝代的埋葬者。

四、衰败于宋明

五代十国的战乱,让诸多世家门阀都开始衰落甚而消亡。世家门阀在这样的乱世里,政治投资的不确定性变得十分的巨大,这些朝代的列迭来得太过迅速。滋生于政权之上的世家门阀,也随这些政权消亡。
世家门阀的成长过程在前面也提到过了,他们往往通过霸占进仕资源,进入最高决策层,或培养自身政治资源,终其目的自是为自身家族谋利。这种过程,在治世之时非常好用,然而在乱世之时,却毫无用处。
自北宋开始,以往显赫的大族要么消亡于战乱之中,要么便衰落无法再参与到政治之中。然而,旧的去了,新的自然也会产生。
由于五代十国的大清洗,许多门阀衰落,但同时随着新的时代崛起的“从龙之臣”又开始了他们家族势力的建立。这样的“从龙之臣”每朝每代皆有,或显赫几代便由于根基浅薄的关系开始消亡。虽然如此,这并不影响每一个朝代新的世家出现。对于统治者而言,这些随他打下江山的臣子是自己的拥代者,帮助他们家族势力的扩大也是对自身统治的一种保障。
“从龙之臣”建立的世家又与过往有所不同,他们大多起于寒门,因军功或政绩得到朝堂里外的声望,从而惠及整个家族。又因科举制的原因,导致他们门生故吏全国散布,形成一种以政治资源为根本的势力。这种世家与过往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是先由政治资源的获得,然后开始土地等社会资源的获得。然而,他们所产生的结果是相同的。
在此,对于寒门子弟入仕途有一点要讲。
很多人觉得寒门子弟因为从小受苦,入仕之后便会为民作主。这种想法确实很美好,可事实很多时候却总是残酷的。大多数的寒门子弟在进身之后,对于权力和金钱的渴望变得无比的贪婪,这种贪婪客观来讲是因为幼时的贫穷导致。不否认朝堂的环境对于这些寒门子弟的腐蚀,但对于这些寒门子弟所寄望的统治者还有民众,恐怕真的该失望了。
自宋以来至明,官员贪腐之巨,影响之恶劣,至今还常为人所称道。
而宋朝最为严重,赵普、蔡京、童贯、高俅、秦桧、贾似道、刘光世……无以例外,皆是朝廷高官,而且大多是寒门出身,并且幼时越贫寒为官之后越贪。当然宋朝贪官众多,与不杀士大夫和宋朝皇帝大多宽容有关。但寒门子弟掌权之后,对于社会生产的破坏依旧严重。
在这些贪官权臣的身后,是一条庞大的利益链,他们的家族都参与了整体利益的瓜分。因为皇帝的纵容,权柄的巨大、门生众多,政治势力的庞大,与以往各朝不一样,宋朝的这些世族更加的肆无忌惮。
继而是明朝,明朝有其特殊性,那便是律法的严厉,朱元璋因为出身的原因,对于农民生活的艰辛十分清楚,犹恨贪官污吏。在明朝前期,这可以说过于苛刻的律法起了一定的作用。而且,随朱元璋打下江山的“从龙之臣”,大多都被他杀害,或者外放,几乎都远离了政治,并没有形成世家的土壤。
至明朝中叶,社会的发展,以及士人集团的再次形成,高级官员身后的家族开始渐渐扩大,借着政治资源开始膨胀。大贪官也频出,最出名的便是张居正,此人贫寒出身,成为首辅大臣,权倾朝野后,便放肆敛财。
宋、明两朝,将唐朝时出现的士人集团形成的“朝党”发挥到了极致。这与宋、明两朝压制武将有关,也与科举制渐渐的完善有关,而明朝中科举制又经常出现舞弊案,自也是于高官培养政治势力脱不开关系。中国历名上,民间流传最广的两个“青天”,一是宋朝的包拯,另一个则是明朝的海瑞。包青天和海青天出现在宋、明丝毫不奇怪,只有在吏治最混乱,贪腐最严重的朝代,人民才会努力去推崇出一个代表来。
宋、明之时的世家大族,有一个鲜明的特点——这些世家大多由政治势力的崛起而崛起,随着政治势力的消亡而消亡,比之于宋以前的世家门阀不同,他们因为根基浅而且对于过往贫穷产生的极端心理,对于权力和金钱欲望更为强烈。也由于根基的浅薄,无法经营长久,最终消散。
但与宋之前的世家一样,他们也拥有着惊人的破坏力。由于宋、明之时的世家皆因一朝皇帝而兴起,所以随着皇帝的轮换,也不停地轮换,对于社会资源的盘剥抢夺犹为激烈。
元、清朝的建立,汉族所特有的世家大族便烟消云散,元朝将民从为四等,很大程度上杜绝汉族世家的形成。而清朝的旗制,虽然培养出了一些家族,但却没有达到一定的影响力,几乎都游走在权力的边缘。

(注:宋、明之里的世家,严格来讲并不应称为“世家”,世家是世代相传的贵族之家。而宋明之时只能称为一时之望族。因为他们同以往世家大族的破坏性以及发迹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统一作世家称。)

后记:
家与国
这是在提到世家大族时无法避免的一个问题。自秦始皇化家为国统一之后,到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家的思想便开始统治整个中国。而对于社会稳定,儒家以家族为单位推行礼法制度,使整个汉民族养成了家的观念。最根本的便是“三纲五常”,而这“三纲五常”却只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对于家与国之间的关系做出礼法上的概念。追溯而论,儒家以四书五经为根本,而四书五经成书于春秋战国,那时何来家、国的概念?这种情况下,化家为国的各个朝代因继续使用儒家的思想,便不可偏驳的在处理家与国的关系产生问题。“三纲五常”之中只讲到要君,忠于君便是听君主的意志行事,而国的概念又集中到了君一个人的身上,那么忠于君便是忠于国。如此以来,世家门阀便形成了争利于国、争利于民的情况。在他们而言,在政治上忠于君便是忠于国,为家族做了贡献,是儒家教育的使然。
家与国的概念,儒家礼教之中不曾明确详尽的提出,而只讲人伦关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让整个民族性以家族性传承下来,却也因此造成了诸多的历史问题。
家与国的话题太大,也太深,就此浅谈一二
引用别人文章,觉得很有意思
2
[回复]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1楼] 作者回复 发表时间:2018-08-06 10:48:10
无以为谢。
[2楼] 网友:小北  发表时间:2018-08-10 19:11:39
大触,谢谢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