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推文

作者:茶馆
[收藏此章节] [投诉]
文章收藏
为收藏文章分类

    三评推《髑髅之花》



      【推文评一】

      心灵的救赎
      ——写给《髑髅之花》
      ——茶馆-小剑

      髑髅之花本该是一本陪葬在荒坟中的史书,浓墨重彩和热泪却为无人奠念的英雄洒落。
      髑髅的构思让我回忆起一款网络游戏中的执行某任务之地。
      在一个叫夜色镇的地方,那里的夜色不凄凉,但是无风自冷,让人心里堵得慌。我的角色人物右手提着卷口的铁剑,左手袖子里掖着淬毒的匕首伺机待发,不停地与遍地的拦路的野怪厮杀。不远处有一间杂藤野药围绕的木屋,屋里徘徊着神秘的盲女。任务很简单,我为了得到她的一缕带有魔力的发丝,要假惺惺地去给她梳头。盲女眼神忧伤而绝望,她理解你的渴求,洞穿你的谎言,用恶魔气息在亲吻你的耳垂。恐惧的我只想赶快完成任务而逃逸。拔剑四顾,遍地是狂热的骷髅,是喷毒的丛林蛛,是半人高的野狼,是贪婪的掘墓人,还有就是亡灵怨力为肥培育的“腐败之花”……

      作者架构了一个独立社会。虽然它一再地动乱和变革,却可以禅让王座,所以它不是封建的;它没有强调肮脏的金钱交易,黄金不是蛊惑人性的魔鬼,所以它也不是资本的。它宣扬了明媚晴朗的未来,它的人民却只能在曙光混沌中,瞻仰曦星。“诸神已死”——当这行文字从一个龙套角色的嘴里说出来,足够触目惊心了吧。挥扬自由意志还是拼死守住信仰的底线?作者平静地讲述了那个世界那些人物的爱恨、战争故事:抛家弃妻、手刃胞兄的伟大圣徒,内心如骷髅一般的红粉佳人,傲骄而坚定的年轻骑士……
      点开各种网络书架,“弘扬正气”、“文贵曲折”、“无巧不成书”等精奇文字已是不再是主流的偏爱,读者们已经习惯了功力、抗击打能力和好运指数无穷大的主角。髑髅虽然也写武打场面和英雄闯世,但是完全凭借了血肉身躯;还有迟暮之病,少年如战神一般的武圣徒晚年也会昏迷、咳血。
      □□弱则灵魂强,那种被反衬的出来的精神之力,令我有感而动容。
      贝鲁恒作为选定的继承人,在本该安逸逍遥的高位还拖着病体谋划惊天的叛乱。其中原因是全文蓄势很久,一触即发,并辛苦探索的问题所在。
      解读这个人物的选择我深觉是无奈。“诸神已死”让世界黯淡无光,迷困众生,这是比曾经贝鲁恒辟易千军而解救的混乱之治更危险的时刻。如果他此刻止步不前,是先自己之乐而乐,黎明将是一个无法达到的传说;如果粉身碎骨,是先天下之忧而忧,曦星陨震,大地的睡梦方能觉……
      故事里的事,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作者落笔,或许就是体悟了一种满怀怜悯的先知精神——先旁人而知之。当我们无法内在地肯定自己,只能外在地追随一些事物和说法。行路需要指南针,游戏需要规则,意识需要启明星,可以避免一些跌跌撞撞,挥破谬损和浮夸之雾。

      这篇小说文字极具复古风格,似乎是在读译成中文的外语小说,让人忍不住去想原版的文字美好意境,比如这段:“但他关注的并不是那本书,而是枝头绣眼鸟与蓝腹山雀的鸣唱,喷泉淌过石砌盆台的汩汩声,以及窄小道路间车轮缓慢碾起的难以觉察的灰尘。”
      “一切景语皆情语。”文字是载托深邃文字的工具,几乎通篇是润物细腻无声的比喻。比如:“他闭上眼,吻了她轻颤的唇,感到一颗露珠从黑暗里坠落,又像一只蜗牛,拖着细小而微亮的痕迹爬过他的心。”当读文的你征服一个个暗喻、借喻,让它们在你的脑海里完美重现,你将由衷微笑。

      小说是作者将自己一段心血献给纪伯伦的心愿,那也是作品外的信仰。每章开头都有一些纪伯伦大师的散文句。比如:“我已不能言语,因此我求你们赐我伤口为口唇。”还有:“当善饿了,它甚至会到黑暗的洞穴中寻找食物;当它渴了,它甚至会从死水中取饮。”句子看似披挂疯人之语气,其实音藏玄机,暗示了几分贝鲁恒断翅飞舞的情由。
      纵使是十分健康之人,但是盲目、失聪、不辨嗅味、不能思考可谓之仅剩头骨,小说里的描写的许多角色就是这类头骨党,虽有很强的信仰。可惜他们的信仰只是一个黑色幽默。个人英雄主义已经盲目到极点——是的,谁站在力量的巅峰,谁就是王者,就是圣人——弹指杀敌,吻使涅槃。然而诸圣寂灭时,偏执的心将何去何从?那个世界的诗歌的确只是髑髅中萌发的花。
      不再转述和解析,解释是幽默的致命伤,这一处幽默感还是让读者自得吧。

      【推文评二】

      一花一世界
      ——写给《髑髅之花》
      ——茶馆-蒲扇

      偶然发现了一本书。
      它的封面寻常无奇,是羊皮质地,且已然褪去了色泽。古旧的花式斜体字嵌进去,用沉默、用神秘、用癫狂激情属于英雄的岁月、用粉碎狂热嚼烂血骨的尘埃,为一个宏大的世界题词,为生若蝼蚁却引吭高歌的人们题词,为信仰题词。
      曾经我是一个西文恐惧者,是一个外文名恐惧者,几乎在嗅见此书气息的那一瞬间,我闪过落荒而逃的念头。然而仅仅是文案上的几行字,便足以构成我打开扉页的理由——【若你的喉咙还有声息,请迅猛地咆哮,唤醒洪水,感召雷霆。切勿沉默,切勿呢喃,切勿吟咏,切勿歌唱。因为诗歌在这年代,不过是一朵苍白的花,扎根自地下腐朽多年的头颅。】
      仿佛有遥远的丧钟响起,乌鸦与秃鹫占据阴霾荒原,这一个世界就此缓缓现出轮廓。在月色微凉的时刻,几个人影踏过山泉,也许最终任何生命都不过是寸土与青碑,然而他们走过的路,最终将被铭记。

      借由一朵高崖百合,一个梦想家说出了他的第一句话——【“看那朵花。”】我初见这四字的心情波澜不惊,甚至被带到了一些宁静的过往,这个梦想家曾经静默而温和,喜欢做一些小工艺,在暖风中摊开手中诗集,抑或在灯火下涂写几行诗歌。如今他站在民众的信仰之巅,以赫赫功名赢得武圣徒的称号,以背叛爱情与亲情的代价,他将过往的诗集用鲜血浸染。
      第一个问题——曾经的诗人为何抛弃一切以获得今日成就?当然不会是因为权势的野心,一定不会。
      借由一场杀戮与在山泉中盥洗银色长发的身影,一个见证者将其第一个画面烙进了读者的脑海——他出身于备受歧视的茹丹族,又曾是一名出色的刺客,他以书记官的身份跟随武圣徒,他见证狂热的膜拜,见证盲目的信仰,见证巩固权力而引导的阴谋,见证万民敬仰的武圣徒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沦为叛军,即使抛弃名誉牺牲战友也要将一条叛乱之路走到最后。
      第二个问题——武圣徒本是名正言顺的继承者,以他时日无多的伤病身体,以他必败无疑的最终结局,为何不顾一切走上叛乱之路?
      借由一场众人唾骂的闹剧与沉静善良的救治,一个预言者踏过了沾满露水的荒草,开始了她的第一次夜游——她是传说中能看见所有秘密洞察一切人心的盲女,她是劝诫中必须远离的邪恶不详之躯,在武圣徒重伤复发之际,她成为随军而行的医官,而当武圣徒的反叛之路愈发黑暗绝望,她却仿佛志得意满;当那见证者少年将一生之爱托付于她,她又似乎视若尘埃。
      第三个问题——盲女究竟是何意图,武圣徒与书记官,会与她羁绊如何?

      狂暴之风在这个虚构的世界中肆虐咆哮,梦想家在他一个人的执念之下越走越远,为何背叛?为何背叛?为何背叛?我已经很烦躁,如果得不到一个足够的理由,如何对得起成千上万追随他走上叛变之路的军士,如何对得起曾经并肩出生入死如今□□腐朽而灵魂苦痛的同伴?
      第四个问题——上位者是否有权以他一己之力实现血腥改革?“不经文明之痛苦便不得文明之幸福”,在这一个世界里是否成立?或者说,在真实的历史中是诤言还是谎言?如何判断时机来改革,如何选择那些为改革而赴死的生命,如何说服那些因改革而永不安息的灵魂?

      绕一个圈,再回来看那疯狂的梦想家曾经说过的四个字——【“看那朵花。”】在这四个字里,他想起的是因为疯狂崇拜而枉死的那个小女孩,或者说,是因为疯狂崇拜而枉死的太多人。在说这四个字的时候,他是否已经走在梦想的路上?是否已经决定用毁灭信仰的方法,来唤醒那些沉迷的民众?
      很多的问题接踵而至,很多的思考汹涌而来。这一朵髑髅之花,带来庞大而真实的世界,带来深远而绵长的余韵。不必再说其文辞之优美,不必再说其笔意之凝重,更不必再说,从05年开始便笔耕不辍至爱文字的作者,深夜笔耕至动情处而伏案恸哭的作者。
      掩卷而思,惟有敬意。

      【推文评三】

      生,死,爱
      ——写给《髑髅之花》
      ——茶馆-铜钱

      用一个寂静的凌晨和一场无声的哭泣,我看完了连载章节。无法用一个确切的字眼来描述它带给我的震撼,无关乎黑与白、对与错、是与否、正与反,那更像是一团模糊的灰色阴影盘桓在心头,试图破喉而出。
      我是如此地喜爱它,因此,请容许我用毫无修饰与节制的语言来表达对它诚挚的赞美。

      掩卷后我想了很久,籍由一朵盛开在髑髅之上的花,作者究竟想要表达什么?
      欲得文明之福,必经文明之痛?
      信仰,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
      抑或是所有神圣不过是信众虚构的幻象?
      不,也许并没有那么高深。事实上它只是一个背负着宗教沉重外壳的故事,一首书写着生、死与爱的隽美长诗。
      生,死,爱,这是隽永的人生主题,也是永恒的无解之谜,就如同文章中那句“单纯到无可理喻,因而复杂到无可捉摸”。

      为何而生呢?
      我想到了哥珊这座城市,这座以大理石和花岗石为躯、以云母辉铜和水晶为肤、以碧玺河为精魂的教皇国神圣中心,它的存在只是为了证明这世间还有宽容的存在。但那又不是一种纯粹的宽容,它掺杂着悲悯、冷漠、市侩,那是用岁月的流逝和沧桑的见证铸就而成的钢铁意志。
      旧圣廷的异端迫害,新圣廷的偶像崇拜,“辉光之父的一个个教派便是这样诞生,胎死的、夭折的、在争斗和杀戮中丧生的儿女不断将肝脑涂上她的裙裾”,所有的混沌,它都以母亲般宽广的胸怀一并包容一视同仁;朝代的更迭,圣贝鲁恒的决断,八千或有辜或无辜的人在哀号在流血,“整个哥珊连骨头缝里都是红的,但这些很快就被几场随之而来的大雨自然而然抹去”,杀戮之后,它依然保持着如少女般圣洁无暇的处子身躯。
      因为遗忘而宽容,因为宽容而纯洁,因为纯洁而永生的哥珊,人们称呼它为纯白之城、永生之城,它在,教廷既在,神明既在,信仰永存,它是这个故事当之无愧的精神根基之所在。

      为何而死呢?
      那场无声的哭泣是从普兰达的末路悲歌开始的。
      18岁的红发少年,诫日圣裁第六军赫赫有名的战将“幼狮”,明知贝鲁恒对教皇举起反旗依然紧紧相随,不为“洁净宗座”,不为给贝鲁恒奉上三重冠,只是为了追求偶像的耀眼辉光和心中如粉色般甜蜜的梦境。
      当贝鲁恒的病入膏肓和第六军的溃不成军生生击碎他的信仰时,他毅然地选择最后一战,高喊着:“‘所有死战至今的兄弟!所有相互扶持、直到这一刻的兄弟!……如果你们想证明自己的尊严,那就跟我一起去战斗吧!如果你们不愿辜负自己的选择,不愿辜负挚友的每一滴鲜血,就跟我一起去战斗吧!’”这是何等决然的、无悔的、从容的赴死,“去爱一次吧,普兰达!一个苍老而刚硬的声音喊道——去爱一次吧!高傲如处女的长剑带着铿声扬起,寒光闪耀,划破了烈马长鸣与风的吼叫。”
      没有什么能阻止死神脚步的临近,普兰达听着生命流逝的声音问他的神明他的偶像:“‘古代的圣徒会祝福为神而战的人,他们显现奇迹只要一吻,就能让腐烂成白骨的死者重新活过来,容貌如初……是这样么?’”是的,贝鲁恒回答他亲吻他。
      18岁的红发少年,微笑着离开凡世,用死亡发出生命中的最后一击:他的信仰依然存在。死于幻梦,也许是他一生中最大的荒谬,也是最大的幸福。

      为何而爱呢?
      文章中有这样一个人物,他被称为圣曼特裘一世,是新教廷的首任教皇,也是始终笼罩在众人头顶的巨大阴影。
      因为他是如此吝啬于他的爱。他利用宗教操纵信徒们推翻枢机议会,这些血肉之躯于他不过是麻木的愚蠢的空壳;他漠视茹丹塞黑莱特大妃的爱情,用她控制她的爱慕者,尽管这个失去家国的可怜女人为他发疯发狂直至生命终结;当他驯养的鹰以血肉来回报他时,他冷冽地派出军队去镇压叛乱者贝鲁恒以及追随他的叛军;他逼迫云缇亚•塞黑莱特起誓永远追随贝鲁恒,“无论他做什么,不得背叛;无论他说什么,不得违逆”,无视对方的真正意志。
      雨夜的小山丘上,他说:“‘在万国归一的世界降临之前,我只需要冷酷和决绝,不需要回忆。’”
      可是他又有如此多的爱。他用毕生来追求权力的巅峰和宝座的稳固,他要创造一个完全不同于旧圣徒的新教皇国,为了自己,为了教皇国的所有臣民;他理解塞黑莱特大妃的想法,记得她点滴的过往,视其子如己出,雨夜站在她的墓前想念她;他为爱徒贝鲁恒加赐鲜红的武圣徒额印,选择他为继承人,为他斩除前路上的所有荆棘,甚至在得知他背叛时用苍老的长影为他辩护;他对云缇亚说:“‘你是我唯一的儿子。尽管你我的血脉并不相通……’”,用金紫色的十字章护身符一直默默地保护着他。
      是的,他很博爱,可是心中的爱只有那么多,于是它们被切割成小块分散给不同的人和事。他高高在上地俯视着人们,用冷漠和高贵武装自己,试图将爱与他隔绝,却只是徒劳地让自己看起来像是一个爱的弱者。

      哥珊的生,普兰达的死,曼特裘的爱,其实这只是冰山一角,故事中还有许许多多的生、死、爱,它们或直白,或隐晦,或单纯,或复杂。例如饮血而生的武圣徒贝鲁恒,他所到之处必将掀起腥风血雨,却只为追求有所价值的死亡;泯然于黑暗的异族刺客云缇亚,身上的光明让人自卑到不敢直视,却背负着弑母和暗杀的罪恶艰难地生存;拥有至察之眼的盲女爱丝璀德,众人眼中的婊 子和告密者,用十年的时间放下旧日感情,获得一场新生的爱情。
      在这场至纯至真的情感洗礼中,我愈发接近那个积攒了太多太多的感动与热泪,需要用一场末日狂欢来收尾的终章,脑海中反复回忆起来的却是文章最开始的那句诗:“请原谅我谈起了一个我无法作结尾的故事。那结尾尚未挂在我的唇间,而依然是风中的一首爱之歌。——《人子耶稣》”当贝鲁恒踏着汩汩鲜血和累累白骨走向死亡成为一种必然,云缇亚和爱丝璀德历经磨难终得如浴火凤凰般美丽的爱情时——
      不生不死不爱,就无以为结局。
      要生要死要爱,才能求得最沉重最妍美的升华,那将是一场何等猛烈的心灵撞击,一场何其痛快的深夜恸哭,我颤栗着虔诚着期许着。

      我一面品味着文章,一面写下这些文字。却在不经意翻回文案时,因一个细小的发现而醍醐灌顶,还记得一开始的那个问题吗?——这个故事究竟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其实作者早已给出答案。
      就在那个色调灰暗画质沉重的封面上,写道:"Only love and death will change all things.——Kahlil Gibran"
      原来一切早有定论。
    插入书签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7章 三评推《髑髅之花》

    ←上一章  下一章→  
    作 者 推 文


    该作者现在暂无推文
    关闭广告
    关闭广告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wap阅读点击:https://m.jjwxc.net/book2/445069/7
    打开晋江App扫码即可阅读
    关闭广告
    ↑返回顶部
    作 者 推 文
    昵称: 评论主题:

    打分: 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评论按回复时间倒序
    作者加精评论



    本文相关话题
      以上显示的是最新的二十条评论,要看本章所有评论,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