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之所起,一往而深

作者:郑弥

文到半途,情至懵懂,一往而深,却不知何时种下。
师徒文看过不少,《帝都风颜录》也许不算最好的那个,却别有一番风情:于细微处婉转笔法,采采流水,蓬蓬远春,四两拨千斤,丝毫不见滞涩。由于设定了师徒二人都是修习大雅之道的,所以皆是脱俗洒逸之人。俞怀风清冷内敛,心细如发,行事往往出人意外,的确是令人一见倾心。上官那颜清丽跳脱,飞扬性情,赤子心性,如同一幅美丽的画卷。
开篇就是大阵仗,弓弩环立,杀气盎然,宫墙之上,盛装太子妃纤手染血,一跃求死,只为换得某人一顾。大司乐穷尽半生所追寻的东西,在唾手可得之时却选择了接住半空坠下的孱弱身影……
不得不说,极大的调动了咱八卦的小眼神。
浮生了了,浮生未了。弦断音绝,戛然而止。第一章急转直下,跳入回忆,前世今生,娓娓道来,开头就集中了女扮男装、不受宠千金、帝都第一乐师等多个萌点。有几个小情节很有爱:
第一个情节,“深宵犯忌”。
师徒之间礼教大防,人伦森严,以前的师徒文也都是以此为主要矛盾,围绕礼教廉耻啊什么的描写,不少师徒恋的男女主在相处时都是如履薄冰,怕逾越雷池,互动太少。而帝都风颜录取巧在描写师徒二人戏份时予以了上官那颜赤子之心,虽数次冒犯,也是懵懵懂懂,并非一开始就怀了别样的情愫,她说“大司乐你的手指很好看”,是真的从审美出发,她说“师父若死,徒儿必追随”,是情深义重却非男女之情,而俞怀风也正是因为洞悉了这一点,所以才对上官那颜颇多容忍,没有过分斥责上官的倚赖孺慕之情。
妙在“深宵犯忌”这一章。“上官那颜盯着他修长灵动的手指,眼睛便转不过来了。琴师的一双手当真是绝妙无双!她心内感慨着。……目光一垂,据实道:‘大司乐你、你的手指很好看……’。”
不料“俞怀风沉着目光瞧着她。她心里暗道糟糕,只怕这话说不得。正想要道歉,他却缓缓吐出一句:‘多谢夸奖!’”。
好一个“多谢夸奖”,只此一句,俞怀风已经跳出三界外,为师徒文中第一人。
第二个情节,“青梅之劫”
单挑这一章,是因为写出了师徒二人对琴艺及琴的痴迷。
上官那颜一见好琴便鬼迷心窍,胆大妄言,“大司乐百年后,是不是该把这琴传给我?”。俞怀风警惕的退后半步,护住琴,甩下一句:“我百年后么,这琴自然是得陪葬的!你么,就休想!”
一索一拒,此时什么师徒、什么阴谋、什么恩怨都是浮云,偌大的皇宫里只是俩小心眼的琴痴罢了。令人好笑之余又觉叹服,两人趣致盎然的对话跃然纸上,仿佛看见一个全身心浸在名琴光辉中的女子和一个不舍得割爱又不胜其扰的男子,光是想像这个场景已令人不禁会心微笑。
第三个情节,“一掷千金”
若说一篇文中必须有些升华的部分,可以叙道、可以明理、可以阐述人生哲学、可以道尽虐恋情深。必须的。
这一章恰好承担了这一职责,“选琴”讲述琴道,
“当人一旦全神贯注于一个问题,则无论此问题有多棘手,人的智慧总是能够将其攻破!……意识牵着她徘徊于众琴面前,打量每一架琴,尝试看透它们的前世与今生。琴是有生命的,当琴师能够看透它的灵魂,便能与之共鸣。”
第一句有一丝丝古龙的行文味道了,第二句则是琴理。每篇小说不指望它能解惑载道,但必须有这样的句子作为骨架支撑,点睛一二,不必多。
像这样的小细节还有蛮多,不及一一赘述,当然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比如“相思如隔”章节奏放慢了,两人在小院的相处有些无厘头,是负责搞笑的部分,但不必占整个一章的篇幅。“荒郊惊魂”章师父的出处身世来得有些突兀,如果能从前面的章节铺垫一些伏笔,草蛇灰线的话,现在再出现黑衣人或许会好一些,或者黑衣人不要透露那么多的信息,留待以后慢慢抖出来也可以,那样更有吊人好奇心的作用。
以上胡说几句,都是第一感官,作者不要介意。刚才那篇忘记打分,重发,谢谢。

[回复]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1楼] 作者回复 发表时间:2010-12-25 20:21:30
感谢的话不多说,直接扑倒TX~~
[2楼] 作者回复 发表时间:2010-12-26 02:20:24
再看一遍~~~
  • 评论文章:帝都风颜录
  • 所评章节:32
  • 文章作者:秋若耶
  • 所打分数:2
  • 发表时间:2010-12-25 20: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