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不臣》

作者:

爨cuàn
释义
1.烧火煮饭:分~。分居异~(旧时指弟兄分家过日子)。
2.灶:执~。
3.姓。
4.焚烧。
5. 〈文言〉指烧火做饭的人。
6.〈文言〉宋杂剧、金院本中某些简短表演的名称。旧时亦以爨或爨弄指演剧。
7.古星名。即今之水星。
8.中国古族群名和古地名。
会意字。爨字始见于战国,古文字的“爨”可以说是一幅生火煮食图,以《说文解字》小篆为例:字的上半部分代表甑,泛指锅镬一类炊具;代表将甑放在灶上的双手。中间 是灶口的象形。下半部 木 木则是添柴进灶洞烧火的缩影:双手把一根根柴火推进灶内,一把“火”在下面熊熊燃烧着。
“爨”的本义就是烧火做饭。这种情景在大多数农村、山区是司空见惯,它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说文》有籀文,构型比小篆简单。这类在文字偏旁中又夹杂着一些象形构件(如“爨”中像灶门的“冂”)的象意字,无法确定其为象形字还是会意字。说它是哪一类都有道理、但又不完全准确,这也正是六书理论自身的不足。
古籍记载
说文解字
【卷三】【爨部】七乱切(cuàn)
齐谓之炊爨。?象持甑,冂为灶口,廾推林内火。凡爨之属皆从爨。
?,籀文爨省。
说文解字注
齐谓炊爨。
各本“谓”下衍“之”字,今正。火部曰:炊,爨也。然则二字互相训。《孟子》赵注曰:爨,炊也。齐谓炊爨者,齐人谓炊曰爨。古言“谓”则不言“曰”,如《毛传》妇人谓嫁归是也。特牲、少牢礼注皆曰:爨、灶也。此因爨必於灶,故谓灶为爨。礼器燔柴於爨同。《楚茨》传曰:爨,饔爨廪爨也。此谓灶。又曰:踖踖,爨灶有容也。此谓炊。
?①象持甑。
中似甑,?持之。今本?譌臼。
冖为灶口,廾推林内火。
林,柴也。内同纳。
凡爨之属皆从爨。
七乱切。十四部。
?,籀文爨省。
然则爨本古文也。
【注释】①?:字形作?下无廾。
广韵
七乱切,去换清 ‖爨声元3部(cuàn)
爨,炊爨。又姓,《华阳国志》云:“昌宁大姓有爨习。”《蜀志》云:“建宁大姓。”《蜀録》有交州刺史爨深。
康熙字典
【巳集中】【火部】 爨·康熙笔画:29 ·部外笔画:25
古文:?
《广韵》窜 七乱切。
《集韵》《韵会》《正韵》取乱切,竝音窜。
《说文》:齐谓之炊爨。?象持甑,冂为灶口,廾推林内火。
《玉篇》:灶也。
《诗·小雅》:执爨踖踖。
传:爨,饔爨,禀爨也。
疏:饔爨以煑肉,廪爨以炊米。
《周礼·天官·亨人》:职外内饔之爨亨煑。
注:爨,今之灶。主於其灶煑物。
《仪礼·士昏礼》:大羹湆在爨。
注:爨,火上。
又姓。《华阳国志》:昌宁大姓有爨习。《蜀志》:建宁大姓。《蜀录》有交州刺史爨深。
又《集韵》:或作熶。详熶字注。
又取绢切,音縓。炊也。
又七丸切,音撺。义同。《周礼·夏官·挈壶氏》:及冬,则以火爨鼎水,而沸之而沃之。
注:以火炊水。
◎按《周礼》《诗传》《释文》爨俱音七弦切,释经传爨字之义,大约动音为平声,静音为去声。然《左传·宣十五年》传:析骸以爨。
注:爨,炊也。及《孟子》以釜甑爨。似皆宜读平声。乃《孟子》无释文。《左传》释文亦音七乱反。则平去又未尝拘也。
4
[回复]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1楼] 网友:玉  发表时间:2022-05-11 08:46:30
蠪lóng
释义
1.〔鲑(guī)~〕古代传说中的神名,如“东北方之下者,倍阿鲑(guī)~跃之。”
2.古书上说的一种大蚂蚁。
康熙字典
蠪【申集中】【虫部】 康熙筆画:22画,部外筆画:16画
《唐韻》盧紅切《集韻》盧東切,?音聾。《爾雅·釋蟲》蠪,朾螘。《註》赤駁蚍蜉也。
又蠪蛭,獸名。《山海經》鳧麗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九首,虎爪,名曰蠪蛭。其音如嬰兒,是食人。
又蚗蠪。《史記·龜筴傳》明月之珠,出于江海,藏于蚌中,蚗蠪伏之。
又鮭蠪,神名。《莊子·達生篇》東北方之下者,倍阿鮭蠪躍之。《註》鮭蠪,狀如小兒,長一尺四寸,黑衣,赤幘,大冠,帶劒持戟。
又蠪蜂。《本草》生肇慶府,附橄欖樹,有手足,與木葉無異,鳴則自呼。
又《集韻》力鐘切,音龍。義同。一曰竹蟻。
  • 评论文章:不臣
  • 所评章节:12
  • 文章作者:桃桃一轮
  • 所打分数:2
  • 发表时间:2022-05-11 08:4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