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文论

作者:南柯子
[收藏此章节] [投诉]
文章收藏
为收藏文章分类

    听君一席话,胜读三月书


      我的文友大多散布在天南海北,杭州本土的不多,因而他们很少专程前来探我,哪怕路过这儿的都颇为难得。早在四五月间,北京某出版公司的资深编辑李正华老师就说七八月份会来杭州一趟,从那时起我就巴巴地盼望着,可暑期他一直很忙,直到数日前才抵杭。
      四十多岁的李老师剃着光头,薄薄的眼皮下一双小眼睛显得颇为锐利。在西湖边的青藤茶馆,与李老师虽是初次见面,然而互通信息已三年馀,并承蒙他多次指点,所以面对这个熟悉的陌生人,我并没有多少拘谨。
      湖边的柳丝送来习习凉风。在临窗雅座的袅袅茶香中,我们首先聊起了不朽的名著《红楼梦》——“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嘛!令我颇感羞愧的是,我虽然自称是一个红迷,而且平生最爱《红楼梦》,可是当李老师考问我《红楼梦》中的几个细节,比如黛玉和谁生日相同,周姨娘和赵姨娘的月钱是几两等等,依然被问得瞠目结舌,实实在在做了一回叶公。我辩称,我最喜欢的是书中的诗词,随便说出哪个上句,我就能接出下句,对其他的倒不怎么在意。李老师揶揄道,曹雪芹的朋友敦诚曾经说过,他写这部小说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其中的诗词传之后世。曹雪芹听到这句话差点气死,不过在我这里得到很好的验证。我这才稍稍松了口气。
      李老师又问我,《红楼梦》有哪些缺点?我更加惊讶,我从来没想过《红楼梦》竟然还有缺点,因为它在我心中的地位实在是太崇高了,我只有顶礼膜拜的份儿。某出版社曾向作者约稿,将这部百馀万字的原著缩写成20万字不到的青少版。当我得到这个消息时,出版社已将作者选定了,我不禁连连叹息,错过了一个附在曹雪芹的大名之后的机会;可随即又感到无比庆幸,因为我自认为才学是远不及曹雪芹的,如果随意篡改这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名著,不被读者的唾沫星子淹死才怪呢!思潮就这样反复地翻腾着。窃以为《红楼梦》肯定是有不足之处的,比如因写作时间太久,丫环的姓名、巧姐的年龄等前后矛盾,不过这都是些无伤大局的小毛病——更多的缺点就看不出来了。
      李老师说,《红楼梦》最大的问题在于,它距我们现实生活太遥远,不能给我们以启示。就拿曹雪芹本人来说,虽然他的家被抄了,可又不是全抄,他在北京西郊还是有几间茅草屋的,他有个姑姑嫁给某亲王,那个亲王是皇帝面前的红人,只要他愿意向世俗作一些让步,很快就能重振家业。像唐代的白居易、宋代的苏东坡,不都是白天做官,晚上作诗饮酒?可曹雪芹整天只知道埋头写作。
      对于这一观点,我有不同的理解。曹雪芹既然能将贾雨村这样见利忘义、恩将仇报的人物描绘得入骨三分,说明他完全知道该怎么阿谀奉迎,可他就是不愿意,他是懂世故而不弄世故。假如他跟白居易、苏东坡的性格一样,他就不会倾注一生的心血来刻画贾宝玉这一艺术形象了。曹雪芹是一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在他眼里,即使贾宝玉能够重振家业,生命似乎也没有任何意义。贾宝玉的出家只是一种逃避,而不是真正的出路。人生的意义究竟在哪里?曹雪芹自己没有找到答案,所以无法告诉我们。古今中外,无数哲人都在追寻着这个问题,我们又何必苛求两百多年前的一个古人呢?
      我们很自然地谈到高鹗的续书。我比较赞同台湾作家蒋勋的观点,《红楼梦》前80回有许多详尽的场景描述,比如第53回,从薛宝琴的目光去看贾家除夕祭祖,而这些排场的详细铺陈,若非亲身经历过,谁能写得如此逼真?可后40中明显缺少这些部分。此外,曹雪芹想要表达的是一种命运悲剧,上自贾母、贾政、王夫人,下至薛宝钗、贾宝玉、林黛玉,他们在宝黛的爱情中,似乎都没有什么错,可是结果却是个悲剧。但高鹗在续书中却让王熙凤演出一场看似高明、实则拙劣的“调包计”,变成了社会悲剧。李老师认为,高鹗的续书其实写得很好,只是因为他前面的人物是曹雪芹,所以难免相形见绌;如果说曹雪芹排第一,高鹗一定是排第二的,后来的续作者永远无法达到他的水准。李老师的观点与当今部分学者相同,对此我持保留意见。
      最后讲到读书,李老师说世上有些人的确有过目不忘的本事,比如钱钟书。有一次钱钟书和一个学生一起逛某大型古籍书店,他指着书架上满满的书籍说:“如果这个书店里有任何一本书老师没有看过,都不配教你。”学生不太相信,在一个偏僻的书架上拿起一本布满厚厚封尘的古籍,随便翻开一页读了几行,钱钟书当即像流水一样顺着读下去。我以前只知道钱钟书的记忆力惊人,但没想到如此惊人!
      当晚,我一回来就把钱钟书的故事告诉我先生。他听后哑然失笑,说他的导师、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包利民教授平生最瞧不起的就是钱钟书这种人(还有季羡林),经常在课堂拿他开涮,说他的文字多是东拼西凑,没一点儿自己的思想,不过是个两脚书橱。关于钱钟书,我在一天之内大跌了两回眼镜!至此我想到了一句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在人漫长的一生中,肯定需要不断地读书,以充实自己的知识;但我们不能迷失在书中,而要将外界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为我所用。
      古人云: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种说法或许有点夸张,不过这次听李老师的一席话感觉受益良多,说“胜读三月书”总还是值的吧!
      2018年1月24日改于浙江农林大学衣锦图书馆
    插入书签 

    ←上一章  下一章→  
    作 者 推 文


    该作者现在暂无推文
    关闭广告
    关闭广告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wap阅读点击:https://m.jjwxc.net/book2/389843/46
    打开晋江App扫码即可阅读
    关闭广告
    ↑返回顶部
    作 者 推 文
    昵称: 评论主题:

    打分: 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评论按回复时间倒序
    作者加精评论



    本文相关话题
      以上显示的是最新的二十条评论,要看本章所有评论,请点击这里