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原来是你(一)
二零零零年九月。
我叫刘雨木,我的家位于四川省东南方向,距离省会成都大概一百公里的Z市。七月的高考我发挥还算正常,挨边上了重本线,填志愿的时候妈妈没有和我商量就给我报了表舅所在的大学,想是觉得学校有舅舅,生活和学习都可以照顾到我。报到那天,妈妈坚持要送我去学校,学校在N市,四川东部的一个地级市,离成都有三百来公里。我们凌晨就从家里出发先坐火车到了成都,又换了另一趟火车,花了大半天,终于到了N市。
表舅到学校门口接上我们,刚好是中午,一家人简单的吃了个饭。宿舍的床位舅舅早就交代了他的学生,也是我的辅导员老师帮我占好了,于是吃过饭妈妈直接到宿舍帮我铺好床挂好蚊帐,顺便买了一堆生活用品。由于弟弟才升上初中,她又不放心弟弟一个人在家,交代了要好好照顾自己,不要乱花钱,然后就匆匆赶回去了。
对,我们家,就是一个三口之家,妈妈、我和弟弟。父亲走得那一年,也没有等到香港回归。那年我十三岁,弟弟八岁,作为一名清廉的地方父母官,他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丰厚的家当,还好妈妈勤劳坚强,日子虽然没有大鱼大肉,但是也不至于饿着冻着,除了逢年过节似乎有些冷清。
所以我考上大学,上了重本线,妈妈还是很开心的,虽然我有些不开心,尤其是刚到校门口看到颇为小气带着岁月痕迹的校门,校门口仅有几家破败的餐馆,校门对面是广袤的农田,和我想象中的大学相差的太远,差点就想放弃,回家重新复读。
后来舅舅说学校会在两年后搬到成都的新校区,而我们将作为学校第一届从老校区搬到新校区的学生,新校区的条件就好很多了,我才放下那些不开心,努力的接受现状。
二零零二年,夏季,终于等到了搬校区。
真正搬的时候似乎又有些舍不得已经熟悉了一草一木的老校区。老校区建的很早,校区的教学设施陈旧,住宿条件也不好,但是学校的建筑格局,根据山形高低错落的摆放,很有设计感。树木的年龄都比我大,所以郁郁葱葱,下雨的时候可以不用打伞漫步校园,烈日下还能躲在树荫下闻到香樟树散发的香味。这里一年四季气候适宜鸟语花香,嘉陵江从学校的西面而过,当火车每日经过江上的铁路桥,喷着气发出轰鸣的声音,你就知道是下晚自习的时间了。
而建在成都平原北面的新校区,则和老校区完全不一样,一眼望到头整整齐齐的教学楼和宿舍,刮风下雨烈日当头,也不能指望有大树可以遮挡,草未长长花未开放,连图书馆这种基础设施都未建好。可是外部环境比起老校区,这里可谓是天堂。为了修建学校占了当地农户的土地,政府便在学校北侧的围墙外集中安置统一修建了新的村庄,然后网吧、餐馆、歌厅、酒吧、出租房充斥在这个新农村里,严阵以待我们的到来。随后的几年,围绕着学校开始修建各种高档小区和商业体,最后形成了热热闹闹的大学商圈,这是后话了。当年我们刚搬到新校区时,在老校区养成的每天上自习努力学习的习惯,被渐渐冲淡被逐渐遗忘,更多的是外面的世界真的很精彩。
二零零三年初冬,我的故事正式从这里开始。
几天前我顺利的签了工作单位,于是约了对面宿舍的胡倩晚上到学校侧门吃宵夜庆祝一下。
那天我蜷在宿舍里看了一下午的书,第二天有场考试,只能临阵磨枪了。到了晚上,气温陡然下降,成都已经进入难熬的冬季,那种冷真的可以深入骨髓。我看了看手机,距离约定的时间差不多快到了,我慌忙裹了件厚厚的棉衣,胡乱的理了一下长发,顺手把书塞进包里,就往校外一条街赶过去。
走出学校侧门第一条街上,远远的看到烧烤摊红色的防风棚已经搭好了,也远远的看到了胡倩,不过奇怪的是她和两个男生坐在了一起。等我走近发现其中一个是我认识的,胡倩在网吧打游戏认识的朋友,计科系的黎岳。
“这是刘雨木,”我刚坐在胡倩身边,她便向另一个男生介绍我。
“你好,我是丁小川”,他礼貌的站了起来,面对着我,然后原本微笑着的他突然怔了怔。
“你好”,我也只能站起身回礼,心想这可是个帅哥呀。
个子高挑,身材清瘦,五官精致,唯一突兀的是嘴唇右下方顶着一颗黑痣,笑起来眼角微微的表情纹,却像极了当年红极一时的韩国明星裴勇俊,不过首先得忽略掉那颗痣。
“原来是你!”丁小川这句突然蹦出来的话,让我随即收回了我略显花痴的表情。
插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