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
余秀华诗歌集读后感
内容标签: 正剧

搜索关键字:主角:我 ┃ 配角: ┃ 其它:读后感

一句话简介:徐秀华诗歌集读后感

立意:立意待补充

  总点击数: 178   总书评数:0 当前被收藏数:1 文章积分:40,905
文章基本信息
  • 文章类型: 原创-无CP-近代现代-爱情
  • 作品视角: 不明
  • 所属系列: 无从属系列
  • 文章进度:完结
  • 全文字数:2506字
  • 版权转化: 尚未出版(联系出版
  • 签约状态: 未签约
  • 作品荣誉: 尚无任何作品简评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打开晋江App扫码即可阅读

论向死而生的精神

作者:平一生
[收藏此章节] [投诉]
文章收藏
为收藏文章分类

    论向死而生的精神


      论向死而生的精神
      —记《月光落在左手上》

      说到读书,最近两年我更加趋向两种。一是因为学业、课程而必须要读的书,我暂且称之为功利性质的阅读(至少我是这样理解的),比如教材,论文,专著等等。另一种,就是相当纯粹的阅读,单纯的因为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是因为一时间的情趣,我将它理解为“情怀式阅读”。
      在现在的中国,我以为大多数学生的阅读无非是跟我一般,都是秉承着这样的两种态度在读书。我想,抱着第二种态度读书,才是一件快乐的事。至于原因和理由,确实再简单不过了,单单是一个“我喜欢”就可以是顶破天的理由了。因为喜欢,所以你会对一本书抱有极大地兴趣;因为是自己的兴趣爱好,所以会觉得快乐,而快乐就是我们生活最大的动力。我认为每个人都是如此,有了动力才会付出实际的行动。就我所理解的“读书”而言,就是在阳光尚好的时候,细细地品读,去感受书中那些文字带来的感情。我认为第二种读者,才是每个作者在创作时,最渴望遇到的读者。
      我就是这样去读《月光落在左手上》这本小小的诗集。其实最先吸引我的并不是诗歌的内容,而是写出这些诗句的作者本人—余秀华。作者余秀华,姑且称她为农民诗人,因为在她四十几年的生命中,她首先是一个农民,然后才是一位诗人。我在互联网上寻找关于作者余秀华的资料,得到这样的答案——余秀华因出生时倒产、缺氧而造成脑瘫,使其行动不便,说起话来口齿不清。高中毕业后,余秀华赋闲在家;2009年,余秀华正式开始写诗;2014年11月,《诗刊》发表其诗作;2015年1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为其出版诗集《月光落在左手上》;同年2月,湖南文艺出版社为其出版诗集《摇摇晃晃的人间》。[2-3] 2015年1月28日,余秀华当选湖北省钟祥市作家协会副主席。[4] 2016年5月15日,余秀华的第三本诗集《我们爱过又忘记》在北京单向空间首发。
      我想这样一位诗人,在中国当代文坛上,可能尚未有一席之地。但是只要用心去读她的诗,就会发现她的文字,告诉人们的是最最浅显的道理、最最真实的乡土生活。但是真正让人震撼的却是,她的文字明明那么简单(主要是因为她的文化水平有限,因为身体原因,没有实现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但是通过那浅浅的文字,我们却可以读出她强烈的感情和愿望,强烈到让人心惊流泪。正是这样巨大的反差,让人对她的诗歌产生强烈的认同感。每个真正读懂她诗的人,都会因为她的的文字而感动,感动于那种执着的力量。这里我摘抄下一篇她的诗歌,也是最让我震撼的诗歌:
      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
      其实,睡你和被你睡是差不多的,无非是
      两具□□碰撞的力,无非是这力催开的花朵
      无非是这花朵虚拟出的春天让我们误以为生命被重新打开

      大半个中国,什么都在发生:火山在喷,河流在枯
      一些不被关心的□□和流民
      一路在枪口的麋鹿和丹顶鹤

      我是穿过枪林弹雨去睡你
      我是把无数的黑夜摁进一个黎明去睡你
      我是无数个我奔跑成一个我去睡你
      当然我也会被一些蝴蝶带入歧途
      把一些赞美当成春天
      把一个和横店类似的村庄当成故乡
      而它们
      都是我去睡你必不可少的理由

      这就是她的诗,这就是她的神奇、浪漫、充满热情的诗。这里面,我能感受到一个富于活力充满希望的灵魂。这是一个人的人,也是我所读过的她的最具生命本质的诗。似乎这一首诗就可以是她曾经、现在、以后全部的人生。我说这是她全部的人生,这并不是无病呻吟,而是我从这首诗中看到她对生活最高的要求。其实她的要求不高,无非就是自由。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农村妇女,患有脑疾,生活都无法自理。偏偏,她又不是普通寻常的农村妇女,可以安心的忍受乡村的孤陋寡闻,可以接受平平庸庸的老去,最后不过一掊土,一个坑,一座不高且长满杂草的土坟,就消失在世界上。她,与生活中的乡土最大的不同就是,她还知道远方,她还知道诗歌。用她自己的话说,她只不过是一个农妇,当生活将她所有的希望都落空,她也会骂街。诗歌在她,是一种武器,是她反抗命运的武器。事实也的确如此,因为写诗,她跳出了农村的包围圈。我不说农村不好,而是一个渴望飞翔而又有离经叛道精神的人在农村是极难生存的。我们知道,人是社会性的生物,会有顺应社会的本能。在周围众多的反对之中,我可以想象,这个身残志坚的女人,正如她自己说的那样,摇摇晃晃地在人间,在诗歌的路上艰难前行。这样的她,会显得多么的离经叛道。确实,她的诗歌不能说优美,跟民国那些杰出的唯美主义诗者相比,她差了词汇的丰富华丽,甚至显得拙劣不堪;和八十年代那些自由浪漫主义诗风相比,她的诗又极其欠缺灵动。但是,我能理解,一个生活在乡村,足不能出户的残疾人,她写出那种对生命的极度珍重和渴望,这是一件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就是这样的文字,让人心中一惊,给人一种震撼的力量。《诗刊》的编辑刘年说:“她的诗歌,放在中国女诗人的诗歌中,就像把杀人犯放在一群大家闺秀里一样醒目。”
      读她的诗,让我不由得想起,上个世纪轰动一时的诗人——海子。他们的诗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对于农村的极力描绘。但两个人有明显的不同,海子的诗是对乡村的热爱。我想这与海子小时候生活在农村自由快乐,长大后却在城市里艰难生存的境遇息息相关。在海子看来,农村留给他的是快乐,而参加工作后的城市给他的,是艰苦求存,是现实和理想的矛盾。所以,海子的诗,更多是怀念乡村。余秀华却生在农村,活在农村,在饱尝农村的恶劣环境后,她心底更多的是渴望逃离。正如她的诗所写“我巴巴的活着,每天打水,煮饭,按时吃药……”简单的一句,我就知道,她在农村的日子只是生存,谈不上是一种生活。就如孩童渴望遥远的世界一样,余秀华自由的愿望就是这样简单。
      最后,我想记下的是,从这本书里,我找到一条路,一条通往简单的幸福的路。就是她说的:“于我而言,只有在写诗的时候,我才是完整的,安静的,快乐的……”我也是生长在农村的,我更能真实的体会到,她那种□□被现实打败,依然要依靠想象力来构造一个世界和另一个自己的行为,这是需要如何强大的勇气来做支撑。有时候,你甚至可以想象这种境界就好像:我本来就是死的,只不过还在呼吸而已。可是一旦我们可以跳出自己所处的圈子去看世界,那么只要我们还能想象,我们还能构造美丽的世界,那么我们的灵魂就是活着的。这就是我所理解的“向死而生的精神”。
    插入书签 

    ←上一篇  下一篇→
    作 者 推 文


    该作者现在暂无推文
    关闭广告
    关闭广告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wap阅读点击:https://m.jjwxc.net/book2/3928769/0
    打开晋江App扫码即可阅读
    关闭广告
    ↑返回顶部
    作 者 推 文
     
    昵称: 评论主题:

    打分: 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评论按回复时间倒序
    以上显示的是最新的二十条评论,要看本章所有评论,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