耽美中的戏子,工匠,和刽子手

作者:荷尖角(焱蕖)
[收藏此章节] [投诉]
文章收藏
为收藏文章分类

    一管窥豹——从细节的刻画与推敲看《夜访》



      接触耽美并没有多少年,也从不敢称自己是资深读者,更不敢说自己是一个真正会写评的人。一篇文,在一千个人面前,可能远远不止一千种印象,因为随着看文的人本身的阅历改变,对同样一篇文的见解也可能会出现较大差异。我觉得,作者本人应该是最了解一篇文的人。作为读者,我无法完全揣测出文中一些细节的用意,也非常有可能对某些情节做出有偏差的,甚至完全错误的推论。在此,首先向巫羽大人鞠躬道歉,并向其他看过《夜访》,怀有不同见解的读者道歉,如果我个人的看法有所偏颇,有失妥当,因此而造成不快,请务必原谅我唐突写评的举动,叩谢。

      如果各位不介意继续看下去的话,我感到十分荣幸,也乐于跟大家分享这篇读书心得。早有为《夜访》写评的意愿,看到这篇文的连载刚刚画上句号,便一边研究最终修改版,一边酝酿起这个不能称之为评的评来。

      以前,我曾经自作主张地给自己所喜欢的耽美写手分出三个类型:戏子,工匠,刽子手。分类毫无依据,凭的只是直觉,如今想来,确实有点惭愧。我只能大概地说,戏子类的写手讲求强烈的戏剧效果,用色鲜艳大胆,情节冲突性强,未必符合逻辑但是可以扣人心弦;工匠类的写手用笔十分严谨,重视细节的刻画和推敲,剧情比较贴近现实,很是逼真;而刽子手类的写手习惯用精练的短句和词语,力求以最短的篇幅,创造最利落、最狠戾的效果,就像下刀的那一瞬间,令人印象深刻。

      巫羽大人的《夜访》给我一种典型的工匠类文章的感觉。因为她写文的认真态度令我十分惭愧,一篇文反复修改,剔掉不合理的旁枝末节,增加情节的强度和可看性,到现在大约已经改了三四次左右。而且因为是以真实历史人物作为原型,架构上和时代背景的考究上也花了不少心思。而我这篇心得所要提到的,是《夜访》中各种细节的刻画推敲,以及因此所达到的效果。再次,此评仅为个人感想,十分欢迎意见不同的人指教批评,再叩谢。

      【起】

      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一个源头。袁兆鳞和朱承昀的相识也是如此。

      相识大概是所有耽美文中都相当注重的一环。

      有人可能会说,相识能有什么细节可推敲呢,不就是两个人走在大街上,面对面,眼对眼,一见钟情,从此认识了吗?这样说也未尝不可。只不过路上的人那么多,怎么偏偏就两个主角对上眼了,作为写文的人,也要考虑一下怎么圆这个说法。而且如果每个人都写一样的套路,我们看文的人久而久之也会感到索然无味,意趣全无吧。

      其实,写作手法是没有对错之分的。哪一种写法都有它的好处,每个作者也各自有自己的喜好和安排。我个人认为,就算真的要写大街上擦肩而过的相遇,如果写得出采,也能让人觉得有趣。不过我的想法是,细节的“新”和“奇”,远远没有它的说服力和合理性来得重要。

      作为一个很有代表性的考据派作者,巫羽大人的历史知识不得不说是十分渊博,对自己笔下的物器,服饰,文化,还有符合时代背景的人情风俗都极为讲究,态度严谨。

      当下写古代文的耽美作者数不胜数,为了写文而查资料,翻古籍的人恐怕也不少。然而,怎么样才能使手头上所有的这些材料为己所用,可能是许多人在写文的时候比较容易忽略的一点,恰恰又是最关键的一点。简言之,材料终归是用来服务情节的,而不是用情节去附和材料,这种搭配必须维持人物原有的个性以及整个情节的合理性。

      写相遇,也是合理运用背景资料的一个例子。在古代背景的文章里面,相遇的方法其实有很多很多。可袁家是什么人物呢——扬州富甲一方的盐商世家,而朱家又是什么人物呢——如果知道《夜访》的时代背景设在明朝,不难猜出这个“朱”字跟皇家或许有着什么联系,事实上,承昀确实是一位以为民请愿而忍辱负罪的藩王的世子。

      商贾一直以来都受人鄙夷,哪怕是家财万贯,要真正受人尊敬,还得像兆鳞那样真真正正凭学问考入翰林院,当上庶吉士。承昀的父亲——郑王,作为一个藩王,也十分注重儿子的文化修养。由此推断,这两个人从身世经历方面来看都应该是相当有学识的,也都有这样的资本。

      主角的身份和背景定型了之后,假设我是作者的话,我就要想一想,两个以文为主的人应该怎么相遇才合情合理?最普遍也是风险性最小的一种,就是在酒席诗会上认识。

      这种模式对于读者来说,可能熟悉不过了,听起来也很恰当,毕竟吟诗作对是翰林中人最最热衷的活动,文中也曾经提到兆鳞隔三差五就要受邀去喝酒作诗。

      但是为什么这个方法对于兆鳞和承昀来说,反而会变得不合理?

      写相识,是为了后面的相知相爱做准备的。一段恋情的发生合理与否,先要看相识。如果这个“识”不能为日后进一步的接触服务,那也是白白认识,打个照面,寒暄一番以后,也许就各走各的路了。从人物性格的角度上分析,兆鳞家底殷实,又中过二甲进士,生性狂傲自负,一般人大抵是不放在眼里,要留住他的心好比要驾驭一头野马,没有结实的缰绳难以办到。另一方面,承昀因为父亲的关系做人相当低调,不喜欢抛头露面,尤其是在官员面前,他来去匆匆,不愿与人深交,也是不容易真正打开心扉的类型。两个人都不会花时间仔细去观察一个刚刚认识的陌生人,除了一点例外——那个陌生人有什么东西特别能引起他长期交往下去的兴趣。

      诗文显然行不通。一,承昀是带罪藩王的世子,在京郊的木屋避世而居,鲜少与人来往,根本不可能也不喜欢参与热闹集会。二,兆鳞本身就是作诗高手,承昀也未必比他更高一筹,再说翰林院内才华横溢的人遍地皆是,为了诗词而特别注意一个人并起了长期交往的念头,不像是兆鳞会做出的反应。何况,兆鳞在文中曾经说过一句话,“诗文集会,酒宴,看戏,灯会,每年都如此,无趣得很啊”,更加降低了他因为诗文而接近承昀的可能性。谨慎至极的承昀更加不会因“爱慕诗才”而贸然登门拜访。

      兆鳞和承昀的相遇,巧妙地借用了两人共同的爱好——收集拓本。

      因为承昀的原型是明朝的载堉王子,他对拓本、音律学和训估学等都有很高的造诣,京城字画行的掌柜时不时请他看货。钻研拓本算是一门专业学问,而兆鳞恰巧也好此道。就算兆鳞这一次没有买走那几幅承昀急于见到的拓本,他下一次也还会来买类似的东西,下次遇不上,还有下下次。两个人因为相同的爱好,经常跑同一个地方,相遇相识的机会总会浮出水面。最最关键的是,这样的相遇比起偶然邂逅要来得可靠许多,奠定两人日后继续发展的基础。

      除了“他们的确有机会见到对方”以外,读者所看到的信息还有一个,那就是“他们有发展感情,建立关系的基础”,而不是单纯的“他在路上遇到他,于是他们相爱了”。这个看似简单,但其实就是一个历史资料的应用和细节搭配的例子。

      【承】

      但是,要一个人喜欢上另一个人,光是一时惊艳和共同的爱好还不够。

      不是没有看过这样的文章。两个人相遇了,莫名其妙对对方产生了兴趣,莫名其妙地就开始相思,接着莫名其妙地爱得死去活来,最后莫名其妙地许下一生一世。消遣的话,合上书本,一笑了之。认真纠结的话,我会茫然,“请问某某到底是爱上了某某的什么?”

      写耽美文,感情线是重头戏。

      写感情戏好比熬汤。人物的内在就是原材料,相识就是点火,可是如果一个人告诉你“我加了料,也开了火”,你未必相信最后她能做出一锅好汤。所以“熬”的过程一定要交待出来。换一个角度来说,如果她用的原材料本身就有问题,再怎么熬也只会煮出难喝的汤。

      先看巫羽大人下的“料”是什么。前面已经提到过兆鳞和承昀的性格,就不再重复了。说到这里,不得不再提另外两个重要配角——李怀璧和太子(后来的新帝)。这两个人分别都在兆鳞和承昀身边待过很长的一段时间,并且交情深厚,也都对主角心怀爱慕。照理来说,近水楼台先得月。如果两位主角舍近求远,不爱相处多年、彼此熟悉的人,反而爱上陌生人,是不是显得太不合理了?

      那么就是原材料搭配不搭配的问题了。

      怀璧出身寒门,家境并不好,虽然怀有才华却不敢张扬,最后入了翰林,写起诗来也是相当“拘谨、谦虚,反倒无法将才能展现”,按照兆鳞的话来说就是“你这人就是不管做什么事都瞻前顾后,哪来那么多规矩要守”。这样的个性恰恰又非常符合他生长的环境。他对事情小心谨慎,过于细密,免不了会小心眼,在小节上过分挑剔,恰好兆鳞本性豪放,平时十分大大咧咧,看不惯陈腐的条条框框,恨不得打破了才罢。也许兆鳞这样的个性吸引了怀璧,但也正是因为这个,兆鳞和怀璧不能走得很近,我觉得,甚至连明泉都比怀璧要让兆鳞来得亲近些。

      当年他们在书院读书的时候,有个借书的细节。怀璧宁可“留在书阁熬夜看书”也不愿意“直接去跟柳晋借”,事实上他只需要开口就可以,因为柳晋惜他的文才,然而怀璧性格使然,自己下了断言,说“我和他没有交情,他未必肯借我”。如果不是因为兆鳞强硬地拖他去结识柳晋,三人同桌共饮的佳话估计是不会有了。

      那样大方爽朗的兆鳞,那样果断刚毅的兆鳞,那样潇洒自在的兆鳞,早已烙在心中,不经意的一点一滴,怀璧记得,兆鳞记不得。越是记得的人越会埋怨对方为什么记不得。所谓“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怀璧也因此逐渐陷入一种负面的,自我伤害的循环里面。可是因为他不敢向世俗陈规挑战,心中藏着痴情,却不愿开口,眼看着兆鳞四处喝花酒,跟青楼女子厮混,他也只能反复用“我是个男人”和“那些都是女子所以我不能怨什么”来麻痹自我,独自哭泣到天明。

      感情不仅要滋生,还要坚持。文中反复描写怀璧抄的誊稿“必然是给在座的每位都备了一份”,说明他做事规规矩矩,并且不容易产生改变。最后还提到他因“顾虑太多”而最终应承了一门婚事,说明了他性格中有软弱无奈的部分。在压力面前,他可能做出屈服的选择。也许兆鳞的老爹喝令兆鳞娶亲,怀璧只怕也会劝他照做,而不会坚守到底。

      并不是我不喜欢怀璧,事实上我很心疼这个角色。看到他见到那几尾搁在笔洗里面挤成一堆的金鱼时大惊失色的模样,看到他小心翼翼地询问兆鳞对于自己写的诗句的感想的模样,尤其是看到他心怀嫉妒地去挖苦承昀,并遭到兆鳞质问时,他几乎崩溃的悲恸让我动容。我想我理解他。这样的出身,造就这样的性格。但是跟兆鳞在一起,对他来说,可能并不是一件好事。他的谨慎敏感是带刺的,妒忌和憎恨会蒙蔽他,让他不惜手段达到目的,而兆鳞又恰好厌恶“为人阴柔,心比针眼小的人”。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怀璧和承昀是相似的。他们的感情都很内敛,为人都很细腻敏感,这样的特质决定了他们将会被同一种人吸引——主动性强,感情张扬热烈的兆鳞。

      唯一不同的是,承昀对感情很坦荡,喜欢便是喜欢,若是对方不再喜欢他了,他也只会悲伤,但绝不会因为嫉恨而伤害别人。他更加拿得起,放得下,尽管为此他会做出艰难的挣扎。如果兆鳞是坚定的,他可以陪兆鳞一直坚定下去。承昀说过,“我必须为我父王尽孝,我不能许你什么,可我今生只有你,不会再有他人”。反之,怀璧很可能最终放弃,娶妻生子。所以就算怀璧和兆鳞勉强凑在一起,最后分开的几率也很大。

      而太子,作为一个苦心爱慕承昀多年却最后输掉承昀的人,再加上他体内的帝王血液,他没把兆鳞弄死我觉得真是万幸。

      如果说怀璧的阴暗心态来自于家境贫寒造成的自卑,那太子的狠毒就完全是来自于站在巅峰之上的那种自负。他对承昀说,“我不是没办法得到你,太容易了,承昀,太容易了”。显然他和怀璧都抱有一种自信感——如果那个人爱的是男人,那么此人非我莫属。这种想法很容易让他们忽略掉对方所真正渴望的东西,所真正寻求的感情,而去自顾自地臆想,替对方做决定,认为“我才是最了解他的人”。真的吗?

      太子还有一个和怀璧极为相似的地方——顾虑太多。看文中最常出现的描写他的词汇,不乏“沉思”、“钻研”、“苦心积虑”等等,又兼他“需要花费心思的事情太多了,任何事情尚未明朗时,他都不会急着去想该如何处置”。换句话,没有胜算的仗他不打。再深入一点说,争夺承昀是他的“战斗”。于是对于承昀,他不作表白,宁可先投石问路,派人监视,打听情报,给承昀下鹿茸这些□□,最后发现了兆鳞的存在后,更是愤怒得想杀人灭口,另外强迫承昀就范,还用兆鳞的安危逼得承昀立下毒誓。以上种种作为,都暴露了他的自私,以及他不是那么尊重承昀的事实。

      另外,他在抓走庆祈的时候,也有许多细节可以推敲。面对一个还是孩子的仆人,而且他明知道这个孩子照顾承昀那么久,再怎么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他理应待他客气。一个小孩子,按照他的心计,撒两句谎,利诱一下,估计庆祈就把事情脱口而出了。可是太子没有。他完全不在乎那孩子的心惊胆颤,完全不考虑他以往照顾承昀的情分,还由他跪了一个时辰之久,再来逼问。这个说明他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他是棋手,下棋的人。对于他不放在眼里的人来说,那些都不算什么东西,只不过是一枚棋子罢了。爱则已,不爱则一钱不值。再从他骂承昀“以往我以为你高洁,可你竟像个□□般在别人身下承欢”,到不甘心地说“那人能给你的欢乐,我也能”来看,太子完全就是把承昀的爱情当作了他以往经历的宫廷斗争之一,输和赢才是关键。太子做事太过周密,反而把自己的感情变成了算计和交易,恰恰不是感情单纯的承昀希望得到的回应。

      巫羽大人说太子和怀璧最后有点发展的时候,我一点都不吃惊。两个人都有“求不得”的痛苦,都曾经抱有怨恨和嫉妒,一开始的相处阶段可能会爆发矛盾,不过两人都擅长克制情绪,于是应该比较容易忍耐对方,体谅对方,进而开始有深层次的交流,最后萌生感情。不过,鉴于两者都有不可推卸的伦理纲常,要真正抛弃一切在一起,希望渺茫,或许只能相爱不能相守了。但是还是很期待看到他们两只一个阴沉一个狠辣的小野兽互舔伤口的故事,笑。

      这两个重要配角都不能成为合适的“汤料”,那么熬的过程再漫长再精细,也没有好汤了。就算太子的“海棠从种植到开花结果需要精心呵护几年时间”,也结不出美丽的果实了。

      那么承昀和兆鳞本身的“熬”法是不是合理,是不是有说服力?

      这篇文叫《夜访》,影射的其实有很多“夜访”。文章的一开头就是兆鳞愤怒的“夜访”,情景写得如在眼前,仿佛能看见夜雨滂沱,金水桥被冲开,兆鳞冒着溺死的危险强行游到了承昀身边。

      那是他们交情出现裂痕后的夜访,承昀从头到尾都显得冷漠无比,只可惜那“想继续手中的动作,毛笔在白皙的纸上游走,持笔的手却有些微颤”的细节透露了他的心慌意乱。在僵局稍微被打破之后,承昀下意识吩咐庆祈进城采购时多买一床被褥和一只枕头的时候,何曾不透露了他希望兆鳞成为他生活中固定的一部分的想法。

      在承昀还没有认识兆鳞的时候,透过字画行掌柜的话,对兆鳞已有好奇之心,先是“很想要这几副拓本,何况这位买主必然不是寻常人,很值得结识”,后来听说是盐商之子,惊讶道“盐商历来富裕非常,能出一个肯十年苦读的学子考取功名,确属不易”。未曾相识,已有了一点心动的基础。而兆鳞一开始对于郑王世子的印象,却是“精通训诂学、类似于祭酒老头般刻板的书呆”,相见之后,“眼前这位容貌俊美,一颦一笑都十分有趣的男子”一下子颠覆了他之前假想的形象。心动,情动,只在一念之间,兆鳞是一冲动便立刻去做的人,从此开始了他对承昀郊外木屋的一次又一次“夜访”。

      如果承昀的感情不那么单纯干净,如果兆鳞的态度不那么直接明朗,很可能承昀会因为警惕和怀疑让兆鳞不停地吃闭门羹,最后两人以断交告终。可惜承昀心地善良,兆鳞个性坚韧,一扇木门隔得了他们一时,隔不了他们一世。

      虽然最先表达心意的是兆鳞,但是我觉得最先爱上的人是承昀。

      兆鳞自小生活安逸,无忧无虑,年少时难免惹下不少风流债。怀璧也说,“从未见过兆鳞对一个女子如此上心,何况男子”。兆鳞看惯了烟花地里那些情情爱爱你侬我侬,他并没有付出过真心,与他交往的名伶白三娘等人也不能真正令他神往。他对承昀的感情起于仰慕,然后承昀因很少跟外人交流应酬而露出的懵懂令他觉得有趣,但是一成不变的端庄和文雅又让他感到惊讶。他对承昀的喜欢,一开始,很可能只是对一件稀有珍宝所产生的喜爱感。

      而承昀的感情世界几乎空白。兆鳞的第一次夜访,就兴冲冲把他拉上马带走,承昀“以那种突然被掠走似的方式离开”,而且是跟一个刚刚相识的男子,这样的举止完全震惊了庆祈和刘叔,也震惊了承昀本人。对他而言,兆鳞完全不是个按理出牌的人,随欲而为,放纵自我。他感觉到“自己的行为很荒谬,可见跟这人在一起确实很容易受其影响”,证明兆鳞这样的个性对于一直隐忍生活的他来说是一种冲击。第二次夜访,兆鳞便带来了承昀无意中提到的“百鸟朝凤”的烟花,还很自然地请求承昀为他弹奏《浔阳夜月》,这些举动对于兆鳞来说并不算什么,烟花是他偶得的,至于承昀什么时候为他弹奏,他也不甚在乎。然而承昀却在枕边认真地问道,“你说要听我弹琵琶,却不曾想过,或许我根本从不为人弹奏吗”。兆鳞没有认真想过。他有意无意的殷勤举动,他也不曾想过,自己会因此进入到承昀的梦中,留在承昀的心里吧。

      在一个人反复为另一个人的亲密举止不得其解的时候,他就会反复寻找答案,也反复回想那些举动。反复得多了,发现满心满意都装的是那个人的时候,已经迟了。承昀就是这样。

      也正是因为他真心喜欢上兆鳞,却没有察觉自己这种感情正是所谓的“翰林风月”,兆鳞在山上庵堂对他做出的出格举动才令他震惊。我觉得,比起伤风败俗的羞耻感,让承昀最痛苦的,其实是兆鳞来去如风的不真实感。他以为兆鳞的殷勤全是为了一夜缠绵,满足情欲罢了,他以为在他整个人沦陷的时候,兆鳞只是轻轻地蜻蜓点水,掠过水面,眼睁睁看着他溺死在水中。

      文中还有一段关于他们冷战刚过时的细节。那是承昀入城购买文房墨宝以及其他用品的时候,在马车上看到了与几位友人策马而行,开怀大笑的兆鳞。他当时产生了很悲观的念头,自己每天看着夕阳发呆,等着兆鳞的马蹄声,却没曾想过兆鳞“有一群朋友,显然也不会有孤寂”。这些都透露了他的彷徨不安,不是因为他恨兆鳞,而是因为他确定不了自己在兆鳞心目中所处的地位。这种念头存在承昀心里,他无处宣泄,于是有了那一只画在纸上的“袁兆鳞”大乌龟,既表达了他焦躁埋怨的心情,又显露了他性格中单纯可爱的一面。

      而兆鳞真正意识到自己的感情,应该是在承昀愤怒地将他拒之门外之后。他开始醒悟,承昀的存在和以前一切与他温存过的烟花女子不一样。当承昀断绝与他来往,他做不到拂袖而去,继续他浪荡风流的生活。相反,他对自己的行为非常后悔,还像个傻子一样找来好友明泉,求他解惑。

      全文开篇的那一次“夜访”就是他感情转变的转折点。

      他开始懂得顾及承昀的情绪,用前所未有的耐心慢慢打开承昀的心结,尤其在这个时候太子的出现,更让兆鳞渴望将承昀保护在自己怀中的念头越来越强烈。兆鳞的行为方式改变了,他的鲁莽冲撞变成了体贴谨慎,从他拒绝受春药折磨的承昀的请求,到最后帮承昀自渎,无非都在表达同一种心思——他是认真地,真诚地,喜欢承昀,并渴望得到对方的接纳。

      真正的爱情建立在相对平等,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承昀没有因为自己藩王世子的身份而对兆鳞摆出什么架子——不像太子,喜欢利用权势,强行将兆鳞调出京城,又处处监视、限制承昀。兆鳞也最终踏踏实实地经营自己的感情——不像以前的那个他,游戏人间,想来便来,想走便走。一份感情有了两个人一起维系,自然能够稳固持久。

      材料用得合适,花心思去慢慢地熬,想要一锅好汤就很容易了。

      【转】

      一篇小说的基本笔调可以千变万化。有的文可以娓娓道来,如细水长流,全篇都重一个稳字,没有太大波折。有的文则像戏剧一样,注重冲突和矛盾。

      我个人认为,《夜访》的总体基调是比较温和的,注重生活中的各种细节,平淡中见真情,而比较重大的转折点有两处。一,那夜在庵堂,兆鳞的一时冲动造成他与承昀之间的僵局。二,太子报复兆鳞之后,承昀被迫发下毒誓,兆鳞被授外官之职,两人分离。

      庵堂的细节主要服务的是感情发展阶段,这点在上面已经提过,现在主要分析一下第二个转折,也是全文最大的转折。在第九章的时候,兆鳞尚未与太子见面,却在和明泉的一番议论太子的对话中说道,“大忌也好,富贵也罢,别给我弄个外官当便是了”。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话,其实已经为后文埋下伏笔。

      后来,在承昀为两人的前途忧虑的时候,兆鳞屡次向他保证,说“庶吉士鲜少被授予外官,放心吧”。却不知与此同时,太子已经在暗中调查他的身份,那一夜看到承昀心甘情愿和兆鳞在床榻上抵死缠绵,一向打着精细算盘、稳操胜券的太子头一回尝到失败的痛苦,也导致了后来他一系列残忍毒辣的行为。这一切情节的推动,都是在一串伏笔中逐渐发展,按照人物的性格来一一铺设。

      试想,如果兆鳞没有刻意让太子看到他和承昀的欢爱,之后也没有言语挑衅,或许情况还没有那么糟糕。只可惜袁兆鳞这个人本性就是喜欢意气用事,常常因为一时冲动,铸成不可挽回的大错。

      如果承昀没有单纯善良,顾全大局的菩萨心肠,他也不会为了兆鳞而立下毒誓,甘愿忍受一辈子见不到心上人的痛苦来换得兆鳞的性命。

      如果太子不是个心狠手辣、自私自利的人,他也不会失去承昀的信任,由一位“和蔼可亲的兄长”变成“不认识的陌生人”,从此彻底地丧失了爱承昀的资格。

      离别之苦我看得很心疼。尤其是承昀在发誓要斩断这一份感情之后,将珍藏了许久的兆鳞送他的玉佩送了回去,而兆鳞得知真相后,默不做声又把玉佩送了回来。在承昀最脆弱,最绝望的时候,兆鳞完全明白他心中所想,并且鼓励承昀坚持下来,分别的日日月月岁岁年年,缅怀过去,对未来仍有期待,甚至在听说承昀要被册妃时,他也没有完全绝望,而是给承昀送去了那坛梅子酒。

      “数声鶗鴂,又报芳菲歇。惜春更选残红折,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夜过也,东窗未白孤灯灭。”

      满腔相思,一朝溃堤。承昀不仅是被那坛梅子酒打动,更被兆鳞坚定不移的信念打动,就算他抱有“一辈子都不能再见兆鳞”的想法,兆鳞仍旧丢下一句不容拒绝的承诺“承昀,明年,在那木屋中,我等你”。

      文中对人性的脆弱之处,对内心的强烈挣扎,都有相当细致的刻画。甚至在兆鳞巡按江南八府的时候,那位只有寥寥几笔描述的杭州知府也有一个属于他自己的故事。在替知府传递那枚花钱给他的心上人时,兆鳞透过别人的故事,大概也一直在给自己寻找坚持下去的勇气。而在凤阳孤独生活的承昀也时常恍恍惚惚,浑浑噩噩地跑去打开自己的院门,仿佛兆鳞又一次夜访而至一样。两人不得相见,却仍在以自己的方式守护这份感情。

      在最后相约的几年中,有一段描写承昀雪中赴约的细节。“承昀举手想叩门,却突然想到以往叩这扇门的总是兆鳞,一直不断在夜访他的是兆鳞,一直不容许他有绝望念头的也是兆鳞”,于是文章的主题《夜访》也终于得到了完整的诠释。

      最终,守得云开见月明。

      【合】

      其实了解的每个人的性格后,猜出结局不是难事。

      不过,人物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岁月会增加一个人的沧桑,也会给他带来更多的思考和反省。年少的轻狂与冲动,在年复一年的消磨后,再锋利的刀子也会有钝角。

      兆鳞巡按江南,路上见了那样多的人,遇到了那样多的事情,也正式参与了朝中议事,与皇帝,也就是登基后的太子面对面,他也不再急躁莽撞,收敛了很多。经过与承昀的分离,兆鳞自然知道触怒皇帝不是明智的举动,为了一己之怨而耽误国家大事,显然也不是增长了阅历后的兆鳞所会做的。为了承昀,他会退让,这也是一个“爱着承昀的袁兆鳞”才会做出的事情。

      而皇帝也一样。在他告之承昀兆鳞在木屋中等候,并叹息道“承昀,你与他以后如何是好”的时候,我想,他已经得到大多数人的原谅了吧。他还多次默许兆鳞的各种借口,并且拒绝让他辞官,挽留他在朝中,说明这个皇帝毕竟还是意识到了自己身为一国之君所应有的风范。虽然没有最终得到对方,但是这个皇帝,显然也是一个“爱着承昀的载垕”。

      如果他们的性格不随着时间推移做出改变,兆鳞仍是凭着一时的劲头横冲直撞,公然违抗皇命,皇帝也仍是自私阴毒,处处想着怎么报复自己的臣子,剧情的说服力和合理性就会降低很多。当然,承昀何去何从也就更加渺茫了。

      结局写得很自然,也很圆满。

      虽然配角的命运有不少令人唏嘘的地方,譬如最终病逝的郑王,譬如英年早逝的皇帝,譬如怀念着故去的爱人默默叹息的柳晋。不过两位主角总算有情人终成眷属,双双吟唱一曲《凤求凰》,深情款款,低缓动听。

      携子之手,与子偕老。

      足矣。
    插入书签 

    ←上一章  下一章→  
    作 者 推 文


    方寸
    恢弘之中可见脉脉温情。



    剑点梅间三分雪(小说修订版)
    世事无常,江湖无底。回头一顾大梦初醒,江南无所在。

    关闭广告
    关闭广告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wap阅读点击:https://m.jjwxc.net/book2/64257/4
    打开晋江App扫码即可阅读
    关闭广告
    ↑返回顶部
    作 者 推 文
    昵称: 评论主题:

    打分: 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评论按回复时间倒序
    作者加精评论



    本文相关话题
      以上显示的是最新的二十条评论,要看本章所有评论,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