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太岁》

作者:除扬.

人间游
——读《太岁》有感
“到此一游。”
本来看完的时候已经很晚了,放下手机想合眼入睡,但是眼泪止也止不住,躺在床上无声恸哭。睡不着了,还是拿起手机给《太岁》写这一篇长评。漫漫长夜,何以捱过这淹没心头的难平?
我也不是什么很专业搞文学的人,不懂那些专业的知识。就从我自己的感受开始随便说说吧。
从之前p大的作品来看,她实则是更偏向于走“开局废柴(?)流”的,像苏轻、严争鸣、施无端、陆必行甚至是顾昀这种。不是说他们是真废柴,而是说他们还没有经历这世道打磨。奚平也是这一挂的主角。然而因为本文抛却了欲盖弥彰的感情线,只流出了孤零零的成长路展现给读者,这就导致奚平的路以及结局要难捱得多。
“他本是菱阳河边,斗鸡走狗一闲人。”
p大祭出这个类型的主角时,我就知道他必定会比任何人都惨——因为最惨的不是生下来就如何如何,而是我本来是能安稳度过这一生的,但轨道偏移了。在奚平身上就表现得很明显,p大用一遍遍的众生祈求磨去了他的阶级局限,用身边人的妥协与抉择打碎了他的天真,这里在周楹入清净道那一段非常明显,于是,他本来是一个在宠爱中长大的小少爷,却被这些苦难压出了顶天立地的骨。
其实整个故事并不算很遗憾,结局堪称圆满,但是作为读者,看着他一遍又一遍生生死死,看着他独自一人失去了所有的归处,心里实在是绞痛,然而,无可奈何。
而这本书给我的最深刻的印象是,它很真实。
其一是视角的问题。
评论区常有人说p大给的设定前后矛盾,比较典型的就是奚家的灵感问题。顶级灵感本来是特别随机的,不知道谁就有了,但是奚家却能一直以高灵感往下传,于是就有人说p是不是吞设定了?然而实际上,p写出的是不同视角。没有人能无所不知,没有人的视角能丝毫不偏颇,本文的主角奚平恰恰是参与前尘旧事最少的那一个,于是只能到处收集别人知道的信息。信息差的设定,p不一定是有意的,或许只是想创造一下反转的效果(?);观感上呢,增益也不一定有。但是意识到这种视角偏差问题的时候,我突然就觉得get到了一个小小的心机,那是作者对于剧情的小心思。
其二是人物的黑白。
本文中没有谁是完全为了大义奉献的圣人。周楹是个极致的疯子,除了平平没人拉得住他;濯明被困在心魔种里看前尘旧事循环往复,爱的那一刻是真心,恨也是极致;王global是个虚伪的“救世主”;余尝心就没正过。反倒是在泥里挣扎的蝼蚁们:阿响、丹丹、百乱民、还有天机阁、开明陆吾的一帮人,在不经意间能显出浮光掠影的丝丝神性,他们无愧于天地人,自然来去端正。不管是圣人们显出的人性,还是蝼蚁们显出的神性,都是人的多面。他们的每一个抉择都有性格做支撑,性格的形成都有经历做来路,少有不丰满的人物,这也是p大的功底。
文中最富有神性的,现在看来似乎是平平和惠湘君。
奚平的神性我觉得是真的看得开,拿得起放得下。天生的保护欲使他尽力地为每一个人周全,不知道是不是天生的平等思想,他也尊重每一个人的决定。这样的性格决定了他注定走上反抗灵山压迫的道路,透过将离,他看见了千千万万被逼上绝路的生民,于是毅然决然成为太岁,成为“拯救世界”的“神”。他的神性在于平等与尊重,不问出身只看行事。
惠湘君的神性体现在“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独树一帜上。可能是我对科研人员的滤镜吧,感觉她就是那种不问世事,不惧强权,将科研作为毕生追求的人,有点像革命先烈们。看到她将自己炼成永明火,真身被人剔去灵骨的时候,真的就仿佛在看革命战士英勇就义时的样子,感谢你为后人铺了路。
说到这里,想到支修跟奚平说过不要当英雄。有一个很让人感慨的点,当他(疑似)要在奚平和大宛之间选一个时,犹豫了。这点犹豫在评论区被放大,被人诟病,被人说崩人设。然而他们忘了支修自己就是带着抱怨说出“不要当英雄”的人。那一章,我明白了支修的无奈与挣扎。明明我们都是看客,却依然跨不过那一道坎。
其三是历史的发展。
太岁是一个架空的故事,背景与我们的世界差了十万八千里,也不像普通的仙侠文,然而从它这里我就是能看到很多现实的影子——尤其是“革命”。
在翻山那一卷的时候,有友友觉得主角团目的不清晰,做事随性,所以看着很混乱,但是我要说的是,这才是现实。真的是p大立意混乱了吗?她自己立意写得清清楚楚是“革主观唯心主义的命”,而最后确实也达成了这个目的,也就是说,她很清楚自己在写什么。而中间昙花一现的“人民革命”,只是一条分支而已。因为人民革命需要人民自己愿意,就像陶县的“太岁,我们要人间”,但同时,人民革命不能靠别人来完成,只能靠人民自己,所以作为“神”的太岁不能完成这个历史使命,毕竟他自己也没做好流血革命的准备,他只是看清了灵山真相,想打破这个桎梏而已。本身他们进行人民革命的话缺少思想纲领,所以p大写陶县的副本和人民与太岁之间的联系只是想表现太岁反修仙的决心一部分也与这些底层百姓有关(可以看做推翻了封建王朝的武昌起义(?))。而真实的地方不仅是与历史的对照,还有平平的犹豫,这里可以代一下残次品的陆必行——总是自得于自己总能两全的歪才。那个时候的陆必行有林静恒兜底,而平平的犹豫是三哥承担了后果。那一瞬的软弱、无措恰恰就是最真实的人性,而它逼着平平像那十六年里的陆必行一样成长。
还有有些争议的一点,临近结尾的节奏。
有些姐妹看得不太舒服,我也觉得信息量太大有点堵。但是我在想,这是否是p故意的?因为那么乱的一个时期,就是应该好事坏事扎堆来。可能她就是想表现一种紧凑感和混乱感。不过如果是这样的话,为了表现这种感觉而舍去了读者的一部分观看体验确实有点风险。不过p大写文说了是为了自己找答案的,那我也无权置噱了。
全篇看下来,其实我觉得文案中那“通天的歧路”并非奚平的修仙之路。评论区有个姐妹说,奚平修仙并非钻研仙道,而是提升境界去和更核心的人对话,他本人是没有融入这个体系里的,我赞同。
这歧路,大概是成为太岁后,等待破法实现的那漫长又漫长的几百年。文章结束了,而歧路才刚刚开始。为什么最后一章只匆匆交代了人事变迁就结束了?因为在前面的篇章里,我们看到了这里面所有的人对奚平的意义,看见了他们曾经是如何彼此支撑走过最艰难的时刻的。于是短短的几句话,“侯府不是他家了”、“飞琼峰也不是他家了”、“人间也不是他家了”,大家就都能明白这对奚平意味着什么——前面的故事太深入人心了。p大寥寥几笔,动作的是角色,难平的都是读者,这是最遗憾的he。好在他们各有所终,来去圆满,奚平也不是永生。
总能在化外见的。
2023.11.24
62
来自湖北   [回复]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1楼] 网友:除扬.  发表时间:2023-11-24 20:03:42
大概就是,p大用一整本书铺垫了最后的意难平,通向真正的歧路。我是这样想的。
11
来自湖北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 评论文章:太岁
  • 所评章节:247
  • 文章作者:priest
  • 所打分数:2
  • 发表时间:2023-11-24 13:5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