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晋丝路

作者:钱塘苏小
[收藏此章节] [投诉]
文章收藏
为收藏文章分类

    第十九章:名曰米兰的伊循城


      若羌自古以来就是内地通往中亚和新疆通往内地的第二条战略通道,也曾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要道。若羌县曾经是婼羌国和鄯善国的国地,它还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做伊循城,又叫做米兰古城。

      公元前77年,汉昭帝刘弗陵时期,鄯善国尉屠耆请求汉王朝派一将领兵到此屯田积谷,若羌是中原最早入驻西域诸国屯田戍边的地区,唐代的时候若羌被吐蕃所占领,五代十国的时候归属西州回鹘,北宋时期归属于阗国,南宋时期被西辽王朝统治,元朝时期改为罗布镇,清朝改为婼羌县,1959年改为若羌。

      米兰古城遗址内有一座戍堡,取名古戍堡,它是米兰古城遗址里面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位于新甘公路的要道上。古戍堡有夯土筑,夯土层中夹有红柳枝,夯土层上用土坯砌成,西墙有两段宽达5—6米的缺口,是古戍堡城门,左为官道,右为平民和牲畜通道,整体呈现不规则正方形。

      古戍堡北部为一阶梯形大土坡,自低凹处至戍堡北墙依坡盖屋,屋为平顶,不见门洞,其构造形式类似西藏布达拉宫,看外形像是若羌的王庭所在的宫殿,部分房屋半穴入地下,为若羌居民的住宅,这里曾经出土了大量吐蕃文木简及兵器、漆皮甲片、粮食及毛丝织物。

      米兰古城遗址附近有3座佛寺、8座佛塔,16个屯军群落和一个炼铁遗址,更有灌溉渠系纵横,布局不仅合理而且能够浇灌17000亩土地。

      《汉书》关于冯奉世传曾经记录一段史料,描述前将军冯奉世作为伊循城都尉平定莎车国内乱的故事,也验证了鄯善王邀请汉军驻扎若羌的史实。

      伊循侯是伊循都尉府建立初期的遗物,位于伊循都尉之下,是侯官之长,主要职责是戍守边疆和保护屯田。

      伊循农与居延都尉府设下的居延农性质非常相似,主要负责伊循屯田事务,与主要负责戍守和保护屯田的伊循侯是分工不同的官职。

      一般伊循都尉隶属于西域都护府,根据《汉书》和《资治通鉴》记载的关于郑吉官位变化可以看出,西域都护府的卫司马是保护鄯善国的西南道内西域诸国,但是不包括鄯善国以及伊循,而伊循都尉这是保护鄯善国本土、伊循等地。

      根据敦煌太守千秋的纪年简推,汉代时期,伊循都尉与敦煌郡的陪都尉并列,这也说明,伊循都尉直属敦煌太守管辖,车师戊己校尉与西域都护互不统属,均属于敦煌太守管辖。由此可以推断,敦煌太守管辖西域都护、戊己校尉、伊循都尉,敦煌太守是丝绸之路上,来自中原的最高行政官员。

      《汉书·西域传》记载,婼羌随畜逐水草,不田作,仰鄯善、且末谷。这说明,两汉时期鄯善国农业发展很快,并且能够为鄯善国的邻国提供足够的粮食。

      通往西域诸国有三条道路,分别是南道、中道、新北道,南道有八国,分别是鄯善、且末、精绝、扦弥、渠勒、于阗、皮山、莎车,于西域南道两侧的还有若干小国,如:小宛、婼羌、戎卢、渠勒、乌平乇、西夜、子台、蒲犁、无雷、依耐、难兜等国。

      由于楼兰、婼羌位于河西走廊西口,属于西域进入中原的唯一通道,也因此伊循屯田有助于汉朝控制鄯善国,并进而保障西域南道的安全和补给。

      米兰佛寺遗址发掘出一组担花纲人物壁画,21世纪初期,在于阗古国地域于田县胡杨墩佛寺遗址,发现一组同类壁画。古文学专家、历史学家、地质学家等分析研究得出,米兰的佛寺图像与犍陀罗有一定的关系。犍陀罗国是公元前6世纪已经存在的南亚次大陆国家,它创造了佉卢文,阿育王曾经派遣教师在这个时期布教,属于佛教的发端。

      米兰古城附近还有一条米兰河,《西游记》曾经将它描述为子母河。米兰河地处塔里木盆地东缘,南靠阿尔金山,北临罗布泊洼地,是典型的干旱区流域。米兰河有一个引水式小电站,主要适用于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之所以《西游记》的子母河便是在若羌的米兰河,主要原因婼羌又是女若羌,由于婼羌曾经女人当政,又地处大唐西川之地,故而有了西梁女国的称谓。

      玄奘法师在《大唐西域记》就提到过婼羌,大雪山中有苏伐刺拏瞿呾罗国,即东女国,世以女称国,夫亦为王,不知政事,唯征伐、种田而已。国中产麦,畜羊马,气候寒烈,人民个性暴躁。此国东西长、南北狭,东接吐蕃国,北邻于阗国,西与三波诃国接壤。

      《隋书·西域传》也曾经记载,女国在葱岭以南,其国代以女为王,王姓苏毗,字末羯,在位20年,女王之夫曰“金聚”,不知政事。

      由此可见,与精绝国征战不休的苏毗国,《西游记》中的西梁女国都是说的婼羌。

      根据史料记载,隋唐开始,若羌境内的羌族人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则是回鹘人,由于历史原因,罗布人、吐蕃人、突厥人也逐渐迁入此地,元朝和明朝时期,回族与藏族也迁入若羌。如今的若羌县有蒙古族、汉族、维吾尔族、回族、东乡族等15个民族,少数民族人数占40%。

      若羌县各族人民喜爱歌舞,传唱天下的《阳关三叠》最早形式的《阳关曲》便是来源于此。

      关于阳关三叠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有“诗佛”之称的王维不仅写下关于若羌的《出塞诗》,一如:“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还写下《送元二使安西》中“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千古名篇。

      王维不仅是山水田园诗人,更是一名精通诗歌与韵律的大家,他不仅绘画技艺了得,更可以从画中看出弹奏的曲子。

      据说当时有一位客人拿了一副奏乐图给王维看,要求王维猜测这幅画绘制的曲子名称,王维告诉客人,这张画图描绘的是霓裳羽衣曲第三叠第一拍的情景。客人不相信王维的话,便找来琴师演奏,发现果然是霓裳羽衣曲第三叠第一拍。

      王维不仅是诗画双绝,更是公主的恋人,传言王维在岐王的安排下扮作弹奏琵琶的伶人,他为公主歌唱自己创作的郁轮袍,并且是自己弹琵琶来伴奏。王维也因此得到了公主的赏识,并且公主觉得王维文采卓绝,便向张九皋推荐人才,不久王维成为大唐第一名的进士。

      由于王维精通音律,他将《送元二使安西》的作品交给伶人,伶人按照王维的建议,采取诗句叠唱的方式,也因此,《送元二使安西》配的曲子便成为《阳关曲》,又因为是叠唱三次的方式,又称之为阳关三叠。

      据资料记载,《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族一种大型传统古典音乐,汇集歌、诗、乐、舞、唱、奏于一身。《十二木卡姆》融合了库车、喀什、吐鲁番、哈密、和田的音乐。

      “木卡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只是代表经过规整的某个古典音乐套曲的专用名称,十二木卡姆便是指的十二种套曲,分别是拉克、且比亚特、木夏维莱克、恰尔尕、潘吉尕、乌孜哈勒、艾介姆、乌夏克、巴亚提、纳瓦、斯尕、依拉克。2006年5月20日,十二木卡姆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十二木卡姆》的来源有一个传说,传言,在维吾尔族祖先从事钓鱼、打猎、放牧的时期,他们在旷野、山间、草地、溪水旁边即兴创造了一些充满感情的歌曲,这种歌曲叫作“博亚万”,它的意思是“旷野之歌”。

      《二十四史》也有关于木卡姆的记载,史书记载哈密地区有摩诃兜勒这首大曲。摩诃兜勒曾经被编入隋唐燕乐,又被唤做九部乐或者十步乐,包括“西凉乐”“龟兹乐”“天竺乐”“康国乐”“疏勒乐”“安国乐”等,此时琵琶、唢呐、管子、二胡等外来乐器也逐渐在中原普及。

      史学家认为,“摩诃兜勒”最早见于晋代崔豹的《古今注》,后来见于唐代房玄龄撰写的《晋书》,《摩诃兜勒》传言是张骞带回来的胡曲,随后经过汉朝声乐大家李延年重新创作后流传下来,也因此《摩诃兜勒》又衍生出新声二十八解。汉和帝刘肇将这个曲子推广到边疆战士,西域驻守的万人将军都知道这首曲子。

      《十二木卡姆》曲目被整合起来是阿曼尼沙汗的成果,她是叶尔羌汗国第二代汗王拉失德汗的王妃,她能歌善舞、能诗能文,是十六世纪杰出的维吾尔族女诗人,维吾尔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的搜集、整理者。
    插入书签 

    ←上一章  下一章→  
    作 者 推 文


    该作者现在暂无推文
    关闭广告
    关闭广告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wap阅读点击:https://m.jjwxc.net/book2/5450640/19
    打开晋江App扫码即可阅读
    关闭广告
    ↑返回顶部
    作 者 推 文
    炸TA霸王票
    地雷(100点)
    手榴弹(×5)
    火箭炮(×10)
    浅水炸弹(×50)
    深水鱼雷(×100)
    个深水鱼雷(自行填写数量)
    灌溉营养液
    1瓶营养液
    瓶营养液
    全部营养液都贡献给大大(当前共0瓶)
    昵称: 评论主题:

    打分: 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更多动态>>
    爱TA就炸TA霸王票

    评论按回复时间倒序
    作者加精评论



    本文相关话题
      以上显示的是最新的二十条评论,要看本章所有评论,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