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买活》

作者:二十四桥

天啊,作者竟然说出了我一直以来的想法
我是很喜欢语文和历史的,也很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四书五经,各种典籍,儒家的理论,对我都有很大的魅力,让我无比着迷,我也很喜欢“伤春悲秋”,写一些不求格律的诗词
但同样我也很务实,忍受不了悬浮的东西
我对历史,文学,古代文化的追求是纯粹的审美方面的欣赏加对自身的实际效用两方面所激发的,因为这些乍看与现实关联不大,即使不了解也不影响在现代社会的生存,相比数理化和很多实用技能来说真的很没用,但其中的很多道理和思想的生命力是很顽强的,可以超脱时空的限制,对我的精神世界产生相当大的影响,但是我对这些东西的了解是偏浅显的,或者说更偏向于历史人物的八卦,古代典籍里蕴含的为人处世的道理,诗词所体现出的独特审美体验,而没有很深入系统的,站在一个高度去审视,去挖掘本质性的东西,从而无法对古代,对封建社会,对礼教,对儒道有一个透彻的认识
但因为性格里务实的因素,和喜欢阅读思考,在上学期间,语文或历史课堂上,当老师讲述某些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抑郁不得志的文人时,产生了和周围人很不同的见解,我们学古诗词古文时,强调知人论世,所以老师会花大篇幅去讲述作者的生平,志向,精神,总是以褒扬的语调来赞美他们,但那些人真的很值得敬佩吗,或者说他们的做法真的能够赞同吗?很多文人墨客风流才子却是很有文采,很厉害,他们的作品我也很喜欢,很欣赏,但他们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官员吗?他们在诗词中表达自己抑郁不得志,不受重用的愤懑不平,但他们在实务中又有多少才能?他们懂农业和民生吗,知道怎么才能让百姓过得更好吗?他们会批判政治的黑暗,国朝全是奸佞小人,以至于有才却不能实现心中之志,不能平步青云,能当官的,也是小官,需得谄媚上官,曲意逢迎,不能大展拳脚,只好避世归隐,不为五斗米折腰,以显示自己的气节和操守,可谓穷则独善其身,没办法,世道太难了,小人太多了,实在是做不到治国平天下,只能做好自己,管好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我不是说这样就不对,但他们一边标榜着自身的贤德,自己是君子,有操守,心系家国天下,忧心黎民疾苦,对于无法救黎民于水火之中痛苦不堪,以安贫乐道来显示自己的觉悟,另一方面却又忽视了黎民百姓,家国天下这个宏大概念下的细小个体,比如身边最亲近的家人,在古代社会,男人是一家之主,有主掌整个家庭的地位和权利,自然也有维持一家生计的责任,但他们往往因为自己的抑郁不得志而心灰意冷,醉生梦死,逃避现实,把琐事和生计往妻子身上一推,任由自己的性子来,完全不顾及家庭成员的生活问题,能不能吃得饱饭,穿得暖衣,十分自私,再比如能接触到的百姓,这些文人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能在科举一途上有所成就,能在当时为很多人所崇敬,很多谋官都不是问题,很多都是当上官以后因为无法忍受而辞官的,在中央上确实难以发挥作用,改革变法不是什么人都做的了的,那牧守一方总可以吧,你管不了别的官如何鱼肉百姓,你自己可以爱民如子,大环境无法扭转,但只要有一个人因为你的作为而变得更好,难道不值得站出来吗,难道不比放弃更好?
一个人的力量说渺小确实十分渺小,于历史的进程和人类的发展这些宏大命题几乎没什么作用,而一个人的力量又很庞大,尤其是这些在社会上有一定地位的读书人,他们动动手指头就能改变一个普通百姓的一生,即使一个人能做的有限,做也比不做要强,我始终相信,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宏大的命题,只要落在实处,就有实现的可能。
所以说我感觉很多这种读书人,满嘴的黎民百姓,民间疾苦,满嘴的圣人之言,君子德行,其实都不过是口号而已,他们那么真情实感,因为他们的口号连自己都骗过了,他们是真觉得自己有很高的道德和操守,但在我这种更喜欢实际的人看来就太虚了,一点落在实处的东西都没有,他们明明享受了百姓的供养和家人的供养,却没有丝毫回报,他们明明有很高的文化,能进行深刻的思考,能接触宝贵的知识,是愚民的依靠,是有识之士,应该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却缩在了后头,不去努力争取,实在懦弱,只能靠一些口号来麻痹自己,减轻愧疚感,但他们生活再是穷困潦倒,也要比很多底层百姓好得多,也有朋友周济救助,如果真的把时间精力都用在实务上,用在努力奋斗以实现抱负上,用在治理百姓上,还有那么多时间伤春悲秋,怀才不遇吗?所以我对他们的凄惨总是持怀疑态度,因为在古代的环境下,他们过得实在是已经比很大一部分人舒服了,所以更显得虚伪
以上是我从前凭借着直觉和思考得来的想法,没有举具体的例子,也努力避免用一些指向性明确的句子,所以只能很概括笼统都抒发一些情绪上的内容,其实不太尽兴,但从语文课本中和私下里了解到的那些人物文学造诣都太深厚,喜欢的人绝对少不了,因为我也很喜欢,至少很喜欢他们的作品,喜欢古代文学独特的美,喜欢里面蕴含的很多思想,但喜欢归喜欢,并不妨碍我对他们的其他方面进行批判,为了不冒犯到其他读者只能这样了。
没想到能在小说里看到与之相关却更加深入的讨论,真是太惊喜了,又一次被作者的博学和思想的深刻性而折服,也为自己能在本文学到这么多知识而高兴
122
[回复]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1楼] 网友:二十四桥  发表时间:2022-05-26 02:49:17
太晚了,写的有点着急,想到啥说啥,措辞什么的不太严谨,行文也缺乏逻辑,一些乱七八糟的感慨
[2楼] 网友:二十四桥  发表时间:2022-05-26 02:54:22
天哪,竟然都快三点了,本来想睡前再看几章的,结果一个长评花了这么长时间,都这么晚了,一时之间不知道是该马上放下手机,还是干脆通宵算了,好想往下看,但是明天还要上课加期末复习加写论文,哭了
[3楼] 网友:漫漫浮云  发表时间:2022-05-26 07:32:20
你也很棒,我想说那些天才有智商缺的是情商呀
[4楼] 网友:东风十二阑  发表时间:2022-05-26 21:20:57
精彩!我也喜欢阅读(其实也谈不上阅读,顶多有事没事翻看一下)古代文学,认为它们确实能有一种经久不衰的魅力,能够超脱时空,今世明月仍有往昔光辉。但这些里仍旧有我不喜欢的东西。譬如说徐霞客吧,是的,我们这是徐霞客故里,连学校名字都带了他,徐霞客作为一个古代的旅行家能写出一本游记来,确实是一件了不得的事。可我不喜欢他。
为什么?因为他亲笔写下自己是如何对那些贫苦的轿夫进行暴力对待的,对能力有限接待不周的下层民众更是换了一副嘴脸。
屈原投江,是因为自己确实不能忍受小人当道、自己又只能流放的局面,我可以称他是有大勇气、大忠的。
文天祥被杀,除了他自己想以死殉国,难道那些躲在角落处明知文天祥没死、却还在写祭文悼念文丞相的人就没有责任了?是的,以死保全名节是可以说的,但要论自己做,须得拿出绝大的勇气来。当然,劝人去殉国这笔买卖总归是不亏的,被劝的人能得一个“忠臣”的大饼,这个大饼自己没命了才能吃;劝说的人似乎也能沾点“忠臣”的光。
《儒林外史》里这种儒道家更是多了:没功名前还是个人,有了功名嘴巴说的就不是人话,要钱不说钱,要地不说地,说要替父母守孝吃素结果伸筷子夹肉,就是没意思。严监生抠门,临死前还惦记少点一根灯芯,我觉得可爱,毕竟总算是有点人过日子的样子。
[5楼] 网友:36539582  发表时间:2022-05-29 09:56:46
打卡
[6楼] 网友:你磕的CP是假的  发表时间:2022-05-31 19:18:19
写得很好哦,很喜欢
[7楼] 网友:橘时不我待  发表时间:2022-05-31 21:09:10
说的真好
[8楼] 网友:迷路的妹纸  发表时间:2022-06-15 19:45:13
楼主写的很棒,其实这跟何不食肉糜何其相似么。
那些说自己过得穷困潦倒,被小人陷害,理想报复不得展现,郁郁不得志的文人。
他们再怎么的困苦痛苦也好,都是很有社会地位,金钱地位,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拥有力量。能够奴役剥削他人的人,至少拥有下人书童,家里有下人,妻女做事。
对比失意文人,那些不曾在历史上出现过的,不被文章纸张记录过的,只是作为王朝地板基石而存在的劳苦愚昧大众,这些人根本就没有发出自己声音的可能……
于战争而言,这些人只是一个数字,甚至成为数字的可能性都没有,因为根本就没人知道存在过这么一个人。
所以那些文人说自己再怎么痛苦都好,我都不认为他们真的有多痛苦。他们都没有见过真正的痛苦。底层的人甚至痛苦到只能麻木不仁的活着,如野兽般活着,麻木不仁的吊着一口气,跟个活死人般的活着。
失意文人只是对标上层,所以才觉得自己痛苦。在他们眼里底层都消失了。所以我说他们何不食肉糜。。。。
  • 评论文章:买活
  • 所评章节:168
  • 文章作者:御井烹香
  • 所打分数:2
  • 发表时间:2022-05-26 02:4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